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比较不同取穴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同时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观察指标,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在缓解中风患者肢体痉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2.
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月贤  黄源鹏 《光明中医》2010,25(10):1858-1859
目的评价电针夹脊穴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为临床探索一种疗效确切、易于操作的新方法。方法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6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电针夹脊穴,对照组采用传统体针法治疗,共治疗2月。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肌张力Ashworth量表法、临床痉挛指数等指标的评定。结果在改善痉挛方面,治疗结束后,实验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电针夹脊穴组优于传统体针组(P0.05)。对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改善,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电针夹脊穴对中风偏瘫患者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都有改善,尤其在改善痉挛和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传统体针。  相似文献   

3.
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电针夹脊穴组30例,另设针刺手阳明经穴组30例作为对照,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对受试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电针夹脊穴组与手阳明经穴组治疗后Ashworth级别均降低,但电针夹脊穴法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阳明经穴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于治疗前Fugl-Meyer分值均较低,治疗后升高,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但电针夹脊穴组优于手阳明经穴组.结论:电针夹脊穴能降低中风病人的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配合巨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为治疗中风研究一种更快捷,操作简便,疗效更确切的新方法。方法:随机选取60名中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夹脊穴针法配合巨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共治疗4周。两组均采用改良 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Fugl -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arthel 指数的评定量表分析。结果:经各量表评定分析,治疗组的 Ashworth 痉挛级别显著下降(P <0.05),Fugl -Meyer 分值治疗组增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Barthel 指数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01)。各量表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肢体巨刺对于改善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巨刺结合夹脊穴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常规头针法,并采用巨刺法、针刺颈腰部夹脊穴和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取穴法及康复训练治疗。通过Ashworth痉挛量表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对患者的功能情况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巨刺结合颈、腰部夹脊穴针法对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有明显疗效,并显著优于传统针刺方法(P〈0.05)。结论:巨刺结合颈、腰部夹脊穴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有明显疗效,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自 1998年 1月~ 2000年 6月以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 112例,并与单纯体针组 80例作对照,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人均参照 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及脑 CT确诊。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112例,男 72例,女 40例;年龄最小 41岁,最大 79岁,平均年龄 58岁;病程最短 6个月,最长 10年,平均 8.4年;脑血栓形成 56例,脑梗塞 35例,脑出血 21例。对照组 80例,男 44例,女 36例;年龄最小 40岁,最大 76岁,平均年龄 56岁;病程最短 5个月,最长 9年,平均 8.1年;脑血栓形成 39例,脑梗塞 24例,脑出血 17例。  相似文献   

7.
醒脑开窍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标准的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取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传统针刺法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上肢痉挛Ashworth张力评分、下肢痉挛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确切,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丽 《河南中医》2008,28(1):85-87
综述10余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进展,指出本病的研究要深入,筛选并确立针灸选穴及针刺方法的原则,以提高针灸临床的指导性;设立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参照现代康复学的功能评定,建立统一的评定标准;设立严格的对照组,使其治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9.
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16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巧莲  毕天敬 《中医研究》1992,5(3):47-48,F003
一般资料中风偏瘫患者166例。其中男性96例,女性70例;年龄41—50岁者16例,51—60岁者84例,61—70岁者56例,70岁以上者10例。脑出血46例,其中35例  相似文献   

10.
关于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风后偏瘫是高级中枢丧失其对随意运动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位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针对偏瘫的恢复过程,Brunnstrom提出了6阶段理论[1],即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的恢复经历了弛缓(无反射),轻度痉挛、出现联合反应,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协同动作,痉挛减弱、出现分离性运动,自主性运动,运动接近正常的6各阶段.此理论符合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自然病理演变过程及其恢复的规律,但此理论是中枢性瘫痪恢复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病人的完整经历.  相似文献   

11.
针刺泻阴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针刺泻阴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泻阴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30例,并与30例传统针刺法对照。结果治疗组中上肢治愈7例,显效12例,进步8例,无效3例;下肢治愈5例,显效10例,进步14例,无效1例。对照组中上肢治愈3例,显效3例,进步16例,无效8例;下肢治愈2例,显效5例,进步17例,无效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表明针刺泻阴法在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有较好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五泉穴治疗弛缓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弛缓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五泉穴(极泉、天泉、曲泉、阴陵泉、涌泉)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9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五泉穴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弛缓性瘫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募穴预防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预防组(简称电针组)、普针预防组(简称普针组)和空白对照组(简称对照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同时普针组针刺天枢穴和关元穴,电针组在普针组基础上配合使用电针。每次30min,每日1次,对照组不予其他干预。1个疗程(10d)后观察三组患者便秘的发生率,对三组的临床预防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电针组便秘的发生率(16.7%)低于普针组(46.7%),普针组低于对照组(76.7%),三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募穴可以有效预防中风后患者便秘的发生,并且配合电针的效果优于单纯针刺。  相似文献   

14.
双针并刺治疗中风后下肢肌张力增高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双针并刺治疗中风后下肢肌张力增高症状的疗效。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取双针并刺患侧肢体拮抗4穴、拮抗5穴,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即取患侧肢体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2%,对照组为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针并刺治疗中风后下肢肌张力增高症状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巨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30例。A组采用泻阴补阳针刺法配合巨刺治疗,B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巨刺治疗,C组采用单纯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D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结果 4组治疗后CSI各项评分(腱反射评分、肌张力评分、阵挛评分及总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治疗后腱反射评分、肌张力评分及总分与B组、C组和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治疗后阵挛评分与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治疗后腱反射评分、肌张力评分及总分与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治疗后总分与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泻阴补阳针刺法配合巨刺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偏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颖  韩为  郭铁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0):638-640
目的观察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功能综合评定(FCA)量表的变化。方法收集80例合格受试患者,平均入选靳三针组和康复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4d及28d评定NDS、ADL、FCA评分。结果靳三针组治疗后14d及28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偏瘫效果良好,远期疗效较近期疗效增加;靳三针治疗效果优于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阴阳调衡透刺法对中风后痉挛瘫患者行走功能重建的调节作用。方法将90例中风痉挛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阴阳调衡透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Berg平衡功能两项量表评分及步态分析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治疗后步态分析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患肢步长、患肢步速、患肢步频、预承重期时限、摆动期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阴阳调衡透刺针法可有效缓解中风后痉挛瘫患者下肢异常肌张力增高,调节髋膝踝关节活动度,有效改善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8.
针刺为主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Vocastim-Master吞咽诊治仪治疗,对照组单纯进行Vocastim-Master吞咽诊治仪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症状,但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Vocastim-Master吞咽诊治仪治疗更有助于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李芳玲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794-796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和康复锻炼,治疗组采用针刺拮抗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方法分为背俞穴组(A组)、常规针刺对照组(B组)、非穴位针刺组(C组),每组40例。疗程4星期。观察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记分)、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治疗后各观察指标均有改善,A组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总有效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医证候积分及神经功能积分降低值、Barthel指数记分提高、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能明显改善中风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对于常规针刺治疗及非穴位针刺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