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与强化药物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强化药物治疗,而观察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记录观察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血管狭窄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6个月、6个月~1年及1~2年缺血性事件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51处,血管内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4.1%(48/51)。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观察组患者血管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6个月~1年及1~2年观察组患者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强化药物治疗相比,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能更有效地改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远期预后,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支架取栓术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湖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支架取栓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5 d血管再通率、治疗前和治疗后1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治疗后1个月内颅内出血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5 d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 d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内观察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架取栓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及远期预后,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介入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例,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血管狭窄部位恢复正常血管直径和形态,残余狭窄率10%。2例患者颈动脉支架于球囊扩张后出现一过性心率减慢,7例患者使用保护伞收集到多枚淡黄色粥样硬化斑块,1例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狭窄于手术中使用球扩支架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患者术后NIHSS评分低于术前(P0.05)。结论充分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准备工作,合理利用血管内支架介入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胶囊对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病人脑血流储备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给予补阳还五汤胶囊制剂2粒,每天3次;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每天1次,辛伐他汀片20 mg,每晚1次),分别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脑血流储备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病人脑血流储备、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脑血流储备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病人脑血流储备、NIHSS评分优于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能有效改善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病人脑血流储备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术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取栓前、溶栓/取栓后即刻、溶栓/取栓后1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取栓后即刻、溶栓/取栓后10 d及随访结束后血管再通率,随访结束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溶栓/取栓后10 d内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溶栓/取栓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溶栓/取栓后即刻、溶栓/取栓后10 d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溶栓/取栓后即刻、溶栓/取栓后10 d及随访结束后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随访结束后GO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溶栓/取栓后10 d内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术能有效减轻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短期预后,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梗死合并严重狭窄的颈内动脉患者给予丁苯酞序贯疗法和支架成形术后神经功能及局部脑血流灌注的情况。方法选取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序贯治疗及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住院后行头颅CT、头颅磁共振明确脑梗死,头颈部MRA和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筛查颅内外血管,头部CT灌注检查明确脑灌注。进一步行脑血管造影术(DSA)确定颈内动脉狭窄的情况,比较入院时和治疗2周、4周和3个月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时脑灌注指标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 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 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的变化。结果成功地完成了100例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其中50例成功完成丁苯酞序贯疗法,治疗2周、4周和3个月的患者神经症状体征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前NIHSS评分、mRS评分、BI评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治疗4周和3个月的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mRS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术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降低。在治疗前,两组r CBV和r 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观察组较对照组患侧r CBV、r CBF均明显高于治疗前,MTT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丁苯酞序贯疗法可减少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显著改善残疾程度,丁苯酞序贯治疗并用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观察组比对照组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及脑灌注。  相似文献   

7.
背景脑卒中具有致死风险高、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的特点,支架取栓、导管抽吸取栓治疗均是快速消除患者血栓、降低病死率以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预后的重要治疗方案,明确支架取栓、导管抽吸取栓治疗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提高临床疗效以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导管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9月—2021年5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研究组,每组40例。常规组采用支架取栓治疗,研究组采用导管抽吸取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及血管再通时间,术前及术后24 h、7 d、30 d、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及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90 d存活率。结果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管再通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治疗方法与时间在NIHSS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治疗方法在NIHSS评分上主效应均显著(P<0.05)。术后30、90 d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0、90 d 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术前,术后90 d 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术后30 d(P<0.05)。术后90 d两组患者mR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术前,且研究组患者mR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2/40),低于常规组的22.5%(9/40)(P<0.05)。术后90 d研究组患者存活率为90.0%(36/40),与常规组的85.0%(34/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抽吸取栓治疗与支架取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均具有良好的血管再通效果,而导管抽吸取栓治疗可明显缩短患者血管再通时间,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有效降低患者症状性血栓逃逸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奥扎格雷联合克栓酶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和奥扎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奥扎格雷联合克栓酶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2.530,P=0.011)。结论依达拉奉、奥扎格雷联合克栓酶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动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例,若治疗后残余狭窄率≥50%则同时行支架成形术。分析其即时取栓效果,术后出血情况,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 (1)6例患者经l~3次取栓后动脉均获得再通,对其中4例有残余狭窄者联合使用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2)6例患者术后3~7d复查颅脑MRI,均未见脑梗死灶扩大。(3)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2~16分。结论动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加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对比两组血管再通率和疗效(优良率)、术前、术后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和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采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神经功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巴氏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SS-QOL)。结果治疗后试验组NIHSS、BI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可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药物疗法与支架成形术治疗重度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AO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重度VAOS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疗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支架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出院后12个月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12个月血管闭塞、新发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并观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血管狭窄率、NIHSS评分及血管闭塞、新发脑梗死、TIA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7.9%,围术期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出院后12个月椎动脉起始部再狭窄发生率为27.1%。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重度VAOS的临床疗效优于药物疗法,能有效缓解患者血管狭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安全性高,但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丁苯酞软胶囊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中远期预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68例,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在标准化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方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 g口服,每日3次,共6个月。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脑侧支循环改善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Barthel指数(BI)评价生活能力改变。观察治疗6个月后脑卒中复发率、病死率、不良反应(恶心、肝肾功能损害、出血等)发生率、脑侧支循环改善情况、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改变情况。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既往史、吸烟饮酒史无显著差异。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P=0.30)、BI评分(P=0.76)及责任血管血流速度(P=0.63)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治疗组患者6个月脑卒中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0%vs 18.2%,P=0.03),侧支循环改善优于对照组(37.1%vs 12.1%,P=0.02);两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BI得分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6个月NIHSS评分减少,BI得分增加更明显(均P<0.05)。治疗组1例出现轻度恶心,但未影响治疗;两组均未见死亡及过敏反应和肝肾功能损害、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软胶囊改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中远期预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24例,根据入院后72 h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恶化组(42例)和正常组(82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既往史、空腹血糖、血脂、凝血相关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临床资料差异。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恶化组前循环狭窄占比、闭塞占比、总胆固醇、淋巴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入院时NIHSS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颅内动脉闭塞[OR=1.231,95%CI(1.035,4.099)]、hs-CRP[OR=1.104,95%CI(1.007,3.234)]、入院时NIHSS评分[OR=2.471,95%CI(1.192,5.114)]均为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颅内动脉闭塞,血hs-CRP含量升高,入院时NIHSS评分升高是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尽早再通闭塞的颅内动脉,促进侧支循环开放,改善炎症状态,有利于预防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社区康复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9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功能康复疗法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社区康复疗法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简化版中风患者运动功能量表(SFMA)评定患者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评分法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SFMA评分、Barthel评分及治疗1个月后S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S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社区康复疗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1例,根据患者家属意愿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C反应蛋白(CRP)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MCAS)发展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HDL、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LDL、CRP水平低于对照组,HD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HDL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MCAS发展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保证安全性前提下,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优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代谢、减轻炎性反应,最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4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6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可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高,但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颅内动脉瘤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接受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治疗3个月后,评价栓塞效果。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同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日常活动能力。统计两组治疗后3个月内复发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栓塞成功率分别为92.86%(39/42)、76.19%(32/42),观察组栓塞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S100β、NS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并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100β、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两组治疗后NIHSS、C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ADL评分高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CSS评分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介入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76例颈动脉狭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应用颈动脉造影治疗,试验组采取介入支架植入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炎症因子变化情况、凝血因子变化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生活能力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Modified Rankin Scaje9(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试验组评分情况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试验组术后各炎症因子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更高,可持续一周,其术后变化水平较术前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FDP)水平以及术后1d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同时,试验组的Barthel指数机堪的那维亚神经卒中量表(SSS)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介入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虽然对病人凝血因子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以及神经功能有一定影响,但其水平均在术后1周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伴重度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脑卒中复发预后的近期影响。方法65例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的脑梗死患者采用自膨式支架行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PTAS),为介入组;另外74例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的脑梗死患者仅接受药物治疗,为对照组。分组依据患者治疗意愿,即是否同意接受PTAS,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NIHSS、MMSE评分变化,记录脑卒中和死亡事件。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预后相关因素分布并无显著差异,合并其他脑动脉狭窄分布也无显著差异;入组时NIHSS、MMSE评分无显著差异,但介入组3个月、6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介入组脑卒中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TAS是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改善康复预后的有效措施,并可能降低脑卒中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