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按ISTH评分诊断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按ISTH评分诊断的928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原发病、临床表现、止凝血指标、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40.63%出现不同程度出血,38.04%出现休克,56.36%出现器官衰竭。感染占DIC原发病比例最高(44.40%),感染DIC器官衰竭发生率最高(62.62%);病理产科DIC出血率最高(76.92%),休克率最高(73.08%),有效率最高(65.38%),死亡率最低(0.00%);恶性肿瘤DIC死亡率最高(35.88%),与总计发生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比较差异显著(P<0.05),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及血小板(PLT)最低值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PLT下降越率越高,DIC患者有效率越低,且差异显著(P<0.05);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显性积分越高,DIC患者有效率越低,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出血是DIC典型的临床表现,器官衰竭更为常见;感染占DIC原发病比例最高,感染DIC器官衰竭发生率最高,病理产科DIC出血及休克发生率最高但预后最好,恶性肿瘤DIC预后最差;PT、APTT、DD、PLT下降率及ISTH显性积分有助于提示DI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4个积分系统:JMHW评分、ISTH显性评分、JAAM评分和MJAAM评分在DIC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并分析各凝血指标对DIC的诊断价值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搜集疑诊为DIC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共579例,并对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根据4个积分系统进行评分并比较各评分标准对非恶性血液病DIC的诊断效能及死亡预判效果;分析各凝血指标对DIC的诊断价值及预后的影响。结果:M-JAAM评分对DIC的诊断阳性率最高(74.96%),与JAAM评分的诊断符合率为97.75%,32例(16.67%)先于ISTH评分被诊断为DIC,16例(6.45%)先于JMHW评分被诊断为DIC,MJAAM评分对28d死亡预判效果最差(AUC=0.690),与AT活性的取值较高有关。JMHW评分对DIC的死亡预判最佳(AUC=0.775),但JMHW评分诊断率(42.83%)不如JAAM评分(74.09%)和M-JAAM评分(74.96%)。ISTH评分相对于其他标准,诊断阳性率(33.16%)及死亡预判(AUC=0.721)均没有优势。JAAM评分诊断阳性率略低于M-JAAM评分,但死亡预判效果(AUC=0.705)高于M-JAAM评分(AUC=0.690)。临床表现的发生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在DIC阳性组和DIC阴性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PT、APTT、D-D、FDP、AT与DIC的预后及积分值相关性较好。结论:为了早期发现DIC,JAAM评分和M-JAAM评分更有利,如已达到JMHW评分诊断为DIC时,则患者死亡风险高,应予以高度重视;PLT、PT、APTT、AT、D-D、FDP、AT对DIC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显性DIC评分对40例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国际止血血栓学会(ISTH)有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评分系统对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血症休克患者器官功能衰竭和病死率的预测作用。方法:对32例严重脓毒血症和8例脓毒血症休克患者采用ISTH DIC评分系统进行评分,采用纤维蛋白单体作为纤维蛋白相关标记物。结果:死亡患者(n=13)和脓毒血症休克患者的DIC评分比存活者及严重脓毒血症患者的DIC评分高(P<0.05)。显性DIC的病死率为30%。脓毒血症患者DIC评分主要取决于血小板计数与PT延长。结论:ISTH DIC评分是鉴别患者有无凝血激活和预测死亡与病情严重程度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按照临床预后分为存活组48例,死亡组52例,收集两组患者脓毒症发病原因、器官功能不全数、转归及住院时间和ICU入住时间等临床资料,并抽取入院当日外周静脉血进行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Ⅲ、血小板计数(PLT),并对比两组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结果存活组患者PT较死亡组低、AT-Ⅲ、PLT水平较死亡组高(P0.05),两组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APACHEⅡ评分共分三组,其中低分组28例,中分组44例,高分组28例;高分组的PT较低分组和中分组高,AT-Ⅲ和PLT水平较低分组和中分组低(P0.05),而三组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脓毒症患者行PT、AT-Ⅲ及PLT监测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龄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变化趋势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高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此次脓毒症终点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治疗前以序贯器官衰竭估计量表(SOFA)对患者进行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6 d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各时间点2组凝血参数变化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高龄脓毒症患者病死率58.18%。生存组患者治疗后的凝血参数较治疗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死亡组患者治疗2、4 d时PLT下降,PT、APTT均延长,治疗6 d时APTT延长(P0.05)。2组治疗前各凝血指标无差异(P0.05),与生存组对应时间点比较,死亡组患者在治疗2 d时PT显著延长,治疗4 d时PT、APTT显著延长;治疗6 d时PT、APTT、TT显著延长(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PT在治疗2 d(OR=3.957,95%CI:1.006~2.386,P0.05)、6d(OR=4.159,95%CI:1.036~6.025,P0.05)均是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变化趋势与预后有关,PT是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动态监测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预后的影响,为诊断和评估AP病情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符合入排标准的AP患者173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相关临床资料,通过Spearman检验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标志物与AP严重程度的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标志物与AP患者预后的关系,ROC曲线评价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标志物对AP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173例AP患者中11例死亡,27例出现器官衰竭。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与AP患者死亡或器官衰竭无相关性(P>0.05);死亡或器官衰竭患者的BISAP评分、凝血酶原时间变化值(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值(ΔAPTT)、凝血酶时间变化值(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变化值(ΔFDP)、D-二聚体变化值(ΔDD)、血小板数变化值(ΔPLT)、纤维蛋白原变化值(ΔFIB)和抗凝血酶Ⅲ(ΔATⅢ)均显著高于未死亡或未发生器官衰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死亡AP患者ΔPLT、ΔTT、ΔPT、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肽素和凝血功能监测在重型颅脑外伤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收集83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将患者按照不同APACHEⅡ评分、死亡或存活、是否发生器官衰竭进行分组,分别比较不同组患者的和肽素水平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结果: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者其血小板(PLT)明显低于未并发MODS者,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明显高于未并发MODS者,同时其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明显延长,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MODS组;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相比,其PLT明显下降,D-dimer明显增高,同时PT、APTT明显延长,和肽素水平也明显增加;且和肽素水平、PLT、PT、APTT异常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和肽素和凝血功能监测可以帮助评估重型脑外伤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指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12例肝硬化患者和78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肝硬化患者中38例消化道出血者与74例无出血者以上指标的差异。结果与78例健康对照组比较,11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PLT显著下降(P=0.0062),而PT、APTT显著延长(P=0093、P=0.0088);肝硬化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患者的PLT、PT、APTT也存在显著差异(P=0.0098、P=0.048、P=0.016)。结论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指标对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见实验室炎症和凝血指标对脓毒血症和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鉴别以及对脓毒血症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7-12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脓毒血症患者68例(感染组),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86例(非感染组)。患者入院24h内检测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C),血小板(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脓毒血症患者和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进行差异性分析,评价PCT,PLT,PDW,MPV,PT和APTT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感染组患者PCT,MPV,PT和APTT水平(18.79ng/ml、10.95fL、17.1s、49.8s)均高于非感染组(2.09ng/ml,10.25fL,15.6s,42.4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125.5×109/L比157×109/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WBC和NC以及PDW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中死亡者的PDW、PT(16.45fL、18s)均明显高于幸存者(14.1fL、16.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MPV,PT和APTT的检测可以早期区分脓毒血症和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PDW和PT可以反映脓毒血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R)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重症肺炎患者中,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R高于非MODS组;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TEG)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及凝血功能紊乱的评价作用。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脓毒症的患者130例,按照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积分系统将其分成DIC组(72例)和非DIC组(58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血凝指标和TEG检测,分析2组患者的常规血凝指标、TEG指标,分析TEG参数和常规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TEG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的诊断价值。结果:DIC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D-二聚体(D-D)均高于非DIC组,纤维蛋白原(FIB)低于非DIC组,DIC组的凝血酶形成时间(K值)和凝血反应时间(R值)高于非DIC组,而血凝块最大宽度值(MA值)和血块生成率(α角)低于非DI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值、K值与APTT、PT和D-D时间呈正相关,R值与FIB值呈正相关,K值与FIB值呈负相关,MA值与PT、D-D及FIB呈正相关,而与APTT呈负相关,α角与D-D及FIB呈正相关,而与APTT和PT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时间、K时间、MA值及α角对DIC诊断的Youden指数分别为54.4%、80.4%、76.1%和62.9%。结论:TEG能够较准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的凝血状态,协助诊断严重脓毒症并发DIC,并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1年1月~ 2003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128例住院AP患者资料.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的PT、APTT、INR和FIB与轻症急性胰腺炎组(MAP)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与无MODS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1);合并胆源性病变组和非胆源性AP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在出现器官功能衰竭患者中有肝功能衰竭与无肝功能衰竭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 0.05).MAP组PT、APTT、FIB值和Ranson积分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P > 0.05);但SAP组和MODS组PT、APTT、FIB值和Ranson积分之间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 < 0.01).结论 AP患者血浆凝血功能障碍可提示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对97例各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测定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PT、APTT、TT显著延长(P0.01),FIB含量明显降低(P0.01)。慢性酒精性肝病及药物性肝病患者PT、APTT显著延长(P0.01),其TT和FIB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对监测慢性肝病患者出血倾向及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冰冻血浆(FP)与红细胞(RBC)中等比例输血对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凝血功能及生存周期的影响。方法选择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1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在不同FP与RBC输注比例的患者中随机抽取相同例数。低比例组(FP∶RBC≤1∶2),中等比例组(1∶2FP∶RBC1∶1),高比例组(FP∶RBC≥1∶1)各38例。比较各组血制品使用情况:FP、24 h RBC、RBC总量、血小板(PLT)及冷沉淀;输血前后血常规水平:血红蛋白(Hb)、PLT;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K~+、Ca~(2+)水平;以及输血治疗后:治愈、未治愈、死亡的发生率。结果低比例组FP输注量最少,中等比例组明显高于低比例组,高比例组最高,且三组比较差异显著(F=15.46,P=0.01)。各组24 h RBC输注量、住院期间RBC输注总量、PLT及冷沉淀输注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各组H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PT、INR、APTT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比例组PT、INR、APTT均明显大于输血前,且明显大于低比例与中等比例组(P0.05);中等比例组PT、INR数值略高于高比例组,APTT略低于高比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K~+、Ca~(2+)浓度均明显低于输血前(P0.05);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比例组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等比例输注成分血能有效减少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浆输注量,改善凝血功能,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活肽素和凝血功能监测在重型颅脑外伤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83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将患者分别分为不同级别APACHEⅢ评分组、死亡组与存活组、发生器官衰竭组与未发生器官衰竭组,分别比较不同组患者的活肽素水平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结果:并发MODS者其PLT明显低于未并发MODS者,而FDP、D-dimer明显高于未并发MODS者同时其PT、APTT明显延长,活肽素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MODS组;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相比,其PLT明显下降,D-dimer明显增高同时PT、APTT明显延长,活肽素水平也明显增加;而且活肽素水平、PLT、PT、APTT、D-dimer异常者其APACHE III评分明显高于正常者(P<0.05)。 结论:活肽素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水平可以帮助评估重型脑外伤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重型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对并发脑梗死以及病情严重度和预后作出判断.方法 以急诊科收治的205例重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Ⅲ.结果 脑梗死组FDP、D-二聚体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PLT低于非脑梗死组,PT、APTT较非脑梗死组延长.死亡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生存组,PLT明显低于生存组,TT、APTT、PT明显较生存组延长.凝血相关指标异常组APACHEⅢ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 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其中PT、APTT、D-二聚体、PLT对病情严重度及是否并发脑梗死有重要的判断价值;早期凝血功能的监测,对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给予适当的药物或手术干预减少或避免脑梗死以及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老年患者血小板、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ICU收治的94例SCAP患者为SCAP组,根据28 d内生存情况将SCAP患者分为死亡组(n=18)与存活组(n=76)。比较两组PLT、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清sTREM-1水平,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SCAP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PLT、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清sTREM-1水平对老年SCAP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PLT明显低于存活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Dimer、sTREM-1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时间15 d和高PT、APTT、FIB、D-Dimer、sTREM-1水平为SCAP患者预后不良危险因素,高氧合指数、PLT为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PLT+PT+APTT+FIB+D-Dimer+sTREM-1联合预测老年SCAP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预后不良老年SCAP患者PLT明显降低,PT、APTT、FIB、D-Dimer、sTREM-1水平明显提升,联合检测能提升不良预后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高于非MODS组;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利伐沙班在脑栓塞患者抗凝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宝鸡市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脑栓塞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并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华法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片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主要疗效终点(包括新发静脉血栓形成、非致死性肺栓塞、急性脑血管事件、任何原因死亡)、主要安全性终点(包括大出血或致命性出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及治疗后1、3、6、12个月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红蛋白(Hb)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两组患者非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率、急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大出血或致命性出血发生率及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新发静脉血栓形成。时间与方法在PT、APTT、Hb及PLT上无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PT、APTT、Hb及PLT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方法在PT、APTT、Hb及PLT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治疗1、3、6、12个月两组患者PT、APTT、Hb及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脑栓塞患者抗凝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华法林相当,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硫化氢对组织因子诱导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家兔凝血活性的影响。方法健康青紫蓝家兔通过静脉注射组织因子复制DIC模型。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凝聚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结果注射组织因子至5 min时,APTT和PT较注射前缩短(P0.05),15、45 min时,APTT和PT较注射前延长(P0.05),注射组织因子后的血样品,FDP检测均出现乳胶颗粒凝集;经硫化氢处理,注射组织因子前血浆PT无明显变化,中、高剂量组APTT延长(P0.05),FDP检测未出现乳胶颗粒凝集;注射组织因子5 min时,中、高剂量组PT较对照组延长(P0.05),高剂量组APTT较对照组延长(P0.05);15、45 min时,PT仅在高剂量时较对照组延长(P0.05),APTT在中、高剂量时较对照组均延长(P0.05);FDP检测,5和15 min时中、高剂量组的乳胶颗粒凝集较对照组明显减弱,45 min时,各组的乳胶颗粒凝集均不明显。结论硫化氢对实验性DIC动物体外凝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