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解剖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对85例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开窗撬拨恢复关节面平整,骨缺损处采用自体髂骨或同种骨植骨,胫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10~48个月,骨折均达临床愈合。疗效参照Merchant评分标准,优58例,良16例,可11例,优良率为87.06%。结论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开窗撬拨复位关节面加植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同种异体骨植骨加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植骨加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全部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并用支撑钢板稳定固定,术后根据韧带有无损伤早期结合CPM机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或石膏外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0~62个月(平均38.2个月)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4.5个月。膝关节功能参照Mechant评分标准,优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88%。结论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严格评估软组织损伤程度及围手术期治疗,正确选择手术入路,解剖复位关节面的平整性,对骨折端予以坚强稳定的内固定,坚持生物学固定原则,骨缺损区行足量植骨并压实,有效修复交叉韧带、侧副韧带及半月板的损伤,避免术后胫骨平台发生Ⅱ期塌陷和膝关节机械轴的对线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开窗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塌陷性骨折10年以上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7年9月—2001年1月,采用开窗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塌陷性骨折101例,分析膝关节的Kellgren-Lawrence X线分级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研究骨折Schatzker分型、性别、年龄和植骨方式对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 Schatzker分型越高,KellgrenLawrence X线级别分布越高(P<0.01),膝关节的Lysholm功能评分越低(P<0.01);男、女两组间Kellgren-Lawrence X线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组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女性组(P<0.01);年龄越高,Kellgren-Lawrence X线级别分布越高(P<0.01),膝关节的Lysholm功能评分越低(P<0.01);自体髂骨植骨与同种异体骨植骨两组间Kellgren-Lawrence X线分级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窗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塌陷性骨折,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骨折的Schatzker分型、性别、年龄是影响膝关节远期功能的主要因素,骨移植方式对膝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胫骨平台骨折类型、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32例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并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32例均获随访11~24个月,平均1.5年。全部骨性愈合。疗效按Merchant评分:优23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0.6%。结论手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需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满意的疗效取决于解剖复位、骨缺损植骨、稳定的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胫骨平台骨折28例,按Schatzker分型:4例Ⅰ型骨折用1~3枚松质骨螺钉固定,Ⅱ型10例、Ⅲ型5例、Ⅴ型3例、Ⅵ型3例骨折用胫骨外侧平台解剖钢板固定,Ⅱ、Ⅲ型塌陷骨折撬拔复位后所致空隙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填充,Ⅴ型骨折内侧用1~2枚松质骨螺钉固定,Ⅳ型骨折3例用胫骨内侧平台解剖钢板固定;前交叉韧带损伤5例予以修复,单纯外侧半月板损伤3例中1例全部摘除,2例部分摘除,3例内侧半月板损伤部分摘除,3例内侧副韧带损伤中1例修复,2例未行修复。结果经1~3年随访,骨折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关节功能优良共计23例,优良率82.1%。结论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塌陷骨折的适宜植骨、膝关节稳定的重建及术后康复训练是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五大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打印量化植骨辅助Masquelet技术二阶段治疗Gustilo ⅢB、ⅢC型胫腓骨骨折长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Gustilo ⅢB、ⅢC型胫腓骨骨折长段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20例, 女6例;年龄19~63岁[(46.5±4.5)岁]。Gustilo分型:ⅢB 23例, ⅢC 3例。一阶段所有患者急诊彻底清创、胫骨断端摘除所有游离骨块, 恢复长度及力线同时外固定, 遗留创面负压封闭引流(VSD)覆盖。伤后第2~7天, 外固定拆除更换为内固定, 骨缺损区骨水泥填塞, 游离皮瓣覆盖创面。胫骨骨缺损长度5~14 cm[(6.3±0.4)cm]。胫骨缺损体积12.2~73.1 cm3[(33.6±9.2)cm3]。二阶段(伤后第6~19周), 胫骨骨缺损区取出骨水泥后自体骨植骨, 植骨术前利用数字化技术精确计算骨缺损体积, 设计等体积髂骨取骨区域并3D打印截骨导板, 术中根据截骨导板取骨后植骨。记录一次性髂骨取骨成功率、取骨所需时间、出血量。术后1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辅助下经皮螺丝钉固定治疗胫骨平台Ⅲ型骨折。方法 2006年2月~2009年8月收治胫骨平台Ⅲ型骨折22例,年龄28~73岁,平均57岁,均采用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复位植骨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2~23周,平均16周。优13例,良6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90%,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关节镜辅助下经皮螺丝钉固定治疗胫骨平台Ⅲ型骨折,可以有效预防胫骨近端关节面塌陷,治疗胫骨平台Ⅲ型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1998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48例的治疗效果。按Schatzker分类,Ⅰ型8例,Ⅱ型30例,Ⅲ型5例,Ⅳ型3例,Ⅴ型1例,Ⅵ型1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42例获得随访,随访期1~5年,全部骨性愈合。结论手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解剖复位、骨缺损植骨、稳定的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开放性植骨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在感染性胫骨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8月~2014年6月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创伤骨科收治胫骨感染性骨缺损11例,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25~56岁,平均37.5岁;均为GustiloⅢ型胫骨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不同程度损伤。受伤原因:道路交通伤8例,重物压砸伤3例。患者入院后常规行清创骨折内外固定,出院后定期随访,患肢表现为骨折不愈合,骨坏死形成,创区反复渗液、流脓,胫骨平均缺损长度为(4.5±1.5)cm。先行感染病灶清除术,术后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覆盖创面,待创面稳定后再行自身髂骨植骨加负压封闭引流(VSD),最后根据植骨创面大小及肉芽生长情况选择植皮或皮瓣修复术闭合创面。结果 11例患者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平均6个月(4~12个月)。肉芽组织覆盖植骨区的平均时间为18d(15~35d)。11例中2例植骨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3例予以植皮手术,其余6例中随意筋膜皮瓣修复4例,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2例。所有植皮及皮瓣均成活良好。结论开放性植骨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在感染性胫骨骨缺损治疗中操作相对简单,可有效控制创面感染,缩短骨折愈合时间,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吻合血管自体腓骨移植修复胫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光  杨玉樑  旷甫国  廖大勇   《西南国防医药》2009,19(8):791-793,F0004
目的:评价应用吻合血管自体腓骨移植修复胫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8月~2007年10月应用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修复胫骨缺损16例病例资料,骨缺损长度4.5~12.0 cm,平均7.0 cm.采用自体腓骨5.5~16.0 cm,平均11.0 cm;7例同时行自体髂骨植骨.以外固定架、钢板螺钉或螺钉结合石膏托固定.结果:全部患者获得平均2年11个月(1~8年)的随访,伤口均一期愈合,除1例外,皮瓣均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X线片示术后4~8个月移植腓骨与受体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6.6个月.患肢开始部分负重时间为术后4~8个月.1例移植骨于术后1年因完全负重而骨折.自体腓骨联合髂骨移植者术后10个月~2年患肢完全负重,单用自体腓骨移植者术后1.5~3年患肢完全负重,均无移植骨骨折.结论:吻合血管自体腓骨移植修复胫骨缺损具有骨愈合可靠、并发症少的优点,联合自体髂骨植骨可促进移植骨增粗塑形,早日恢复负重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用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植骨及锁定加压板固定治疗严重粉碎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8年8月~2011年7月,对17例Ⅲ型(Schatzker分型)以上严重粉碎的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植骨及锁定加压板固定治疗。结果随访7~18个月(平均12.8个月),骨折均获愈合(平均7.5个月),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或骨折复位丢失现象。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90°;根据膝关节HSS评分评定疗效:优7例,良6例,中4例,优良率为76.5%。结论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植骨不仅有效改善骨折端血运,还能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术后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骨质愈合;相比传统的单纯游离植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效果更加确实、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侧后方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疗效。方法对14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采用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14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5.2月),优10例,良3例,可1例。结论采用侧后方入路可充分暴露胫骨后平台后髁,直视下方便复位,结合钢板支撑内固定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AO解剖钢板治疗严重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5例严重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采用AO解剖钢板内固定,同时根据伤情进行植骨,处理合并的半月板、副韧带和血管损伤;并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估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40例.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评定:优21例,良12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2.5%.结论 采用AO解剖钢板治疗严重胫骨平台骨折,既能实现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又能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柱理论指导下锁定钢板三柱固定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40例,均为三柱骨折,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9~64岁,平均(36.6±3.1)岁。均采用漂浮体位下三柱侧柱锁定钢板固定,平台塌陷处以同种异体骨植入,术后随访2年,X线片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程度,比较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Rasmussen评分,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得到良好固定,膝关节内翻角和后倾角均得到很好纠正,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满意,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术后2年HSS评分优良率达到90%。除2例出现轻度创伤性关节炎外,其他患者无明显并发症。结论三柱固定理论有利于更好地指导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主要体现在中期随访中,锁定钢板三柱固定可使骨折获得更好的复位和牢固的固定,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伴有后柱损伤的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5月手术治疗的22例伴有后柱损伤的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前常规行三维CT扫描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采用前外侧切口联合后内侧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其中12例接受自体骨植骨,术后早期行不负重功能锻炼。根据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22例均获满意复位,其中19例术后得到10~22个月随访,平均16.6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HSS评分58~92分,平均83.12分,其中优8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16/19)。结论前外侧切口联合后内侧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伴有后柱损伤的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可有效恢复膝关节的力线及关节面平整,结合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球囊扩张注射型硫酸钙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塌陷性骨折(SchatzkerⅢ型)的疗效。方法健康雌性犬16只,体重(27±1.8)kg5,~7岁龄。适应性饲养1周,喂0.1%低钙饲料,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2.5mg/kg,每周2次3,个月后造成骨质疏松犬,将其分为2组:A组12只,B组4只。A组犬处死取材,随机选择16个胫骨构建胫骨外侧平台塌陷性骨折模型,其中8个实施球囊扩张复位注射型硫酸钙固定术(A1组),另外8个实施撬拨复位植骨螺丝钉内固定术(A2组),对两组骨折复位情况进行测量,未行手术的8个胫骨为对照组(A3组),术后对A1、A2、A3三组胫骨外侧平台感兴趣区(interest regionI,R)进行生物力学测试。B组犬活体行与A1组相同的手术,术后4周取材做组织学检查。结果 A1组骨折复位程度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不比A2组差,组织学检查:B组硫酸钙逐渐被吸收,硫酸钙周围有新生骨小梁。结论球囊扩张注射型硫酸钙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犬胫骨平台塌陷性骨折复位效果优良、生物力学性能优越,有良好的成骨效果。  相似文献   

17.
Fractures of the posterolateral tibial plateau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reviewed the clinical records and operative notes of 28 patients with fractures of the posterolateral tibial plateau seen at our institution from 1949 to 1982. Five of the 28 patients had chronic depressions of the posterolateral tibial plateau after initial treatment elsewhere. All five were disabled because of significant functional instability when the knee was in flexion. There were 23 acute fractures, of which 4 were initially nondisplaced and treated nonoperatively. One nonoperative patient was lost to followup; the remaining three were rated as having had good or excellent results. Nineteen patients had acute depressed fractures and were treated operatively with open reduction, elevation of the depressed area, and bone grafting, with or without internal fixation. All patients treated operatively at the time of injury were seen for followup from 24 to 145 months postoperatively, with a mean followup of 59 months. One patient was lost to followup; the other 18 were rated using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criteria. Seventeen (94%) achieved a final rating of excellent or good; one patient (6%) achieved a rating of fair. We have observed these fractures occurring in a younger population and producing significant disability in activities requiring a stable knee in flexion. The depressed posterolateral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is best assessed by AP, lateral, and 45 degrees internal oblique views on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 Because of continued disability caused by chronic, depressed fractures of this type, we recommend open reduction and bone grafting in acute cases to eliminate instability in flexion. This procedure produces good or excellent results in most cas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改良Carlson入路治疗单纯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单纯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患者5例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30~67岁,平均47.2岁;左侧3例,右侧2例;致伤原因:摔伤1例,道路交通伤4例.采用改良Carls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