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定职抢救模式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作用。方法:以2009年1月起我院在急诊室对危重患者实施定职抢救法进行救护危重患者。对比分析实施定职抢救法前后各3年患者抢救成功率。结果:实施定职抢救模式后,患者抢救成功率提高了。结论:定职抢救模式节约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美国Michael Hammer教授和James Champy执行官首次提出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理论.业务流程重组,以流程导向为方法,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应用现代人文手段和信息技术打破传统的组织分工理论,建立新型的适合现代化竞争环境的业务流程,可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更大限度地适应现代企业运营环境[1].张璐、陈亚文等[2-3]研究表明,将流程重组应用到护理工作中,可以使临床护理工作者明确自己的工作程序,理清工作思路,缩短护理工作中不必要的时间,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和全面的护理服务.孕产妇病死率是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及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关键词:流程重组;危重孕产妇;应用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399(2013)06-0080-02  相似文献   

3.
杨娟 《当代护士》2016,(11):170-171
目的探讨"3P"模式在抢救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0月~2014年9月本院骨科收治的8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抢救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3P"模式实施管理,比较"3P"模式实施前后急诊护士护理质量情况和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3P"模式实实施后急诊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危险患者管理、护理记录、病房环境/安全、急救药品/器械及总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满意率高于实施前,而意外发生率、死亡率及护理纠纷事件低于实施前,接诊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低于实施前(P0.05);观察施前6个月及实施后6个月骨科护理质量、意外风险及患者满意度等情况。结论应用"3P"模式对创伤性骨折抢救患者实施护理管理,可提高患者护理质量,缩短患者接诊时间及术前准备时间,降低患者意外风险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7-12月本院急诊收治的274例危重患者为实验组,选择同期235例危重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抢救流程对患者进行抢救,实验组采用全程护理的模式对患者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护患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抢救成功率及护患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急诊危重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护患满意度,降低医疗护理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ing ,MEWS)在产科危重孕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对照组回顾分析上海市某三甲医院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2013年度100例危重孕产妇,由医生根据辅助检验及临床表现判断来处置患者的病情和入院去向;观察组故选取上海市某三甲医院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2014-2015年3月份100例危重孕产妇患者,通过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进行评分,并根据评分分数决定患者的入院去向以及实施相对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平均救治时间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产科急性事件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ICU转入率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转归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应用于产科危重分类救治能够有效缩短平均救治时间,降低了产科急性事件发生率发生、缩短转归时间和ICU转入率。  相似文献   

6.
钱琼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433-1434
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400例急诊危重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0例.其中,研究组给予全程护理模式进行抢救,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抢救流程进行抢救.对两组病患的抢救成功率及病患的满意度进行总结分析及对比.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与病患的满意度都比对照组要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对于急诊危重病患者而言,若对其进行全程护理的抢救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能有效降低医疗护理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直接动脉内插管监测血压普遍应用于胸外科体外循环手术中,应用于普外科危重病人的抢救,目前国内报告尚不多,该方法简便、准确、能连续测出每一瞬间的动脉压变化,并可随时采取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由于这种方法尚有一定的并发症,以及限于仪器、器材都靠进口因素,目前仅在外科监护病房中应用。(动脉穿刺方法见附),我室1989—1990两年间,动脉插管总例数12例,股A3例,桡A9例,无并发症发生,置管时间3h~14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效的沟通模式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将心内科80例危重抢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实验组运用沟通理论模式实施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交流,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方法。将两组患者3,5,10d内由抢救室转入普通病房的转出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转出率和转出抢救室时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有效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病情变化,可以促进危重患者的康复,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和依赖感,进一步促进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引入品管圈活动,按品管圈的十大步骤,遵循PDCA循环来进行质量控制。结果积极开展活动,使老龄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由活动前的79.39%提高到活动后的95.24%。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老龄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还提升了科室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和配合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黄丽珍 《全科护理》2010,(34):3156-3156
产科危重病人病情严重、发展快、风险大,如果不及时诊断、抢救,会给母婴带来极大的危害,所以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以及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使用,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胆大心细,保持镇静,争分夺秒进行抢救与严密的观察和护理病人,以保证母婴安全,提高抢救成功率,挽救病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危重症病人亚低温治疗的实施和护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危重症亚低温治疗的实施方法、监护重点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对19例危重症伴意识障碍的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结果存活18例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Glasgow昏迷计分由治疗前平均6分增加到11.6分。结论亚低温治疗是危重症伴意识障碍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在护理上总结了亚低温治疗的物理降温与复温方法,冬眠药物的使用与体温控制、监护重点及并发症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刘晁含  付沫  丁娟  严玉娇 《护理学报》2020,27(15):33-38
目的 遴选并获取国内外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相关证据, 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英国医学杂志(the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ine,BMJ)、 美国指南网(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 NGC)、英国国家医疗保健优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循证医学指南、欧洲医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ESICM)、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National Integrated Cancer Network 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IGN)、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内关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相关证据,证据类型包括临床决策支持、指南、系统评价、证据总结、专家共识。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7月25日。由2~4名研究员对文献进行独立评价,结合专业人士的判断,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进行提取。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其中指南5篇、系统评价5篇、证据总结2篇、专家共识及建议2篇、临床决策支持1篇。最佳证据分别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转运人员资质及培训、转运设备、转运计划、转运沟通、交接记录、转运管理、转运不良事件7个方面进行总结,共59条。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最佳证据,为危重患者转运提供了循证依据,医务人员应用证据时应结合自身医院及科室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证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佳证据会不断更新,应用人员需要对证据进行持续的更新,将证据更好的应用于临床,降低危重患者转运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1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治疗护理过程中出现难点及对策。方法 2020年1月28日—2月23日,收治1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存在护理评估、护理观察、护理操作、隔离防护院感4方面的护理难点,分别对应提出护理对策,包括评估体温、指尖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护理举措;记录液体平衡、中医中药的运用和用药观察等护理对策;吸痰、CRRT、ECMO等护理操作对策以及隔离防护对策。结果 12例患者经过治疗,1例出院,5例转出,1例死亡,5例正在治疗中,其中2例病情危重,3例治疗好转中。结论 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护理难点存在于各个护理环节,应区别于ICU其他疾病的危重症患者对待,做好细节护理和难点护理,以提高患者的救治率,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957例Ⅰ级危重患者。其中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就诊的4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方式,即由一名急诊专科护士负责转运;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就诊的499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应用MEWS对患者进行转运前评分、合理安排转运人员及设备。比较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处置成功率及转运护士的心理压力情况。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0%vs.27.9%),转运过程中心搏骤停、呼吸困难及窒息、管道脱落(移位)或堵塞等不良事件的处置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采用MEWS后,护士转运时心理压力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MEWS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转运前的风险评估,并以此为依据来指导患者转运、规范转运流程,不仅有助于提高转运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还能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SBAR沟通模式对老年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3月收治的老年危重症患者42例为对照组,另选取2019年4~6月收治的老年危重症患者42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交接班管理中采用传统沟通模式,观察组患者在交接班管理中采用SBAR沟通模式.对比两组交接班管理护理质量、患者家属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成人危重低体温患者复温管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方法 根据循证护理方法确立循证问题,根据证据的“6S”模型,从“证据金字塔”上层开始检索国内外有关成人危重患者低体温复温管理的相关证据,证据资源类型包括临床决策、推荐实践、证据总结、指南、专家共识。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内容提取。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2篇临床决策,1篇推荐意见,3篇证据总结,2篇专家共识。共提取出涉及体温监测(3条证据)、复温目标(2条证据)、复温措施选择(5条证据)、复温风险管理(7条证据)、复温并发症监测(5条证据)的22条证据,证据等级1~5级。结论 本研究从5个维度汇总了成人危重患者低体温复温管理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本研究汇总的证据来源多为国外研究,建议研究者在使用本次汇总的证据时,要充分评估每条证据在临床的可行性、适宜性、临床意义和有效性,并评估证据在临床应用的障碍与促进因素,以确保证据在临床的顺利应用。  相似文献   

18.
总结接收83例院际转运危重症传染病患儿的护理。做好充分的转运设备准备和合适人员的配备;到达当地医院后护士先与家属沟通,签订转运知情同意书,详细评估患儿的病情,配合医生维持患儿病情的稳定,采取合理的隔离措施,做好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对途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做好充分的评估和准备;转运途中妥善安置患儿,加强病情的观察和处理,做好家属和患儿的安抚。患儿均安全入住儿童重症监护室进行隔离治疗,83例患儿中治愈78例,好转签字出院2例,死亡3例;转运人员、接触的工作人员及病房其他患儿未出现1例相关疾病的传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分级色块管理方案,并评价该方案的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非同期对照试验,将2018年8月1—31日入住的11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8年11月1—30日入住的13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内转运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建立并实施分级色块管理方案。观察比较2组危重症患者术后院内转运所用时间、转运物品准备时间和转运相关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实施分级色块管理方案后,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和转运物品准备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相关事件发生率由实施前的25.21%降至实施后的5.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并实施分级色块管理方案,可降低转运风险、提高转运效率,为转运同质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