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7 毫秒
1.
目的分析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与临床特点,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检验、腹部B型超声检查等,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害的1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响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用药时间、抗精神药物种类。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发生率分别75.0%和25.0%,其中以氯丙嗪(25.9%)和利培酮(8.9%)应用最多。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3个月。结论认识影响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有多种因素,在药物性肝损害的高发时期加强监测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探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诊断与及其预防和合理的治疗。方法根据临床用药史、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本站2004年至2006年管治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6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8例结核病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有61例病人出现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发生率17.53%,348例病人中HBsAg阳性32例,其中13例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占40.63%。结论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且多发生在用药的第1~8周。在进行抗结核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HBsAg,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近年来小儿药物性肝炎增多的原因及临床特点,指导临床减少儿童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方法 回顾分析小儿药物性肝炎77例,对其用药史、时间分布、年龄分段、临床表现,肝功能、血常规检查进行总结.结果 77例小儿药物性肝炎占同期小儿肝炎发病率的10.42%,1岁以内的患儿发生药物性肝炎达36.36%.混合型药物性肝炎患儿病程长,病情重,治疗难度大.结论 临床治疗中,充分了解药物的副作用,严密观察患儿有关肝病的症状和体征,并定期检测肝功能,是预防和减少儿童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抗结核药物致儿童肝损害的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从事儿童传染病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制定抗结 核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21 年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肺结核或肺外结核,接受抗结核药物治 疗的0~14 岁患儿227 例,对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情况以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7 例结核病患儿抗结核治疗过程 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56 例(24. 7%)。其中婴儿(≤1 岁)13 例,发生肝损害8 例(61. 5%);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时间常见于用药 后1 周内(25 例,44. 6%),53 例(94. 4%)发生在用药后2 个月内;静脉用药、联合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以及艾滋病合并结核病 的儿童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概率较大。儿童结核病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与性别无关,与年龄、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用 药时间、合并艾滋病等因素有关。儿童结核病引起肝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症状肝酶升高(64. 3%)及有明显纳差、恶心、呕吐、 腹痛、皮疹等临床症状(35. 7%)。结论:结核病婴儿(≤1 岁)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概率较大。肝损害发生时 间常在用药后1 周内,大部分肝损害发生在用药后2 个月内,且多数肝损害表现为无症状肝酶升高,建议监测肝功能时间为用 药后第1、2 周,后每2 周1 次直到2 个月,2 个月后每月1 次至疗程结束。  相似文献   

5.
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常见的且易产生严重后果的药源性疾病。是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所引起的肝细胞机能和胆汁分泌机能障碍的病理形态。据统计,对肝脏可能有损害的药物已有600多种,约占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而且,在世界范围内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由于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较高,药物性肝炎所占的比率低于国外,但发病率并不少见。然而,目前对于药物性肝损害尚缺乏特效疗法,除停药、加强支持疗法、加速药物排泄和一般保肝药物治疗外,还常常选用以下药物。  相似文献   

6.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40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华钧  沈琦 《医药导报》2005,24(8):749-750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发生率、出现肝损害的时间、损害持续时间及程度。方法对1990年2月~2003年1月收治的结核病患者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401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发生率为23.4%;含异烟肼和利福平的化疗方案所致肝损害的发生率较高。肝损害多出现在使用抗结核药后2个月内,持续时间多在1个月内。结论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发生率较高,但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朱波 《中国药业》2012,21(11):57-58
目的通过分析医院近年来药物性肝炎病例的临床特点、各项指标和相关致病与治疗药物,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并为临床治疗提供警戒与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医院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72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病历进行系统分析,侧重于探讨该院药物性肝炎的致病药物。结果肝损害发生在用药两周内最多(占51.38%),以肝内胆汁淤积型常见(占43.06%),发病较重(中、重度肝损害占68.06%),经保肝、降酶、退黄治疗后恢复情况佳,治愈好转率为87.50%。致病药物以中药、中成药最常见(占37.50%),抗感染药物、解热镇痛药和化学治疗药物亦为主要致肝损害药物,联合用药会加重肝损害。骨康胶囊导致药物性肝炎同期在宁波地区多见。结论药物性肝炎的发生与多种药物有关,临床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用药意识,以减少药物性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各类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2011-2013年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内163例严重药物性肝损害报告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涉及的怀疑药品品种繁多,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心血管药物较易引起药物性肝损害。65岁及以上年龄段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合并用药将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预防药物性肝损害发生。  相似文献   

9.
肝脏为人体物质代谢的一个重要器官,直接参与到体内药物的整个代谢过程。因人存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不合理用药会导致不可避免的药物性肝损害。据有关研究报道,我国医院的肝病住院病患中,药物性肝炎占5%-10%,特别是暴发型肝炎的出现多数和药物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了解药物性肝炎的致病原因,以采取有效治疗措施,现回顾分析药物性肝炎56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赵素春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0):3140-3141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炎出现的时间、程度与治疗转归.方法 对该院2005-2011年收治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的药物性肝炎84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多发生于用药后第2~6周.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伴或不伴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升高,经保肝、降酶及对症治疗3周内肝酶均恢复正常.结论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只要早发现、早治疗,肝功能均可恢复正常,不会影响结核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辛伐他汀致药物性肝损害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严重的药源性疾病之一,约占药物不良反应病例的10%~15%[1]。本文病例为冠心病患者服用调脂药辛伐他汀致药物性肝损害,提示临床药师及医师对使用调脂药的患者要加强肝功能的监测,保障患者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致病药物及特点。方法:对某院2003-2013年期间的279例药物性肝损害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79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男性140人,女性139人,严重肝功能损害50例;联合用药93例,单一用药186例。患者疾病种类包括肿瘤、呼吸系统感染、代谢综合征等。其中,药物性肝损害中肝细胞损害型占62%(173例)。怀疑药物196种,其中中药占17.81%,抗肿瘤药占16.44%,心血管药占10.68%,抗结核药占10.41%。最常见怀疑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甲巯咪唑、雷公藤片。抗肿瘤、抗结核与非甾体抗炎药物参与联合用药时药物性肝损发生例数多于单用。结论:易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有中药类、抗菌药物类、抗肿瘤药物、抗心血管药物与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对药物性肝损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值得人们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3.
药物性肝损害是因其毒性作用或机体过敏反应而造成的肝脏不同程度的损伤。本研究分析显示导致肝损害的药物涉及9类20多种,覆盖临床各科用药。其中中药、抗肿瘤药、抗结核药居前3位,应引起临床医生注意,必须严格掌握此类药物的适应证和疗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及临床特征,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加强药物性肝炎的防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2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标志物以及治疗转归等统计分析。结果 92例药物性肝炎中38.1%为抗微生物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药占15.3%、循环系统药各占13.6%、抗肿瘤药和中药各占11.0%和10.2%、消化系统药和其他共占11.0%。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较多,近年由于大量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此类药物的肝损害率有所增加,因此,应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和提高临床医生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从而降低药物性肝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药物性肝病,就是病人或者健康者在用药或保健品后产生的肝脏损害,也叫药物性肝损伤,或叫药物性肝炎。目前,人们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多数人甚至不了解、不重视这种疾病,缺乏警惕性。十月份的《家庭药师》,辽宁省锦州市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王振坤和我们一起来拷问"药物肝"。  相似文献   

16.
108例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对108例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西药致肝损害70例(64.8%),中药致肝损害38例(35.2%);HBsAg阳性36例,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16例,占43.9%,重症肝炎6例,占16.7%,死亡2例,占6.5%,HBsAg阴性72例,其中急性黄疸性肝炎18例,占25.0%,重症肝炎2例,占2.8%,无死亡病例。结论影响药物性肝炎的预后因素有药物种类、联合用药、患者自身健康状况等。  相似文献   

17.
张荣利  王哲 《辽宁医药》2002,17(3):28-30
近年来,随着药物品种增多,部分药物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选择用药也相应增多,有些治疗性药物,其本身或代谢产物,不但具有人体有益之处,而且还存在不益之处,部分药品在防病治病同时,还常常引起肝脏功能的改变,导致肝功能降低,甚至使肝细胞坏死,这种情况为药物性肝损害,也称药源性肝病或药物性肝炎。其临床特征因肝损害类型不同而异,肝细胞型者,表现为纳差、乏力、恶  相似文献   

18.
药物性肝损害是由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使肝脏受毒性损害或发生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随着用药品种和剂量的增加,药物性肝损害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约占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1],造成的损害也需要一定时间恢复甚至不可逆。临床药师在查房当中发现两例瑞舒伐他汀钙致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对其作出归纳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少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0):3087-3088
目的:分析56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56例药物性肝炎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标志物以及治疗转归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抗结核类药占26.79%,抗生素类药占21.43%,抗肿瘤类药占14.29%,中草药占12.50%,抗甲状腺类药占8.93%,降血脂类药占7.14%,糖尿病类药占5.36%,其他占3.57%.结论:(1)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抗生素类药及中草药多见.(2)药物性肝炎临床表现与普通病毒性肝炎无明显特异性.(3)药物性肝炎肝功能检查显示GGT及ALP明显升高,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0.
高秋莲  郝峥 《临床医药实践》2009,(1Z):1241-1242
<正>药物性肝病又称药物性肝损害,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肝脏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药物的过敏反应导致的疾病,也称为药物性肝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结核病的发病率始终居高临下,抗结核药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肝损害发病率报道较高。本研究总结了我科2003年至2007年住院治疗的结核病人,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46例,以分析和总结抗结核药致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