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时代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非缺血性心脏病、遗传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衰)的主要致死原因,现代有效防治措施为置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由此在这ICD时代,如何选用ICD、明确药物治疗地位、药物治疗与ICD或ICD与消融治疗的相互关系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心律失常是心脏病学进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与植入装置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地位正在受到挑战。随着多中心、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的不断公布及以此为依据的相应指南的不断出现,各种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的应用更趋科学、  相似文献   

3.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报道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例次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采用经静脉途径为4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5台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并随访3~64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1例患者发生1次室性心动过速并经低通量电击复律成功和1次误放电,余患者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症状发作。结论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有效地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植入型心律转复除  相似文献   

4.
心律失常是心脏病学进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与植入装置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地位正在受到挑战。随着多中心、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的不断公布及以此为依据的相应“指南”的不断出现,各种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的应用更趋科学、合理和个体化。  相似文献   

5.
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3)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续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心律失常(VA)包括室性早博(VPB),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心室颤动和快室率的VT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目的为终止严重的VA发作,预防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前者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者包括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和导管消融等治疗.本文就VA的治疗策略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心脏结构正常的儿童心律失常发生机制通常与成年患者相同.但有些心律失常与年龄密切相关,多发于婴幼儿,临床特点、药物选择及治疗效果均与成人有所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应基于心律失常类型的正确诊断、可能的发生机制和年龄特点,同时应分析儿童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风险/效益比.目前,我国儿科领域心律失常诊断治疗水平和开展范围远远落后于成人,有能力且由儿科医师独立开展小儿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并具一定规模的医院寥寥无几.近年来三维标测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儿童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尽管心脏起搏器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植入器械发展迅速,起搏器变小、起搏导线逐渐变细,有利于其在儿童患者的应用,但是,我国儿科领域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的应用远落后于国外儿科水平.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南京心律失常是心脏病学进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与植入装置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地位正在受到挑  相似文献   

8.
植入式心脏器械是现代心脏疾病治疗的一大进展,近几十年来在心血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等的治疗中占据日趋重要的地位。目前主要的植入式心脏器械有心脏起搏器(主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主要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包括CRT及CRT—D)。此外,左室辅助装置已成为严重心衰患者心脏移植前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外科领域。但是,心脏器械植入并不意味着就不再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相反,选择恰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优化器械治疗,延长患者寿命,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过早搏动(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室颤)等。目前,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有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仍是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之一。药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与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0.
多中心自动除颤器植入试验Ⅱ (MADITⅡ )于 2 0 0 1年11月被提前终止。MADITⅡ试验研究领导小组及安全监测委员会在试验平均进行到 2年时 ,分析结果显示植入除颤器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后伴有心功能不良患者的病死率 (31% ) ,因此 ,决定提前终止试验。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不良的患者具有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相关猝死的危险。 1996年报道了植入型除颤器可改善冠心病心功能不良 ,伴有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 ,并可诱发持续性室速患者的生存率。这一发现在1999年被进一步证实。在这两项研究中 ,患者…  相似文献   

11.
正确评价和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长 ,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多。心律失常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主要表现 ,已是心血管专科医师和内科医师每天诊疗工作遇到必须处理的问题。近年来 ,心律失常的治疗有不少进展 ,主要在非药物治疗方面 ,包括除颤、起搏、消融、手术等。非药物治疗可以解决一部分心律失常的治疗 ,但是大部分心律失常还需用药物治疗。应该承认 ,近 2 0年来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新品种发展甚少 ,不少新品种由于安全性的原因而开发受限制。近 5年来上市的新药仅有伊布利特、多非利特 ,以针对房性心律失常为主要用途。因此 ,抗心律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适应症的患者进行CRTD植入治疗,从而分析研究CRTD对慢性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伴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10年5月我科收治的慢性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伴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病例12例,其中缺血性心肌病7例,扩张性心肌病5例,均按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使用最佳药物治疗方案,反复治疗后疗效不佳,并伴致死性心律失常,符合CRTD植入适应征,植入CRTD。结果所有患者植入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3~43个月。所有患者同时按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使用与术前相同的最佳药物治疗心衰,所有患者心功能分级从术前Ⅲ-Ⅳ级改善为术后Ⅰ-Ⅲ级;运动耐量、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LVEDD较术前有所减少。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所致猝死。结论 CRTD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等,可以使患者长期获益,并且可以通过预防心衰患者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正> 心律失常的治疗可概括为二方面,即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虽然近年来非药物治疗迅速发展,但绝大部分病人仍然是依赖药物治疗为主.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认识和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70年代以前、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以后.  相似文献   

14.
注意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80年代以来导管射频消融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等非药物疗法在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性进展,抗心律失常药物仍在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仍为治疗这类心律失常的主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11年1月入住我院的冠状动脉痉挛患者36例,分析其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和治疗方法.结果 36例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发作时均有心绞痛症状,全部合并有缓慢性和(或)快速性心律失常,其中缓慢性心律失常6例,Ⅱ、Ⅲ度房室阻滞21例,窦性停搏2例;快速性心律失常7例,其中室性心动过速5例,心室颤动2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17例患者冠状动脉完全正常,4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其余15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全部患者均接受大剂量钙离子拮抗剂及硝酸酯类抗血管痉挛药物及他汀类药物的治疗.4例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的患者接受了支架置入治疗,4例反复发作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行心室单腔起搏器置入治疗,1例反复发作心室颤动与窦性停搏的患者植入单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结论 对于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心律失常,针对其病变基础采用在稳定斑块、抗血管痉挛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植入支架及起搏支持治疗效果明确.  相似文献   

16.
患者老年男性,冠状动脉造影植入支架治疗后长期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后诱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止血与抗凝治疗存在矛盾;心肌梗死急性期出现交感风暴,应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多次电除颤,最终静脉应用短效艾司洛尔使恶性心律失常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7.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所伴发的缓慢与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引起患者症状,严重者导致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因素。非药物治疗虽然不能改变现症者和家族的遗传学基础,但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和延长寿命。对于遗传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防治,在有条件的患者,药物治疗与各项非药物措施联合应用,符合当今的临床规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观察植入犁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电风暴的发生率、临床特征、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1例接受ICD治疗的病人,随访2~85个月,其中9例病人出现ICD电风暴,比较ICD电风暴组和无ICD电风暴组的年龄、病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分级、临床特征、临床治疗方案。结果有电风暴的患者与无电风暴患者相比年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14)岁对(61±8)岁];心功能分级(2.7±0.7对2.1±0.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LVEF(0.38±n09对0.48±0.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本文中导致ICD电风暴的主要因素是心功能的减退。结论有电风暴的病人比没有电风暴的病人年龄更大,心功能更差,LVEF更低。心力衰竭的加重和焦虑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是电风暴发生主要的原因。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和美托洛尔是预防和治疗电风暴的主要手段。射频消融可作药物治疗无效后减少电风暴的主要于段。  相似文献   

19.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是当前心血管病领域最活跃的一个方面 ,概括起来可分为 :外科手术、导管射频消融 (RFCA)、心脏起搏器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一、外科手术心律失常的外科介入 ,主要对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 (VT)和心房颤动 (AF)。1 VT :特别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室壁  相似文献   

20.
胺碘酮治疗对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植入ICD患者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Kazuhiro  S  Takashi  K  Seiji  T  郭红阳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5):673-673
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不能使患者绝对免于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通过合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可能减少ICD电击而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牛活质量。但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并可能对ICD正确放电治疗产生干扰,因此并非所有的合用均对患者有益。目前仅索他洛尔被证实可减少ICD植入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