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房颤为什么要抗凝治疗房颤患者由于心房丧失了收缩功能,心房内的血流处于淤滞状态,特别在左心耳容易发生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以造成栓塞,最常见的栓塞部位是脑血管。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导致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减低,并可引起栓塞、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如长期存在,不仅使患者心排出量下降,而且使脑卒中死亡的危险性增加2~5倍,严重威胁人民健康。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的形成机制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按发作情况可分为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前者指初次发作且在24~48 h以内的房颤;慢性房颤又可分为阵发性房颤(可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需干预治疗后始能终止)和永久性房颤[1]。房颤常与左房室瓣疾病、心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4.
据报告,约20%的缺血型脑中风患者是由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心房内血栓栓子脱落引起的,75%的周边动脉血栓栓塞(如肾或肢体等)也与房颤有关。因此,有关房颤的研究已成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热点,也是本世纪的重大医学课题。但在非专科医师和大多数患者那里,对房颤的危害性认识还是不足,许多患者在第一次就诊时已出现血栓栓塞症和心衰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余志华 《保健医苑》2014,(10):36-37
<正>老李最近自己感觉"心脏跳跳停停,不踏实",因无大碍,未在意。可今早起来,口角歪斜、言语不清,同时右侧肢体不能活动,被家人送到医院,初步诊断为脑中风。虽经医生积极救治保住性命,但右侧腿脚却落下病根。老李心想,自己一没高血压,二没糖尿病,为啥会一下子脑中风呢?经过医生解释,老李才明白,原来这脑中风,实际上就是几天前"心脏跳跳停停"——房颤(心房颤动或心房纤颤的简称)惹的祸。  相似文献   

6.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多自觉心慌、胸闷、头晕、昏倒等。房颤可增加血栓与中风的危险。房颤时心房丧失了充分有效的射血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进而形成血栓。长期房颤还可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另外。房颤往往合并其他心脏病。如冠心痛、风心痛、心肌病等。  相似文献   

7.
<正>心房颤动是指心房发生350~600次/min不规则的冲动,引起不协调的心房肌颤动。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仅次于窦性心律失常、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是心房扑动的15~20倍,与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构成快速房性心律失常[1]。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相似文献   

8.
张阳 《智慧健康》2022,(33):151-155+181
目的 分别评估将螺内酯应用于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期间所取得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律失常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8例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对照研究主体,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匀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应用螺内酯,在治疗完成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水平,同时对比两组患者血清脑钠肽、内皮素-1、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并对患者用药过程进行监督,统计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从而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LVEF、LVESD、LVEDD分别为(47.85±5.28)%、(47.19±5.24)mm、(55.74±5.16)mm,观察组患者分别为(51.74±5.36)%、(42.65±4.86)mm、(50.68±4.96)mm;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心功能水平具有明显优势(P<0.05)。在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共4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例为高钾血症,1例为胃肠道反应,2例为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25%;观察组患者共3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例为心律失常,1例为高钾血症,1...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心房颤动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健康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心房颤动患病率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心房颤动(AF)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60~69岁和80~89岁人群的患病率可高达2%和9%[1]。许多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导致中风严重致残的发生率是其他病因的2倍,因此长期防治AF反复发作非常重要[2]。本文总结胺碘酮对6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长期预防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防过劳适当休息,避免疲劳,是肾病综合征和其他慢性肾病得以好转的第一要点。当患者处于急性发病期,应以绝对卧床休息为主;待病情稳定后,才可适当增加活动,以防肢体血栓形成,同时仍需要注意避免劳累。  相似文献   

12.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它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成人患病率在0.5%~0.95%之间,60岁以上人群为1%,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的诊断依据房颤发作时,心电图上面可以看到规律整齐的窦性心律消失,代之以快速而紊乱的心房电活动(心房颤动波),同时代表心室的QRS波快慢不等.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维持窦性心律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而目前对于房颤转律和维持窦性心律以哪种药物疗效最佳尚有争议,我们于2005年1月-2006年1月对105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索他洛尔组与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常心率每分钟60—100次,心跳和谐有序,节律规整。心跳过快、过慢或快慢不规则。都叫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就是常见的一种。房颤患者可出现心悸、不安、头晕及晕厥等症状。房颤对患者的危害,一是使心功能减退,心排血量降低,引起心功能障碍,甚至出现心力衰竭。二是易发生血栓。  相似文献   

15.
闫金菊  刘鹤鸣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8):3048-3050
目的:探讨"产后肢体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根据2002~2011年收集的大量相关资料从临床上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引起孕产妇"产后肢体综合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其中孕产妇血钙浓度急剧降低是造成"产后肢体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产后肢体综合征"典型症状的基础。结论:针对病因及早防治可有效降低和控制"产后肢体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据权威资料介绍。全球有近四分之一人口被与心血管病相关的疾病所威胁。广义的心血管疾病是指以心脏和血管异常为主的循环系统类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肺循环疾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最为严重。我国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高发国家,中老年人群患冠心病的风险高,因此,要高度重视预防和早期发现冠心病。  相似文献   

17.
<正>心律失常是一类发病范围较广又无明显年龄界限的心血管疾病,每个人都有患心律失常的可能。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也呈逐渐上升趋势。有文献报道,我国中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病率约为30%,且特点是发生率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易控制、危害性大、死亡率高。故对老年心律失常的治疗,一直是强调越早  相似文献   

18.
怀不上宝宝是不是全都是因为身体有毛病?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孙芳菲,32岁,婚后多年一直未育。夫妻俩曾经到多家医院检查,结果却显示一切正常。后来经专家反复研究才发现,孙女士完全是因为精神压力过大,导致内分泌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这才出现了暂时性不孕的现象,并不是“身体硬件”出了毛病,之后,通过医院、家庭与自身各方面的调节治疗,半年后;孙女士如愿怀上了健康的宝宝。  相似文献   

19.
刘卓拉  宋璐 《健康向导》2009,15(6):20-21
睡眠呼吸暂停是指由于睡眠时特殊的生理改变:上气道肌群的松弛、塌陷;呼吸中枢的驱动功能抑制,而造成上气道梗阻和呼吸暂停的临床征候群。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及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周期性呼吸等。睡眠呼吸暂停在夜间睡眠中出现反复打鼾,造成缺氧、高碳酸血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憋醒,从而影响睡眠的完整和质量,进而出现白天嗜睡、乏力、抑郁、焦虑、脾气暴躁及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相似文献   

20.
胡大一 《大众医学》2010,(10):76-76
在急诊室里,65岁的葛老太因头晕、恶心、言语不清等症,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急诊,医生检查发现血压偏高,170/90毫米汞柱,一侧肢体活动不灵,经脑CT检查后确诊为脑血栓,给予抗栓,改善脑缺血治疗和对症治疗后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