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肾小管性酸中毒的临床分型与诊断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新顺 《天津医药》1999,27(6):383-384
肾小管性酸中毒(RTA)在小儿肾脏疾患中比较多见,仅次于肾炎、肾病与泌尿系统感染。但由于重视不够,诊断步骤复杂,因而容易误诊或漏诊。轻症患儿诊断过晚会损害健康,,造成伤残,如佛儒等;重症患儿不及时抢救会导致夭折。有鉴于此,本文拟对RTA的诊断步骤与临床分型结合起来叙述。 已知RTA的生化表现是阴离子隙(AG)正常的高氯血症性代谢性酸中毒。与成人不同,在儿科,RTA只有Ⅰ、Ⅱ、Ⅳ型。其病生理彼此不同:Ⅰ型是由于远端肾小管排泌H 障碍;Ⅳ型是由于远端肾小管排泌K 障碍;Ⅱ型是由于近端肾小管排泌HCO3-的肾阈下降。为鉴别各型须做下…  相似文献   

2.
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 is RTA)临床表现千变万化,同时又缺乏肾脏疾病常有的特异性,故往往被误诊或漏诊。现将我院近12年中资料比较完整的10例RTA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共10例,男6例,女4例。发病年龄:最大12岁,最小8个月。病程:最长3年,最短17天。分型:Ⅰ型6例,Ⅱ型1例,Ⅳ型3例。 1.2 临床表现:生长发育落后8例,多饮多尿6例,肌无力7例,行走困难5例,软瘫3例,食欲不振6例,呕吐5例,便秘1例,脱水征6例,手足搐搦2例。郝比氏沟4例,串殃肋4例,方颅3例,手、足镯2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关于肾小管性酸中毒(RTA)的病例报告日渐增多,传统概念将本病分为1型(远端肾小管缺陷)、2型(近端肾小管缺陷)及3型(1、2型的混合)。1976年Sebastian等提出了4型RTA的名词。此型与其它型一样,表现为高血氯性酸中毒,但具有高钾血症而不是低血钾,临床表现也与其它类型明显不同。本病并非少见,至1981年仅英国文献即已报告81例,国内也已有报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将有助于防止病人发生致命性的高钾血症。  相似文献   

4.
陈建 《临床医药实践》2001,10(4):286-287
1988年~2000年共收治肾小管酸中毒(RTA)10 例,其中原发性9 例(RTAⅠ8 例,RTAⅡ1 例),继发性1 例,现将10 例RTA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蓖麻毒素是从植物蓖麻籽中分离得到的一种Ⅱ型核糖体失活蛋白,其A链(RTA)为效应链,具有N-糖苷酶活性,通过催化28SrRNA在S/R结构域第4324位脱去一个保守的腺嘌呤,使核糖体60S亚基失活,从而阻断蛋白质合成途径,引起细胞死亡。RTA因其高细胞毒性,常常用于制备免疫毒素药物,尤其在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上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或可能被用作恐怖袭击的生物战剂。本文对RTA与底物相互作用的结构信息及其解毒剂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Mr)的单甲氧聚乙二醇(Mono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mPEG)与蓖麻毒蛋白A链(ricin A-chain,RTA)偶联后三者的免疫原性和毒性的不同。方法:从天然蓖麻籽中提取纯化的RTA,并分别与相对分子质量为5KD和10KD的mPEG反应偶联,得到两种不同的RTA-mPEG偶联物。用蛋白质印迹方法比较RTA和不同的RTA-mPEG偶联物之间的免疫原性的变化,此外通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对RTA及不同偶联物的体外细胞毒性进行评价,并通过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的方法比较它们的体内毒性。结果:经聚乙二醇修饰后的RTA,其毒性有明显的下降。此外,对其免疫原性的研究表明,RTA的PEG化也能降低RTA的免疫原性。结论:聚乙二醇能遮蔽RTA,使其免疫原性和毒性有很大的降低。且下降的程度同与RTA偶联的聚乙二醇的相对分子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应用饱和硫酸铵沉淀法提取蓖麻毒素(Ricin),得到毒素粗提液,通过CM·Sephadex C-50及Sepharose 4B分离纯化,得到蓖麻毒素。蓖麻毒素经过2-巯基乙醇(β-ME)还原,分解为A链(Ricin A-chain)及B链(Ricin B-chain),通过DEAE-Sephadex A-50离子交换分离,得到RTA及RTB粗提液,RTA粗提液通过CM-Sephadex C-50及Sepharose 6B层析分离,得到RTA;RTB粗提液经过Sepharose 4B及CM-Sephadex C-50进一步纯化,得到RTB。毒性试验表明:毒素致死量为0.2μg。分别腹腔注射0.5mg RTA及0.25mg RTB的小鼠均无死亡。利用RTB-Ellman’s与RTA反应检测RTA活力,重组毒素对小鼠的致死量为0.25μg.  相似文献   

9.
肾小管酸中毒(RTA)于1936年由 Lightwood 首次报告。国内自1958年董氏报告以来,病例逐年增多。在慢性肝病者中 RTA极为常见,文献报告高达32%。及时治疗慢性肝病者的 RTA 对防止肝性脑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文报告30例慢性肝病者  相似文献   

10.
两性霉素B所致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长期应用两性霉素B所致肾小管酸中毒 (RTA)的发生率 ,探讨其影响因素及防治原则。方法 :1995年~ 2 0 0 1年间我院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的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 5 8例 ,观察其用药前后的临床表现、尿量、尿 pH值以及血、尿电解质变化 ,不典型者通过氯化铵试验证实RTA的存在。结果 :5 8例病人中有 8例发生RTA ,两性霉素B相关性RTA的发生率为 14 % ,出现RTA时累积剂量为 (2 915±s 2 30 4 )mg ,72 8~ 8135mg ,通过两性霉素B减量或停药 ,或者肾毒性药物如甘露醇、磺胺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减量或停药 ,可使肾小管酸化功能好转。结论 :RTA的发生和两性霉素B的剂量、肾毒性药物的合用有关。减少或停用上述药物 ,可使肾小管的酸化功能好转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蓖麻毒蛋白(ricin)A链(RTA)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mab偶联形成免疫毒素(immunotoxin,IT),并评价该偶联物的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从蓖麻籽中提纯RTA,采用N-琥珀酰胺-3-(2一吡啶二硫)丙酸酯[N—succinimidyl-3-(2-pyridyldithio)-pm—pionate,SPDP]为偶联剂制备ITEGFRmab.RTA,以SDS—PAGE检测RTA的提取及IT的偶联,以DAB显色法检测IT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结合能力,以间接ELISA方法测定IT的免疫反应性,以CCK-8法测定IT的体外抗肿瘤作用。结果:RTA从蓖麻籽中提取后,与EGFRmab成功偶联。IT基本保留了EGFRmab对HepG2细胞的结合能力和免疫反应性,及对HepG2细胞和L02细胞表现了不同的体外细胞毒作用。结论:EGFRmab—RTA具有特异性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有望成为新型的抗肝癌药物。  相似文献   

12.
肾小管性酸中毒(RTA)是一组以肾小管功能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在肾小管疾病中为常见,亦可继发于其他损害肾小管的疾病。Lighfvood于1936年首次报道,国内1958年开始有报道,近年我国屡有报道,其病因与遗传、感染中毒、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慢活肝等疾病有关[1]。RTA不像肾小球疾病那样,可出现特异或突出的症状,它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早期常易误诊。现将我们经治的两例继发生Ⅰ型肾小管酸中毒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RTA402     
Reata制药公司宣布它们研发的RTA402日前被美国FDA批准作为罕见病药物用于胰腺癌的治疗。目前RTA402正在胰腺癌病人中进行Ⅱa期临床试验,而且还在进行慢性肾脏疾病的Ⅱ期临床开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蓖麻毒蛋白(ricin)A链(RTA)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mab偶联形成免疫毒素(immunotoxin,IT),并评价该偶联物的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从蓖麻籽中提纯RTA,采用N-琥珀酰胺-3-(2-吡啶二硫)丙酸酯[N—succinimidyl-3-(2-pyridyldithio)-propionate,SPDP]为偶联剂制备IT EGFR mab-RTA,以SDS-PAGE检测RTA的提取及IT的偶联,以DAB显色法检测IT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结合能力,以间接ELISA方法测定IT的免疫反应性,以CCK-8法测定IT的体外抗肿瘤作用。结果:RTA从蓖麻籽中提取后,与EGFRmab成功偶联。IT基本保留了EGFRmab对HepG2细胞的结合能力和免疫反应性,及对HepG2细胞和LO2细胞表现了不同的体外细胞毒作用。结论:EGFR mab—RTA具有特异性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有望成为新型的抗肝癌药物。  相似文献   

15.
肾小管酸中毒(RTA)为一临床综合征,是由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碳酸氢盐障碍及(或)远端肾小管排氢功能障碍,而导致的持续性代谢性酸中毒。按肾小管受损的部位将肾小管酸中毒分为4型,I型也称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或梯度型RTA。它的发生主要与远端小管质子泵(H+ 泵,H+- ATP酶)功能障碍、远端小管电位降低(电压依赖型RTA)或保持pH值梯度的能力降低以及远端小管Cl-回漏等因素有关。本组2例患儿均为婴儿期起病,均以消化道症状发病,伴有肾钙化,无原发病,临床表现符合原发性dRTA,例2早期表现为不完全性,经氯化铵负荷试验确诊,后未正规治疗逐渐表现为完全性dRTA。上述2例为同胞姐弟,提示有遗传倾向。dRTA根据遗传方式分为三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dRT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dRTA伴早发性耳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dRTA伴迟发性或无耳聋。本文2例患儿父母表型正常,推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同时,例2患儿生后4月即发现神经性耳聋,故认为与H+-ATP酶的ATP6V1B1基因的突变有关;亦有报道ATP6V0A4基因突变患者出现早发的严重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相似文献   

16.
肾小管酸中毒(RTA)为一临床综合征,是由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碳酸氢盐障碍及(或)远端肾小管排氢功能障碍,而导致的持续性代谢性酸中毒。按肾小管受损的部位将肾小管酸中毒分为4型,I型也称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或梯度型RTA。它的发生主要与远端小管质子泵(H+ 泵,H+- ATP酶)功能障碍、远端小管电位降低(电压依赖型RTA)或保持pH值梯度的能力降低以及远端小管Cl-回漏等因素有关。本组2例患儿均为婴儿期起病,均以消化道症状发病,伴有肾钙化,无原发病,临床表现符合原发性dRTA,例2早期表现为不完全性,经氯化铵负荷试验确诊,后未正规治疗逐渐表现为完全性dRTA。上述2例为同胞姐弟,提示有遗传倾向。dRTA根据遗传方式分为三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dRT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dRTA伴早发性耳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dRTA伴迟发性或无耳聋。本文2例患儿父母表型正常,推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同时,例2患儿生后4月即发现神经性耳聋,故认为与H+-ATP酶的ATP6V1B1基因的突变有关;亦有报道ATP6V0A4基因突变患者出现早发的严重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清Ⅳ型胶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名疫法对84例经临床上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及45例正常人血清Ⅳ型胶原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患者血清Ⅳ型胶原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肾功能衰竭期及尿毒症期血清Ⅳ型胶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血清Ⅳ型胶原水平可反映肾脏损害的程度,常规检测血清Ⅳ型胶原水平,可作为一项辅助、无创伤性检测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进展的较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清Ⅳ型胶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名疫法对84例经临床上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及45例正常人血清Ⅳ型胶原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患者血清Ⅳ型胶原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肾功能衰竭期及尿毒症期血清Ⅳ型胶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血清Ⅳ型胶原水平可反映肾脏损害的程度,常规检测血清Ⅳ型胶原水平,可作为一项辅助,无创伤性检测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进展的较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人胎盘中分离纯化Ⅳ型胶原蛋白,为制备其抗体提供抗原。方法选择人胎盘为提取原料,用胃蛋白酶消化、氯化钠盐析、凝胶化、超速离心、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提取纯化Ⅳ型胶原蛋白。采用SDS-PAGE对提取的Ⅳ型胶原蛋白进行鉴定。结果胃蛋白酶消化法,使获得胶原蛋白的胶原链部分断裂,凝胶化方法可预先分离出组织中的Ⅰ、Ⅱ、Ⅲ型胶原蛋白,保留了Ⅳ、Ⅴ胶原蛋白,DEAE-Sephrose层析图表明,层析柱吸附的蛋白经洗脱得一主峰,经SDS-PAGE证实提取的Ⅳ型胶原蛋白的分子量80Kd和40Kd两条带。结论从人胎盘中提取的Ⅳ型胶原蛋白纯度高,符合Ⅳ型胶原的特征。提取材料广泛、实验条件简便,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二肽肽激酶Ⅳ结构的Ⅱ型糖尿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肽肽激酶Ⅳ是针对Ⅱ型糖尿病的新靶点.抑制二肽肽激酶Ⅳ的活性能从上游控制Ⅱ型糖尿病.本文就现有的几类二肽肽激酶Ⅳ抑制剂,综述基于二肽肽激酶Ⅳ结构的Ⅱ型糖尿病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