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纳米药物载体将难以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递送入脑是脑靶向治疗的策略之一,纳米药物载体脑靶向特性的评价是相关研究的重要环节。本文对体外细胞模型和体内光学成像、药代动力学、行为学检测等方法,以及脑摄取参数等体内外评价指标进行了综述,为系统评价纳米药物脑靶向特性提供方法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桑澜  徐胜  何华  柳晓泉 《药学进展》2020,44(12):942-953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了解药物在脑内的转运与分布情况可以预测药物效应和不良反应。然而,人脑内的药物浓度难以通过现有分析技术直接测定。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模拟药物在脑内的转运与分布情况,为预测脑内药物浓度提供帮助。综述影响药物在脑内转运分布的生理因素,以及近年来文献中报道的研究药物脑组织分布的PBPK模型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9,(11):1580-1584
目的:研究功能基修饰的脑靶向递药系统,为提高脑靶向递药系统的靶向效率提供参考。方法:以"功能基""修饰""脑靶向""Functional group""Modified""Brain-targeting"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1年1月-2018年12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Elsevier、Springer Link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功能基修饰的脑靶向递药系统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94篇,其中有效文献41篇。脑靶向包括受体介导(介导的受体如转铁蛋白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N-乙酰胆碱受体等)、转运体介导(介导的转运体如葡萄糖转运体、谷胱甘肽转运体等)、吸附介导。以上述受体、转运体的配体作为功能基,采用共价键结合或非共价键连接方法进行修饰,构建脑靶向递药系统;功能基通过与相应受体或转运体特异性结合,使药物跨越血脑屏障(BBB)并且在脑内病灶部位释药;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功能基带有的正电荷与BBB膜上的负电荷发生静电吸附作用产生非特异性的吸附,介导药物进入脑内。基于受体介导、转运体介导、吸附介导的靶向方式,有望提高脑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与受体介导、转运体介导、吸附介导相比较,双级靶向可同时修饰两种靶向分子(一种靶向分子靶向于BBB,另一种靶向分子靶向于病灶),有望提高脑部疾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药物在非病灶部位的蓄积,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手段。在后续相关研究中建议开发新靶点和新型靶向分子,进一步提高脑靶向递药系统的靶向效率,为开发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脑靶向递药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冰片对盐酸美金刚脑靶向是否有引流作用,以及不同给药方式对盐酸美金刚体内分布和脑靶向的影响。建立LC-MS/MS方法测定小鼠血浆、组织及各脑区中的盐酸美金刚含量。方法四组小鼠分别灌胃给予盐酸美金刚、灌胃冰片混悬液和盐酸美金刚、尾静脉注射、肢端皮下给予盐酸美金刚,于0.5、2.0、6.0 h取血及各组织。以盐酸金刚烷胺为内标物质(IS),采用Welch Ultimate AQ-C_(18)(100 mm×2.1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体积分数为0.2%的甲酸水(体积比35∶65),离子源为电喷雾电离离子源,以正离子扫描选择离子检测(MRM)模式进行检测。结果血浆中盐酸美金刚在10~1000μg·L~(-1)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均符合规定,血浆提取回收率在90.82%~97.57%内,组织样品提取回收率在89.33%~92.09%内,脑组织提取回收率在82.38%~85.88%内。盐酸美金刚口服生物利用度为81.71%,各组织均可检测到较高的药物浓度,药理作用部位脑组织中最高可达3.3×10~(-7)。结论冰片对盐酸美金刚促进吸收和脑靶向的作用不显著,美金刚在脑组织中没有特定的靶向脑区,给药途径对美金刚的吸收和分布影响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侵入宿主细胞内的病原菌不仅逃避了体液免疫,而且逃避了抗生素的作用;同时抗生素在胞内的抗菌活性往往很差,这也是一些感染性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现有的基于血浆药物浓度的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不足以有效地预测体内抗生素药效,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抗生素的细胞药代动力学研究。本文就近年来抗生素细胞药代动力学及胞内抗菌活性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总结影响抗生素胞内活性的PK/PD参数,并且讨论优化其胞内活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血-脑屏障阻碍药物进入脑组织,不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脑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包括通过受体(如载脂蛋白受体、转铁蛋白受体等)介导的主动靶向系统、被动靶向系统(如纳米粒、碳纳米管等)及其他靶向系统(如磁性微粒、阳离子制剂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丹参素(DSS)、原儿茶醛(PAL)和丹酚酸B(SalB)对HAuCl4-luminol-H2O2化学发光的增强作用,建立测定大鼠脑微透析液中3种水溶性酚类化合物浓度的液相色谱-化学发光法(HPLC-CL),探讨该分析法在大鼠脑组织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微透析体内连续采样技术,6只SD大鼠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后,将微透析脑探针植入左侧皮质,用林格液2.0μl·min-1的流速灌流。尾静脉注射丹参滴注液(DSS2.5mg·kg-1、PAL0.4mg·kg-1、SalB0.4mg·kg-1)并收集脑透析液样品,脑透析液收集时间间隔为15min。用HPLC-CL法测定给药后大鼠脑透析液中的药物浓度,利用DAS软件拟合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丹参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的脑透析液浓度分别在1.64~430.40、5.30~528.00和8.00~800.00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检测限分别为0.33、0.22和2.56μg·L-1。以质控样品计算,在各浓度水平下,日间和日内精密度小于5.2%,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大鼠单剂量静注丹参滴注液后,丹参素在脑组织中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AUC0-∞、MRT0-∞和k分别为(0.64±0.20)h、(369.39±114.77)ng·h·ml-1、(0.64±0.18)h和1.36±0.27。结论建立的HPLC-CL法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等优点,结合微透析采样技术能够实现脑组织中游离丹参素浓度的动态监测,可用于丹参素的生物样品定量分析及药代动力学研究。其中丹参素的脑组织药代动力学参数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合成以他克林(THA)为原药的化学传输系统,证实其有脑靶向性。方法:将THA与氯乙酰氯连接,再与烟酰胺成季胺盐,最后将其还原成二氢吡啶载体介导的前体药物。结果:用NMR,MS等方法对前药进行结构表征鉴定。前药分子脂溶性比THA大,体内外实验各组织药物浓度监测显示脑组织匀浆浓度高于其他组织匀浆。结论:合成的二氢吡啶载体介导的前体药物脑内药物浓度高于外周,预示着有良好的脑靶向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越来越迫切的脑部疾病治疗需求,鼻脑递送技术利用鼻腔与脑组织间特殊的生理连接,避开血脑屏障、肝脏首过效应等生理因素,采用非侵入性给药方式将治疗脑部疾病的药物直接递送入脑,发挥治疗作用,为解决日益严重的脑部疾病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在分析鼻脑递送生理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近年来鼻脑递送给药装置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此类特殊装置的技术关键点,并结合国内外研发及产业现状提出监管考量,以期为鼻脑递送技术的深入发展和更为广阔的应用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鼻腔与脑在解剖生理结构上的独特联系使得鼻腔给药作为脑内递药途径成为可能,而作为特殊给药系统的脂质体具有鼻腔给药的诸多特点,经鼻腔给药并且利用肿瘤的长滞留效应(EPR效应)或"炎症靶向"达到脑靶向作用,可增加药物的脑内递送。近年来经鼻递药结合EPR效应的策略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归纳总结了近些年国内外有关经鼻递脑途径的机制、影响因素,探讨了经鼻给药结合EPR效应的脑靶向脂质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纳米载体可跨越血脑屏障靶向脑组织,提高脑内药物浓度,实现脑靶向。此文综述了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聚合物胶束、纳米凝胶、微乳和固体脂质纳米粒等纳米载体系统脑靶向给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了透过血脑屏障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李光华 《天津药学》2012,24(6):66-68
血脑屏障是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组织相对独立的重要结构,阻挡了有毒有害物质向脑中的转运,保证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但同时也阻碍了药物向脑中的分布,为脑部疾病的治疗提出了难题。人们从改变药物的结构、剂型、给药途径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以求达到脑靶向效果。常用物理方法为静脉灌注甘露醇及超声技术,但是缺陷较大,选择性不强,目前使用较多的为利用载体增加药物向脑组织中的分布,有病毒作为载体、修饰脂质体作为载体、纳米颗粒及微乳等。新的给药途径如经鼻、经内耳给药也正在研究,中医药理论在神经系统治疗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与研究。本文参考了国内外文献,对以上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载两性霉素B的PLA-PEG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改良的相分离法制备载有两性霉素B(1)的聚乳酸-聚乙二醇纳米粒,HPLC法检测小鼠脑组织及其它脏器中的药物浓度。以1粉针剂和1脂质体为对照,评价纳米粒的脑靶向作用。在小鼠脑内1粉针剂组未能检测出药物,1脂质体组于3h后能测得微量药物,1纳米粒组小鼠给药30min后脑内浓度达33.5ng/g,12h达最高(160.4ng/g)。  相似文献   

14.
鼻粘膜作为脑内递药途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峰  蒋新国 《药学学报》2001,36(8):636-640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药物传输系统尤其是靶向给药体系成为药学研究的热点 ,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肝、脾和肺等靶向方面 ,对于脑内靶向却较少涉及。脑部是靶向给药的一个重要部位 ,很多药物必须进入脑内才能发挥疗效 ,然而由于血脑屏障(blood brainbarrier ,BBB)的存在 ,常规途径给药后在脑内的药物浓度都比较低 ,限制了对脑部疾病的治疗。由于鼻粘膜在解剖生理上与脑部存在着独特的联系 ,因此有望在脑内递药领域有所突破。本文就鼻粘膜作为脑内递药途径的研究作一综述。1 鼻粘膜作为脑内递药途径的研究进展我国古代…  相似文献   

15.
脑靶向性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鼻腔给药作为脑靶向给药的途径之一,可有效地使通过其他给药途径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绕过血脑屏障,靶向递送到脑部,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极有发展前景的给药途径.现从药物由鼻腔到脑的转运方式、影响因素、剂型、评价方法以及增强脑靶向性的方法等方面,对近年来鼻腔给药脑靶向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的相关研究和注册申报也正在增多。ADC类药物由抗体、连接子和小分子毒素组成,在兼具高度靶向性和高细胞毒性优势的同时,由于其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循环系统中释放的小分子毒素含量较低等特殊性,给其药代动力学研究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将从ADC药物的分子设计、药代动力学特征和目标分析物等方面讨论,以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ADC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血脑屏障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的结构基础,有效保护脑组织避免外源性有害物质侵害,但也阻碍许多治疗药物进入脑内,限制了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临床应用。如何有效透过血脑屏障成为此类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环节。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能携载药物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提高脑内药物浓度,实现脑内靶向给药。本文对载药纳米粒及其透过血脑屏障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DMPK)通过揭示药物的体内代谢处置过程,理解药物药理效应和毒副反应的体内物质基础,是连接药物分子及其性质与生物学效应的桥梁。DMPK人体预测应用模型拟合技术,由人体外试验数据和动物体内外数据预测人体药代动力学性质,并与药效动力学和毒性评价相关联,可提高新药研发效率、降低临床失败率和节省资源。经典的异速放大法和体外-体内外推法主要用于预测人体清除率和稳态表观分布容积等重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近10年来,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实践,推动了DMPK人体预测在新药研发、药物监管、临床合理和个体化用药中的应用。PBPK模型不仅能预测消除和分布等参数,还能用于药物人体药代动力学行为的预测,包括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和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不同人群体内药代动力学和药代-药效预测。作为新药研发的转化科学技术以及个体化用药的指导工具,DMPK人体预测将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与静脉注射对比的方式,研究聚乙二醇-聚乳酸-α-细辛脑纳米粒(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鼻腔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方法 以大鼠为动物模型,采用血药动力学、脑药动力学及荧光标记法对比研究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经鼻腔给药与静脉注射后药物/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静脉注射及鼻腔给药后血浆中的AUC(0-∞)分别为(11032.4±1 827.1)ng·mL-1·min及(5 992.9±717.5)ng·mL-1·min,Cmax分别为(421.9±100.2)ng·mL-1及(171.7±26.3)ng·mL-1,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鼻腔给药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F为54.3%。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静脉注射后α-细辛脑在脑组织中的Cmax与鼻腔给药后α-细辛脑在脑组织中的浓度Cmax分别为(217.9±29.9)ng·mL-1及(334.2±62.7)ng·mL-1,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静脉注射与鼻腔给药后的AUCbrain/AUCplasma值分别为1.37和2.85,且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鼻腔给药后的药物脑靶向效率及鼻-脑传递百分比分别为208.03%及52.01%。荧光标记法结果显示,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鼻腔给药后脑靶向性比静脉注射后更强。结论 PEG-PLA-α-细辛脑纳米粒适合于鼻腔给药治疗脑部疾病。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利用机体免疫系统进行抗肿瘤的免疫疗法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抑制性肿瘤微环境限制了免疫治疗的效果,因此克服肿瘤微环境及其中的免疫抑制性细胞的作用成为肿瘤免疫疗法的一大热点。纳米制剂具有重新编程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巨大潜力,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有效策略。随着主动靶向性纳米载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药物作用位点研究的不断深入,具有更精准主动靶向功能的亚细胞器靶向性纳米载体材料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各亚细胞器与肿瘤的关系,概述了基于酸碱性调节、活性氧含量、免疫原性及免疫抑制细胞的肿瘤微环境特点的纳米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设计策略与研究进展,为亚细胞器途径靶向递药系统的构建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