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和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房颤可导致心衰,心衰也可导致房颤,心衰患者房颤的发生率为10%~50%。许多研究表明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比窦性心律心衰患者预后差。房颤是心衰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对心衰合并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房颤)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常见并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房颤是心衰患者心脏结构及电生理重构的结果, 同样也是导致心功能恶化的原因和加重因素。该文报道1例等待心脏移植的终末期心衰患者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心功能恢复的病例, 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专家答疑     
<正>问:扩张型心肌病伴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效果如何?答:心房颤动(房颤)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是本世纪人类面临的心血管领域两大挑战。研究表明,房颤和心衰常同时存在,房颤首次诊断时,26%的患者曾伴有或并存心衰,16%的患者可能会发展为心衰;而心衰首次诊断时,24%的患者曾伴有或并存房颤,17%的患者以后发展为房颤,随着心功能NYHA分级增加,合并房颤的比例也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发病率较高且影响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本研究旨在分析心衰住院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9家医院住院的无房颤病史的心衰患者1781例,根据院内是否发生房颤分为心房颤动组(n=125)和非心房颤动组(n=1656),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时长、检验、超声心动图等结果,比较两组间差异,分析住院心衰患者房颤发作的危险因素。结果相比非心房颤动组,心房颤动组年龄较大、NYHA分级更高、脑钠肽(BNP)或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更高(P均0.05),合并心脏瓣膜病史及接受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比例更高(P均0.05);而合并心肌病病史和有吸烟史的患者比例较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均值更低(P均0.05)。同时,心房颤动组患者住院时间更长(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3,95%CI:1.01~1.05,P=0.006)、NYHA分级(OR=2.01,95%CI:1.30~3.09,P=0.002)、心脏瓣膜疾病病史(OR=3.82,95%CI:2.36~6.18,P0.001)为心衰患者院内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住院治疗的心衰患者中,房颤发生率较高,新发房颤患者住院时间较长。年龄、NYHA分级、心脏瓣膜疾病病史是院内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有效缓解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逆转心肌重构,降低病死率和心衰住院率。2009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成人心衰诊疗指南中CRT的Ⅰa类适应证为窦性心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仅为Ⅱa类适应证。但房颤在心衰中  相似文献   

6.
心力衰竭(心衰)和心房颤动(房颤)是21世纪心血管疾病领域2种新的流行病。我国房颤患病率约为0.77%,经标准人口构成标准化后为0.61%;而心衰在我国的患病率达0.9%[1]。据估算,目前我国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超过264万例。对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的治疗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心衰合并房颤的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艾司洛尔与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合并Ⅰ至Ⅲ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CNKI、VIP和Wanfang等数据库,时限是从建库至2020年10月21日.获取艾司洛尔和胺碘酮治疗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合并Ⅰ至Ⅲ级心衰的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两种疾病常同时存在,且互相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了患者心血管事件概率和全因死亡率。房颤导致的心脏扩大、心功能受损称为房颤性心肌病,特点是一旦恢复窦性心律(窦律)或正常心室率后,心脏扩大与心衰能够逆转。治疗上,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律远期成功率不足50%,且其不良反应较严重。导管消融术可以根治房颤,恢复窦性节律。理论上,房颤性心肌病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其心脏结构和功能、生活质量均应明显改善,但这部分人群隐藏在心衰伴房颤的患者中难于被识别,相关研究甚少。目前多数研究是关于多因素导致心衰伴房颤患者的导管消融治疗,术后短期成功率为60~80%,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提高,但远期复发率超过50%。本文对近年来房颤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和导管消融治疗结果的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常同时存在并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1])。无器质性心脏病和心衰的房颤患者,每年有3. 3%发展为心衰~([1])。心衰是房颤患者的主要病死原因,因此房颤合并心衰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房颤合并心衰的发病率并不低,但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对于心衰症状明显的房颤患者,节律控制常作为首选治疗方案。但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AAD)维持  相似文献   

10.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心力衰竭(心衰)的疗效,分析这类患者CRT反应的可能原因。方法 2003年3月至2007年3月接受CRT合并房颤的难治性心衰患者5例,4例为扩张型心肌病,1例为缺血性心肌病,NYHA心功能Ⅲ~Ⅳ级。4例经冠状窦途径成功置入左室电极,1例冠状窦途径失败后行右室双部位起搏(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2±1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NYHA分级提高0+~2级;生活质量和活动耐力均有改善。平均双室起搏比例(90±9)%,其中第2、4、5例术后频发室性早搏,平均双室起搏比例偏低(77%~83%)。第2例加用胺碘酮后比例由83%升至95%,NYHA分级提高2级。5例患者先后于术后1~33个月死亡,直接死亡原因为室性心律失常者2例,心衰恶化者3例。结论 CRT同样可以使合并持续性房颤的难治性心衰患者受益,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活动耐力。保证完全的双室起搏是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对CRT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合并房颤的难治性心衰患者可能更需要在严重心衰早期积极地选择CRT。部分合并房颤的难治性心衰患者,在行CRT同时应考虑植入除颤器。  相似文献   

11.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再同步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两者常并存,并互相促进对方的发生发展,并呈一种恶性循环的趋势。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能够逆转心衰患者心房重构,降低房颤的发生;对于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CRT治疗能够改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然而,心衰合并房颤时,行CRT治疗存在技术上的难点,关键是在房颤节律下CRT心室夺获问题。目前证据表明行房室结消融后行CRT治疗,不失为一种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是临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随着年龄逐渐增加,60岁以下的房颤发生率低于1%,而70岁以上的老年人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高达10%以上。心房颤动的危害极大已是众所周知,主要包括:(1)使血栓栓塞事件增加4~10倍;(2)可诱发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房颤减少心排出量10%~45%;(3)使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急剧下降;(4)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或恶化,诱发心衰时甚至成为功能性残疾人;(5)房颤可使死亡率增加达2倍。这些都说明心房颤动并非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必须给予有效的预防和治疗。1房颤起搏治疗和预防的机制房颤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触发因素和基…  相似文献   

13.
心力衰竭与心房颤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治疗手段的进展及社会老龄化的增长,心力衰竭(心衰)与心房颤动(房颤)越来越普遍,临床常见两者伴随发生。研究证实,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心脏电机械因素的变化及细胞内外环境的改变等因素共同形成心衰和房颤发生与维持的特殊环境,两者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心衰与房颤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两大常见危害人类健康生活的心血管疾病。该文总结了心衰与房颤各自的流行病学、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包括共同的危险因素、两者的相互作用及两者合并时的预后情况)及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包括有争议的控制节律与室率、起搏器及射频消融治疗),为心衰与房颤的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心力衰竭(心衰)和心房颤动(房颤)是有着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两大心血管疾病。他们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机制,经常共存。心衰合并房颤预后不良,对临床医生的治疗提出了更高挑战。本文旨在阐明心衰和房颤的共同病理生理学,以及心衰合并房颤治疗的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CRT)与常规治疗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影响。方法选择行CRT、CRTD治疗的患者,作为CRT组。选择同期心衰行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阵发性房颤、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以及房颤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①对照组房颤的发生率较CRT组高(阵发性房颤9/46 vs 5/47;永久性房颤24/46 vs 11/47,P均<0.05)。②常规药物治疗下房颤患者的死亡率高于窦性心律患者(P<0.05)。结论 CRT治疗后,房颤发生率较低,房颤并心衰患者的死亡率亦降低,CRT组心衰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增加,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6.
<正> 肺静脉隔离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心房颤动(房颤)。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我们将有症状的、药物不能控制的房颤、射血分数(LVEF)≤40%、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Ⅱ~Ⅲ级的患者随机分配到肺静脉隔离治疗组或房室结消融  相似文献   

17.
心力衰竭(心衰)和心房颤动(房颤)往往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和促进。研究表明,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与房颤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并且当HFpEF并发房颤时,临床治疗手段较为局限。目前针对HFpEF伴房颤的治疗和预防研究取得较大进步。本文将结合最新的研究对HFpEF伴房颤的治疗和预防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心房颤动(房颤)性心肌病是指阵发性或持续性的特发性房颤患者,当长期存在快而不齐的心率时,可引起心房或心室的扩张、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受损,射血分数下降,甚至心力衰竭(心衰)而获诊断。一旦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窦律)或心室率得到严格控制后,心脏扩大与心衰能够迅速、甚至完全逆转。房颤性心肌病是一种独立存在、并非少见的继发性心肌病,与其他继发或原发性扩心病合并房颤的情况容易混淆,使患者常被漏诊而严重影响治疗与预后,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尿酸(UA)联合检测对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纳入245例慢性心衰患者(慢性心衰组)和199例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CA125、NT-proBN...  相似文献   

20.
Neuberger  HR  Mewis  C  van  Veldhuisen  DJ  陈蜀岚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2):333-334
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疾病中日渐突出的两大问题,估计在一般人群中所占比例〉1%,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房颤和心衰常常并存且相互促进,在轻、中度心衰患者中,房颤发生率10%~15%,在重度心衰时,房颤随时可能发生。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全都将增加房颤的风险,将导致房颤患者的心脏前负荷增加、心房扩张、心房传导失常、加速心房纤维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