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巨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巨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79例巨大风湿性心脏患者 ,心胸比 >0 7。根据心脏大小分为四型 :Ⅰ型为左右心房扩大及右心室扩大 11例 ;Ⅱ型全心扩大 ,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 (LEVDd) 4 5~ 6 9mm 14例 ;Ⅲ型双心房扩大及右心室扩大 ,小左心室 ,LEVDd <4 4mm 19例 ;Ⅳ型左心房扩大或 加右心扩大及大左心室 (LVEDd≥ 70mm) 35例。术前心功能Ⅲ级 5 4例 ,Ⅳ级 2 5例。二尖瓣置换术 (MVR) +三尖瓣成形术 (TVP) 32例 ,MVR +主动脉瓣置换术 (AVR)+TVP 4 7例。结果 :早期死亡率为 5 1%。发生低心排 39例 ,心律失常 4 1例。术后随访 3个月~ 4年 ,长期生存 75例 ,心功能Ⅰ级 2 1例 ,Ⅱ级 32例 ,Ⅲ级 19例 ,Ⅳ级 3例。晚期死亡 3例。Ⅲ型术后早期低心排发生率高 (P <0 0 2 )。Ⅳ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P <0 0 0 1)。大左室远期效果较差。结论 :巨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非都是危重病人 ,但是小左室 (Ⅲ型 )和大左室 (Ⅳ型 )手术风险大 ,应加强术中心肌保护和置换适宜的人工瓣。术后加强正性肌力药物使用。当发生瓣膜性心肌病者 ,是否换瓣手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巨大左心室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本组105例,术前常规强心、利尿及扩血管治疗,并有针对性地营养心肌细胞,补充血浆或白蛋白,控制合并症;手术均在中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分别采用冷血停跳液及温-冷-温的心肌保护模式;本组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例,MVR+三尖瓣成形术(TVP)4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MVR10例,AVR+MVR+1TvP4例,AVR29例,AVR+TVP5例,AVR+二尖瓣成形术(MVP)12例;其中二尖瓣置换59例,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41例,未保留瓣下结构18例。术后应用药物维持血压、控制室性心律失常,并选择性应用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或气管切开。结果本组体外循环时间59~28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2—179min。术后发生并发症42例,对症治疗后康复29例、死亡13例。LVEDD≥80mm或LVESDI〉65mm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7.8%)及病死率(19.6%)明显高于LVEDD〈80mm及LVESD〈65mm的23.7%、6.8%,P〈0.05;术中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低于未保留瓣下结构者,但P〉0.05。结论术前周密准备,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尽量保留心内结构,术后及时正确处理各种并发症是巨大左心室重症瓣膜病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181例重危瓣膜病变合并巨大心脏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瓣膜外科病例中合并巨大心脏临床资料,男性76例,女性105例,年龄15~57岁,平均(45.7±15.2)岁。分为2组:巨大左心房(GLA)组84例,左心房内径(LAD)70~150mm,平均(80.3±17.5)mm;巨大左心室(GLV)组97例,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70~112mm,平均(79.4±12.7)mm。患者全部行瓣膜置换术,其中GLA组行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12例,二尖瓣置换术72例,同期行三尖瓣环缩成形术42例,左心房血栓清出13例;84例均作左心房折叠术。GLV组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8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27例,二尖瓣置换术32例,二尖瓣置换术均保留全部或部分瓣膜和瓣下结构,同期行三尖瓣环缩成形术18例,左心房血栓清出4例,左心房折叠术21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率GLV组和GLA组分别为9.3%和6.0%,GLV组明显高于GLA组(P<0.05);死亡原因GLV组以室性心律紊乱为主(55.6%),明显高于GLA组(P<0.05);GLA组以呼吸衰竭为主。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显示,GLA组LAD平均(60.1±12.1)mm,GLV组LVEDD平均(56.6±16.1)mm,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瓣膜置换同期左心房折叠术有利于改善合并巨大左心房的术后恢复;保留二尖瓣瓣膜及瓣下结构有利于合并巨大左心室病例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行手术矫治后的远期疗效及左心室重构情况, 为临床诊治提供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17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的住院资料及门诊、电话随访结果,男性71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4.2±17.1)岁,术前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iameter, LVEDD)为(76.2±7.4)mm,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为(41.5±8.2)%。 结果 行二尖瓣置换术48例,二尖瓣成形术11例,主动脉瓣成形术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1例,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瓣膜置换术25例。围手术期死亡率6.8% (8/117),室性心律失常19例(16.2%),多器官功能不全11例(9.4%),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6例(39.3%)。随访时间9年-17年(中位数11年),失去随访6例,死亡12例,存活的91例中,临床心功能I-II级85例,III级6例。术后一月时平均LVEDD为(68.4±5.4)mm,术后一年时为(60.7±8.4)mm,最近一次随访为(62.3±9.4)mm,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LVEF在术后早期为(36.5±4.7)%,较术前降低(t=3.02, P=0.005),术后一年时恢复至术前水平(43.2±7.9)%。 结论 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手术风险高,但远期预后可,术后左心室功能基本能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巨大左心室瓣膜置换术对左心室结构及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30例巨大左心室并择期进行瓣膜置换术病人为研究对象,术后病人均予以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其左心室结构,比较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病人左心室结构,包括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左室质量(LVM);并记录收缩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指数(SVI)、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二尖瓣环侧壁舒张早期运动峰速度(E/Em),并分析超声心动图指标与病人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12个月随访,失访8例,死亡8例;术后早期,病人左心功能较术前下降,术后1个月逐渐恢复;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病人左心室功能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其LVEF、SVI显著高于术前(P0.05),E/Em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左心室结构指标明显下降,IVST、LVEDD、LVESD、LVPWT及LVM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参数IVST、LVEDD、LVESD、LVPWT及LVM、E/Em与病人预后呈正相关,SVI与病人预后呈负相关。结论巨大左心室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对左心室重构具有一定影响,术后可采用超声多普勒心动图定期监测其左心功能变化,加强术后心功能维护,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35例巨大左心室合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置换术26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1例,左房折叠术12例。结果:本组治愈34例,早期死亡1例,术后心胸比率[(0.6±0.08)∶(0.8±0.03)]、左室舒张期内径[(64.1±5.6)mm∶(79±4.8)mm]较术前明显减少(P均0.01);左室收缩期内径[(45±7.2)mm∶(58±7.0)mm]、左房内径[(51±10)mm∶(63±12)mm]也较术前显著减少(P均0.05)。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分数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3个月~5年,心功能恢复Ⅰ级者21例,Ⅱ级者12例,Ⅲ级者2例。结论:巨大左心室合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不是手术禁忌,经充分的术前准备后仍可进行手术治疗;选择好手术时机、加强心肌保护以及围术期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两例全心扩大、左心功能不全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DDD)后完全依赖右室起搏,分别在植入起搏器后3年和5年左心功能恶化,症状逐渐加重,成功升级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术后3个月随访,两例心功能均由术前Ⅲ~Ⅳ级(NY-HA分级)提高到Ⅱ级,例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由75mm缩小为68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由64mm缩小为60mm,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0.20提高至0.33;例2LVDd由60mm缩小为50mm,LVDs由52mm缩小为37mm,LVEF由0.32提高至0.45,但未记录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电除颤事件。结论 :完全依赖右室起搏恶化有全心扩大基础的左心功能不全,升级为CRT-D后3个月明显改善心功能并使左室缩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功能变化 ,探讨影响手术预后的左心功能指标。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 4 8例重症心瓣膜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功能各指标的变化 ,包括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 (ESVI)、左室心肌质量指数 (L VMI)、左室射血分数 (EF)、左室内径缩短率 (FS)、心脏指数 (CI)。并根据术前 EF值将患者分为 A组2 8例 (EF≥ 4 0 % )和 B组 2 0例 (EF<4 0 % )。另选 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A组死亡 1例 ,B组死亡 6例。手术死亡率及术后心功能状况两组差异显著 (P<0 .0 5 )。A组术后除 EF外 ,余各项心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P<0 .0 5 ) ,除 L VMI仍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外 ,余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恢复到正常范围 (P<0 .0 5 ) ;B组术后除 EF、FS外 ,各项心功能指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 (P<0 .0 5 ) ,但与对照组相比仍差异显著 (P<0 .0 5 )。结论  EF、ESVI、FS、ESD等可作为评价重症瓣膜病左心功能损害程度及估计瓣膜置换手术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39例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治疗经验。方法39例中,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60~76(65±2)岁;体重46~70(53±2)kg;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5例,Ⅲ级28例,Ⅳ级6例;心胸比0.51~0.98(0.64±0.06);MVR26例,AVR8例,DVR5例,有32例同时行了三尖瓣环缩术。结果本组39例手术后并发脑栓塞1例,心律失常15例,低心排1例,肺部感染2例,经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手术后随访3个月至8年,心功能(NYHA分级)恢复情况:Ⅰ级21例,Ⅱ级17例,Ⅲ级1例。结论术前重视病例的选择,充分改善心功能,术中选用适宜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减少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对23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行二次瓣膜置换。其中单独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例,二尖瓣置换加主动脉瓣置换术(DVR)3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TVP)共3例,三尖瓣置换术(TVR)7例。结果围术期发生并发症11例,死亡2例。认为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应早期进行。术前积极改善心功能,术中尽早建立体外循环、完善心肌保护,术后积极纠正低心排、预防并发症可减少手术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老年心脏瓣膜病施行瓣膜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特点。方法从2000年1月至2003年4月,共对16例老年患者(60~69岁)施行瓣膜置换术,其中行二尖瓣置换(MVR)10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AMVR)4例,主动脉瓣置换(AVR)2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TVP)1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例;16例患者均置换机械瓣。结果本组早期生存15例(93.8%),死亡1例(6.2%);出院后随访2~76个月,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2例,Ⅱ级3例。结论随着心肌保护水平的提高,手术技巧和围术期处理的成熟完善,老年瓣膜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经验。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4年7月间60岁以上85例心脏瓣膜病手术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风湿性心脏瓣膜病59例,黏液样病变11例,老年退行性瓣膜钙化病变7例,冠心病致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动脉瘤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例,先天性心脏病室缺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结果单瓣置换术61例(其中MVR39例,AVR21例,TVR1例)。双瓣置换术14例,CABG+MVR2例,CABG+AVR4例,Bentall术4例。手术死亡3例(死亡率3.5%)。手术主要并发症是呼吸功能不全13例,肺部感染9例,心律失常25例,心包积液4例,术后肾功能损害5例,低心排4例。结论只要严格手术指征,加强围术期管理,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390例巨大心脏瓣膜替换术体外循环管理及心肌保护的方法。一般情况本组男性158例,女性232例,年龄17~70岁,体重38~90kg,心功能Ⅱ级73例,Ⅲ级229例,Ⅳ级88例。心胸比率07~0.79者280例(71.8%),0.8~0.89者97例(249%),大于0.9者13例(3.3%)。有记录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见表1。体外循环时间57~329分,平均时间112分。心肌血运阻断时间28~270分,平均时间86分。手术种类见表2。表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表2手术种类注:MVR二尖瓣替换术,AVR主动脉瓣替换术DVR双瓣替换术,TVR三尖瓣替换术方法本组均应用性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连续10例接受导管消融的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短期随访观察术前、术后心功能的改变。结果9例患者成功完成导管消融术,术前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0·41±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6·00±7·21mm,左心房内径(LAD)44·22±5·91mm。术后平均随访2·78±1·78个月,平均LVEF增为0·46±0·06,LVEDD降为53·33±6·42mm,LAD降为42·11±4·65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慎重选择病例的基础上,导管消融术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9例均为男性,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ORS波时限>130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0mm,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伴二尖瓣返流,均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病史。观察患者CRT-D置入前,置入后1,3,6,12,24及36个月的心功能各项参数变化、生活质量(QOL)评分以及并发症、心血管事件。结果随访22.6±6.7(13~35)个月,发生术中心力衰竭加重和术后电极脱位并发症各1例;CRT-D治疗期间无死亡,LVEF、心功能NY-HA分级等心功能评价指标术后持续改善,QOL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3例发生12次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均被CRT-D成功纠治。结论CRT-D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力衰竭导致的病死率;同时还可防治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16.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附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49例,其中行二尖瓣闭式扩张10例,MVR5例,MVR+TVP12例,AVR11例,DVR+TVP4例,DVR11例。术后早期死亡4例(8.16%)。认为术前改善全身情况及心功能,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术后及时、正确的处理是提高重症瓣膜病疗效的关键,其中术式选择最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QRS波时限改变及其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患者接受CRT术,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11%~35%(27.15±6.3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0~106mm(75.35±11.01mm),Q...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晚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3例接受CRT,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27.4±9.7)%,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72.8±9.6)mm,QRS时限为( 137.8+30.4)ms。术后观察QRS时限的变化,随访左室电极起博阈值、心功能分级、LVEF及LVEDD。结果: 术后QRS时限减少为(123.8±17.1)ms。所有患者随访3~38月,左室电极慢性阈值为(1.1±0.6)V/0.4 ms。与术前相比,NYHA心功能分级从(3.4±0.5)降低为(1.5±0.9); LVEF从(27.4±9.7)%上升至(43.5±18.5)%(P<0.05);LVEDD从(72.8±9.6)mm缩小为(65.5±11.6)mm(P<0.05)。结论: CRT可改善心功能,提高LVEF,并可逆转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分析垂体瘤切除术对垂体瘤并发心脏扩大患者的心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05 -2011年经垂体瘤切除术治疗的14例垂体腺瘤并发心脏扩大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手术前后患者心功能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利用超声心动图等无创检测手段检测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生长激素(GH)、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垂体瘤切除术后GH、ST、LVEF、LVPWT 平均值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分别为GH 93.89 μg/L比5.16 μg/L、ST 11.13 mm比10.64 mm、LVEF 43.92%比49.28%、LVPWT 10.53 mm比8.87 mm).手术前后GH差值与手术前后ST、LVEDD、LVEF差值呈线性关系,与手术前后LVEF差值呈正相关,与手术前后LVEDD和ST差值呈负相关.结论 垂体瘤切除术用于治疗垂体腺瘤并发心脏扩大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其心功能恢复程度和手术前后GH差值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置入具有AAISafeR功能的Symphony 2450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方法入选40例患者,分别于置入起搏器后3个月、6个月,以后每年1次进行随访,观察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通过起搏器程控计算心房起搏及感知百分比,心室起搏及感知百分比。同时记录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随访18±4.6(12~24)个月,心室起搏百分比23.5%±3.5%。与术前相比,术后LAD、LVEDD均有缩小(P<0.05)。相关分析显示,LAD、LVEDD与心室起搏百分比呈正相关。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例数明显减少。结论AAISafeR起搏模式能够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