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研究了气液两相机械搅拌反应釜中水翼组合桨的组合方式,通气位置、搅拌方式及桨间距对通气功率下降的影响,给出了通气功率消耗关联式。当采用以水翼k5桨为下层桨、较高的通气位置及较大的桨间距为搅拌釜的几何结构时,其通气功率的下降较小。水翼桨的排出流方向、通气管出口位置及桨间距对气体循环及全釜气液流动产生协同作用,且这种协同作用会因搅拌转速的不同而对桨间距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通用实验室生物发酵罐罐体材料,结构,安全装置。不同发酵罐系列对搅拌叶桨的要求和搅拌电机的安装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机械搅拌槽中,使用翼形轴流桨(K4)、涡轮桨(DT)、6叶45°斜叶桨(6PTD、6PTU)(排出流向下、向上),对低粘度物系气-液-固三相体系的颗粒完全离底悬浮的临界搅拌转速N_(JSG)作了实验研究,阐明了不同搅拌桨结构下,悬浮液浓度及通气量对N_(JSG)的影响规律。实验得出在相同的悬浮液浓度及通气量下,K4的N_(JSG)最低。  相似文献   

4.
搅拌桨组合的构型对螺旋霉素发酵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三种不同构型的搅拌桨在70m^3发酵罐螺旋霉素发酵过程的应用设计研究,发现不同的搅拌构型对螺旋霉素发酵的影响作用不同。混合式搅拌桨传质能力强、混合效果好、搅拌剪切温和,有利于螺旋霉素产生茵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螺旋霉素平均放罐效价较径向流组合搅拌桨提高了11.1%。  相似文献   

5.
在卧式搅拌床反应器冷模实验装置中,使用不同的聚丙烯粉料,采用脉冲示踪法测定了不同搅拌桨结构下的停留时间分布,同时分别采用多级全混釜串联模型和双参数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叶片桨的卧式釜搅拌返混最大,最接近于全混流;T型桨的卧式釜搅拌返混最小,最接近于平推流。  相似文献   

6.
在直径为0.476 m的搅拌槽内,采用电导法测定搅拌槽内单层桨和多层桨体系的混合时间。对于单层桨体系,在相同的搅拌输入功率下,不同类型的径向流桨和轴向流桨具有相同的混合时间。对于窄叶翼型CBY搅拌桨,在相同的搅拌输入功率下,单层、双层以及三层CBY搅拌桨的混合时间基本相同;而对于六直叶涡轮桨DT-6,在相同的搅拌输入功率下其混合时间随桨叶层数的增加而加长;多层CBY桨的混合时间远低于多层DT-6搅拌桨的混合时间。  相似文献   

7.
结合青霉素发酵过程,考察了产黄青霉形态变化和发酵罐中剪切环境对菌体形态的影响。考察的产黄青霉菌株对强剪切作用呈现出瞬时响应和逐渐衰减的反应机制,实际剪切强度介于发酵罐内最高剪切速率和平均剪切速率之间。提出了总体剪切强度的概念,用于定量表达不同桨型、多层搅拌下剪切环境。青霉素发酵需要在较强剪切环境中进行,采用轴向流桨和涡轮桨组合搅拌时,可通过调整桨径和搅拌转速来保证剪切环境满足菌体生长和代谢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内径0.382~1.16m机械搅拌釜中翼型组合桨气液两相的持气特性,建立了气含率与结构参数(包括翼型桨径、桨间距、桨下距离、通气位置、挡板形式及翼型桨排出流方向)和操作参数(包括搅拌转速及通气量)间关联的神经网络模型。考察了所建立的网络模型中各参数对气含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模型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其泛化相对误差在±10%以内。采用开槽挡板、低位通气、适宜的桨径、桨间距和翼型桨的排出流向上的方案,在较宽的桨下距离范围内可获得较高的气含率。由于模型使用了与规模无关的无因次参数建模,因此可用于离线预测、参数优化及放大设计。  相似文献   

9.
数值模拟是有效研究大型工业设备内部流场的手段。本文采用多重参考系和湍流标准kε模型对结晶器内部流场进行描述。利用激光粒子测速仪(PIV)测量的实验室小型搅拌槽的实验数据对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计算模型可以有效预测搅拌设备内部的流场分布,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搅拌桨安装位置及运行参数对流场的分布影响,优化了结晶器的结构与运行参数为:搅拌桨安装高度1 000 mm,导流筒柱段长度2 000 mm,搅拌经济转速70~80 r/min。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具有双层笼式通气搅拌桨的Cell Cul-20A生物反应器的流体循环、混合及搅拌桨的液体夹带特性。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表明,适当地增大搅拌桨直径及导流筒内径,有利于增强混合效果。搅拌桨的液体夹带有助于提高氧传递速率,但在实际的培养细胞过程中,丝网内液位下降显著,因此靠增大液体夹带量来提高反应器的传质系数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11.
根据单层桨自吸式反应器吸入的气体主要集中在反应器上部的缺陷,采用了4种桨型作为下层搅拌桨,并研究了下层桨桨径、桨间距和导流筒的影响。测定了釜内总气含率与釜下半部的气含率,发现下层桨不仅决定气含率在釜下部的分布情况,而且对自吸式桨的气体吸入量也有很大影响,与理论推导的结果完全吻合。找到了合适的搅拌浆组合形式,该组合符合流体力学理论,在工业装置上的应用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系统地测定了自吸式双圆盘六叶涡轮桨应用于气-液-固三相浆态搅拌反应器的性能。研究了吸入气体的临界转速、表征搅拌桨对气体抽吸能力的吸气压力、气体自吸的吸入流量、搅拌功率、气含率、气液分散性能和气液传质规律,以及固体催化剂颗粒的悬浮问题。采用磁钢密封结合自吸式涡轮搅拌桨的三相浆态搅拌反应器,比较适宜于精细化学品合成的工艺研究及本征动力学测定,并对中小规模三相浆态反应工艺的连续化生产提供了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卧式聚合反应器被广泛用于气态单体的乳液聚合反应.为强化气液传质,卧式聚合反应器多采用新型宽叶板式搅拌桨.本文采用进出口流量变化检测法在卧式反应器内测定了气液容量传质系数Kla,考察了NFr数、液含量ε、搅拌桨层数和桨叶片数对Kla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宽叶板式搅拌桨比普通桨型具有更大的气液容量传质系数.Kla随NFr的增加而增大;随ε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ε=0.5时达到最大值,随搅拌桨层数和桨叶片数的增加而增大.在不同的NFr下,卧式反应器内流体呈现重力作用区、过渡区和惯性力作用区.在重力作用区,Kla与NFr符合Kla∝NFr0.9~1.1.  相似文献   

14.
利用滑移网格法计算了六直叶Rushton涡轮搅拌设备内的流场。考察了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搅拌设备流场的预测能力,分析了搅拌桨叶端及附近区域的流动行为。结果表明:CFD计算的时均速度与实验结果一致,CFD技术与实验手段可相互补充;搅拌桨叶片端部的速度分布并非关于叶片高度的中心位置严格对称,搅拌设备的流场结构并非完全由搅拌桨的行为决定;六直叶Rushton涡轮叶端附近区域最大径向速度点与最大切向速度点不在同一个位置,径向速度在叶端附近区域有一个流动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翼型轴流桨的开发及其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酵过程中通过搅拌使发酵液混合。促进罐内营养组分、温度、pH 等的均匀;使气体分散,增加氧传递速率;增加液体的循环,提高传热膜系数,从而有利于发酵热的排除;搅拌还保证固体颗粒处于悬浮状态。总之,搅拌在发酵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我国发酵工业中,使用的搅拌桨均为径向流式的涡轮桨,差异仅在于涡轮叶片  相似文献   

16.
以化工、医药等行业中涉及的固体悬浮问题为背景,设计开发了高效搪瓷板框桨(MGI)。通过冷模实验探讨了这一搅拌器的悬浮性能、功耗及混合时间;给出了R1-MGI桨临悬浮搅拌转速及R1、R6-MGI桨功率准数的关联式。实验结果表明:MGI桨结构简单、易搪瓷化,悬浮瓷化,悬浮性能良好;同锚式桨、翼型轴流桨相比,其悬浮均匀性可明显提高,且具有较低的颗粒临界悬浮转速(nJs);在相同功耗下,R6-MGI桨与锚  相似文献   

17.
在高径比为1.0的搅拌反应器中,研究了导流筒结构及固体含量对翼型轴流桨功耗与气含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导流筒的安装会降低功耗,提高气含率;导流筒的开孔率以16.4%为佳;翼型桨排出流向上时功耗较小,气舍率较高;功耗随固体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气液两相体系中的气含率比气液固三相体系中的气含率高;并得到在开孔率为16.4%条件下,翼型轴流桨上提操作时的气含率关联式.此外,在高径比为1.5时对双层组合桨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与单层桨类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打印病历常见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机打病案是指应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生成并打印的病案,是电子病案的前奏,它超越传统病案的模式,提高了病案书写的效率且字迹清晰,但它强大的复制功能及安全性等问题,给病案管理带来新的挑战。机打病案常见问题如反复复制、模板设计不规范、机打与手写混合现象等等。应建立机打病案相关制度,对进行机打病案的人员提出准入要求,并实施多层次、多环节的病案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19.
化工生产过程中,为了加速传热,传质及化学反应,有时也为获得多种物料混合体(悬浮液、乳浊液等),普遍采用着各种型式的机械搅拌器,如:桨式,旋桨式及涡轮式等。对这些搅拌器的功率计算不仅是为了选配功率适当的电机,重要的是这些功率的计算往往是搅拌器的结构强度及传动机械设计的依据。但由于影响搅拌功率的参数很多,如搅拌型式、直径、转速、物料密度、粘度等,还有有关的几何特征,设备内的附加装置、材料的粗糙情况等,均对功率有较大影  相似文献   

20.
用标准κ-ε模型和旋流修正的κ-ε模型分别对带挡板的Rushton涡轮桨搅拌槽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控制方程采用有限体积法在柱坐标系下离散,压力速度耦合方程采用SIMPLE算法求解。搅拌桨和挡板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改进的内外迭代法处理。计算结果与文献实验数据的结果比较表明:在排出流区采用旋流修正的结果有很大改善,而在循环区效果却不是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