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告直流电神经刺激器(商品名“神经探测器”)研制成果;100例颌面部手术应用观察表明,能准确鉴别面部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无1例发生永久性面瘫;在临床应用前作10只大鼠40个部位周围神经识别与病理学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其应用是安全和方便的,值得临床推广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仪器是专种产品,是根据人体神经电位差原理制成。外观如同钢笔大小,操作简便,易于消毒,为解削和修复神经提供客观依据,避免或减少神经的损伤,适用于各手术科术中识别颅神经和周围神经,鉴别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验证神经的功能或神经吻合是否正确对位,刺激效应达100%。采用该仪器解剖识别颅神经和周围神经, 相似文献
3.
0 引言 电刺激器的应用广泛 [1 ] ,我们研制了一种体外感应供电的植入式电刺激器 ,可以在体外对体内的植入式电刺激器通过感应供电而产生刺激脉冲 ,并且可在体外调节体内刺激脉冲的频率、幅度和脉宽 .具有普遍意义 [2 ] .1 原理和方法1.1 植入电路 须植入体内 ,应尽量简单 ,元器件越少越好 .其目的是将体外发射电路发射的能量尽可能多地耦合进来 ,然后将耦合进来的高频振荡通过二极管和电容的解调作用整理成直流刺激脉冲 (图 1) .又因为高频功放发射的波形是由高频压控开关控制的 ,发射通断频率即压控开关脉冲的频率就是体内刺激脉冲的…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胫神经阻滞麻醉在足底部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择期行足底部手术的患者46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胫神经阻滞麻醉(NS组,n=23),另一组为盲探式操作行胫神经阻滞麻醉(BE组,n=23)。注入麻醉药后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并将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S组麻醉成功率为100.0%,BE组麻醉成功率为6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起效时间NS组[(2.04±0.66)min]与BE组[(7.13±1.12)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组无不良反应发生,BE组有部分患者改为椎管内麻醉后发生尿潴留、头痛等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器用于胫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确切,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能很好地应用于足底部的手术中。 相似文献
6.
7.
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对 1 0 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5 0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 ,Ⅱ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麻药均为 0 .5 %布比卡因。结果 :Ⅰ组神经阻滞完全 4 8例 ,阻滞不全 2例。Ⅱ组神经阻滞完全 30例 ,阻滞不全 2 0例。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组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异感定位组 (P <0 .0 5 )。结论 :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 ,比异感定位准确 ,阻滞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8.
42例(侧)颌下区手术,应用自制神经刺激器追踪暴露面神经下颌缘支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面神经下颌缘支在下颌骨下缘上方行走28支(31.5%),呈弓状行走于下颌骨下缘下40支(44.9%),大致平行于下颌缘行走21支(23.6%);面神经下颌缘支本干有1~4支,单独1支者10例(23.8%),2支者19例(45.2%),3支者11例(26.2%),4支者2例(4.8%).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PNS)定位技术与异感定位技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BPB)的成功率。方法:选择上肢手术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采用PNS定位。Ⅱ组采用BPB定位,局麻药均为1.3%利布合剂。结果:PNS定位组神经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异感定位(P〈0.01)。结论:PNS定位较异感定位更精确,阻滞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神经刺激器利用电刺激器产生脉冲电流传送至穿刺针,当穿刺针接近混合神经时,会引起混合神经去极化[1],而运动神经较易去极化出现所支配的肌肉颤搐,通过肌颤搐来定位,不必通过寻找异感或针随动脉搏动而判断定位.从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和镇痛机制的角度而言,区域麻醉特别是外周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 ,PNB) 在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方面得到充分重视.为提高外周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我科于2008年2月~2008 年6月使用神经刺激定位器行外周神经阻滞60 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和常规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质量。方法:将上肢择期手术患儿3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采用常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术前(T1)、手术切皮时(T2)、手术开始30min(T3)各时点血压、心率,记录两组患儿氯胺酮用量、术中体动、术后疼痛出现时间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儿术中心率、血压较B组稳定,氯胺酮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中体动均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镇痛时间较B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可为小儿上肢手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有利于患儿循环稳定,并可减少麻醉药用量,提高患儿术后苏醒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神经刺激器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广泛用于患者上肢手术 ,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的关键在于神经定位准确 ,神经刺激器的应用可满足这一需要。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和质量 ,同时能避免为了寻找异感而引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现就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总结。1 资料与方法选择上肢外科手术患者 3 5例 ,男 2 0例 ,女 15例 ,年龄 8~ 71岁 ,ASA I~ 级 ,无神经系统疾患。 3 5例患者均经肌间沟入路 ,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神经刺激器为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 STMUPL E…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神经丛刺激器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ASA I-Ⅱ级,患者取仰卧位,在锁骨中点下紧贴锁骨进针,起动电流为A组<0.5mA、B组0.5-0.8mA,去寻找臂丛神经支配肌肉的节律性收缩体征为目标分别注入麻药,以痛觉评分法观察麻醉效果。结果A组臂丛神经被完全阻滞28例,占93.3%;B组臂丛神经被完全阻滞21例,占70%,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丛刺激器以<0.5mA的启动电流寻找体征麻醉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16.
17.
神经刺激器在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定位技术与异感定位法在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对150例行上肢前臂、腕、手掌、手指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神经刺激定位组(PNS组)和传统异感定位组(对照组),每组75例。PNS组采用PNS辅助定位,对照组采用异感定位。0.375%罗派卡因局麻药。完成阻滞后,比较两组阻滞效果。结果:PNS组神经阻滞完全72例,阻滞不全3例;对照组神经阻滞完全50例,阻滞不全19例,阻滞失败6例。PNS组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S定位较异感定位更精确,阻滞成功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下肢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90例ASA Ⅱ级或Ⅲ级接受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病人,随机均分为连续硬膜外麻醉组(EA组)、腰-硬联合组(CSEA组)、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组(NSA组),分别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腰麻加硬膜外联合麻醉和神经刺激器定位股神经加坐骨神经麻醉.观察三组局麻药用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阻滞完善时间、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优、良、中、失败)、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自行排尿时间.结果 NSA组麻醉用药量明显少于EA组,麻醉阻滞平面明显低于CSEA和EA组且满足手术要求.NSA对血液动力学影响、术中液体总量、术后恢复自行排尿时间和不良反应明显低于CSEA组和EA组.结论 只要股神经加坐骨神经阻滞定位准确,术中仔细管理,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麻醉可安全平稳的用于下肢手术病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4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B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部麻醉药均为0.5%布比卡因。结果:A组神经阻滞完全18例,阻滞不全2例;B组神经阻滞完全13例,阻滞不全6例,阻滞失败1例。A组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比异感定位准确,阻滞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0.
2007年3月-2010年5月,我们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颈椎旁神经阻滞配合药物治疗颈椎病(脊髓型除外)6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