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树忠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0):1927-1929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联合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行PE+HDF治疗145例次,采用间歇治疗模式,间隔1~3d,每次历时6~8h。【结果】PE+HDF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食欲增加,尿量增多,短期存活率(30d)为75%(27/36)。血压、血氧饱和度、白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血氨分别较治疗前下降28.8%、29.8%、44.8%、28.4%(P值均〈0.01);单次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由治疗前的(23.70±0.56)s缩短为(16.60±0.67)s(P〈0.01),临床出血倾向明显减轻。3例(8.3%)痊愈出院,24例(66.7%)好转,9例(25%)死亡。【结论】PE+HDF治疗有助于抢救急、慢性肝衰竭患者,其安全性好,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血浆置换(PE)加持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各种原因所致重症肝炎肝移植手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PE+CVVH)人工肝技术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9例不同病因重症肝炎患者进行27例次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生化指标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血氨及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及观察治疗不良反应对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 患者在治疗后意识障碍、黄疸、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等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加,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氨分别较治疗前下降了49.4%、58.1%、65.8%.血浆白蛋白、转氨酶、肾功能较前好转,凝血酶原时间由治疗前(35.18±9.26)%下降为(19.61±10.26)%出血倾向得到纠正.血白细胞、血小板及电解质水平无明显变化.未发生出血、休克、过敏等并发症,患者耐受好.结论 (PE+CVVH)人工肝技术可显著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肝炎肝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近期疗效显著.可作为支持治疗和肝移植的术前过渡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在急、慢性肝衰竭治疗中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广东省深圳市东湖医院342例急、慢性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辅以PE治疗,回顾性分析影响PE疗效的因素.结果辅以PE治疗的342例患者总的治愈或好转数188例(55%);过渡到肝移植18例,存活6例;住院期间死亡122例(35.7%),其中13例患者在肝衰竭得到明显纠正8周后出现消化道或颅内出血死亡;14例放弃治疗患者9例经证实死亡,5例结果不详.PE的疗效与肝衰竭的类型及病因、PE治疗后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胆红素的降低幅度和稳定程度、并发症及器官衰竭的种类和发生率密切相关(P<0.01或P<0.05),而与治疗频率及置换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E对肝衰竭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手段,其疗效与患者病情特点和整体性、个体化治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急性肝衰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急性肝衰竭(ALF)疗效及机制。方法:11例急性肝衰竭患者行PE联合CVVH治疗,治疗时间平均持续3.1d,于治疗前,PE后,CVVH6、12h,结束时分别抽血测肝肾功能、血氨、血清内毒素(ET)、TNF-α及IL-6的水平,并进行ICU监护。结果:在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治疗后肝昏迷程度减轻,8例患者神志转清,清醒率为72.7%,SIRS积分从2.33分降到1.56分(P<0.05),器官衰竭数从2.73降到1.36(P<0.05),存活率为45.45%(5/11),肝脏病理检查发现能阻断肝细胞的进一步坏死。血浆置换后Bil-T、TBA、ET、TNF-α、IL-6明显下降(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升高(P<0.01)。CVVH治疗后TNF-α、IL-6、血氨、BUN、Cr呈进行性下降,而Bi1-T、TBA、ET变化不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PE联合CVVH连续性治疗能有效清除急性肝衰竭ET和炎性介质TNF-α、IL-6水平,阻断肝细胞坏死,改善肝肾功能,在病程早期治疗能改善急性肝衰竭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巴利昔单抗在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2002年6月-2005年1月我院38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为30%-50%的致敏肾移植受者:8例既未行PE治疗,也没有应用巴利昔单抗(对照组);13例仅于术前行PE治疗(PE组);17例在行PE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两刑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PE+舒莱组),以上各组肾移植术后均以普乐可复、吗替麦考酚酯和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比较PE组血浆置换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PRA的变化和各组肾移植病人术后3个月内排斥反应的发生率、1年人,肾存活率。结果 PE组血浆置换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PRA值较血浆置换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术后排斥反应率为75%(6/8),PE组术后排斥反应率为30.7%(4/13),PE+舒莱组术后排斥反应率为11.8%(2/17),PE组、PE+舒莱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致敏肾移植受者,在术前行血浆置换的基础上结合舒莱免疫诱导治疗,能有效减少排斥反应,提高人,肾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几种吸附剂对肝衰竭患者血浆总胆红素、胆汁酸及血氨的吸附作用。方法收集4名肝衰竭患者血浆,将每位患者血浆分为6份,分别用以下6种吸附材料进行血浆灌注:丽珠HA330吸附树脂(HA330组);用人血白蛋白包被的活性炭(活性炭+HSA组);AB-8大孔吸附树脂(AB8组);用人血白蛋白包被经化学处理的AB-8大孔吸附树脂(化学处理的AB-8+HSA组);人血白蛋白包被乙基纤维素(EC+HSA组);用人血白蛋白包被经化学处理的乙基纤维素(化学处理的EC+HSA组)。观察各组吸附剂对总胆红血素、胆汁酸和血氨的吸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除EC+HSA组外其余各组对总胆红素、胆汁酸的吸附均有效(P〈0.05),其中化学处理的EC+HSA组对总胆红素的吸附率最高(10.82±1.24)%,活性炭+HSA组对胆汁酸吸附率最高(9.85±1.50)%;各组对血氨的吸附均有效(P〈0.05),化学处理的EC+HGA组的吸附率最高(33.83±2.51)%。结论化学处理的EC+HSA组对总胆红素、血氨、胆汁酸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7.
王嘉川  雷学忠 《华西医学》2009,(7):1739-1741
目的:了解评价血浆置换(PE)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观察重型肝炎患者PE前后总胆红素、白蛋白5项指标及乏力、腹胀等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好转率的差异。统计分析PE治疗及次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检测部分患者PE前后内毒素(LPS)浓度,探讨LPS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早中期患者好转率分别为54.4%和27.8%(P〈0.01);晚期患者的好转率分别为8.3%和1.4%(P〉0.05)。PE治疗2到4次,患者的好转率分别为39.4%、43.6%和42.9%,但PE次数在不同组别患者的好转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治疗后好转患者血清内毒素浓度下降(P〈0.01)。结论:PE能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提高早中期患者的好转率。PE次数为2到4次时,患者的好转率较高,但不同的PE次数未显示相应患者的临床转归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血清LPS浓度与患者预后有相关性,治疗前血清LPS浓度低且治疗后下降者,预后较好;相反,治疗前血清LPS浓度高且治疗后下降不明显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Rhino凝胶快速止血气囊治疗鼻咽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Rhino凝胶快速止血气囊治疗鼻咽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法,将50例鼻咽出血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Rhino凝胶快速止血气囊作鼻咽填塞;对照组采用传统凡士林纱球作鼻咽填塞。结果: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80.0%及92.9%,对照组分别为48.0%及64.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疼痛程度:治疗组为2分,对照组为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黏膜水肿、黏膜糜烂、渗出性中耳炎)发生率:治疗组分别为8.0%、0.0%及4.0%,对照组分别为76.0%、44.0%及24.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Rhino凝胶快速止血气囊治疗鼻咽出血,具有痛苦少、止血效果确切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肝衰竭组)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乙肝组)各50例,以门诊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20名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CD4+和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及比直、CD4+CD25+调节l生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结果肝衰竭组外周血CD31淋巴细胞[(35.48±23.44)%]、CD8+T淋巴细胞[(37.66±13.28)%]、CD4+CD25+调节陡T淋巴细胞[(0.72±1.07)%]所占比例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0.31±12.09)%、(42.05±9.26)%、(2.93±1.31)%]和慢乙肝组[分别为(49.72±20.11)%、(41.95±8.63)%、(3.47±2.29)%1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一旦形成,有别于慢性乙型肝炎时期,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以及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等效应T淋巴细胞便处于耗损状态。  相似文献   

10.
芦涤  郭乐凌  周琪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10):865-867
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前使用替罗非班的疗效。方法99例高危非ST段抬高ACS患者在进行12~48h药物治疗后,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1例),行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组于PCI前30~60min加用替罗非班,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PCI术后30d复合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复发+再次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3%与23.5%(P〈0.05);观察组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出血,观察组有增加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ST段抬高ACS早期介入治疗前使用替罗非班可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与胆红素吸附治疗盯衰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5例肝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吸附组(13例)采用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置换组(12例)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置换量(2500±500)m1/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血浆白蛋白、凝血因子X、凝血功能、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eukin-1,IL-1)的浓度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同时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及存活率。结果吸附组及置换组治疗后,胆红素、TNF-α和IL-1β均明显降低(均P〈0.01),吸附组血浆白蛋白、凝血因子X轻度下降,置换组凝血因子X无降低。吸附组无一例发生出血、休克、过敏等严重并发症,置换组1例患者出现过敏性皮疹,1例发热,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血浆胆红素吸附能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肝衰竭患者预后,与血浆置换比较,血浆胆红素吸附无明显不良反应,不受血浆用量限制,无输血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对急性肝衰竭动物的治疗效果。方法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由血浆置换、血液滤过和猪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构成。6只中国实验小型猪采用D-氨基半乳糖静脉注射建立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在给药48h后给予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先进行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再经过猪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处理。观察比较实验动物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及各相关指标的变化;并比较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后猪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处理后血液中相应指标的变化。结果本组实验动物在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实验动物血液中总胆红素、氨、丙氨酸转移酶、内毒素、肌酐明显减少(P0.01),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活动度和甲胎蛋白明显增加(P0.01);与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比较,猪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治疗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活动度有所增加(P0.05),血氨、总胆红素明显降低(P0.01)。结论应用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竭安全、有效。混合型生物人工肝较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血液滤过)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肝病科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及肝功能等生化学指标的变化,评价血浆置换的疗效。结果 67例重型肝炎患者经过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白细胞、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及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白细胞、直接胆红素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2.51,P<0.05),且ALT、AST、PT以及总胆红素的差异尤为显著(t分别为3.58、2.97、4.23及5.25;P均<0.01)。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晚期治疗有效率(包括治愈和好转)分别为86%、57%、11%;早期、中期与晚期重型肝炎患者PE治疗相比,治疗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3,P<0.01)。结论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是目前比较成熟的肝脏替代疗法,具有一定疗效,尤其对早、中期的患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间接胆红素(I-Bil)在山莨菪碱加血浆置换(PE)干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变化情况,以了解山莨菪碱在TTP干预中的效果。方法选择82例TTP患者随机分组,联合干预组41例予山莨菪碱加血浆置换(PE),疗程21d;对照组41例单纯予以PE干预,疗程21d。结果联合干预组21d后有效率90.2%,对照组有效率82.9%,差异有显著性(P〈0.05),I-Bil在干预后第2、5、12d数值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置换联合山莨菪碱注射液干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间接胆红素下降更快,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疗法血浆置换 (PE)与高通量血液透析滤过 (HDF)相结合对国内重症肝炎肝脏衰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 2 6例不同病因重症肝炎肝衰竭患者应用上述人工肝方法进行治疗 5 8次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血氨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 ,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判断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 :患者意识、黄疸、乏力、腹胀、纳差等症状均明显缓解 ,血清总胆红素治疗后较治疗前平均降低 (190 .8± 93.6 )μmol/L ,PTA上升 (19.7± 8.9) % ,治疗后存活率达 80 .8% ,不良反应主要以血浆过敏居多 ,未发生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及应用血制品引起的重叠感染 ,患者耐受良好。结论 :PE联合 HDF可显著改善重症肝炎肝脏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 ,提高近期存活率 ,且安全可行 ,值得在国内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对儿童心脏术后急性肾衰竭(ARF)的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应用PrismaTM机器行CVVHDF治疗11例心脏术后并发ARF患儿。结果11例患者开始CVVHDF治疗时的平均年龄是30.6个月(6个月~12.4岁),平均体重是15Kg(9.4~30.8Kg),肾脏替代治疗平均持续时间是62h(10~212h)。术后共8例(72.7%)患者死亡,其中4例在CVVHDF治疗期间死亡,均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并且肾功能未恢复;另外4例中2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24h后存活患者血尿素氮(BUN)和肌酐(Scr)均明显降低(P〈0.05),共7例(63.6%)患儿肾功能恢复。治疗48h后患者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上升,心率(HR)及中心静脉压(CVP)下降(P值均〈0.05)。结论CVVHDF是治疗心内直视术后合并ARF患儿的有效手段,可以改善患者肾功能,稳定血流动力学,但患儿预后仍主要取决于原发病及术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换血术治疗早产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以下简称重度高胆)的效果.[方法] 采用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对94例重度高胆早产儿进行治疗,比较换血前后血常规、血电解质和胆红素的差别,跟踪随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情况.[结果] 94例重度高胆早产儿总胆红素换出率为66.92%,血清总胆红素换血前的均值(495.45±154.43)μmol/L与换血后的均值(163.88±66.27)μmol/L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换血后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血钙、血钾及血氯与换血前相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别( P 〈0.05).换血并发症较少,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换血治疗早产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方莉  韩菊晖  金瑩  张娜  李君 《中国临床康复》2011,(18):3251-3254
背景:连续性血液净化又称为肾脏替代疗法,是近年来血液净化治疗技术的一项重要发展,在临床上已成为救治急性肾功能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及各种急危重患者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目的:总结肝移植后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治疗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肝移植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应用BM-25连续性血液净化机治疗的临床资料,治疗模式为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置换液使用方式是前/后稀释法,采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或无肝素抗凝。治疗时间为5~30d。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h后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尿素氮、血肌酐、血清钾、动脉血气碱剩余。结果与结论:10例患者中,好转8例,ICU存活率80.0%。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指标好转,全身水肿逐渐减轻,呼吸状态好转。治疗24h心率显著下降,平均动脉压明显升高,中心静脉压显著下降。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正常,动脉血气明显改善,尿素氮、血肌酐、血钾明显降低。治疗前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能明显改善肝移植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预后,因而在肝移植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得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肝移植围手术期的肝衰竭患者,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内毒素、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标志物等水平的变化,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54例肝移植围手术期的肝衰竭患者,其中23例肝衰竭患者(人工肝组)在肝移植手术前给予人工肝治疗61次,另31例肝衰竭患者(常规组)行常规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IL-10、IL-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SICAM-1)]和内毒素等水平的变化,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变评判其疗效,并探讨疾病转归与炎症因子和内毒素水平的关系。结果人工肝组短期有效率65.22%,而常规组短期有效率为32.2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人工肝组IL-4、IL-18、TNF-α、SVCAM-1、SICAM-1、N0和内毒素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0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组治疗前后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效组治疗后血清IL-4、IL-18、TNF-α、SVCAM-1、SICAM-1、N0和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但人工肝有效组更显著;而无效组患者治疗前后IL-4、IL-18、TNF-α、SVCAM-1、SICAM-1、N0和内毒素水平无变化。结论内毒素、炎症因子等对肝细胞有继发性损伤作用,肝功能、内皮功能等临床检验指标的改善及临床症状的缓解与血浆IL-4、IL-18、TNF-α和内毒素水平降低有关,人工肝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和内毒素水平,最终改善肝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用HB-H-6树脂血浆灌流治疗重度黄疸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HB-H-6树脂血浆灌流对重度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重度黄疸患者61例,均为急慢性肝衰竭、重型肝炎造成的肝细胞性黄疸。采用一次性使用的HB-H-6树脂吸附胆红素血浆灌流器进行治疗。分别于灌流前和灌流2h取血测定血浆胆红素、蛋白质、电解质和血常规,并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变化。结果灌流至2h结束,患者血浆总胆红素下降29%,直接胆红素下降26%,间接胆红素下降31%(P〈0.05);总蛋白下降6%,白蛋白下降11%,球蛋白下降3%(P〈0.05);灌流对血浆电解质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无明显影响(P〉0.05)。灌流前后相比,白细胞升高2%,红细胞下降1%,血小板下降9%(P〉0.05)。灌流过程中,患者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等均无明显变化。结论HB-H-6树脂血浆灌流治疗重度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