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康复科住院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方案和综合康复治疗方案,观察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组增加头针治疗及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各组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记录三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部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站立走计时测试(TUG)、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平均轨迹误差(ATE)及评估时间(T)。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及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观察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TUG降低(P<0.01)。结论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本体感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灸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加用醒脑开窍针灸治疗,均测定干预前后两组患者10 m最大步行速度(10m W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时间(TUGT),同时采用改良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Holdden步行功能评分表(FAC)、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中Barthel指数表(BI)评定患者步行功能、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采用Ashworth量表测定患者下肢肌张力的变化。结果:(1)干预后,两组10 m WT提高,TUGT缩短(P0.05),观察组10 m WT高于对照组,TUGT低于对照组(P0.05);(2)干预前,两组FAC表、FMA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上述量表均上升(P0.05),观察组干预后FAC表、FMA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干预10周下肢肌张力0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干预后,两组NIHSS表评分降低,BI指数表评分上升(P0.05),观察组NIHSS表评分低于对照组,BI指数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经颅磁刺激基础上加用中医醒脑开窍针灸干预可改善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程度,促进其步行功能的改善,提升下肢肌力,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经颅超声神经肌肉刺激(TUS-NMES)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TUS-NMES治疗。3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runnstrom评定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经过3周治疗,2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FAC分级及下肢Brunnstrom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US-NMES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火针散刺联合抗痉挛康复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影响。方法: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96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口服巴氯芬,观察组采用火针散刺联合抗痉挛康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68.75%)(P0.05);两组治疗2周和4周CSI评分、FMA评分和FAC评分降低,且治疗4周CSI评分、FMA评分和FAC评分低于治疗2周(P0.05);观察组治疗2周和4周CSI评分、FMA评分和FA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针散刺联合抗痉挛康复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可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醒脑解痉针法联合平衡针治疗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95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7),对照组给予平衡针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解痉针法,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下肢肌张力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IL-6、TNF-α和hs-C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下肢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下肢肌张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Vmax、Vm和BF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Vmax、Vm和BF值与对照组相比较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TNF-α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IL-6、TNF-α和hs-CR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降低更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解痉针法联合平衡针治疗卒中后下肢肌张力增高在疗效方面较好,且能够改善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神经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以神经促通技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率自行车运动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调督针法治疗脑梗死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并强化足背屈训练,对照组31例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31例予调督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量表分级(FAC)、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下肢FMA评分均升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张力Ashworth评分分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AC分级均明显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FAC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普通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足下垂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脑梗死后足下垂是调督针法的优势病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益气通脑方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促进作用及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的影响。方法:106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和现代综合康复训练手段,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通脑方。两组疗程均为8周。进行下肢肌力、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步行能力(BBS)量表、日常生活活动(BI指数)及痉挛程度(Ashworth法)评价,检测血清HCY,hs-CRP,D-D水平。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4,8周下肢肌力和步行能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4,8周BI和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下肢痉挛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Ashworth肌力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BBS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CY,hs-CRP和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内科、康复治疗及针灸治疗的基础上,益气通脑方能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减轻肌肉痉挛程度,提高平衡能力,提高下肢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头穴留针配合镜像疗法对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00例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基础治疗同时,镜像组50例采用镜像疗法干预,联合组50例采用镜像疗法联合头穴留针方法干预,2组干预时间均为2个月。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下肢肌力(Lovett分级法)、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步行能力[功能性步行分级(FAC)]、步态功能[Tinetti步态评测表(Tinetti)]、肢体痉挛状态[改良Ashworth量表(M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MBI)]。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8/50),明显高于镜像组的72%(3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Lovett分级法肌力百分比、BBS评分、FMA评分、FAC分级≥3级比例、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步频、Tinetti得分、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均<0.05),...  相似文献   

10.
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针刺,软瘫期穴取伏兔、血海、足三里等,痉挛期穴取环跳、血海、阳陵泉等,配合头针取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即运动区);对照组不分期选穴、不用头针,按照"醒脑开窍"针刺法和"治痿独取阳明"针刺治疗,均连续治疗8周。采用改良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Bar-thel指数(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BI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FMA、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能步行的比率高于对照组[56.3%(27/48)vs 35.4%(17/48),P<0.05],且步速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脑卒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尽快恢复患者步行能力和步速,且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模式、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长寿医院50例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徒手辅助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下肢项(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FMA、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辅助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王俊峰  邢仪霞  蒋树林 《新中医》2020,52(17):28-31
目的:观察栝楼桂枝汤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203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1例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研究组10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栝楼桂枝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痉挛指数(CSI)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ugl-Meger评定量表(FMA)评分、日常活动能力指数(BI)评分,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等血清学指标。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两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两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hs-CRP、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两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栝楼桂枝汤辅助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调节体内凝血纤溶状态,减轻下肢痉挛程度,从而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扶正补土"针灸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20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扶正补土"针灸法,连续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下肢肌力、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下肢肌力分级均优于治疗前(P 0. 05),且观察组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BBS、FMA、Holden步行能力、SSQO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0. 05),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扶正补土"针灸法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能更好促进患者肌力、平衡及步行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杨洁  宋丽静 《新中医》2021,53(13):143-147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联合常规综合治疗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研究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强制性运动疗法、常规康复运动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对2组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arthel指数(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CSS、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SS、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2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FMA、BI、FAC、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BI、FAC、BB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FMA、BI、FAC、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常规综合治疗干预脑卒中偏瘫,可改善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靳三针配合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治疗组采用靳三针配合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治疗。治疗4星期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患者步行能力,采用Twichell-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阶段评价量表进行偏瘫肢体的Brunnstrom分期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及MBI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AC分级及下肢Brunnstrom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配合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是一种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有效方法 ,能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王帅  张晋  沈俊晔 《中药材》2018,(2):468-472
目的:考察益气通络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13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6)和观察组(n=57),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益气通络法结合PNF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FMA-L、STREAM-L、NIHSS-L评分)、平衡能力(ABC、FTSST、BBS、mini-BES test)、步行能力(TUG、FAC评分、WA评分及10MWT)、肌活动能力(肌电位、下肢肌力、MMT)及血清生物标志物(Hcy、NSE、Lp-PLA2、s CD14及PAF)水平差异,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FMA-L、STREAM-L、NIHSS-L评分)、平衡能力(ABC、FTSST、BBS、mini-BES test)、步行能力(TUG、FAC评分、WA评分及10MWT)及肌活动能力(肌电位、下肢肌力、MMT)等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生物标志物Hcy、NSE、Lp-PLA2、s CD14、PA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47%vs 71.43%,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指数评分与FI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益气通络法结合PNF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提升中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肌活动能力,改善有关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适用于临床上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眼针结合体针对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眼针治疗,每次均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I指数、下肢FMA评分、Holden分级、SSQOL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SI指数、下肢FMA评分、Holden分级、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CSI指数、SSQOL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5);CSI的改善程度与下肢FMA、Holden分极、SSQOL评分改善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结论:眼针结合体针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患者的下肢痉挛、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联合采取反馈式电刺激助力技术与减重步行训练的治疗效果。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减重步行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用反馈式电刺激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均较低,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AC、FMA、BI评分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随访三个月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针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采取减重步行训练联合反馈式电刺激助力技术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治疗方案值得在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治疗中加以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60例,均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量表(BI)和患侧下肢表面肌电数值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MAS痉挛评级、股四头肌RMS均值、iEMG及膝关节屈曲CO较治疗前下降(P0.05);下肢FMA、BI评分和腘绳肌IEMG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MAS、下肢FMA、BI评分、RMS均值、iEMG和膝关节屈曲CO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针康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督脉排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仅行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督脉排针法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MS评分)、6 min步行距离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2、4周后,观察组FMM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两周后,对照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下肢平衡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4周后,对照组FMM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明显远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血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