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经皮微针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针作为一种新兴的制剂形式,具有微创、无痛的优势,可以克服其他经皮递送系统吸收差的潜在缺陷,穿透角质层实现药物递送。中药经皮微针是将中药以微针形式或在微针帮助下输送至真皮层,通过微循环进入血液,到达治疗部位。对固体中药经皮微针、涂层中药经皮微针、可溶性中药经皮微针、水凝胶中药经皮微针和中空中药经皮微针的优缺点和应用进行总结,以期为更多中药经皮微针的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透皮给药系统使药物以恒定速率通过皮肤,与口服制剂相比,它的体内吸收、分布优势明显,生物利用度高,是一种常见的外用剂型。同时,释药效果较差、皮肤屏障的穿透能力欠缺等不足,严重制约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三维打印技术(3D printing)作为一项新兴的制药技术,能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使药物具有独特的递送特征,优于传统制药工艺,它与透皮给药系统的结合是当下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以3D打印在透皮给药领域的研究为基础,对伤口辅料、口腔分散膜、微针和栓剂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为实现按需定制和临床个性化给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述DNA疫苗经皮肤给药免疫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方法综合国内外文献,阐述DNA疫苗经皮肤给药的3个主要方式,即化学、物理和机械途径,并对它们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特别是着重介绍DNA疫苗微针经皮给药的优势及其应用前景。结果与结论经皮免疫是一种新的DNA免疫策略,当前的研究方向是选择更加合适的给药系统,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顺应性。  相似文献   

4.
微针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高云华 《中医外治杂志》2005,14(3):3-7,F003
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使大部分药物无法以透皮给药方式达到治疗效果.最近几年一种用于提高药物经皮渗透性的微针透皮给药技术被开发出来,此技术结合皮下注射与透皮贴片的双重释药优点,透皮贴片上有数十至数百枚微针,贴于皮肤可增加药物的渗透性,特别是对于大分子药物如多肽、蛋白和疫苗等经皮渗透性显著提高,能够达到治疗效果.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微针透皮给药系统的开发现状,特别是体内外研究和临床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水凝胶和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物理化学的多功能性,可以实现疾病触发的原位自组装和药物持续性或响应性释放。纳米颗粒的高靶向性和低毒性可显著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递送效率。然而,水凝胶和纳米颗粒在应用时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水凝胶具有机械强度低和难以递送疏水性药物等缺点,纳米颗粒具有脱靶效应以及在肿瘤的低蓄积和低滞留等问题。因此,将纳米颗粒掺入到水凝胶网络中可形成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系统,使水凝胶成为抗肿瘤纳米药物局部应用的储库,从而结合两种制剂的优势以产生协同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纳米粒-水凝胶复合递药系统的药物释放行为设计,并概述了纳米粒-水凝胶复合递药系统在抗肿瘤药物局部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瘤内和瘤周注射、皮下或肌肉注射、透皮给药和腔道内给药,为抗肿瘤新剂型和新制剂的设计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纳米递送系统是当前解决抗肿瘤药物靶向性差、毒副作用大及生物利用度低等关键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微环境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如血管异常、缺氧和酸性pH等,这些复杂的性质极大的影响药物在肿瘤部位的递送。基于肿瘤微环境来设计纳米递药系统可以改善递送效率以增强抗肿瘤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肿瘤微环境的组成、特征及基于肿瘤微环境所设计的纳米递药系统的应用研究,并讨论了其中存在的挑战和机遇,旨在为促进纳米递送系统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雷公藤甲素抗肿瘤新型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公藤甲素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肿瘤活性,但其具有水溶性差、体内消除快和毒副作用强等缺点,限制了雷公藤甲素的临床应用。新型给药系统是靶向递送雷公藤甲素的理想载体,能够将其有效运送至肿瘤组织,提高对肿瘤的治疗效果,新型给药系统在改善雷公藤甲素溶解度、降低其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综述近10年来基于脂质体、聚合物胶束、纳米粒的雷公藤甲素抗肿瘤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雷公藤甲素新型给药系统在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和应用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微针给药是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技术,利用在皮肤角质层产生的微小孔道来显著增加药物的经皮吸收。本文阐述影响微针给药透皮吸收的因素:微针本身、预处理方式、药物性质、给药后时间、皮肤以及与其他透皮技术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炎症性为主的关节退行性疾病,因其病因复杂,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患者往往需要通过长期口服或注射非甾体抗炎药和皮质类固醇等药物以干扰验证相关通路来减轻炎症反应、延缓类风湿性关节炎(RA)进展,由此也带来诸多副作用。微针作为一种新型药物透皮给药方式,凭借其无痛微创、提高药物渗透性等优势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领域得到了应用与推广,有望成为临床治疗新策略。该文对微针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期为后续新型微针的开发及扩大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口服给药是一种最为便利的给药方式,但由于肠道屏障的存在,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普遍较低,尤其对于水溶性低、渗透性差和大分子药物更为明显。几十年来,研究者们已证明纳米递送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策略之一,但纳米递送系统对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有限。为此,研究者们提出利用转运体介导的纳米递送系统来促进药物的口服吸收。摄取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寡肽、胆汁酸等)的转运体在肠道上高度表达,是口服递药系统的优良靶点,将其底物修饰在纳米递送系统上,通过转运体靶向的作用可以使负载药物更高效地跨过肠道屏障进入体循环。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转运体在口服递药系统领域的潜力,现将肠道转运体介导纳米递送系统促进药物口服吸收的研究进行梳理,包括肠道上转运体的分布、转运体底物修饰的3种策略,以及不同类型转运体的转运特性及其介导纳米递送系统促进药物口服吸收或治疗疾病的效果,以期为开发肠道靶向纳米递送系统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微针是一种集注射和透皮为一体的物理透皮给药技术,具有无痛、微创的特点。根据微针的结构可将其分为空心和实心微针,其中实心微针又可分为包衣微针、自溶性微针、水凝胶微针。微针的作用机制是在皮肤间打开一个孔道使药物直接穿过皮肤的表皮层,从而更快地吸收入血,发挥疗效。微针应用广泛,包括促进水溶性药物及大分子药物的透皮吸收,其主要应用于疾病的长期治疗、免疫生物治疗、疾病诊断和美容应用等领域。从微针的分类、制备所需条件及微针的现代应用方面对微针研究进行综述,为微针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毕肖林  刘璇  祖强  狄留庆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1):3638-3644
载药微粒是一类应用前景广阔的定向、定位、控释给药系统载体。各种微载体给药系统在促进吸收,提高稳定性,定位、控制释放方面各有优势,如果能结合中药的特点,构建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中药复方口服微载体给药系统,对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该文主要介绍了几种可用于口服的微载体药物递送系统的特点和优势,并对其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微针在经皮给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边佳明  曾明  许景峰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6):1209-1211
 目的阐述近年来微针技术应用于经皮给药的最新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有关微针技术发展的代表性文献,并对其归纳总结。结果和结论将微针技术用于经皮给药具有很多优势,随着其安全性研究的逐步深入和相关标准的统一,微针将成为一类新型的经皮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药临床应用广泛,但其活性成分众多,理化性质各异,不同成分发挥药效的靶器官、作用途径和机制等也不尽相同。因此设计可以负载中药多种成分,以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治疗效果的共递送给药系统,是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的难点。从活性成分的“有效性”和“功能性”特点出发,中药多成分的共递送策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中药活性成分的“有效性”,构建脂质体、纳米粒等新型载体对中药多成分进行负载;二是基于部分中药活性成分的“功能性”,参与载体构建,发挥自身药效作用和制剂功能的双重特点,实现共递送。该文综述了上述两类中药多成分的共递送策略相关研究进展,主要探讨了中药活性成分在共递送系统设计中具有的药剂学功能,以期能够找到符合中药多成分特点的共递送策略,为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石杉碱甲水凝胶微针的制备及经皮传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琴英  文娇丽  翁嘉绮  王炜玮  方敏  杨根生 《中草药》2021,52(12):3530-3537
目的研究石杉碱甲水凝胶微针的制备条件,并考察微针的性能及其经皮给药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聚乙烯醇和葡聚糖混合水凝胶作为微针的基质材料,考察材料的溶胀性能和拉伸性能,确定最优处方;以两步夹心法将石杉碱甲药粉载入微针基质材料中,采取离心及冷冻-解冻工艺制备针形为圆锥体,针长为500μm,针间距为1000μm的水凝胶微针阵列,并对其机械性能、皮肤穿刺性能进行评价;建立石杉碱甲质量分析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对载药微针阵列进行体外透皮释药性能考察。结果得到的最优处方:聚乙烯醇与葡聚糖质量比为9∶1,0.15 g/mL混合溶液作为针尖材料,0.08 g/mL混合溶液作为阵列基底材料;每根微针可承受大于0.5 N的极限压力,表明微针可成功穿刺角质层,进入皮内;体外透皮实验表明,72h内石杉碱甲的累积透皮率达85%以上。结论以聚乙烯醇和葡聚糖这2种复合高分子材料制备的石杉碱甲水凝胶微针阵列,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皮肤穿刺性能,为难溶性药物石杉碱甲实现高效、无痛经皮缓释给药,提高患者依从性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黏膜系统是引起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的主要渠道,而通过黏膜途径免疫的疫苗能够在病原体入侵的最初阶段产生免疫保护作用,更加经济有效。笔者对黏膜疫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检索CNKI,Pubmed数据库文章中以"黏膜疫苗,黏膜佐剂,黏膜微粒递送载体"或"mucosal vaccine,mucosal adjuvant,mucosal particulate delivery vector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结果灭活或减毒黏膜疫苗以及一些新型疫苗如亚单位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病毒小体疫苗等已有批准上市的疫苗品种,相关研究工作还在不断进行。目前许多研究都在探寻黏膜疫苗中安全有效的佐剂和疫苗递送载体,它们能够以不同作用机制加强黏膜疫苗诱发产生的免疫保护作用。微粒递送载体的组成、大小、表面化学性质及其连接的功能配基对它作为递送载体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几种微粒递送载体目前取得了很大的研究进展。结论虽然黏膜疫苗的研究与开发还面临着众多的困难与挑战,黏膜疫苗相关研究工作的进展,将给黏膜疫苗的开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7.
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泽荣  李凤云  龚珈苧  邹林恩  丁丽琴  邱峰 《中草药》2021,52(24):7658-7667
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具有多靶点、多层次及协同干预等独特的优势。然而,大部分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往往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纳米递送系统有望改善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应用限制,与游离药物相比,纳米载药系统表现出改善的生物利用度、增强的组织靶向性、减轻的脱靶不良反应及更大的体内稳定性。综述了目前最常用的2种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即包载递送系统和共价结合前药递送系统,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进行讨论,旨在为促进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第二大疾病,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但大多数化疗药物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损害。如何更高效地递送抗肿瘤药物,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增强抗肿瘤作用,同时减少其在正常组织中的分布以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是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难题。为实现抗肿瘤药物的精准递送并达到增效减毒的目标,研究人员利用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ELEX技术)筛选可特异性靶向肿瘤标志物或肿瘤细胞的核酸适配体,设计了以适配体为靶向分子(配体)的新型脂质体靶向递药系统。笔者对核酸适配体技术与常见的肿瘤标志物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适配体-脂质体递药系统的抗肿瘤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可为选择适宜的肿瘤标志物作为靶标以及应用核酸适配体技术研发高效低毒的抗肿瘤中药脂质体靶向制剂提供参考,同时对于促进核酸适配体技术在靶向递药系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制备治疗脱发的米诺地尔-甲基丙烯酸酰化明胶(GelMA)生物可溶性微针,并对其进行表征和评价。方法 以生物可溶性水凝胶GelMA为基质,采用模印法和紫外交联法制备米诺地尔-GelMA生物可溶性微针,分别采用光学和荧光显微镜表征其形貌,采用机械性能和溶胀率测定考察交联度对微针机械强度和吸水性的影响,采用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考察其体外药物释放速度;采用动物透皮实验评价其透皮效果。结果 所得微针机械强度足以穿透皮肤实现透皮给药。微针吸水性良好,使其在刺入皮肤后通过吸附溶胀和降解释放包合的米诺地尔。结论 以GelMA为基质的米诺地尔-GelMA生物可溶性微针具有生物相容性高、可缓释、靶向给药等优点。微针贴片便于携带,使用方便,与其他剂型相比有独特优势,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转基因植物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转基因植物疫苗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工程疫苗,和其它疫苗相比,具有廉价性、可食性等优点。在最近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抗原蛋白在植物中得到了表达,进入了动物和人体实验;而且,植物表达体系进一步多样化,抗原蛋白的表达量和免疫原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本文就这些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