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行D:根治术时第14v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至2007年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31例行胃癌根治术(D2或D2+)并同时加行第14v组淋巴结清扫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以及第14v组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31例患者中24例(18.3%)有第14v组淋巴结转移。原发灶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分期、TNM分期、第1、6、8a组淋巴结转移与第14v组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其中原发灶部位和淋巴结分期是影响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均P〈0.05)。第14v组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3%和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第14v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进展期胃癌D:根治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9,RR=1.807,95%CI:1.064-3.070)。结论对于进展期胃中下部癌.尤其是肿瘤体积较大、浆膜受侵犯、第6组淋巴结可疑转移的患者,第14v组淋巴结清扫是必要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肠系膜上静脉旁淋巴结(No.14v)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普通外科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在胃癌根治术中进行No.14v淋巴结清扫的7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No.14v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结果70例胃癌患者中,No.14v淋巴结转移阳性者8例(11.4%)。单因素分析显示,No.14v淋巴结转移与胃癌肿瘤部位(P=0.019)、肿瘤大小(P=0.004)、浸润深度(P=0.001)、TNM分期(P=0.006)及其他各组淋巴结转移(分别为P〈0.05和P〈0.01)有关。多因素分析证实,No.6淋巴结转移为No.14v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No.6淋巴结转移预测No.14v转移的准确度为94.3%(66/70),假阴性率为1.7%(1/60)。结论No.6淋巴结转移与否能够较准确地预测No.14v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3.
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4月至2003年7月期间进行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手术的91例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解剖,收集切除的淋巴结,逐枚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并计算淋巴结转移率。分析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TNM分期、Borrmann分型、肿瘤部位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等方面的关系。结果91例胃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63例(69.2%)。共收获3149枚淋巴结,平均每例34.6枚。肿瘤直径小于3cm者淋巴结转移率较3cm以上者低(P〈0.05)。TNM分期中Ⅲa和Ⅳ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均为100%,其转移度在30.3%~58.4%之间,较Ⅰ、Ⅱ期者高(P〈0.001);Borrmann分型中Ⅲ型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79.6%)较其他型患者高,而Ⅳ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度(35.3%)最高(P〈0.05)。施行D3淋巴结清扫手术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88.2%、38.0%)均高于D1、D2术患者(P〈0.05)。17例(18.7%)患者常规病理检查发现有183枚淋巴结微转移,肿瘤各部位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第1、2、3、5、7、8、9、12、13和16组,以8组转移度为最高(68.1%);中部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第1、3、7、12、13和16组,其中最高转移度为第3组(47.6%);远侧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见于1、2.3、5、6、12、13和16组,其中第16组转移度为最高(83.3%)。结论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与胃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因此D3淋巴结清扫手术对某些进展期胃癌患者值得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下部癌No.14v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期间由同一术者连续施行根治性手术的53例胃下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常规病理检查和端粒酶活性检测法分别检测手术清扫的No.14v淋巴结转移转移和微转移情况。结果本组53例胃下部癌患者术中共获取No.14v淋巴结96枚,每例1-3(平均1.8)枚。常规病理检查提示有9例患者(11枚)No.14v淋巴结发生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17.0%。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44例患者中有13例(13枚)No.14v淋巴结出现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率为29.5%(13/44)。总的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加微转移)为41.5%(22/53)。No.14。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与本组胃癌患者Bomnann分型、No.6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肿瘤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胃下部癌患者No.14,淋巴结存在较高的转移率及微转移率:No.6淋巴结状态可以为术中判断No.14v淋巴结转移与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淋巴结转移的进展期胃癌预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1998—2008年10年间行D2胃癌根治术的236例淋巴结清扫数目在12枚以上、无淋巴结转移(N0期)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224例(94.9%)接受了随访,其5年总体生存率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2%和66.4%。T2期和T3期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5.8%(8/138)和14.0%(12/86):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2.5%和59.0%;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0.4%和5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浸润深度、Lauren分型及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本组胃癌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浸润深度是本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T2N0期胃癌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T3N0期患者;对N0期胃癌患者决定是否行辅助治疗及制定随访策略时应考虑浸润深度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下部癌No.14v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247例胃下部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行胃癌D2+No.14v淋巴结切除术。记录病人的一般资料、各组淋巴结检出数目及阳性数目,分析No.14v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47例共检出淋巴结11 837枚(16~107枚/例),平均(47.92±15.11)枚/例。179例有淋巴结转移,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72.47%。共获取No.14v淋巴结716枚(1~9枚/例),平均(2.90±1.43)枚/例。247例中No.14v淋巴结转移19例,转移率为7.69%。No.14v淋巴结转移与性别、肿瘤侵犯深度、分化程度、Laurén分型及Borrmann分型不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部位、pTNM分期以及No.4和No.6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进展期胃下部癌病人,原发灶位于胃大弯侧、肿瘤最大径≥4 cm,以及怀疑No.4或No.6淋巴结转移,是No.14v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为其淋巴结切除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5月一2013年8月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进展期胃癌36例,记录每例患者的淋巴结数目,计算淋巴结总数和平均值,计算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以及分组淋巴结转移率。结果36例手术标本共检出淋巴结1401枚(16~107枚/例),平均(38.92±21.56)枚/例。36例中,淋巴结转移26例,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72%;其中,Nos.8p和Nos.12p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4%和11%。远端胃D2切除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7%,Nos.1淋巴结无转移(0),Nos.3~9和Nos.11~12淋巴结转移率为8%~42%;全胃D2切除组淋巴结转移率为83%,Nos.1~11淋巴结转移率为17%~58%,Nos.12淋巴结转移率为8%(1/12)。结论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明显规律,有助于指导淋巴结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67例胃癌患者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胃癌组织中VEGF-C蛋白的表达.常规HE染色检测所有的淋巴结:在HE染色检查未发现癌转移灶的淋巴结标本中,免疫组化检测微转移病灶的存在情况。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VEGF—C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67例胃癌组织VEGF-C蛋白表达阳性46例(68.7%)。所有病例的淋巴结总数为902枚:HE染色检查未发现癌转移灶的淋巴结总数为358枚,免疫组化检出存在微转移病灶者16枚(4.5%)。有淋巴结转移组和微转移组的VEGF—C阳性表达率为81.3%(26/32)和88.9%(8/9),分别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57.1%(20/35)和无淋巴结微转移组的46.2%(1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相关性。结论胃癌组织中VEGF—C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胃癌单个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以指导临床规范化治疗。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9年7月至2004年6月间经手术治疗、清扫淋巴结数大于或等于10枚、术后病理证实仅有1枚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淋巴结跳跃与非跳跃转移、横向与非横向转移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结果全组65例患者共检出淋巴结1415枚.平均21.8枚/例;单个淋巴结转移率的分布从多到少依次为N0.3(30.8%)、No.4(21.5%)、No.6(15.4%)、No.7和No.8(均为6.2%)、No.1和No.2及N0.5(均为4.6%)、No.12(3.1%)和No.14及No.16(均为1.5%);其中跳跃转移20.0%(13/65),横向转移42.2%(19/45)。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仅与肿瘤大小有关(X2=4.447,P=0.035):淋巴结横向转移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但淋巴结跳跃与非跳跃转移、横向与非横向转移间患者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结论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总体遵循由远及近的转移顺序.但跳跃转移和横向转移方式也占有一定比例.对于胃癌淋巴结跳跃转移和横向转移的高危患者.术中应加强相应区域淋巴结清扫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N1期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N1期(1~2枚淋巴结转移)的126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各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26例患者中仅1枚淋巴结转移者70例,2枚淋巴结转移者56例。上纵隔淋巴结、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贲门周围淋巴结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早期转移率较高,分别为53.8%(14/26)、38.3%(41/107)、34.5%(30/87)和36.8%(39/106)。隆突下淋巴结转移(P=0.031)和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转移(P=0.042)是影响食管鳞癌早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者(8%比26%,P=0.004);而仅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则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者(33%比12%,P=0.029)。结论 N1期食管鳞癌淋巴结易转移至上纵隔、中下食管旁、贲门周围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等部位,而隆突下及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转移是N1期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胃癌D2+根治术(联合No.14v淋巴结清扫)的12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应用软件SPSS 22.0进行处理,单因素分析等级计数资料行秩和检验,其他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多因素分析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28例胃癌患者中,病理学检查发现No.14v淋巴结转移者19例(14.8%),No.14v淋巴结阴性者109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发现No.14v淋巴结微转移者5例(3.9%),No.14v淋巴结的总转移率为18.8%。单、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下部肿瘤、Borrmann分型Ⅲ-Ⅳ型、pN3期、脉管浸润及No.6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患者的累积总生存率(37.5% vs. 77.9%)及无病生存率(29.2% vs. 7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16.142、28.691,P=0.000、0.000)。 结论胃癌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与胃下部肿瘤、Borrmann分型Ⅲ-Ⅳ型、pN3期、脉管浸润、No.6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且伴有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胰头后淋巴结(No.13组)清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D2根治术加No.13组淋巴结清扫的72例Ⅱ~Ⅲ期胃癌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按照与研究组1∶1配对方式选择同期行D2根治术的72例Ⅱ~Ⅲ期胃癌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及生存情况,并对影响No.13组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2.8±0.4)h比(2.7±0.4)h]、术中出血量[(191.9±81.5) ml比(186.0±81.7) 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1%比15.3%)、住院时间[(12.3±4.2)d比(11.9±3.2)d]以及术后3年生存率(63%比5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有15例(20.8%)患者No.13组淋巴结阳性,其3年生存率为13%,明显低于57例No.13组淋巴结阴性患者的73%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N分期(P<0.01)和组织学类型(P<0.05)是影响No.13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TNMⅡ~Ⅲ期胃癌患者进行No.13组淋巴结清扫是必要且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淋巴结转移率(MLR)对淋巴结清扫不足15枚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3年1月到2007年7月间收治的61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15枚者320例,15枚以上者29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病理N分期(pN分期)和不同淋巴结转移度分期(rN分期)中预后的差异.结果 通过Log-rank检验,确定MLR的界值,按此界值可分为rN1(MLR小于或等于10%)、rN2(MLR大于10%,但小于或等于30%)、rN3(MLR大于30%,但小于或等于60%)和rN4(MLR大于60%)4期.对于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15枚者,上述不同rN分期患者的生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同一rN分期中,不同pN分期之间生存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pN2和pN3a期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15枚者与15枚以上者的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各个rN分期中,两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rN分期是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15枚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2,RR=1.617,95%CI:1.111~2.354).结论 rN分期能很好地对淋巴结清扫不足15枚胃癌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进展期远端胃癌行D2根治术时No.12b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及No.12b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60例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行D2或D2^+根治术,并均加行No.12b组淋巴结清扫术。分析No.12b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60例患者中发现12例有No.12b组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0.00%。其中BorrmannⅢ、Ⅳ型者No.12b组淋巴结转移率为31.25%(10/32),淋巴结转移N2~3期者为30.30%(10/33),肿瘤浸润T3~4期者为29.73%(11/37),明显高于BorrmannⅠ、Ⅱ型〔7.14%(2/28)〕,N0~1期〔7.41%(2/27)〕及T1~2期者〔4.35%(1/23)〕,P〈0.05;No.12b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结论 No.12b组淋巴结清扫术对于进展期胃远端癌是必要且可行的,其远期效果有待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远端局部进展期胃癌肠系膜上静脉旁淋巴结(No.14v)转移常见。基于其解剖学特点,幽门下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No.14v组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生存分析显示No.14v组淋巴结转移病人的预后与没有No.14v组淋巴结转移的ⅢC组病人相当,因此No.14v应该视为局部(第二站)淋巴结,不应该视为远处转移(M1)。No.14v组淋巴结的治疗价值与第一站(No.5、No.7)和第二站(No.8a、No.9、No.12a)相当。因此,对于伴有No.6组淋巴结转移的远端进展期胃癌病例,常规清扫No.14v组淋巴结可以显著提高病人的远期生存。  相似文献   

16.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No.14v lymph node dissection in advanced lower gastric cancer YANG Jia-hua*, CHEN Lei, DONG Ping, et al.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Xin 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9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Ying-bin, E-mail: laoniulyb@163.com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if clinicopathological variates are related to No.14v lymph nodes metastasis in advanced lower gastric cancer and how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can instruct the optimal choice in lymph node dissection. Methods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data of 115 patients received radical resections (D2+No.14v) between January 2008 and December 2008 i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Xin 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analyzed. Besides, how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fluence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overall No.14v lymph node metastasis rate (metastatic/examined lymph node) was 18.41% (37/201). The positive rate of No.14v lymph nodes was 20.87% (24/115). Metastasis to the No.14v lymph nodes was associated with tumor diameter, tumor cell grading, depth of invasion, TNM staging and No.6 lymph nodes metastasis??P??0.05??. Meanwhile it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gender, age or Bormann types??P??0.05??.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umor size, depth of invasion, TNM stage and No.6 lymph nodes metastasis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No.14v lymph nodes metastasis??P??0.05??. Average three-year survival period in the whole group was 40 months. The three-year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negative No.14v lymph nodes was 73.67%,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ith positive No.14v lymph nodes (37.5%) (P<0.05). Conclusion No.14v lymph node dissection for advanced lower gastric cancer i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对无浆膜浸润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行D2或D2以上胃癌根治术、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16例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接受相同术式的有浆膜浸润的162例胃癌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7.9%,明显高于浆膜浸润组的37.3%(P<0.01).不同浸润深度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T1a(M)95.6%,T1b(SM) 92.5%,T2(MP)73.5%,T3(SS) 62.7%,T4(SE、SI) 37.3%.按日本第13版《胃癌处理规约》,N0、N1(第1站)、N2(第2站)和N3(第3站)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1.5%、75.3%、54.8%和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第7版TNM分期,N0、N1(1~2枚)、N2(3~6枚)、N3a(7~15枚)和N3b(15枚以上)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1.5%、83.6%、59.8%、17.2%和11.8%,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是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P<0.0l).结论 无论是按转移淋巴结的范围还是数量进行评价,淋巴结转移均能对无浆膜浸润胃癌患者的预后作出较好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