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区域神经阻滞PCA新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宇光  徐仲煌  罗爱伦 《广东医学》2001,22(10):875-876
目前国外在临床上全身麻醉十分普及的同时 ,出现了重视外周区域阻滞的趋势 ,应用区域神经阻滞PCA(PCRA)行麻醉和术后镇痛。与全身静脉给药镇痛比较 ,外周神经阻滞的优点是 :①患者可保持清醒 ;②血流动力学稳定 ;③便于术后镇痛 ;④早期出院 ;⑤患者更多地参与医疗活动 ;⑥有限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因此 ,对某些高龄或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 ,采用外周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和术后镇痛无疑是上乘的选择。近年来 ,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 ,外周神经置管和连续给药技术将外周神经阻滞演变为术后镇痛的有效方法。外周神经阻滞用于手…  相似文献   

2.
黄伟文 《当代医学》2011,17(34):54-55
目的 观察探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月102例应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其中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7例,坐骨神经阻滞9例,下肢手术股神经阻滞29例,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41例,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闭孔神经阻滞16例,观察麻醉阻滞效果.结果 不同部位的神...  相似文献   

3.
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已由最初的单纯运动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呃逆,逐渐发展为交感神经阻滞用于增加移植术后上肢血流,直至目前以感觉神经阻滞为目的用于缓解术后急性疼痛。常用的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方法包括非刺激导管技术、刺激导管技术和超声引导下导管技术。输注方法包括固定速率持续输注、持续输注+单次患者自控镇痛剂量和单次患者自控镇痛剂量。该方法用于围术期镇痛,镇痛时间长,不良反应少,术后功能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4.
袁继凯 《中外医疗》2012,31(34):83-84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总结分析方法。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镇痛效果为指标来观察和比较两组麻醉阻滞效果,并对麻醉良好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在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下肢手术股神经、坐骨神经以及上肢手术臂丛神经几种类型神经麻醉阻滞后的镇痛效果上,观察组较之对照组均明显更佳,在麻醉良好率上,观察组较之对照组优良率更高。观察组共出现1例穿刺部位感染患者,占2.9%;对照组出现4例神经损伤患者,2例麻药毒性反应患者,占17.1%。观察组并发症更轻,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手术中,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良好,采取神经刺激器进行准备的穿刺定位,疼痛小,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5.
25%~60%的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后可出现剧烈疼痛,这种疼痛增加患者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相关并发症,也可致患者出现失眠、焦虑、恐惧等情绪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术后静脉注射镇痛药物虽然可以缓解患者疼痛,但同时易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区域神经阻滞不仅有满意的术后镇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具有...  相似文献   

6.
神经刺激器定位外周神经阻滞技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超声定位外周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广泛应用。神经阻滞定位有解剖定位、异感定位、神经刺激器定位、放射学定位及超声定位等。随着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超声技术在外周神经阻滞的应用得以普及。笔者现就国内外外周神经超声影像学研究和常用超声定位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研究及优缺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外周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PNB)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基础。随着临床麻醉条件的改善,国内临床麻醉中全身麻醉的比例明显提高,神经阻滞麻醉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在国外,随着对疼痛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各种新技术、新药物、新方法的应用,PNB的价值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予经阴道分娩产妇开展瑞芬太尼PCIA(患者自控镇痛)联合阴部神经阻滞,比较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11月期间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经阴道分娩产妇77例,随机分为导乐组(38例)、镇痛组(39例),分别开展产科导乐分娩、瑞芬太尼PCIA联合阴部神经阻滞处理,比较产程用时、疼痛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新生儿情况。结果:镇痛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均短于导乐组,不同时间点疼痛水平均小于导乐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新生儿情况与导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经阴道分娩产妇开展瑞芬太尼PCIA联合阴部神经阻滞,临床镇痛效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阻滞在老年骨科下肢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外周神经阻滞组(N组)和腰麻组(E组)(n=30)。N组给予0.5%罗哌卡因20 mL行坐骨神经阻滞或0.5%罗哌卡因15 mL行股神经阻滞。E组选择L 2~3或者L 3~4间隙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穿刺成功后给予0.75%布比卡因2.0 mL加10%葡萄糖1.0 mL。记录麻醉前、给药后15 min、30 min和手术结束即刻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术后12、24h患者的VAS评分。结果2组均达到了满意的麻醉效果,麻醉前2组的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各时点SpO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组各时点HR和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麻醉前相比,E组麻醉后15 min、30 min和手术结束时MAP下降,HR降低(P<0.05);与N组相比,E组麻醉后15 min、30 min和手术结束时MAP下降[(69.5±6.8)、(75.1±6.6)、(78.3±6.3)mmHg], HR[(76.0±8.5)、(77.1±8.5)、(75.4±8.9)次/min]降低(P<0.05),E组术后12 h患者VAS评分(3.40±1.35)升高(P<0.05),恶心呕吐(33.3%)、尿潴留(23.3%)发生情况升高(P<0.05);术后24h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患者实施单侧下肢手术采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生命体征平稳,发生不良反应少,术后镇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连续周围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能够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促进手术后功能恢复,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神经刺激器、超声引导下定位技术的出现,使得连续周围神经阻滞定位更加准确,技术日趋完善,而对于局部麻醉药的选择、药物浓度等的相关研究使这一技术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112-114
目的探讨实施硬膜外麻醉追加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对实施会阴侧切产妇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行会阴侧切的分娩产妇10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硬膜外镇痛分娩加会阴侧切。观察组产妇在硬膜外镇痛于会阴侧切前3 min,追加2%利多卡因10 m L+灭菌注射用水10 m L用于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会阴侧切及缝合时疼痛情况和产后会阴部水肿情况。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的镇痛效果更好,会阴侧切及缝合时长海痛尺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产后局部组织水肿分级情况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硬膜外镇痛分娩追加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有效地减轻了产妇分娩时会阴侧切的疼痛,减少了切口水肿,促进了伤口愈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小儿术后镇痛需要准确的疼痛评估、严密的观察和及时有效的处理,本文介绍国内外对不同年龄小儿疼痛评估方法。小儿术后用区域神经阻滞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故对预防性神经阻滞镇痛、硬膜外注射吗啡止痛、骶管阻滞镇痛及小儿PCEA术后镇痛方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自控镇痛泵(PCA)在颌骨手术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2004年11月~2010年10月间累计观察完成颌骨手术且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以奇偶数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1组对照组常规用药镇痛;2组实验组使用PCA镇痛。由非麻醉科人员对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采用11点数量评分法(NRS-11)评估患者疼痛。结果:PCA组评分平均(2.00±0.35)分,对照组评分平均(4.00±0.5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A对颌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前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对胫腓骨骨折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及镇痛的影响。方法 纳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12月~2021年8月择期行胫腓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140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术后阻滞组,n=70)和观察组(超前阻滞组,n=70),两组均选择全麻复合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点[术后1 d(T0)、3 d(T1)、5 d(T2)、7 d(T3)及出院当天(T4)]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简易智能量表(MMSE)及谵妄量表(CAM)分别及联合评估],比较两组镇痛效果[T0、T1、T2及T3静止和活动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获得疼痛程度、术后补救镇痛率、神经阻滞镇痛持续时间、术中瑞芬太尼泵注总量],术中丙泊酚泵注总量,术后苏醒时间,住院时间,出现并发症几率及继续康复治疗率。结果 两量表分别评估不同时间点(T0、T1、T2、T3及T4时)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术后谵妄,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量表联合评估术后短期认知功能,与对照组比较,T0时观察组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发生率明显降低(P=0.049),而T1、T2、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肋间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早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开胸肺大泡切除手术患者50例,美国麻醉学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A组(n=25)采用肋间神经阻滞合并皮下自控镇痛;B组(n=25)为单纯使用皮下自控镇痛,两组均于术毕关胸前启动皮下PCA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分别记录拔管清醒后、术后4 h的VAS疼痛评分,生命体征以及术后镇痛药的使用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在术后早期镇痛的有效率、镇痛药的用量以及术后MAP、HR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术前行肋间神经阻滞可增强开胸术后早期皮下镇痛效果,减少镇痛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股神经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在患者知情同意后分为2组,术后接受0.25%左布比卡因股神经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的40例为实验组,另40例术后仅行硬膜外自控镇痛(对照组)。术后48 h内分0-6、6-24、24-48 h3个周期测量并记录患者的疼痛强度、自控镇痛药物使用量、补充镇痛药物量、呼吸频率、镇静评分、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以及恶性、呕吐、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每个周期内膝关节静止和运动状态下直观类比标度值(VAS)≥50分的患者数(共9例次)显著少于对照组(共56例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实验组在每个周期内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药物的量显著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第1个周期(0-6 h)内恶心、呕吐使用、止吐药例数(分别为7、1、7例)和喷他佐辛使用量(6 m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7、16例和18 ml),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股神经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一次性术后局部麻醉镇痛系统与静脉自控镇痛泵对常规开胸术后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胸外科行常规开胸手术的80例患者纳入研究,经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局部麻醉镇痛系统组(试验组)与静脉自控镇痛泵组(对照组),每组40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疼痛视觉模拟( VAS)评分及Prince-Henry评分]、哌替啶累积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并通过。结果(1)疼痛程度:术后12、24、48 h时,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3.82±0.64,2.66±0.45,1.89±0.24)与对照组(3.71±0.77,2.74±0.55,1.94±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ince-Henry评分(2.39±0.34,1.48±0.18,0.92±0.11)低于对照组(3.14±0.42,2.74±0.33,1.58±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哌替啶累积使用剂量:试验组的哌替啶累积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3)试验组患者术后肺不张、呼吸衰竭、恶心、呕吐、眩晕、嗜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相比静脉自控镇痛泵,一次性术后局部麻醉镇痛系统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动态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更为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9.
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与异感定位技术用于锁骨上入路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48例拟行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24)和异感定位(n=24)方法,局麻药均使用0.5%的罗比卡因。结果 使用神经刺激器组在起效时间、感差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均长于异感定位组,二者在运动阻滞时间和镇痛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但神经刺激器组神经阻滞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异感定位组。结论 采用0.5%罗比卡因配合神经刺激器行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