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附21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探讨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特征,提高对肾上腺病变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对21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并资料较完整的肾上腺肿瘤患者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病变大小、形态、边沿、密度、及强化等特征,总结其表现特点做以研究。结果在21例肾上腺肿瘤中,皮脂腺瘤13例,体积小到中等大小,有包膜,密度低而均匀,轻微强化;皮脂腺癌1例,体积大,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沿强化;肾上腺嗜铬细胞瘤3例,体积较大,边界规则而清楚,密度略不均匀,强化较明显;髓质脂肪瘤1例,体积较大,呈低密度,边界清,不强化;转移瘤2例,体积较小,密度较低、均匀,边界清,强化明显。畸态瘤1例,较大,边清,密度不均匀,可见脂肪密度和钙化。结论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及化验检查,可以作出影像学诊断,同时需与其他腹膜后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肾上腺转移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超声、核磁共振相印证的转移性肾上腺肿瘤的CT资料。结果转移性肾上腺肿瘤单侧多见,少数累及双侧,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较清楚,大小悬殊,肿块<3cm者内多为密度均匀,>3cm者密度不均匀,可见中心坏死;小的增强后强化均匀,而大的强化不均匀,其增强与原发肿瘤强化表现类似。结论 CT可根据肿瘤大小、有无包膜和增强情况等征象来诊断和鉴别肾上腺转移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肾上腺间质肿瘤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价值。方法28例手术病理确诊为肾上腺间质肿瘤患者,均实施CT和MRI诊断。分析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及影像学特征。结果28例患者中,8例为肾上腺髓质脂肪瘤患者,12例为肾上腺囊肿患者,2例为肾上腺脂肪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畸胎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淋巴管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3例为肾上腺转移瘤患者。肾上腺髓质脂肪瘤影像学表现为不均质肿块内部存在明显的脂肪组织信号或者密度大多数存在条索状或者片状软组织信号或密度影,实施增强扫描后,肿瘤中软组织部分发生不均匀强化情况;肾上腺脂肪瘤影像学表现为均质脂肪密度或者信号;肾上腺囊肿影像学表现为水样密度,囊壁较薄,可出现钙化情况,增强扫描后未出现强化症状;肾上腺神经鞘瘤CT显示为稍低密度影,密度欠均匀,边界不清晰,增强扫描后,肿瘤表现为渐进性增强,强化程度为轻中度,强化不均匀,行MRI T1WI和T2WI诊断信号呈不均匀状态,强化效果不佳;肾上腺淋巴瘤影像学表现为特殊囊性低密度影,其边缘十分清晰,增强扫描后其囊壁会发生轻度强化;肾上腺转移瘤影像学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其肿块较大,极易发生液化坏死情况,增强扫描后会发生不均匀强化情况;肾上腺畸胎瘤表现为不均匀密度肿块,MRI诊断显示多种混杂信号。结论对肾上腺间质肿瘤行CT和MRI诊断,肾上腺囊肿、肾上腺髓质脂肪瘤、脂肪瘤患者均有显著的影像特点,其软组织肿瘤因无显著特点,在临床诊断中需将组织学检查结果相结合,实施诊断。  相似文献   

4.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方法:收集有完整的CT资料并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41例,分析其CT特征,这些特征包括肿瘤大小、边缘、形态、密度及强化表现。结果:41例中,皮质腺瘤16例,密度低而均匀,强化轻;转移瘤11例,类圆形或不规则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明显;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0例,瘤体较大,平扫中密度常不均匀,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实体明显变化;皮质腺癌3例,呈不规则或分叶状的肿块,密度不均匀;髓质脂肪瘤1例,双侧发生,低密度脂肪组织为其特征性表现。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CT可对肾上腺肿瘤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5.
刘志霞  全冠民  耿左军 《河北医药》2009,31(17):2222-2223
目的探讨CT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诊断四肢软组织肿瘤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7例病理诊断的软组织肿瘤,行CT或MRI检查,分析病变部位、范围、密度、信号及强化特点,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确定CT与MR诊断的正确率。结果血管性肿瘤9例,CT平扫可见静脉石。脂肪组织来源肿瘤9例,脂肪成分在CT及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周围神经肿瘤2例,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淋巴管瘤4例,均为海绵状淋巴管瘤,CT增强无强化。纤维肉瘤1例,CT示病变范围广泛,边界较清晰,密度均匀。鳞癌1例,CT示病变境界不清。滑膜肉瘤1例,CT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呈不均匀强化。27例定位正确率100%,定性正确率88.9%。结论CT与MRI均能清楚显示病变,明确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推测病变组织学来源和良恶性的鉴别方面MRI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病理学表现,评价MS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将CT表现与生物学危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1例GIST发生于胃12例,小肠7例,大肠2例。6例向腔内生长,15例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8例肿瘤最长径≥50mm,13例肿瘤最长径〈50mm;14例边界清楚,7例边界不清;平扫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1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轻中度强化18例,3例明显强化。高度危险4例,中度危险7例,低度危险8例,极低危险2例。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能准确诊断GIST,并判断其危险程度,对设计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肿瘤最长径≥50mm、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多为中、高度危险性;最长径〈50mm、形状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均匀强化的病灶多为中度以下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25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或)增强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6例,空肠4例,食管1例,回肠3例,直肠1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18例;肿瘤呈密度不均者7例。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强化者4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者17例。25例GIST中,良性11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多呈均匀强化;恶性者15例,肿块直径均5cm,边界常不清楚,多呈不均匀强化,2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淋巴瘤的CT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18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CT资料,且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探讨原发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总结CT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18例患者胃淋巴瘤CT表现为弥漫性或结节状胃壁增厚,呈波浪状或分叶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胃壁外周脂肪间隙存在,增强呈轻中度强化,强化均匀,其中2例出现局部坏死改变。1例出现胃窦梗阻,2例见胃周淋巴结肿大。结论CT对胃淋巴瘤的CT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上腺Conn腺瘤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Conn腺瘤患者的CT资料,分析病变的形态、大小、密度及强化特征。结果19例患者均表现为与肾上腺相连的类圆形结节影,均为单侧病变,17例边缘清楚,2例病灶边缘模糊;18例病灶直径小于2cm,1例大于2cm;18例病灶内密度较均匀,1例表现欠均匀;19例患者结节病灶均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17例病灶轻度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16例强化较均匀,门脉期均持续强化,延迟期18例肿块保持强化。结论肾上腺Conn腺瘤有特征性的MSCT表现,MSCT对肾上腺Conn腺瘤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CT检查对腮腺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48例腮腺肿瘤患者CT表现,并同病理所见进行对照研究,采用双盲阅片评估CT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18例良性肿瘤,密度均匀、边界清楚12例,密度不均、部分境界不清6例。30例恶性肿瘤,密度不均匀、边界模糊24例;密度较均匀,境界清楚6例。48例肿瘤的CT图像中均未见面神经显示。双盲阅片结果表明:CT对78.9%的腮腺肿块能正常定性(炎性反应,良或恶性肿瘤),但不能确认其组织学类型。结论 CT能鉴别大多数的良、恶性肿瘤,但不能确定其组织学类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肠间质瘤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间质瘤表现为肿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至明显强化,肿块强化以静脉期明显。恶性间质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主要向腔外突出,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低,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结论 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的CT资料,分析其大小、边缘、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总结其特征性CT表现。结果皮质腺瘤12例,皮质腺癌5例,嗜铬细胞瘤3例,髓样脂肪瘤4例,转移瘤6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1例。结论肾上腺肿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其的定性诊断及鉴别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在脊柱旁神经鞘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脊柱旁神经鞘瘤的临床、影像资料,对比各例的多层螺旋CT横轴位及其MPR表现。结果22例中15例位于胸段脊柱旁,7例位于腰段脊柱旁;8例跨越椎管内、外,伴相应椎问孔扩大;14例位于椎管外、脊柱旁。CT平扫显示5例较小肿块的密度大致均匀,增强扫描较均匀强化;17例较大肿块的密度不均匀,内有囊状更低密度灶;5例有斑点钙化影,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单纯CT横轴位图像对8例跨越椎管内、外的肿瘤定位准确,其余14例椎管外的肿瘤定位较困难,易与周围病变混淆。MPR明确显示肿块与神经根相连、受压及周围结构的关系,22例肿瘤全部定位正确。结论多层螺旋CT的MPR技术对椎管外神经鞘瘤的定位有独特优势,结合肿瘤的密度特点,对脊柱旁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特征。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11例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平扫有6例呈等密度实性肿块,4例瘤体平扫密度不均,呈等、低、混杂密度,其内有大小不等的中心性或不规则液化、坏死、囊变区,而有1例为厚壁囊性肿块。经增强后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尤其是周边部分强化明显而持续,而坏死区无强化,1例囊性肿块的囊壁中等度强化。结论结合临床资料,行搜索性CT平扫、增强扫描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起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层螺旋CT的影像学特点,进行鉴别诊断,提高多层螺旋CT对该病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18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患者的影像学的资料。结果 CT示瘤体较大,多成类圆形或卵圆形。瘤体多清晰,肿瘤密度均匀也可不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区,也可有出血;肿瘤平扫成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成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与动脉期相近,延迟扫描CT值下降较慢。三维重建(MPR)得到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肿瘤的立体形态显示清晰,肿瘤与周围软组织关系清晰可辨。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MRP对嗜铬细胞瘤的定性和定位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上腺转移瘤的CT特征及CT在肾上腺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患者作CT扫描。结果单侧肾上腺肿块42例(72%),双侧16例(28%)。肿块直径范围1.5~12cm,分别呈圆形、卵圆形和分叶状不规则形。密度为实性、囊性或囊实性,增强后实性肿块及囊壁有强化。结论 CT是发现肾上腺肿瘤可靠、有效的检查方法。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是综合性的,包括原发癌史、恶性征等。  相似文献   

17.
周洋  刘洋  张修石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111-11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像,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对照。结果:肿瘤位于胃部3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4例,回肠2例,肠系膜内2例。13例中恶性9例,潜在恶性2例,不能确定良恶性2例。13例中12例肿块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最大径3~26cm。肿瘤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肿瘤边缘分叶2例。结论: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诊断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但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有一定限度。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腮腺常见良性肿瘤C4影像特征,探讨其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4月至2012年6月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CT影像资料,对腮腺常见肿瘤重点观察部位、密度,进行定位,定性分析,比较与其影像相关良性非肿瘤性病变C4鉴别要点。结果其中16例为原发性腮腺混合瘤,1例脂肪瘤,1例淋巴血管瘤,1例鳃裂囊肿。14例形态为卵圆形或圆形,直径3~6.8cm,5例呈分叶多结节形,大部肿瘤边缘清晰光整;2例内部密度不均,钙化2例,脂肪密度1例。结论边缘清晰光滑,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有不同程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生长缓慢,短期内可迅速增大,手术复发率高,有助于诊断腮腺混合瘤;显示强化的血管团或血窦及呈簇状分布斑状钙化(静脉石)为腮腺淋巴血管瘤的特征性CT影像学特征;肿块为极低密度的脂肪组织充填是腮腺脂肪瘤的特征CT表现,诊断不难,无需鉴别;鳃裂囊肿属先天性病变,CT值0~20hu,与单纯性囊肿相似,结合临床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