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免疫治疗。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支原体感染的患者30例,EB病毒感染的患者30例,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者30例,对三组患者进行血常规、肺部影像学等检查,并统计结果。结果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的患者的ALT、肺部大叶实质肝功能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支原体感染的患者以及EB病毒感染的患者,粒细胞的降低数量也显著高于支原体感染和EB病毒感染的患者。结论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的患者与仅支原体感染或者EB病毒感染的患者相比肺部的感染情况更加严重,并发症更多,这二者对肺部造成的损伤是因为免疫反应导致的,因此在治疗时调节免疫反应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黄泰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1):29-30
目的:探讨HSP和支原体及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3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和EB病毒检测。结果:肺炎支原体阳性42例,占总例数的31.11%,EB病毒阳性43例,占总例数的31.85%,其中16例为二者混合感染,占总病例的11.85%。结论:过敏性紫癜病因复杂,但仍以感染为首要诱因。本院收治的135例HSP患儿,MP感染占31.11%,EBV感染的占31.85%,经过正规抗MP和EBV治疗后基本痊愈,提示MP和EBV感染和HSP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方法:小儿肺炎支原体的检测采用咽拭子肺炎支原体鉴定培养基。腹泻标本采取标本涂片显微镜检查、病原菌常规培养以及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总结患儿的腹泻发生率,并作腹泻病因学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发生率为43.40%,不同年龄患儿发生率为27.55%,病因学分析患儿合并腹泻以细菌性肠炎最多,占50.43%,其次是病毒性肠炎,占27.83%。结论: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以细菌和轮状病毒引起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较为常见,细菌性肠炎以学龄前患儿为最高,病毒性肠炎在婴幼儿中最多见。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方法本次选取7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依据年龄划分:10例为<1岁组;15例为1~3岁组;30例为3~5岁组;20例>5岁组。依据病情划分:大叶性肺炎35例,支气管肺炎40例,行血清学检查,对比临床资料。结果发病高峰为3~5岁,胸腔积液和大叶性肺炎更易发生的为≥5岁组,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1岁患儿呈增高表现,相较其他年龄组,≥5岁患儿中性粒细胞比较居较高水平,各年龄组血沉(ESR)和发热持续时间无差异(P>0.05)。35例大叶性肺炎,合并胸腔积液7例,且伴C反应蛋白(CRP)和ESP升高,淋巴细胞和白细胞计数下降。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年龄与临床特征密切相关,血清学假阳性存在,阳转率较高,确诊中双份血清学检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在儿童肺炎中约占20%~40%,并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且近几年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常缺乏特异性,因此目前MP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诊断进行鉴别.目前临床应用的检验方法有MP的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本文就现有MP实验室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汤文秀  张伟新 《黑龙江医药》2021,34(5):1131-1133
目的:探究儿童EB病毒感染和肺炎支原体感染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40例EB病毒感染和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组,将同期收治的40例EB病毒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肝功能指标以及血常规指标.结果:①研究组的住院时间、发热时间、胸腔积液发生率和侵犯2肺叶以...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判别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干预措施。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并确诊为RMPP的63例患儿(RMPP组)以及采用抽签法抽取同期住院治疗的32例普通MPP患儿(MPP组)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结果:RMPP组患儿平均年龄高于MPP组(P<0.01),热程(16.17±4.60)d长于MPP组的(6.97±1.77)d(P<0.01);RMPP组患儿大叶性肺炎、呼吸音减低及肺部叩诊浊音、胸腔积液、肝脏损伤的发生率均高于MPP组(P均<0.05);RMPP组MP鄄DNA拷贝数高于MPP组(P<0.01);RMPP组外周血中WBC、中性粒细胞计数及 LDH、IgG、IgA、IgM水平均高于MPP组(P均<0.05);RMPP组CRP>40 mg/L及ALT升高发生率均高于MPP组(P均<0.05);RMPP组使用支气管镜冲洗治疗的比例高于MPP组,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个疗程后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长于MPP组(P均<0.01)。结论:RMPP易发生于大年龄儿童,更易出现大叶性肺部炎症,MP鄄DNA 拷贝数高,热程长,CRP>40 mg/L的比例高,胸腔积液、肝脏受损发生率高,需要支气管镜冲洗治疗的比例高,住院时间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应用于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10~2019-10我院疑似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96例,均行MSCT、X线检查,比较二者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结果、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影像学特征。结果:96例疑似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确诊为阳性43例,阴性53例;MSCT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真阳性37例,真阴性46例;X线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真阳性29例,真阴性40例;MSCT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灵敏度86.05%、准确率86.46%高于X线诊断67.44%、71.88%(P<0.05);MSCT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特异度为86.79%,X线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特异度为75.4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能提高灵敏度、准确度,且影像学特征明显,有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吴起武  赵萍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1):3254-3255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小板参数和白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300例MPP儿童(MPP组)在入院初及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1周后,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白细胞计数(WBC),并与4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比较.结果 MPP组血小板增多(PLT> 300×109/L) 156例,发生率52.0% (156/300);血小板减少1例,发生率0.3% (1/300).入院初及治疗1周后MPP组WBC、MPV、PDW均高于对照组;治疗1周后PLT高于入院初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PP患儿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高,对肺炎患儿进行血小板参数和WBC的动态观察,可用以作为肺炎支原体(MP)感染判断的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10.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所引起的一种间质性肺炎 ,现将我院收治的 5 0例支原体肺炎 X线检查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年龄在 5~ 15岁 ,其中 5~ 6岁 8例 ,7~ 10岁 3 2例 ,10~ 15岁 10例 ,男性 2 8例 ,女性 2 2例。X线检查结果 :肺下叶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右肺 12例 ,左肺 6例 ;肺纹理增粗 3例 ;肺门阴影增宽和肺门淋巴结增大 5例 ;从肺门向外伸张呈云雾状改变右肺 2 1例 ,左肺 3例。 5 0例患儿血清冷凝集试验 2 1例为阳性 ,血 Ig M抗体 17例为阳性 ,其余为阴性或未查。1.2 治疗 :首选红霉素 ,其次阿奇霉素 ,5 0例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方法和结果,以此作为研究有效治疗疾病的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50例小儿肺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整理和总结其临床检验结果。结果所有患者的临床检验结果中,62例患者显示血沉、白细胞以及CRP有明显升高现象。冷凝集试验显阳性50例,阳性率33.3%。痰培养支原体显阳性30例,阳性率20%。同时还出现心肌酶谱有较大改变、出现蛋白尿和肝功能轻微损伤等症状。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的重要病原主要为肺炎支原体,在多项检验中变化较明显,在综合分析多项检验结果过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对提高诊治率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方法和结果,以此作为研究有效治疗疾病的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50例小儿肺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整理和总结其临床检验结果。结果所有患者的临床检验结果中,62例患者显示血沉、白细胞以及CRP有明显升高现象。冷凝集试验显阳性50例,阳性率33.3%。痰培养支原体显阳性30例,阳性率20%。同时还出现心肌酶谱有较大改变、出现蛋白尿和肝功能轻微损伤等症状。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的重要病原主要为肺炎支原体,在多项检验中变化较明显,在综合分析多项检验结果过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对提高诊治率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相关喘息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一步为临床诊治MP感染喘息儿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岁以上MP感染及非感染喘息患儿各180例,MP感染组加用阿奇霉素治疗,所有随访病例急性发作时选用支气管扩张剂及布地奈德雾化治疗。两组病例按选用长期控制的药物不同分为三组(n=60):即孟鲁司特组、孟鲁司特组+ICS组、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和治疗6月后的临床指标。结果:(1)MP感染患儿:孟鲁司特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eNO和EOS检测阳性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ICS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急性发作、肺部体征阳性例数、FeNO、IgE、EOS、过敏原、肺功能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ICS组与孟鲁司特组治疗后急性发作、肺部体征、FeNO检测阳性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MP感染患儿:孟鲁司特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肺功能检测阳性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ICS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急性发作、肺部体征阳性例数、FeNO、IgE、EOS、肺功能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ICS组与孟鲁司特组治疗后肺部体征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常用的孟鲁司特或孟鲁司特+ICS的治疗方案对MP感染诱发喘息的治疗是有效的,孟鲁司特+ICS的联合治疗对MP感染后诱发喘息患儿治疗效果优于单用孟鲁司特。今后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临床长期随访研究,以期能进一步明确MP感染导致儿童哮喘的发生机制以及对哮喘儿童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与肺炎支原体(MP) 联合检测在儿童喘息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与哮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680例,根据有无喘息症状、肺部哮鸣音分为喘息组和无喘息组,其中喘息组362例,无喘息组318例,两组患儿均联合检测RSV与MP。结果:680例患儿中单一病原体阳性共221例,其中RSV阳性检出率为18.24%,MP阳性检出率为14.26%,RSV合并MP阳性检出率为2.79%。喘息组RSV、MP阳性检出率以及家族史、特应性体质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喘息组(P<0.05)。喘息组获得预防干预患儿哮喘发病率明显低于未干预患儿(P<0.05)。结论:RSV与MP联合检测有助于筛查喘息性疾病患儿的病原菌,提高临床诊断效果,实现对症治疗,同时对患儿哮喘的预防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耐大环内酯类肺炎支原体肺炎(MRMPP)临床特征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2019年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142例,检测肺炎支原体(MP)的DNA及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基因,按聚合酶链反应(PCR)结果分为耐药组(MR组)92例和敏感组(MS组)50例,其中MR组按初选抗菌药物分为阿奇霉素组(A组)67例和非大环内酯类组(N组)25例,分析其临床指标、疗效、肺外并发症等。结果:MR组和MS组年龄、性别、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S组比较,MR组总热程、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阿奇霉素疗程、阿奇霉素治疗后发热时间均延长(P<0.05)。A组和N组年龄、抗菌药物疗程、抗菌药物治疗后发热时间、中性粒细胞比值、CRP、PCT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N组总热程、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延长(P<0.05)。N组WBC水平高于A组(P<0.01)。MR组总有效率与M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组肺外并发症发生率高于MS组(P<0.05)。结论:MRMPP发病率较高,患儿病程较长、肺外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延长阿奇霉素疗程治疗仍有效,及早诊断、早期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对改善MP耐药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儿童EB病毒感染状况。方法将我院收治的EB病毒感染患儿100例分为典型组和非典型组各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引发多种疾病,其症状轻重不一,很多时候不能早期诊断,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结论儿童EBV感染症状多样,累及系统多,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处于不同阶段,对EB病毒的免疫应答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医师应提高认识,并进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 (MP)感染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观察支原体感染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其它原因所致的感染后肾炎、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占同期住院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患儿的 18.6 %、35 %。支原体感染后、链球菌感染后、其它原因所致的感染后肾炎在发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上无显著差异 ,但支原体感染合并肾病综合征水肿、蛋白尿持续时间、发病年龄、性别与原发性肾病有显著差异。结论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是目前本地区儿童急性小球肾炎及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江苏苏州地区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MP)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合理诊治MP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2020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2 401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痰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MP-D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MP抗体IgM,并分析MP检出情况。结果:12 401例住院患儿中,MP检出率30.76%(3 814/12 401),其中女性患儿MP检出率高于男性(χ2=72.585,P<0.01)。<6个月、≥6个月~1岁、>1~3岁、>3~7岁、>7岁患儿MP检出率分别为8.72%、20.89%、34.57%、48.98%、65.21%,MP检出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χ2=1 883.359,P<0.01)。春夏秋冬MP检出率分别为26.61%、32.85%、35.98%、27.02%,夏秋季MP检出率高于冬春季(χ2=92.064,P<0.01)。2015-2020年,2016年夏季为MP检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5岁以下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选取于2013年12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合并MP感染的25例KD患儿为观察组,无M 感染的167例KD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周后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C 反应蛋白(CRP)水平、降钙素原(PCT)水平,并比较两组辅助检查及转归。结果:观察组发热天数、杨梅舌比例高于对照组。治疗前观察组WBC、CRP、ESR、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LT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儿WBC、CRP、ESR、PCT均降低,PLT均增高;观察组肺部X线和(或)CT、心电图、心脏彩超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所有患儿预后均良好,未见复发患儿。结论:MP感染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KD的发生有关。在5岁以下KD患儿中,应重视排除是否存在MP感染,以便早期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根除MP,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