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技巧及疗效。方法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经DSA确诊的CS-DAVF患者34例,其中17例经动脉入路,15例静脉入路,2例经动、静脉联合入路;采用Onyx栓塞17例,弹簧圈栓塞6例,Onyx联合弹簧圈栓塞7例,1例采用Gluebran栓塞。结果 17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患者中,Class分级1级栓塞10例,2级栓塞6例,3级栓塞1例;15例经静脉脉入路栓塞患者中,1级栓塞10例,2级栓塞2例,3例栓塞失败;2例经动静脉联合入路栓塞患者中,1级栓塞1例,2级栓塞1例。31例成功栓塞的患者术后2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2例Onyx误栓同侧大脑中动脉。18例经DSA随访3~36个月,14例1级栓塞的患者未见复发;4例2级栓塞者2例瘘口完全闭塞,2例仍见瘘口。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CS-DAVF首选方法,依据供血动脉、瘘口特点及引流静脉选择不同途径进行个体化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弹簧圈+Onyx-18胶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介入治疗的42例CS-DAVF的临床资料。先采用弹簧圈栓塞以降低血流速度,再用Onyx-18胶栓塞;经静脉入路32例,经动脉入路5例,动静脉联合入路5例。结果 术后即刻DSA显示瘘口均消失,完全栓塞31例(73.8%),次全栓塞11例(26.2%)。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6~12个月,42例DSA随访,1例复发;临床症状消失34例(81.0%),3例视力无明显改善,5例术后伴有外展神经麻痹。结论 采用弹簧圈联合Onyx-18胶介入栓塞治疗CS-DAVF的效果良好。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静脉途经、动脉途径或动静脉联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组经动脉入路应用Onyx-18栓塞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于2005年9月~2007年2月期间,连续经动脉入路应用Onyx-18治疗8例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就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策略及结果进行研究。结果8例均有软膜静脉逆流,Cog-nard分型均为Ⅳ型,其中6例患脑出血,2例有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术后6例血管造影示病变消失,1例术后神经功能下降。随访2~12个月,术后神经功能下降患者神经功能有所改善,均未出现再次颅内出血,6例GOS=5,2例GOS=4。结论经动脉入路应用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栓塞可以完全栓塞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Onyx-18和(或)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Onyx-18和(或)弹簧圈血管内栓塞的海绵窦区DAV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随访资料,栓塞治疗方式选择Onyx-18和(或)弹簧圈,单用经静脉途径治疗或单用经动脉途径治疗或经静脉+动脉联合途径治疗。结果 17例海绵窦区DAVF患者中,11例治愈,6例改善。单用经静脉途径治疗10例,治愈率为70%(7/10例);单用经动脉途径治疗3例,治愈率33.3%(1/3例);经静脉+动脉途径联合治疗4例,治愈率75%(3/4例)。所有经治病例均无严重致残和致死并发症。结论海绵窦区DAVF的血管内治疗应建立在正确认识该部位DAVF解剖特点的基础上。Onyx-18和(或)弹簧圈栓塞治疗海绵窦区DAVF是安全有效的方法。经静脉途径治疗及联合经静脉+动脉途径治疗优于单纯经动脉途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CSDAVF)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栓塞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23例行介入栓塞治疗的C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SA检查明确诊断并了解瘘口的部位、大小、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23例患者中5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主要针对Barrow分型C型的患者; 19例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针对Barrow分型B型、C型或D型的患者。结果 5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的患者中3例使用Onxy胶栓塞,其中1例治愈,瘘口完全消失,2例好转,瘘口部分残留,因部分供血动脉纤细扭曲,栓塞风险高,遂未完全栓塞;另外2例使用Onxy胶联合弹簧圈栓塞,均治愈,瘘口完全消失。5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症状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5例患者中2例术后长期随访,3个月~3年,定期复查DSA。其中1例完全栓塞的患者无复发,1例部分栓塞的患者瘘口仍有残留,较出院时无明显变化。18例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的患者中9例使用Onxy胶栓塞,9例使用Onxy胶联合弹簧圈栓塞,均治愈,瘘口完全消失,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症状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12例术后长期随访,3个月~3年,定期复查DSA无复发。结论介入栓塞是治疗CSDAVF的首选方法,静脉入路使用Onxy胶联合弹簧圈栓塞具有适应证广、栓塞完全的特点,是治疗CSDAVF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发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CSDAVF)的 临床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经DSA 检查确诊为自发性CSDAVF并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连续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经静脉入路或动脉入 路进行动静脉瘘栓塞术,根据情况采用单纯Onyx胶或联合弹簧圈进行栓塞,术后即刻及1年复查 DSA,比较经静脉入路和经动脉入路患者的栓塞程度,根据术后1年随访资料比较两组的1年临床预 后情况。 结果 共纳入25例患者,年龄21~72岁。6例(24.0%)患者采用单纯Onyx胶栓塞,19例(76.0%)患者 采用Onyx胶联合弹簧圈治疗。经静脉入路组17例,经动脉入路组8例。术后即刻DSA显示经静脉入路 组12例(70.6%)完全栓塞,4例(23.5%)次全栓塞,1例(5.9%)部分栓塞;经动脉入路组7例(87.5%) 完全栓塞,1例(12.5%)部分栓塞。1年随访DSA显示,经静脉入路组12例(70.6%)完全栓塞,4例 (23.5%)次全栓塞,1例(5.9%)部分栓塞,经动脉入路组5例(62.5%)完全栓塞,2例(25.0%)次全 栓塞,1例(12.5%)部分栓塞,两组术后即刻和1年栓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经静脉入路组 11例(64.7%)临床治愈,5例(29.4%)好转,1例(5.9%)无效;经动脉入路组6例(75.0%)治愈,2例 (25.0%)好转,两组1年临床预后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CSDAVF患者,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经静脉入路和经动脉入路术后即刻和1年的栓塞率、 1年临床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动脉入路栓塞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6例有症状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s)经动脉血管内治疗技术和结果。结果 6例经动脉入路插入导管用Onyx-18胶栓塞。本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都能接近瘘口处并栓塞动静脉分流区域。最后血管造影显示DAVF完全闭塞。治疗后没有观察到相关后遗症,6例均进行临床随访,GOS评分均为5。6例获脑血管造影随访,均未见瘘口显影。结论经动脉入路栓塞前颅窝底DAVFs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分析12例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 DAVFs)外科治疗方法和结果,探讨治疗的必要性及如何提高疗效.方法 行六血管全脑血管造影,结合CT、MRI,分析影像学特点,全麻下进行经颅手术夹闭瘘口或血管内栓塞治疗.3例经眼动脉分支供血动脉到接近瘘口处用10%~20%的NBCA胶栓塞,1例经颌内动脉分支接近瘘口用ONYX胶栓塞,2例经颌内动脉以PVA栓塞;6例(包括1例经静脉入路血管内治疗失败后)经前颅窝底入路用动脉瘤夹直接夹闭位于筛板的瘘口的静脉端.结果 6例前颅窝底DAVFs直接手术夹闭瘘口治愈;4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治愈;2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后好转.结论 前颅窝底DAVFs直接手术效果好;经动脉入路栓塞到瘘口静脉端也可治愈,但需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根据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影像学分型,制定相应的血管内治疗策略。方法自2000年2月至2003年2月我们共收治各型TCCF患者46例,对他们的影像学分型、所采用的栓塞技术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Ⅰ型病例:30例行球囊瘘栓塞术,3例行微弹簧圈瘘栓塞术,2例经动脉入路海绵窦闭塞术,1例经岩下窦入路海绵窦闭塞术,1例经面静脉入路海绵窦闭塞术,3例行颈内动脉闭塞术。Ⅱ型病例:经颈外动脉入路海绵窦闭塞术1例,经岩下窦入路海绵窦闭塞术1例,行压颈治疗1例。Ⅲ型病例:3例均分别行双侧球囊瘘口栓塞术。46例患者治疗均获成功,患侧颈内动脉通畅率达94%(43/46)。随访3个月至3年,有2例并发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症状明显行GDC栓塞后治愈,另1例无症状继续随访。本组无死亡及其它并发症。结论经动脉入路可脱性球囊栓塞瘘是治疗TCCF的首选方法;对于球囊无法进入的小瘘口TCCF可选用微弹簧圈栓塞;对动脉入路不能或失败的Ⅰ型及Ⅱ型患者可行静脉入路栓塞瘘口或海绵窦;对上述经动静脉入路栓塞均失败的Ⅰ型患者,才可考虑闭塞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10.
一、资料与方法 男性12例,女性34例,年龄21~78岁,平均49岁。病程3d至1个月,平均2周。头痛38例,头晕20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意识朦胧21例,昏迷5例。后交通动脉支16例,前交通动脉支20例,大脑前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6例,眼动脉2例。动脉瘤大小:0.4~1.0cm 43例,1cm以上3例,其中2.2cm 2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33例;Ⅲ级8例;Ⅳ级5例。颅脑CT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除4例急诊出现昏迷、脑疝、颅内血肿外全部经脑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动脉瘤病变。全部患者均经翼点入路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破裂性低分级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安徽省淮南新华医院神经外科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的Hunt-Hess分级Ⅰ~Ⅲ级的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一般情况、影像表现、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纳入患者32例,均以头痛起病,术前Hunt-Hess...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学部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21例MCA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 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6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21例患者中, 18例置入单支架, 3例置入双支架, 支架均准确定位释放, 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DSA显示, RaymondⅠ级栓塞(完全栓塞)3例(14.3%), Ⅱ级栓塞(次全栓塞)1例(4.8%), Ⅲ级栓塞(不完全栓塞)17例(80.9%)。围手术期2例(9.5%)发生并发症, 1例为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 1例术后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无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术后6个月共13例患者行影像学随访, 其中动脉瘤RaymondⅠ级栓塞11例, Ⅱ级栓塞1例, Ⅲ级栓塞1例;1例动脉瘤复发, 3例载瘤血管狭窄, 1例支架置入对侧的...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脑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动静脉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栓塞技术要点。方法 对我院1995至2001年收治的125例外伤性脑动静脉瘘中层得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颈动脉海绵窦瘘(CCF)98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27例,CCF患经股动脉入路以球囊栓塞瘘口93例,经股静脉入路以微弹簧圈栓塞4例,经眼上静脉入路以微弹簧圈栓塞1例;27例DAVF,单纯压迫颈动脉法治疗3例,栓塞治疗24例,24例中,可脱性球囊栓塞脑膜中动脉2例,经动脉途径用聚醋酸乙烯酯(PVA),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及冻干硬膜等微粒栓塞21例次,弹簧圈栓塞4例次;经静脉途径弹簧圈栓塞6例次。结果 CCF患95例1次栓塞成功,3例于第一次栓塞后球囊泄漏复发,经再次栓塞治愈,治愈率100%;DAVF患治愈21例,好转5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77.8%,总有效率为96.3%。结论 全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正确选择栓塞途径及栓塞材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栓塞治疗首先选择动脉入路,如果动脉入路治疗失败,则可通过股静脉或眼静脉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不同入路应用Onyx、弹簧圈或二者联合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DSA证实为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中,15例经岩下窦入路栓塞,2例经面静脉或颞浅静脉一眼静脉人路栓塞,4例经动脉入路栓塞;单纯使用Onyx栓塞11例,单纯用弹簧圈栓塞3例,用弹簧圈联合Onyx栓塞7例,其中2例注入Onyx过程中使用封堵球囊保护颈内动脉。结果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瘘口完全闭塞17例,大部分闭塞4例。栓塞术后所有颅内杂音均消失。术后出现同侧眼睑下垂加重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外展神经麻痹2例,3月后均改善。16例患者随访3~62个月,平均随访28个月;6例经DSA随访未见复发,10例电话或门诊随访症状改善。结论使用Onyx、弹簧圈或二者联合进行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静脉入路为首选,必要时可使用封堵球囊保护供血动脉,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额底侧方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治疗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2月至2021年11月采用额底侧方入路手术治疗的41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14例, 经额外侧入路手术27例。对于小型偏侧生长的肿瘤, 经对侧入路手术。采用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切除程度。术后1周评估患者的视力、视野。出院后3个月及以后每年复查头颅MRI判断肿瘤有无复发。结果 39例术前有视力障碍的患者中, 31例术中仅切开镰状韧带即可切除视神经管内残余肿瘤, 2例需磨除视神经管上壁骨质, 1例需进行前床突磨除, 5例仅切开镰状韧带进行视神经减压。41例患者中, 肿瘤全切除39例(Simpson分级Ⅰ级10例, Ⅱ级29例), 部分切除(Simpson分级Ⅳ级)2例。术前视敏度和(或)视野异常的39例患者(63只眼)中, 术后31例(50只眼)改善, 5例(8只眼)无变化, 3例(5只眼)恶化。27例经额外侧入路手术的患者中, 1例术中颈内动脉破裂, 术后出现尾状核和下丘脑部分梗死;1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14例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的患者中, 1例术后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与板障静脉沟通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并发颅内出血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例与板障静脉沟通的DAVF并发颅内出血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 62岁男性,左侧肢体肌力0级,头部CT示右侧额顶叶出血;DSA示右侧额顶部DAVF,由右侧脑膜中动脉额顶支供血,经板障静脉、大脑镰静脉引流并因压力增高导致皮层静脉逆流致静脉高压性脑出血;经脑膜中动脉额支注入Onyx胶闭塞瘘口,术后复查造影发现引流静脉消失;术后半年,左侧肢体肌力恢复至4级。结论 与板障静脉沟通的DAVF并发颅内出血为罕见疾病,血管内治疗可达到治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该回顾性研究纳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2016年7月-2020年7月经DSA诊断 的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评价支架 辅助栓塞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治疗技术指标采用术后即刻DSA 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 疗效指标包括术后6个月DSA影像随访动脉瘤情况及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安全性指标 包括缺血、出血等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 结果 共纳入32例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22例;未破裂动脉瘤10例。22例破裂动脉瘤中Hunt-Hess 分级3~4级10例(45.45%)。32个动脉瘤最长径中位值4.98(3.00~8.13)mm。术后即刻栓塞程度 Raymond Ⅰ级28例(87.50%)。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9.38%),术后动脉瘤再出血1例(3.13%), 死亡2例(6.25%),其中1例因术后再出血,另1例因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余30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 DSA,动脉瘤均无复发,预后良好26例(81.30%)。 结论 根据前交通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前交通动 脉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横窦-乙状窦区的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横窦-乙状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经静脉入路到达患侧的横窦-乙状窦,用微弹簧圈填塞病变静脉窦,同时闭塞瘘口。结果经静脉入路治疗横窦-乙状窦区DAVF共16例。病变累及横窦-乙状窦交界处者11例、横窦者3例、乙状窦者2例。根据Cognard分类,IIa型3例,IIb型1例,IIa b型12例。单纯应用静脉入路7例,经静脉入路前先采用经动脉途径栓塞者8例,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后再经动脉途径栓塞者1例。瘘口完全闭塞13例,瘘口残留3例,但瘘口流量已减少95%以上。15例(94%)在栓塞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1例栓塞后出现颅内出血死亡,未见其他并发症。随访4~23个月,临床症状无复发。11例行造影复查:3例残留瘘口者2例消失,1例曾行3次造影复查瘘无明显变化,由于无临床症状,未再行栓塞治疗;另外8例造影复查未见复发。结论对于适当选择的横窦-乙状窦区DAVF病例,经静脉入路闭塞病变静脉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静脉入路应用Eval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7例CS-DAVF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经静脉入路应用Eval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术后即刻DSA显示,17例CS-DAVF均完全栓塞。术后早期出现治疗相关并发症5 例(29.41%),其中头痛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外展神经麻痹1 例。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7.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6 例,1分1例(遗留动眼神经麻痹)。结论 经静脉入路使用Eval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CS-DAVF,效果良好,治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枕部纵裂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21年1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枕部纵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0例松果体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最大直径为(4.4±1.4)cm(2~7 cm);幕-镰交界区脑膜瘤9例, 中间帆型脑膜瘤1例。Bassiouni分型Ⅰ型4例、Ⅱ型4例、Ⅲ型1例、Ⅳ型1例。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10例患者共接受了11例次手术, SimpsonⅠ级切除1例次、Ⅱ级9例次、Ⅳ级1例次。术后发生短暂性同向偏盲3例, 1周内均恢复;其中1例有轻偏瘫, 术后3个月恢复。1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4个月至12年)。无一例患者肿瘤复发及死亡, 末次随访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80分8例, 50~70分2例。结论经枕部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脑膜瘤, 通过枕部纵裂切开小脑幕或大脑镰, 可有效地显露占据小脑幕下空间的肿瘤, 肿瘤切除程度较高, 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