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PICC小组持续化管理中的应用,解决在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问题,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方法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模式(FMEA),成立持续改进小组,确定并绘制流程图,评估流程中可能导致的失效模式及原因,选择其中优先风险数值较高的失效模式,制定改进措施、实施及评价实施效果。对改进前后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患者满意度及自我护理能力进行比较。结果实施FMEA模式管理后,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由31.9%下降到8.1%;非计划拔管率由45.8%下降到19.8%;患者满意度由86.9%上升到94.1%;自我护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FMEA模式对PICC持续化管理进行系统性、前瞻性的管理,发现并解决流程中潜在的问题,降低了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自我护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模式管理在降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风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12月1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实施FMEA模式管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FMEA模式引入临床PICC置管患者中,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在降低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9月我科住院行PICC置管新生儿108例作为实验组,应用FMEA对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选择其中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数(RPN)值的4个失效模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订改善措施并实施;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9月我科住院行PICC置管新生儿99例作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比较两组RPN值、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失效模式的RPN值较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应用FMEA模式降低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肿瘤科胸腹腔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管理对2012年105例胸腹腔置管患者中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11例患者进行系统分析,然后以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程序进行循环管理。结果 2013年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的发生率由10.48%下降至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DCA循环应用于胸腹腔置管的肿瘤患者中,有效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增进了医护协作,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效果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法在PICC置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3月行PICC置管的122例患者,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找出PICC置管操作及维护中所有的失效模式和潜在的风险原因,计算风险数(RPN)值,对优先风险数(RPN)值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制定防范措施并实施后观察效果。结果 FMEA法干预后PICC置管操作及维护中所有的失效模式RPN值均明显下降,PICC置管成功率为95.08%;一次置管成功率达85.25%,并发症发生率为9.84%。结论采取FMEA法干预可提高护理人员置管技术、有效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对护理人员在全程管理与护理服务特殊性关键流程中起指导作用,使得问题解决及时,保证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探讨护士对全程被动坐位下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的体会,为临床PICC选择穿刺体位提供参考。方法 在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间,针对6例全程被动坐位患者,在血管超声的引导下,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行PICC穿刺置管术。结果 6例全程被动坐位患者PICC穿刺置管全部成功。穿刺成功后,经X线摄片,导管尖端均在上腔静脉,无颈内静脉异位发生。6位患者在带管期间无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操作者要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术前做好置管患者的心理护理,置管后正确维护导管,加强出院指导,这样可以延长导管使用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弥补了PICC置管过程中患者需取平卧位的局限性,并且减少了置管时导管异位的发生,体现了PICC选择穿刺体位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降低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本院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2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6月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行PICC置管的100例新生儿为对照组,置管过程中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风险管理;2017年7~12月行PICC置管的10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采用FMEA进行风险管理,探究导致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预防与解决方案并实施。结果观察组静脉炎、穿刺失败、导管堵塞、滑脱、异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将FMEA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置管相关并发症,提高护理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理论护理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就诊于该院的恶性肿瘤患者共82例作为研究对象,82例患者分为试验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所有患者均行PICC置管化疗,化疗期间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FMEA理论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失效模式的危急值(RPN)比较,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照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明显高于试验组;深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血管扩张反应(FMD)、内皮微粒(EMC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FMD水平均明显低于护理前和试验组(P0.05),EMCs明显高于护理前和试验组(P0.05);护理总满意率比较,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PICC置管患者基于FMEA理论护理,可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血管损伤,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血液透析用中心静脉置管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针对透析用中心静脉置管护理管理组成团队,分析诊疗流程并制作出流程图,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原因分析,计算事先风险指数(RPN)值,制定与实施预防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改进措施;对比了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前后中心静脉置管一次性成功率及导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施后中心静脉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高于实施前;并发生症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的应用有助于预防透析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降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护理风险.方法 以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100例PICC患者为实验组,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计算风险顺序数(RPN)值风险排列,根据RPN值的大小判断确定计划,改善后指导临床操作和护理.以莘庄卫生服务中心、闵行区肿瘤医院PICC置管98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分组对照.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检验比较实施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管理模式PICC置管护理风险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应用FMEA可降低PICC置管后的护理风险:局部/全身感染数,渗血、出血、过敏、机械性静脉炎、置入过深、置入颈静脉、折入腋静脉、堵管、导管滑脱、送管困难、穿刺失败等的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FMEA降低了PICC置管护理风险,减少了医疗纠纷,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因PICC并发症而产生的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降低住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方法: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质量改进方法,成立分析小组、绘制流程图、列出潜在失效模式,查找及分析关键失效模式相关的根本原因,提出改善措施并落实。结果:改善措施实施后,患者跌倒失效模式中4项高风险失效模式的RPN值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住院患者跌倒例次低于实施前。结论:运用FMEA管理办法,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减少护理投诉与纠纷,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胡静  雷军  王飚  苟永胜 《华西医学》2013,(12):1914-1917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同时总结并发症有效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 方法 纳入2009年9月-2012年9月期间行PICC的190例神经外科重症住院患者,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开展针对性预防和护理。 结果 本组患者PICC置管后有75例发生不同类型并发症,其中置管时并发症17例,包括导管异位8例,送管困难6例,穿刺失败3例,发生率为9%;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58例,包括穿刺点渗血、渗液16例,意外拔管12例,静脉炎10例,导管部分脱出9例,导管堵塞7例,导管相关性感染3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30.5%。根据其发生的不同原因,采取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并发症得以治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结论 规范护理流程,加强临床培训,熟悉和掌握PICC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提高PICC置管、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膜透析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探讨最佳护理模式。方法:将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收住的腹膜透析置管患者46例设为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同时将2010年6月~2011年5月我院收住的腹膜透析置管患者46例设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切口红肿、置管处渗漏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膜透析置管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可以缩短住院日,减少住院费用,同时可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FMEA)对脑血管造影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1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67例脑血管造影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实施FMEA前后分为两组,观察组(FMEA实施后)采用FMEA方法计算出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指数确定护理计划进行临床护理,对照组(FMEA实施前)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优先风险指数、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各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指数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健康宣教、护理行为专业程度、护理要求满足程度、护理态度、护理技能方面的护理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MEA方法通过分析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制订针对性护理方案,使操作流程更规范与科学,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在ICU应用中的并发症及护理。方法对108例重危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置管后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108例中92例(85.2%)置管顺利至正常拔管,发生并发症16例(14.8%),其中穿刺部位渗血2例(1.8%),穿刺点感染5例(4.7%),导管堵塞7例(6.5%),导管脱落2例(1.8%)。结论加强中心静脉导管的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使用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压疮预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成立FMEA小组,将2010年1~12月收治的48例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FMEA方法对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可能导致压疮发生的失效模式进行前瞻性原因分析、评估、计算,找出导致压疮4个最高危因素及高危操作步骤,并制定改进措施。 结果 实行改进措施后,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 应用FMEA对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进行评估、分析和采取相关措施,能有效防范风险,降低压疮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方法改造手术室标本管理工作流程的效果。方法成立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工作小组,绘制工作流程图,识别病理标本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分析原因,根据高风险因素制订和实施相应的整改措施。结果实施工作改进后,各项失效模式危机值均下降,送检病理标本不合格率降低(P0.01)。结论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运用于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工作中效果良好,能有效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项目管理对提高消化科住院肝功能衰竭男性患者导尿一次成功率,降低导尿护理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通过项目管理的方法,对科内14名注册护士进行男性患者导尿的规范化培训,评价培训前后6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随机抽取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本院消化内科插尿管的男性患者146例,以培训时间前后为标准,将患者分为对照组84例和观察组62例。评价并比较2组一次插管成功率和主要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采用项目管理方式后,护士对尿道润滑的方法、肝功能C级患者尿道黏膜的评估、导尿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其规避方法4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分较培训前明显提高。观察组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尿道黏膜损伤率及患者插管时的疼痛程度则显著降低。结论应用项目管理可显著提高护士临床操作能力,有效减少损伤性护理操作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术与传统PICC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 60例行PICC置管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肉眼直视下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经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技术,观察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医护协同模式对急诊患者静脉输液效果的影响,以期为静脉输液的工作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9月急诊行静脉输液治疗患者528例,根据其是否应用医护协同模式分为试验组(n=264)和对照组(n=264)。对照组应用标准化输液流程及护理等工作模式,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医护协同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输液方式、输液并发症、对静脉输液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普通输液针占14.39%,对照组占24.24%;试验组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占18.93%,对照组占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068,4.161;P<0.05)。试验组输注液体外渗发生率为4.55%,药物不良反应为2.65%,均低于对照组的16.67%,1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49,2.971;P <0.05)。患者满意度从(89.35±5.49)分提高至(97.47±6.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41,P<0.05)。结论应用医护协同模式可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并可加强医护交流,促进临床工作满意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