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妇科良性肿瘤经腹部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例妇科良性肿瘤术后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均经彩超检查确诊,9例均保守治疗后治愈出院.结论 妇科肿瘤术后DVT应引起充分重视,彩超检查是诊断DVT的重要手段,急性DVT保守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妇科腹腔镜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妇科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7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各指标、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1%(P<0.05);观察组护理后PT、TT、APTT、Fg、INR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手术知识宣教、术后运动指导、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措施等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在妇科腹腔镜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的凝血功能,提升整体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方法分析我院妇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的46例行肿瘤术患者的基本资料,统计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原因、临床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在这46例患者中,有10例(21.73%)并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23.91%)患者因血管炎并发了DVT,26例(56.52%)因卧床时间过长并发了DVT,5例(1.08%)因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并发了DVT。结论长时间的卧床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患者在术后要增加对下肢的锻炼,早日下床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有凝血前兆的患者要及时采取抗凝血处理,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治疗要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例妇科D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结果 5例临床有症状的可疑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均大于500μg,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确诊。确诊后采用尿激酶溶栓和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及口服华法令等治疗,血栓完全溶解3例,部分溶解2例,症状均明显改善,无肺栓塞发生。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D二聚体升高及典型临床表现能明确诊断深静脉血栓,及时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对DVT有较好疗效。术前纠正贫血,术中操作精细、减轻对髂静脉及其属支的刺激,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深静脉形成的主要方法;对有高危因素者术后可考虑预防性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系统健康教育模式在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中的效果。方法:选取16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系统健康教育。对比2组患者对DVT预防知识掌握程度及DVT、下肢疼痛或肿胀、浅静脉曲张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对DVT预防知识掌握程度各项评分(疾病知识、症状观察、术后早锻炼、穿弹力袜、饮食、生活习惯)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下肢疼痛或肿胀、浅静脉曲张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系统健康教育模式可使患者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方式,有效预防DVT发生。  相似文献   

6.
妇科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例妇科肿瘤术后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保守治疗10例和手术联合抗凝溶栓治疗6例,治疗2~3周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复查彩超证实下肢静脉再通,无并发症发生,后期随访疗效满意。结论妇科肿瘤术后合并DVT引起重视,保守或手术治疗均有效。通过临床早期护理和实施健康教育,防止血栓再发和促进后期再通。  相似文献   

7.
妇科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和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6例妇科肿瘤术后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保守治疗10例和手术联合抗凝溶栓治疗6例,治疗2~3周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复查彩超证实下肢静脉再通,无并发症发生,后期随访疗效满意.结论 妇科肿瘤术后合并DVT引起重视,保守或手术治疗均有效.通过临床早期护理和实施健康教育,防止血栓再发和促进后期再通.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TF)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分别检测妇科良恶性肿瘤术后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与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组织因子(TF)血浆水平变化。结果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妇科恶性肿瘤组TF水平显著高于子宫肌瘤及健康对照组(P<0.01),子宫肌瘤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恶性肿瘤组TF水平显著高于子宫肌瘤及健康对照组(P<0.01)。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妇科恶性肿瘤组、子宫肌瘤与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妇科恶性肿瘤组、子宫肌瘤TF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组织因子明显增高,组织因子可作为检测妇科肿瘤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sis.DVT)逐渐增多。国外一组资料报告: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后DVT发生率12%-33%。由于DVT治疗不当可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影响下肢的功能,严重者可以形成肺栓塞而危及生命。开封市妇产科医院、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38例妇科肿瘤术后DVT的患者实施了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赵宁  雷勇  李桂芬  王泳明 《河北医药》2012,34(17):2616-26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应用抗凝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行腹腔镜子宫全切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程度分成观察高、中、低危组,再将每组随机分配到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A组术后24 h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澳思达)4 100 U皮下注射,1次/d,连用5 d,对照组术后不给予抗凝药物预防.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肢发生率为0(0/50),对照组为8%(4/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可以明显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妇科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应用抗凝药物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1,(33):178-179
目的:分析形成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的下肢骨折患者100例,运用临床观察法进行检查并确诊并发DVT,分析下肢部位骨折并发DVT与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及是否有合并症间的关系。结果: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骨折部位及有无合并疾病患者的下肢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差异显著,但是不同性别的患者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造成DVT的主要因素为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与静脉壁损伤,早期进行有效的干预护理有利于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妇科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探讨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便减少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妇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80例,其中440例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40例应用传统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45%,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73%,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时间、体位、凝血功能、术后护理以及患者年龄、合并症等都对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妇科术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妇科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组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分析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相关症状明显改善(P<0.05)。结论下肢静脉血栓是妇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合理的基础治疗辅以系统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王跃华  陈锋  周凯  黄永清  赵巧丽 《安徽医药》2018,22(12):2414-2419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物理方法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行髋关节置换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选取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4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物理疗法预防DV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或利伐沙班进行预防,比较两组术后DVT发生率、DVT相关症状发生情况、动态监测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和生活质量(QOL)评分情况。 结果 观察组DVT发生率8.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3%(P<0.05);术后1 d、7 d观察组髌上15 cm、髌下10 cm、踝上5 cm肢体周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观察组不同部位肢体周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3 d观察组不同部位肢体体表皮温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oman征、Nenhof征阳性率分别为4.29%、4.2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43%、10.00%(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 d D-二聚体、FIB、ATPP水平基本相近(均P>0.05),术后7 d观察组D-二聚体、FB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AP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组间t检验均P<0.05;DVT组和无DVT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QOL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术后各时点DVT组两项评分均明显高于无DVT组评分(均P<0.05)。 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常规物理预防措施可有效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DVT,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其生存质量,可作为防治DVT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方对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 方法 收集2008 年1 月~ 2012 年12 月,接受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106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 例,对照组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益气活血方口服,比较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DVT 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FIB 以及D-Dimer 均显著降低,PT 及APTT 均显著延长,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DVT 发生率为3.7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98%;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与对照组的3.7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益气活血方可显著改善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预防术后DVT 发生,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气压治疗预防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1500例剖宫产产妇,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75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预防性护理,观察组术后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气压治疗.比较两组产妇干预后1、2 h双下肢肌力恢复情况,下肢疼痛、肿胀、肺栓塞、DVT发生率,满意度.结...  相似文献   

17.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干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有效性。方法16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2组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干预护理等方法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预防,并观察预防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00例孕产妇资料进行分析,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孕产妇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术后下肢活动与体位活动相结合的护理干预方式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疼痛度等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护理干预的方式极大预防了剖宫产术后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方位预防干预对微创手术治疗卵巢囊肿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280例微创手术治疗的卵巢囊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方位预防干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关凝血功能指标及术后6 d下肢周径差、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9/1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2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6,P<0.05)。观察组患者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 d下肢周径差为(1.68±0.21)cm,对照组患者术后6 d下肢周径差为(2.41±0.34)cm;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为(0.74±0.15)mg/L,对照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为(0.93±0.18)mg/L;观察组患者术后6 d下肢周径差明显小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14、9.595,P=0.001、0.001<0.05)。结论采用全方位预防干预能够对微创手术治疗卵巢囊肿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可有效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关凝血功能指标及术后6 d下肢周径差和D-二聚体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重症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184例重症剖宫产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98例)术后启动血栓高危因素评价表,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行运动锻炼及下肢行空气压力循环治疗,2次/天,30min/次。对照组(86例)给予常规护理。术后第1天、第7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情况及每天测量大腿、小腿周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下肢肿胀发生率。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6例、观察组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1,P〈0.05),观察组下肢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χ2=8.528,P〈0.01)。结论护理干预对预防重症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成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