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舌黏膜鳞癌癌周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管腔面积、管径及面数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各期舌黏膜鳞癌患者的病理蜡块6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利用图像自动分析系统,对癌周组织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面积、管径和面数密度进行比较。结果:癌周毛细淋巴管、淋巴管的面积、管径及面数密度,随着舌癌的进程及浸润深度增加而变化,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在有、无转移组中同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癌周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形态、数量变化,是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舌鳞癌淋巴管生成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舌鳞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管密度/淋巴管相对面积(LVD/LVA)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术前准确判断颈淋巴结状况提供参考。方法:口腔颌面外科接受舌癌切除及颈淋巴清扫术的标本63例:对HE染色阴性的淋巴结,应用细胞角蛋白CK(AE1/AE3)标记检测微转移,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判断淋巴结转移;以LYVE—1作为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研究舌癌淋巴管生成参数——淋巴管密度(LVD)和淋巴管面积(LVA)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变量(年龄、性别、T分类、病理分级、浸润方式)之间的关系。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应用细胞角蛋白CK(AE1/AE3)标记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转移,提高了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舌癌实质内未见到LYVE—1^+的脉管结构,LYVE—1^+脉管多位于癌周,癌周LVD、LVA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变量均无关。结论:舌癌癌周淋巴管密度(LVD)、淋巴管面积(LVA)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变量均无关,不宜作为术前评估淋巴结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人体口腔颊、舌部淋巴管的结构特点及分布与癌转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收集新鲜成人尸体颊、舌部组织标本10例,应用ABC酶标染色法,透射电镜观察及体视学定量方法,对颊、舌部组织不同层次内的淋巴管形态、结构及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提示,毛细淋巴管结构不完整及内皮间连接松散为癌细胞的侵入提供了有利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口腔鳞癌癌周淋巴管生成与颈淋巴结微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口腔鳞癌癌周淋巴管生成与颈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 4 7例口腔鳞癌组织、10例正常口腔黏膜进行酶组织化学染色 ,检测癌周微淋巴管密度 ;对 10例正常淋巴结、4 7例口腔鳞癌患者的 35 5个淋巴结以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AE3单抗为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结果 口腔鳞癌癌周淋巴管密度为 (14 0 4± 6 92 )个 / 2 0 0倍视野下 ,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5 4 8±2 6 2 )个 / 2 0 0倍视野下 (P <0 0 0 1) ;4 7例患者中角蛋白阳性 2 3例 ,阳性率为 4 8 9% (2 3/ 4 7) ;以淋巴微转移阳性、阴性分组 ,阳性组淋巴管密度为 (16 94± 5 4 3)个 / 2 0 0倍视野下 ,阴性组淋巴管密度为 (11 2 6± 5 0 0 )个 / 2 0 0倍视野下 ,阳性组微淋巴管密度显著高于阴性组 (P <0 0 0 1)。结论 癌周淋巴管密度增高在颈淋巴结微转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颊粘膜鳞癌厚度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南京市口腔医院储嘉琪,陈君勤颊粘膜鳞癌的颈淋巴转移率高达30~50%,一旦出现颈淋巴转移,5年生存率可以62.5%降至28.9%。要提高颊癌的治愈率,早期诊治颈淋巴转移十分重要。颊癌的颈淋巴转移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颊黏膜鳞癌隐匿性转移规律。方法:1992-01~2004-12月在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颈淋巴清扫术的颊黏膜鳞癌cN0患者69例,男性31例,女性38例,年龄31~79岁,平均58.2岁。颈部的处理采用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或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结果:颊黏膜鳞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为14.49%(10/69),转移到Ⅰ区为10.14%(7/69)、Ⅱ区为5.80%(4/69)、Ⅲ区为2.90%(2/69);T1颈部隐匿性转移率为9.52%(2/21)、T2为15.38%(6/39),T3、T4例数较少,其中4例T3中有1例转移,5例T4中有1例转移;高、中分化鳞癌颈部隐匿性转移率分别为14.89%(7/47)、10.00%(2/20),低分化鳞癌例数较少,2例中有1例转移。结论:认识颊黏膜鳞癌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特征,对制定颈部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舌癌癌周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舌癌癌周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方法 通过航向电镜对10例舌癌癌周毛细淋巴管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癌周毛细淋巴管不同程度地扩张,并出现大量内皮细胞连接的开放。结论 癌周毛细淋巴管的扩张及内皮连接的开放为肿瘤的转移提供了便利通道。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对舌鳞癌癌周淋巴管的促增殖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对舌鳞癌癌周淋巴管的促增殖作用.方法将VEGF-C高表达的舌鳞癌细胞株(A组)接种于发育至第6~8天的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设立空白质粒转染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5′-核苷酸酶(5′-Nase)染色观察瘤周淋巴管,淋巴管形态学测量统计分析淋巴管数密度(LVD)、截面面积以及周长的变化.结果 3组在CAM上均能成瘤,肿瘤组织对周围CAM的侵袭较弱,瘤体组织内未见淋巴管的生成;瘤周淋巴管形态学测量分析发现A组癌周淋巴管的LVD、截面面积和周长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M是研究淋巴管的较理想的模型;VEGF-C能够诱导癌周淋巴管扩张,这可能是VEGF-C增加舌鳞癌颈淋巴转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舌体鳞癌前哨淋巴结(SLN)的检测及其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用手术中注射蓝染料的方法,对21例未经治疗的舌体鳞癌颈淋巴结N0的患者手术中取SLN作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并与术后常规石蜡切片病理检查对照.观察冰冻病理检查前哨淋巴结转移与常规病理检查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其对颈淋巴结转移癌的预测准确率。结果 21例中15例成功地显示SIN,且全部集中在Ⅰ、Ⅱ、Ⅲ区,21例中6例出现颈淋巴结转移且均为SLN转移,SLN活检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阳性预测准确率为6/6。结论 前哨淋巴结尤其是Ⅰ、Ⅱ、Ⅲ区淋巴结检测对判定舌体鳞癌CN0患者的颈淋巴结有否转移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口腔鳞癌的主要经淋巴道转移 ,且一旦出现淋巴转移将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预后 ,是患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我们采用RT PCR方法检测口腔鳞癌中VEGF CmRNA、受体VEGFR3(flt 4)mRNA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mRNA的表达 ,以期阐明癌周淋巴管增生的相关分子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 .组织标本 :47例口腔鳞癌组织标本均取自新鲜肿瘤切除标本 ,其中男 2 7例 ,女 2 0例 ,平均年龄 51 2岁。其中舌癌 2 2例 ,口底癌 6例 ,腭癌 5例 ,牙龈癌 6例 ,颊癌 6例 ,磨牙后区癌 2例 ;6例Tca81 1 3裸鼠移植瘤 ;1 5例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2 .…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内皮抑素(endostatin)对人舌鳞癌肿瘤(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颈淋巴转移的影响,并对内皮抑素抑制脉管生成可能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应用Tca83舌鳞癌细胞系建立裸鼠舌癌原位移植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处理组与对照组,A组为对照组,处理组分为B、C两组,分别给予A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1ml;B组皮下注射内皮抑素10mg/kg/d;C组皮下注射内皮抑素20mg/kg/d。每日注射药物一次,连续给予两周后处死所有动物,采取肿瘤及淋巴结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采用HE染色及CK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舌癌动物模型肿瘤淋巴转移特点,采用LYVE-1免疫组化染色法标记病灶中的淋巴管来计数其在病灶当中的密度,采用VEGF-C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VEGF-C的表达情况并计算其阳性率。结果 1高剂量组裸鼠较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淋巴转移率低,C组为0%,B组为20%,A组为50%,P<0.05。高剂量内皮抑素对肿瘤淋巴转移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计算各组标本微淋巴管密度,A组为6.2±0.92个/视野,B组为4.0±1.05个/视野,C组为2.2±0.92个/视野,P<0.01。表明内皮抑素对肿瘤淋巴管生成具有抑制作用,且随剂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2A组VEGF-C阳性率为80%;B组VEGF-C阳性率为40%;C组VEGF-C阳性率为20%,P<0.02。高剂量内皮抑素可以下调肿瘤细胞VEGF-C的表达。结论 1肿瘤淋巴管生成在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高剂量内皮抑素可以抑制肿瘤淋巴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淋巴转移。2内皮抑素可能是通过下调细胞VEGF-C的表达进而抑制肿瘤淋巴管生成。  相似文献   

12.
口腔癌癌周淋巴管变化与颈淋巴道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肿瘤转移的发生和程度受癌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宿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关于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宿主方面的某些因素已有不同程度的研究 ,有关淋巴道转移的过程和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已公认肿瘤原发灶内不含淋巴管 ,肿瘤细胞是通过侵入癌周的淋巴管而产生淋巴道转移的 ,癌周淋巴管的结构、形态、分布特点是影响恶性肿瘤淋巴道转移的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复习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并结合近些年的研究成果[1 12 ] ,就口腔癌癌周淋巴管变化特点及其与颈淋巴道转移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阐述。一、淋巴管研究的常用方法与组织内微血管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不同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周围组织淋巴管形态计量学的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舌鳞癌患者病理蜡块60例,舌横纹肌肉瘤病理蜡块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利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其瘤周组织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面积、管径和面数密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舌横纹肌肉瘤瘤周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管腔的面积、管径和面数密度均较正常舌组织内的高,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舌癌癌周的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相比,其管腔面积及管径大而面数密度略低,但两者的测定参数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舌不同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舌癌与舌横纹肌肉瘤),其肿瘤周围的淋巴管、毛细淋巴管形态及数量的改变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VEGF-C在舌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具有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与毛细淋巴管增生的VEGF—C在舌癌病变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相关因素和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及图像分析,检测80例舌鳞癌中VEGF—C的表达,并分析表达水平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颈淋巴转移、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舌鳞癌组织VEGF—C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舌黏膜及良性肿瘤;其表达强度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患者的预后有关,但与临床分期无关。结论:肿瘤VEGF—C诱导癌周淋巴管增生是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检测VEGF—C可作为淋巴道转移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舌鳞状细胞癌位居口腔癌首位,颈淋巴结转移妨碍其治疗.颈淋巴结转移分为微转移和包膜外转移,前者与肿瘤预后较差相关,后者对患者的生存率影响更大.舌鳞状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多为Ⅰ~Ⅲ区,原发灶浸润深度对颈部隐匿性淋巴转移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舌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与其病理分级、神经和血管侵犯、浸润深度等多方面因素相关.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评估除需借助B超、CT、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等影像学辅助检查技术外,还需借助细胞细针吸取活检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来确认.迄今有关舌鳞状细胞癌的颈淋巴结处理仍无定论,临床选择上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目前,舌鳞状细胞癌的颈淋巴结处理主要为颈淋巴结清扫和随访观察两种方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仍是解决其问题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舌鳞癌无临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处理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目的 通过分析无临床淋巴结转移舌癌患者的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在颈部各区的分布,显示舌活动部癌的淋巴结转移并指导无临床淋巴结转移的舌癌的选择性颈淋巴管清扫的区域。方法 回顾分析28例舌部癌颈部无临床淋巴结转移而选择性全颈淋巴结清扫和挽救性淋巴 结清扫术的病例,分析手术后病理阳性淋巴结在颈部各区的分布。结果 病理证实单个淋巴结转移13例,其中颌下及颏下区转移2例,颈内静脉淋巴结上组8例、颈内静脉淋巴结中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N0期舌鳞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术后生存质量,为临床预测颈部隐匿性转移及提高生存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cN0期舌鳞癌患者283例,通过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颈淋巴结转移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舌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生存分析研究颈淋巴结转移与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浸润深度、T分期、病理学分级与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浸润深度是导致术后颈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OR=2.175);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及颈淋巴结转移与舌鳞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 浸润深度、T分期、病理学分级可作为预测cN0期舌鳞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的指标,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及颈淋巴结转移可作为预测cN0期舌鳞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CNO舌鳞癌病例中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PN1)、隐匿性微转移(简称微转移,PNm+)病例与确无淋巴结转移(PNO)的病例三者问预后的关系,以确定PNm+叶病例是否如PN1病例一样需在术后补充放射治疗.方法:①.搜集福建省肿瘤医院自1993.8~2002.11间的CNO舌鳞癌病例54例.②.对PNO病例用免疫组化染色(IHC)法结合连续切片查找PNm+病例.③.分别统计PN1、PNm+、PNO组的死亡率及生存期.④.对采集的数据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至研究结束时止,所有复发病例均已死亡,PN1组与PNm+组间的死亡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N1组与PNO组间以及PNm+组与PNO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N1组与PNm+组的生存期没有显著性差异;PN1组与PNO组以及PNm+组与PNO组间生存期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PN1组与PNm+组病例的预后相似,均较PNO组预后差,从而证明了PNm+病例和PN1病例一样,需要在手术后进行辅助放疗.  相似文献   

19.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口腔鳞癌颈淋巴结隐匿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N0口腔鳞癌颈淋巴结隐匿转移,并与半连续切片HE染色法对比,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取33例cN0口腔鳞癌患者44侧颈清扫术后颈部淋巴结标本共470枚,-70℃冰箱保存,其中61枚较大淋巴结纵向剖开,一半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另一半行间隔4001xm的半连续切片HE染色检查;较小淋巴结按区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计算2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淋巴结检出率,采用SPSS11.0软件包行X^2检验,比较其统计学差异,并对颈淋巴结的隐匿转移率与肿瘤T分期、病理分级、肿瘤发生部位三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全颈淋巴结的隐匿转移阳性率为3.2%(15/470)~3.8%(18/470)。流式细胞术和HE染色法检测较大淋巴结的隐匿转移阳性率分别是21.3%和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11,P〈0.01)。淋巴结的隐匿转移率与肿瘤T分期、病理分级、肿瘤发生部位均无相关关系修0.05)。结论:流式细胞术可以提高颈淋巴结隐匿转移的检出率。与半连续切片HE染色法有差异,可以作为口腔鳞癌颈淋巴结隐匿转移的检测方法。隐匿转移与肿瘤原发灶部位、病理分级、临床T分期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癌周微血管形态、结构及空间配布特点,探讨癌周微血管变化规律对癌周微环境变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动物模型,组织学和电镜技术,定性、定量研究癌周箅血管变化特点。结果 血管生成始于癌变早期,并持续存在,与颊癌生长、发展相辅相承;形态畸形、结构缺损、空间紊乱及功能低于是癌周血管系统特点。结论颊癌新生血管为癌细胞增殖、浸润、转移创造了条件,其血管系统建立过程是颊癌恶性特征表达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