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蒋利  陈万春 《上海医学》1998,21(3):137-138
探讨细胞增生活动在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及苯那普利的抑制作用。材料与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定量分析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百分率与兔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hVEGF基因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h VEGF)基因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 方法 :建立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 ,以先期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 pc DNA3/ h V EGF1 6 5 (5 0 0 μg,n=12 )和真核载体 pc DN A3(5 0 0 μg,n=12 )分别于血管腔内给药 ,给药后 2周、4周先行颈总动脉造影 ,再取材分别行 H- E、VB染色及 Northern blot分析。结果 :给药后 2周、4周颈总动脉造影示治疗组直径狭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病理检测示 2周、4周治疗组管腔狭窄率较对照组显著减轻 [(9.5 8± 1.35 ) % vs(31.72± 1.72 ) % ;(18.0 9± 2 .93) % vs (44 .0 5± 3.2 8) % ,P<0 .0 1];Northern blot分析显示 2周、4周治疗组特异性条带显色较对照组明显增强。 结论 :pc DNA3/ h VEGF1 6 5 裸质粒 DNA血管腔内给药能转染平滑肌细胞并持续表达至少 4周 ,促进了内皮细胞再生 ,减轻了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4.
王新  黄晶 《重庆医学》2003,32(5):611-613
经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restenosin ,RS)的发生率可高达30 %~ 5 0 % ,严重影响其远期疗效。RS形成过程中 ,动脉平滑肌细胞 (smoothmusclecell,SMC)增殖受多种细胞 (包括血小板、单核 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SMC本身 ) ,多种生长因子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等 )和活性代谢产物 (低密度脂蛋白、前列腺素和肝素等 )的影响调节 ,但主要受原癌基因 (包括sis、myc和fos等 )和通过原癌基因途径调控[1] 。因此对原癌基因与RS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其作用机制 ,寻求分子水平的防止方法。1 几类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人野生型p53基因转移对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方法构建野生型p53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将野生型p53基因转导至大鼠球囊损伤的颈动脉再狭窄模型中,21d后观察其对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并检测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构建和包装了人野生型p53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在体外细胞中表达;用逆转录病毒载体转导野生型p53基因至大鼠球囊损伤的颈动脉,免疫组化检测表明转导血管局部表达人野生型p53蛋白,且与对照组相比,损伤血管新生内膜/中层面积比降低了44%。结论人野生型p53基因治疗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晓春  陈凤荣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5,27(6):439-440,I043,T001
为探讨激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机理,将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激光血管成形术组。首先建立AS模型和LA,术后不同时间取腹主动脉做组织形态学、细胞生物学检查。结果发现,LA后再狭窄与血管热损伤后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向内膜下迁移并异常增生有关,导致新生内膜形成、内膜增厚和血管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7.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病变P53基因检测与细胞表型的比较研究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陈伯荣,汪丽蕙,朱国英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基础研究所杨和平,傅爱华,张越,汤健血管成形术后管壁修复过程中有大量平滑肌细胞(SMC)增殖,从中膜向内膜移行,使内膜增厚最终形...  相似文献   

8.
光动力疗法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光动力疗法的基本原理和治疗经皮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机理,评价分析了治疗效果和目的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认为光动力疗法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在防治再狭窄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野生型Rb基因转移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野生型Rb基因转移对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方法;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将野生型Rb基因的转导至大鼠球囊损伤的颈动脉再狭窄模型中,21天后观察其对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并检测R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地构建和包装了人野生型Rb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在体外细胞中成功表达;  相似文献   

10.
唐波  何国祥 《重庆医学》2004,33(6):933-935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组多功能的多肽类生长因子,几乎体内的每个细胞都产生TGF-β并存在受体.研究证实TGF-β家族的一些成员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TGF-β对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外基质的合成、血管的生成、细胞凋亡均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及细胞外基质(ECM)的功能异常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TGF-β在其中的作用渐受关注.血管成形术后TGF-β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及细胞外基质的代谢,可能参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调控与PTCA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随着操作技术的不断完善,PTCA的成功率不断提高,急性并发症显著下降,但PTCA后半年内扩张部位再狭窄(RS)的发生率仍高达30%-50%。即使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ISI)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其再狭窄率仍高达20%-30%。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参与了RS的形成。但是关于RS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仍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血管平滑肌细胞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8例滋养细胞肿瘤组织P53基因蛋白进行了检测,试图探讨P53基因与滋养细胞肿瘤的关系。结果38例滋养细胞肿瘤中(葡萄胎10例、恶性葡萄胎10例、绒癌18例),恶葡阳性表达20%(2/10),绒癌阳性表达22.2%(4/18),有3例为高表达,10例良性葡萄胎均为阴性。结果提示:P53基因与滋养细胞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密切关系。随着临床的进展,高表达增加。P53的检测可望成  相似文献   

13.
14.
动脉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病常常需要进行经紧腔冠状血管成形手术治疗,此方法包括球囊插入扩张阻塞的动脉,重超额因管功能和改善血流。但经皮腔冠状血管成形术(PTCA)后3-6个月仍有增生性再狭窄发生,手术约30-40%患者症状复发症再次手术。某些在PTCA部位行定向冠状动脉斑块切除术者也有32-50%病例发生再和再狭窄。再狭窄问题的深入研究已有20年,但有关的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于今还未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经皮穿刺冠脉成形术(PTCA)治疗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术后血管再狭窄(RS)发生率为30~40%。目前有关研究预防RS的结果令人满意。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基因治疗RS正日益受到介入工作者重视,并在动物实验与临床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结果。1 再狭窄形成的主要机制在RS发生机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过度增殖和大量合成细胞外基质是导致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的主要原因。Edward等[1,2]发现血管平滑肌细胞在PTCA术后24小时开始增殖,中膜SMC快速增生,48小时达高峰,于4天内停止,并在3~4天中,中膜处于增殖状态的…  相似文献   

16.
P53基因与恶性肿瘤王贵英综述吴祥德李春仲审校第四临床医学院外科(050011)关键词细胞转化,肿瘤;肿瘤/病因学;肿瘤/代谢中图号R730.45在恶性肿瘤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有多种基因因素参与。其中,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相关性最高的基因。19...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旨在检验192 Ir血管内照射对兔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方法 建立兔髂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对病变血管行球囊成形术 ,同时随机分为对照组 ,10Gy照射组和 18Gy照射组。以导管导入192 Ir放射性导丝对照射组动物的扩张处进行血管内照射。 4周后处死动物 ,取出血管标本 ,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  18Gy照射组最终管腔面积较对照组及 10Gy照射组大 (P <0 0 5) ,18Gy照射组内膜面积较小 (P <0 0 5)。结论 本动物实验提示192 Ir血管内照射可防止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其效果与照射剂量相关 ,其机制涉及抑制新生内膜增殖。  相似文献   

18.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介入性方法。但是PTCA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RS)的发生率高达20%~49%,如何防治再狭窄是当前介入性心脏病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1 RS的定义及临床表现按照国际心血管病学社团联盟及世界卫生组织ISFC/WHO关于PTCA工作要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肉桂氨茴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生长及周期蛋白P21和P53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培养的兔主动脉VSMC株为模型,应用活细胞计数进行细胞增殖和迁移检测,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肉桂氨菌酸作用24h后VSMC周期的变化和细胞凋亡率,以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P21和P53的表达。结果20%的胎牛血清条件下,肉桂氨茴酸显著抑制VSMC的增殖和迁移,在9.6~305.8/μmol/L范围内,随剂量增加其抑制率增加。IC-(50)为75.6/μmol/L。IC-(50)的肉桂氨茴酸作用VSMC 24h后,G1期细胞数占24%,显著低于作用前的51%(P<0.01),形成明显的亚二倍体峰,细胞凋亡率为36.7%。经IC_(50)的肉桂氨茴酸作用VSMC 24h后出现明显的P21和P53条带,而空白对照组无表达。结论肉桂氨茴酸浓度依赖性抑制VSMC的生长,其抑制作用主要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肉桂氨茴酸抑制VSMC增殖与细胞周期蛋白P21和P5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转染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 tk)基因联合ganciclovir(GCV)治疗方案用于治疗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可行性,构建了携带HSV tk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逆转录病毒,利用该病毒将HSV tk基因转染至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和大鼠腹主动脉再狭窄模型的损伤动脉中,并均给予GCV,分别观察上述处理对VSMC的增殖和新生内膜的形成是否有抑制作用。结果:该方案使培养的VSMC增殖受抑制,抑制程度对GCV有剂量依赖关系;既往在恶性肿瘤中发现的旁观者效应,在培养的VSMC中也存在。同时,该方案使大鼠腹主动脉再狭窄模型的新生内膜面积减少。但单纯转染HSV tk基因或单纯应用GCV无论在体外还是在体内均无上述抑制作用。提示本基因治疗方案对人类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有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