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对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究.方法 选取于2014年1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后路手术和前路手术进行治疗,对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颈椎动力学参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运动、触觉及针刺感等神经功能改善等随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治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前路手术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不仅能够实现彻底减压,还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颈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颈椎骨折脱位是因多种暴力导致颈椎生理解剖异常、椎间失稳,常伴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其致死、致残率较高.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2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2004年1月至2010年8月我科共收治4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其中30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钛板内固定术,效果满意,复位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严重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的颈椎前路术式的临床意义.方法:在颅骨牵引下,局麻加强化或全麻,取颈前右侧横切口,达病椎,切除前病变节段椎间盘,撬拔复位,植入三面皮质骨自体髂骨块,安放带锁钛板,关闭切口.结果:本组病例无脊髓、大血管、气管、食管意外损伤等术中并发症.随访平均24个月,植骨手术后12周均获牢固骨性愈合,颈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所有病例复位满意.结论: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严重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原则应以恢复颈椎正常排列、彻底减压、恢复椎间高度、生理曲度、植骨融合及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为基本原则[1]。我院2007年2月—2010年6月,采用前路手术方法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3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前路手术治疗严重的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意义。方法:在颅骨牵引下,局麻加强化或全麻,取颈前右侧横切口,达病椎,切除病变节段椎间盘,没有复位的椎体撬拨复位,植入三面皮质骨自体髂骨块,安放带锁钢板,关闭切口。结果:本组病例无脊髓,大血管,气管,食管意外损伤等术中并发症。随访平均24个月,植骨手术后12周均获牢固骨性愈合,颈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所有病例复位满意。13例不完全性损伤者脊髓功能获得不同程度改善。Frankle分级平均提高1级~2级,本组无1例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滑脱折断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严重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法之一,可以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重建颈椎即刻稳定。对手术后早期病人的护理与康复以及后期植骨融合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均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1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行前路减压、复位、植骨、骨固定。结果:17例均完全复位。平均随访24个月,颈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线维持良好,植骨均融合,无明显并发症。10例脊髓不完全损伤者神经功能按Franke1分级提高1~2级。认为对下颈椎骨折脱位必须早期手术,选择前路手术治疗可获得令人满意的复位及恢复椎体的高度以获得即刻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9.
10.
摘要: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前路减压,自体植骨或钛网植骨和
钢板内固定治疗42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结果42例患者术后随诊4~26个月,平均16个月,植骨位置良好,无移动、无钢
板螺钉松动,椎间隙高度正常,所有患者术后3~8个月出现骨性融合,按Frahkel分级神经功能改善。结论早期运用前路
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可充分减压,植骨融合率高,术后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满足颈椎即刻及长期稳
定的要求,改善了脊髓功能,并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钢板内固定治疗42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结果42例患者术后随诊4~26个月,平均16个月,植骨位置良好,无移动、无钢
板螺钉松动,椎间隙高度正常,所有患者术后3~8个月出现骨性融合,按Frahkel分级神经功能改善。结论早期运用前路
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可充分减压,植骨融合率高,术后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满足颈椎即刻及长期稳
定的要求,改善了脊髓功能,并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4月至2010年1月,分别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59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前路手术组24例,后路手术组8例,一期前后联合手术组27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脱位纠正及植骨融合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术后脊髓感觉及运动ASI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体间移位平均(6.55±2.56)mm,术后为(1.04±0.37)mm,术前脱位椎体间成角(Cobb′s角)平均(16.80±7.02)°,术后为(2.71±1.45)°(P〈0.01);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一定恢复,根据损伤类型、损伤节段以及脊髓受压部位、程度等综合因素选择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下颈椎骨折脱位术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4月至2010年1月,分别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59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前路手术组24例,后路手术组8例,一期前后联合手术组27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脱位纠正及植骨融合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术后脊髓感觉及运动ASI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体间移位平均(6.55±2.56)mm,术后为(1.04±0.37)mm,术前脱位椎体间成角(Cobb′s角)平均(16.80±7.02)°,术后为(2.71±1.45)°(P<0.01);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一定恢复,根据损伤类型、损伤节段以及脊髓受压部位、程度等综合因素选择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外科术式选择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7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患者,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进行下颈椎减压或重建,其中前路手术组40例,后路手术组26例,前后联合手术组7例。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固定节段、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椎体复位情况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2个月,植骨于术后3~4个月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术中均无脊髓、大血管、气管、食道等损伤;前路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固定节段上少于后路手术;所有患者的术前JOA评分和颈椎复位参数较术后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根据颈椎损伤机制、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影像学表现的不同,对2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分别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或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前、术后采用Frankel分级和JOA17分法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为(5.3±2.5)分,术后随访末次JOA评分为(12.2±3.7)分,改善率为59%,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手术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5.
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椎管前外侧减压术对陈旧必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4例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伴不全瘫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1个月,术前Frankel分级为B级的9例,术后肌力进步、感觉改善;术前C-D级15例中13例恢复满意,恢复到E级的共8例,其中1例病程长达24年,术后肌力进步Ⅰ-Ⅱ级。2例疗效欠佳。结论:椎管前外侧减压术对晚期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者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围手术期系统的护理,以促进患者功能重建,确保手术成功。方法对68例患者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气管、食管牵拉训练及大小便训练,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褥疮与泌尿系感染,功能锻炼指导。结果本组未发生并发症,伤口Ⅰ期愈合,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未见颈椎内固定及植骨块移动,神经功能均较术前好转,肌力增加或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可逐渐自理。结论对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减少并发症、确保手术成功与患者功能重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8.
报告采用椎弓根钢板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4例。这是一种技术较简单而固定效果较确实的治疗颈椎骨折的方法。本文详细描述了手术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总结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1995年~2002年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98例进行分析。男66例,女32例;根据Weber-AO分类B型45例,C型53例。应用改良的Baird和Jacksorn评分系统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评定,并将骨折类型、骨折固定方法、术后功能锻炼时间与最终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为3-55个月,平均16个月,98例疗效为:优61例,良27例。可9例,差1例,优良率为89.8%。结论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可取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和临床疗效,复位的质量与疗效密切相关,判断骨折类型和选择固定方法对于提高复位质量,改善远期疗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