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措施在胃癌根治术后病人经液囊空肠导管进行肠内营养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调查分析改进前胃癌根治术后病人经液囊空肠导管进行肠内营养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为切入点,确定持续质量改进的评价指标,制定肠内营养护理流程并具体组织实施,统计评价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的各项指标.[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护士对肠内营养知识的掌握率及病人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肠内营养缺陷的频次、并发症发生率与改进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有助于胃癌根治术后病人应用液囊空肠导管行肠内营养护理质量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加强液囊空肠导管肠内营养液安全输注的管理,减少输注过程中人为因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杜绝输注过程的安全隐患,防止输注过程中出现护理差错事故.方法 通过分析2007年7-12月液囊空肠导管输注肠内营养液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导管末端的输注13和液囊开13无明确标识;护理人员对经液囊空肠导管输注肠内营养液的护理知识缺乏;科室对护士组织培训不及时.制定具体实施流程: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组织科室全体人员共同学习液囊空肠导管的结构、使用方法和输注过程中的观察要点;制定完善的输注计划和操作流程,规定导管标识粘贴部位并每班查看,加强人员专科知识培训和安全医疗的管理;加强科室制度化管理力度.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与赏罚制度,并与护士行为考核相关.确定持续质量改进评价指标,分阶段评价实施效果.结果 2008年1月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患者无明显腹胀腹痛等不适;输注管道标识仅在第1季度出现漏标1例,安全输注管理100%达标;护士专科知识知晓率达100%;未发生护理纠纷.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实现了经液囊空肠导管安全输注肠内营养液的零缺陷,杜绝了输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降低了人为因素引起患者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早期肠内营养在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莉花 《护理与康复》2008,7(4):263-264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经液囊空肠导管行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用抽签法将60例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颈内静脉置管行全胃肠外营养,观察组术后早期经液囊空肠导管予能全力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指标、肛门排气时间。结果两组营养指标及肛门排气时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全胃切除术后经液囊空肠导管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4.
胃癌及胃溃疡合并穿孔患者手术治疗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选择双腔液囊空肠导管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液囊空肠导管是一种新型的经鼻一食道一胃一空肠的导管,具有胃肠减压和空肠内营养双重功效,可在胃肠减压过程中、术后24h输注肠内营养物质。我科在2007年4月-2009年3月将液囊空肠导管应用于40例胃切除患者实施胃肠减压及肠内营养,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间置空肠吻合术后用液囊空肠导管行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42例间置空肠吻合术后应用液囊空肠导管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护理重点是做好液囊空肠导管护理,保持导管的通畅,观察胃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做好肠内营养的护理,注意无菌操作,观察患者胃肠道反应,做好口腔护理.42例平均术后73.2 h恢复肛门排气,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6.
液囊空肠导管是一种新型的导管,可以保证肠内营养治疗的顺利进行,对患者的疾病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18例留置液囊空肠导管的患者行肠内营养治疗的导管应用及护理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患者的住院天数、费用及临床护理方面等,认为此导管操作环节简单,护士易于掌握,能有效地提高病人疾病恢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质量敏感指标在优化放疗科专科护理质量工作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6月—2017年6月应用质量敏感指标对放疗科护理服务工作进行评价,分析放疗科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针对分析结果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并与未设立质量敏感指标前放疗科护理服务质量、不良事件及病人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后放疗科在放疗宣教、入院评估、放疗不良反应、放疗仪器维护、危重病人护理、日常基础护理、文书护理等方面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放疗科病人放疗依从率、放疗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实施前(P0.05);而病人放疗不适发生率、放疗意外事件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放疗病人对服务态度、生活护理、健康宣教、专科护理、不良反应护理等方面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质量敏感指标可为放疗科护理服务效果评价提供指导,对放疗科持续质量改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液囊空肠管在危重病人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总结其护理措施,强调应加强心理护理、导管的护理、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拔管的护理等。  相似文献   

9.
胃癌是最常见癌肿之一,据统计占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1位.到目前为止,胃癌在临床上多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有50%的病人在就诊时即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使病人对手术及综合治疗的耐受性下降[1],部分病人由于机体处于负氮平衡和营养不良状态,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实施,并对远期生存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营养支持疗法是胃癌根治术后病人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2010年1月-2011年11月,我科对100例实施胃癌根治术后病人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术后24 h应用液囊空肠导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并观察对病人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时间(以肛门排气时间为标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三方面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雪芹 《全科护理》2011,9(19):1729-1730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病人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0例胃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早期肠外营养,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比较两组病人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前与术后7 d相关营养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明显升高(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胃癌根治术后病人肠道功能尽早恢复,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是胃癌根治术后一种重要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模式在胃癌术后早期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我院接受胃癌切除术的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1例。两组均于术后接受早期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对照组实施常规营养护理。试验组接受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各相关观察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试验组干预后住院时间及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体重增加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模式对胃癌术后早期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患者实施干预,能够显著降低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营养支持效果,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2.
总结25例非手术治疗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用一次性液囊空肠导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向患者介绍液囊空肠导管相对于普通胃管的优点:其特殊结构既有胃肠减压的效果,又建立了空肠通道,借助导管予以肠内营养,避免因手术刨伤给患者带来痛苦.解释置管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实施过程,取得患者配合.做好液囊空肠管的护理,由于置管后营养管末端暂不固定,因此嘱患者勿外拉导臂以免拔出,每天观察营养管下降位置,当营养管进入空肠100 cm时用胶布将营养管末端固定在脸颊部以防营养管全部进入鼻腔.肠内营养期间,注意营养管外露刻度,以便及早发现导管有无移位,调节控制营养液温度、输注速度,避免刺激胰腺的内分泌.本组25例患者均在置管后48~72 h营养管头端经X线透视确认到达空肠.平均于人院后4~7 d开始肠内营养.持续时间15~45 d,25例患者均无胰腺炎复发.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病人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0例胃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早期肠外营养,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比较两组病人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前与术后7 d相关营养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明显升高(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胃癌根治术后病人肠道功能尽早恢复,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是胃癌根治术后一种重要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14.
胡细玲  凌聪  周雪玲 《全科护理》2012,(20):1881-188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GLN)的作用。[方法]将96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组(GLN组)和常规肠内营养组(EN组)。比较两组病人术前1d、术后8d营养状况、免疫功能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和费用。[结果]GLN组术后第8天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IgA、IgG、CD4、CD8较EN组明显增高,术后肛门排气和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病人早期应用GLN有利于改善病人术后的营养状况和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节约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措施,提高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质量.方法 调查改进前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患者的健康宣教、肠内营养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不良事件的处置等,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改进目标,制定肠内营养的新护理流程并具体组织实施,统计改进前后相关护理指标.结果 改进后护士肠内营养知识普及率、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  相似文献   

16.
黄琳 《全科护理》2016,(34):3617-3618
[目的]探讨鼻空肠管在食管癌病人术后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的30例采用鼻空肠管进行术后肠内营养的食管癌病人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采用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的食管癌病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营养支持的耐受性、营养情况、营养期间体质量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病人肠内营养的耐受性高于对照组,营养后7 d的白蛋白、前白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营养第7天时体重下降小于对照组,吸入性肺炎、胃潴留、呕吐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空肠管能够提高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和营养效果,减少病人的体重丧失,而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桂韵  滕丽 《全科护理》2012,10(28):2617-2618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输液泵及输液增温器在胃癌根治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120例胃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均行肠内营养,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输液泵及输液增温器,对照组不使用输液泵及增温器。观察两组病人术前和术后第7天血清白蛋白的水平以及术后肠内营养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第7天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应用肠内营养输液泵及输液增温器,可减少病人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病人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8.
液囊空肠导管是由我国外科医生陈一奇于2003年发明的一种胃空肠导管,主要用于胃肠手术后的肠内营养支持.该导管由胃管和空肠导管依附而成,使用时,将液囊空肠导管置入胃内,注入液体于空肠管的气囊导管内,这时气囊膨大、弹出胃管的凹槽,空肠管与胃管完全分离,经过5-170min.空肠管将随着肠蠕动自动进入空肠[1].液囊空肠导管的发明促进了我国肠内营养支持的广泛开展,但由于使用时间短,在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病人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服务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随机将收治的130例胃癌根治术病人分为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各65例,对两组胃癌根治术病人实施护理干预后胃肠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胃肠功能指标比对照组更具优越性,(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4.62%和96.92%,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胃癌根治术病人治疗中的实施效果显著,对疾病康复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后经针刺空肠造瘘行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华瑞FKJ空肠造瘘装置在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中行空肠造瘘术并早期行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结果: 22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常规行针刺导管空肠造瘘。术后1例患者发生吻合口瘘,保守治疗后治愈出院。术后12-24小时空肠内造瘘管均顺利开放肠内营养,4-5天完全由肠内营养达到营养要求。结论:食管癌根治术中采用FKJ针刺导管性空肠造瘘,早期实行肠内营养简单,安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良好的护理配合是手术达到最佳效果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