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经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从微生态的角度分析不同免疫状况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肠道菌群在结构和数量上的改变。方法收集经HAART后不同免疫状况的HIV/AIDS病人的粪便,提取粪便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6种菌属(种)进行定量。结果免疫重建不良组与免疫重建完全组病人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肠道总菌群(11.60±0.21;11.41±0.33)、拟杆菌属(10.93±0.35;10.64±0.55)、大肠杆菌(8.68±0.68;8.19±0.96),免疫重建不良组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重建不良组与免疫重建完全组的B/E值分别为(0.84±0.13;0.91±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B/E值均小于1,说明三组的肠道定植抗力均有明显的下降,以免疫重建不良组下降最为显著。结论不同免疫状况的HIV/AIDS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定植抗力下降与肠道菌群失调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艾可清颗粒联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中,免疫重建不良者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在HAART基础上给予中药艾可清颗粒,对照组只进行HAART,评价5个时点(治疗前和治疗3、6、9、12个月)2组CD4细胞计数变化和免疫重建有效率。结果治疗9个月和12个月时,治疗组CD4细胞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t=-2.664,P=0.011;t=-2.468,P=0.016),2个时点治疗组免疫重建有效率分别为58.06%(18/31)和48.39%(15/31),均高于对照组的31.25%(10/32)和21.88%(7/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49,P=0.019;Z=-2.045,P=0.041)。结论艾可清颗粒联合HAART可一定程度提高免疫重建不良HIV/AIDS病人的CD4细胞计数,并且提高免疫重建有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经过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后发生血浆HIV低病毒血症(LLV)的危险因素, 为降低LLV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横断面观察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接受ART超过1年发生LLV(血浆HIV-1 RNA为50~1 000拷贝/mL)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LLV组), 按1∶2.5简单随机抽样选取同期ART超过1年且成功获得病毒抑制(血浆HIV-1 RNA<50拷贝/mL)的患者为对照组(抑制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LLV的危险因素。结果 LLV组和抑制组各纳入128例和297例患者, 抗病毒治疗时长分别为3.62(1.83, 4.89)年和4.91(2.90, 5.88)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LLV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行ART时年龄>50岁[比值比(OR)=1.82, 95%可信区间(95%CI) 1.01~3.26, P=0.046)],基线HIV-1 RNA>1×105拷贝/mL(OR=2.18, 95%CI 1.30~3.68, P=0...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青蒿琥酯片对艾滋病患者肠道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纳入40名健康受试者和ART后免疫重建不良HIV/AIDS患者62例,包括ART组20例和ART联合青蒿琥酯片组(简称青蒿琥酯片组)42例,共治疗24周,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观察上述两种干预方法对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基线时,ART组和青蒿琥酯片组患者血浆CD4细胞计数未见明显差异,经2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CD4细胞计数均升高,且青蒿琥酯片组患者[(237.99±71.61)个/μL]明显高于ART组[(198.34±53.42)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4,P=0.01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ART组和青蒿琥酯片组患者基线粪便肠道微生物组成基线相似,而该两组患者与健康受试者之间微生物的组成差异较大。经24周治疗后,患者粪便微生物菌落结构及组成分析发现,不同治疗组患者粪便菌群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其中青蒿琥酯片组治疗后,与健康受试者较为接近,而ART后与健康受试者差异显著。结论 HIV/AIDS患者肠道微生物群发生明显改变,青蒿琥酯片干预肠道失调和抑制免疫激活可能是改善HIV-1感染个体免疫重建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重庆市荣昌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ART)后免疫重建效果,探讨病毒抑制失败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的荣昌区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的基本信息和随访数据,对资料进行清理分析。结果 218例HIV/AIDS病人经ART治疗一年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从(238.47±141.89)个/mm~3上升至(386.57±215.04)个/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96,P0.001)。病毒抑制失败17例,占7.8%,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奈韦拉平+其他组[比值比(OR)=4.183,95%可信区间(CI):1.378~12.693]比依非韦仑+其他组更容易出现病毒抑制失败;漏服药物(OR=3.196,95%CI:1.060~9.635)比没有漏服药物更容易出现病毒抑制失败。结论 218例HIV/AIDS病例经ART一年后免疫重建效果显著,药物不良反应和治疗依从性是病毒抑制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加强医疗机构药物不良反应评估和并发症处置工作的能力,优化治疗方案,强化病人治疗依从性指导来提高ART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献血者的KIR基因多态性及其特征分析。方法筛选2016年6月-2019年6月重庆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人群中OBI献血者105例,采集外周血样提取DNA并作KIR基因分型;通过与国际等位基因网站公布的KIR基因型数据库对照分析,判断KIR基因型ID及单体型,计算基因表型频率(某种基因出现例数/总例数)、基因型频率(某中基因型出现例数/总例数)和基因频率(F)=√1-基因表型频率)。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05例OBI献血者均含有的KIR基因有2DL4、3DL2、3DL3和假基因3DP1;F>70%的KIR基因有2DL1、2DL3、3DL1、2DS4和假基因2DP1,其中KIR 2DS4第5外显子存在缺失的F为26.32%。F<30%的基因有2DL2、2DL5、2DS1、2DS2、2DS3、2DS5、3DS1。OBI献血人群分别与重庆汉族、河北汉族、江苏汉族和拉萨藏族比较,KIR 2DL3基因频率均降低(χ^2分别为9.598、12.236、13.719、10.974,P值均<0.05);OBI献血人群2DL2、2DL5、2DS2、2DS3与乌市维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6.215、6.981、19.498、11.819,P值均<0.05);OBI献血人群2DL2、2DS1、2DS2、2DS3、2DS4与高加索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2.477、3.877、34.937、6.909、4.271,P值均<0.05);OBI献血人群与重庆汉族相比,KIR 2DS4*del频率升高(χ^2=12.911,P<0.05)。OBI献血人群与长期慢性HBV感染组相比,2DS2、2DS3频率降低(χ^2分别为13.005、8.289,P值均<0.05),但2DS4、3DL1频率升高(χ^2分别10.032、3.865,P值均<0.05);OBI献血人群与强直性脊柱炎组相比,2DL3、2DS3基因频率降低(χ^2分别为7.851、16.504,P值均<0.05);OBI献血人群与男男同性恋HIV-AIDS组相比,2DS4、3DL1基因频率升高(χ^2分别为15.491、4.475,P<0.05);OBI献血人群与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组相比,2DL1、2DL2、2DL3、2DL4、2DL5、2DS4、3DL2、3DL3、2DP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448、30.934、17.942、15.638、4.227、13.802、32.667、35.653、36.566,P值均<0.05)。共发现21种KIR基因型,其中基因型AA1(49.52%)最为常见,其次为BX2(18.1%)。结论OBI献血人群的KIR基因多态性具有自身特征,KIR 2DL3是OBI的潜在保护基因,KIR 2DS4*del则是OBI的潜在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郑州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不同时期生存情况的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共3 014例符合标准的病例,依据不同抗病毒治疗时间分成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十五"(2004-2005)、"十一五"(2006-2010年)、"十二五"(2011-2015年)3个治疗时期。这3个时期新增治疗病例分别为71例、954例和1 989例,由此组成3个组,比较分析3组病例的基本情况和生存状况,SPSS 2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抗病毒治疗时期,入组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HIV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及首治抗病毒治疗方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五期间ART病人五年生存率(0.91)高于十一五期间ART病人(0.80),而十一五期间ART病人两年生存率(0.87)高于十五期间ART病人(0.67)。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艾滋病病死率分别是28.89/100人年、5.61/100人年和2.66/100人年,不同治疗时期ART病人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8,P0.01);相对于十五期间,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艾滋病死亡风险分别下降了0.377倍和0.162倍。结论随着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力度的加大,HIV/AIDS病人生存率显著提高,病死率及死亡风险明显下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浙江省湖州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后的生存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控艾滋病提供措施和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现况调查等方法,查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有关HIV/AIDS病人ART后进行的随访记录以及现场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资料录入数据库后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16周岁接受ART的HIV/AIDS病人670例,其中男性574例(85.7%),已婚/同居345例(51.5%),平均年龄(39.90±13.42)岁。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婚姻状况等相关潜在混杂因素之后,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组的死亡风险较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组低[风险比(HR)=0.112,95%可信区间(CI):0.028~0.455],最近一个月漏服药物(次数≥2次/月)组的死亡风险较未漏服组高(HR=8.991,95%CI:2.531~31.938),具有轻度以上焦虑组的死亡风险较无焦虑组高(HR=3.673,95%CI:1.244~10.849)。结论湖州市HIV/AIDS病人免费ART后能够提高其生存率,基线CD4细胞计数高、无焦虑症及未漏服抗病毒药物会降低死亡风险,建议针对HIV/AIDS病人早期加入ART、增强其服药后的心理干预和卫生服务、以及加强服药依从性的宣教,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正老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人数在世界范围内逐渐上升~([1]),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及免费抗病毒治疗(ART)的深入开展,老年患者人数逐渐增多。国内研究显示~([2]),ART能有效延长老年HIV感染者的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ART特点及影响因素,对治疗满一年以上的老年HIV/AIDS病人进行疗效观察,了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痒疹(PPE)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中的发生情况、临床和组织病理特点,以及患者的免疫功能。方法收集乌干达金贾医院皮肤科及艾滋病科2年多HIV/AIDS病人的PPE临床资料,部分进行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检查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1 429例HIV/AIDS病人中,患PPE 305例(21.3%)。男∶女为1∶1.48;年龄19~60岁,中位年龄35岁[四分位数间距(IRQ)28~40岁]。PPE在未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HIV/AIDS病人中的患病率为33.3%(279/837),在行ART病人中的患病率为4.4%(26/592)。279例未接受ART病人的中位病程6个月(IRQ 2-12个月)。PPE表现为瘙痒剧烈的丘疹、结节性痒疹,全身对称发生;42例(13.8%)PPE为HIV感染的首发表现;31例PPE主要病理改变为真皮血管周围有显著的单核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致密浸润;217例PPE患者的CD4细胞计数为4~770个/mm~3,中位CD4细胞计数为41个/mm~3(IQR:21~143个/mm~3),84.2%的病例的CD4细胞计数200个/mm~3。结论 PPE在HIV/AIDS病人中发病率高,ART能改善PPE并降低患病率。PPE的主要病理改变为真皮血管周围显著的单核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1.
正艾滋病(Acquired immur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抗病毒治疗(Anti-retoviral therapy,ART)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促进免疫重建。但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病人依从性、免疫重建不良以及耐药性等因素均影响了ART的疗效。为探索中药干预对AIDS病人ART早期疗效的影响,对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AIDS病人和艾滋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合并肺结核(TB)(简称HIV/AIDS-TB病人)抗结核治疗(ATT)对抗病毒治疗(ART)效果的影响因素和HIV-1基因型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云南省传染病医院确诊的HIV/AIDS-TB病人和HIV/AIDS病人的人口学、临床资料、HIV-1病毒载量和基因型耐药,分析影响HIV/AIDS-TB病人HIV-1复制的因素。结果 197例HIV/AIDS-TB病人在联合治疗24周后HIV核糖核酸(RNA)检测阳性率为23.86%(47例),抗病毒治疗失败率为11.17%(22例),抗病毒失败病人的耐药率为9/22,均高于ART的HIV/AIDS病人,但二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IV/AIDS-TB病人主要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相关的突变为M184V(26.67%),主要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相关的突变为V179D(26.67%)和V106M(20.00%),未产生蛋白酶抑制剂主要突变。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组时的白蛋白(ALB)、抗酸杆菌涂片、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ART和ATT方案与HIV-1复制无关,而ATT 8周内接受ART是抑制HIV/AIDS-TB病人HIV-1复制的保护因素。结论联合治疗能有效抑制HIV/AIDS-TB病人的HIV-1病毒载量,且未加速病人HIV-1基因型耐药的产生。对于尚未接受ART的双重感染病人在启动抗结核治疗8周内开始ART有利于抑制HIV-1病毒载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青蒿琥酯片对HIV/AIDS患者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人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单纯ART组(简称对照组),ART+青蒿琥酯片A组(青蒿琥酯片50 mg qd,简称A组)和ART+青蒿琥酯片B组(青蒿琥酯片50 mg bid,简称B组)。于治疗基线、治疗24周及48周评定比较分析免疫重建有效率、CD4细胞计数、CD45RA~+分子表达水平、CD45RO~+分子表达水平和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24周,与对照组、A组比较,B组CD4细胞计数水平明显升高(P_(adj)0.05);治疗48周,三组间CD4细胞计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48周,对照组、A组及B组三组间比较免疫功能重建有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48周,与对照组和A组比较,B组CD45RA~+分子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_(adj)0.05)。治疗24周、48周,与对照组相比,A组、B组CD45RO~+分子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_(adj)0.05)。治疗24周、48周,与对照组相比,A组、B组在安全性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_(adj)0.05)。结论青蒿琥酯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HIV/AIDS患者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人群的CD4细胞计数水平,通过改善初始T细胞计数水平以促进患者重建免疫功能,HIV/AIDS患者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人群在获得病毒学有效抑制后应尽早启动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方案,且其具备良好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部分城市利用门诊特定病种政策(简称“门特”)进行艾滋病ART的HIV/AIDS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ART情况等,为我国今后完善艾滋病ART保障机制提供相关信息与建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选择6省中9个城市里利用门特进行艾滋病ART的HIV/AIDS患者331例,包括启动ART后一直是门特治疗、中途转换成门特治疗的两类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计调查9个城市中利用门特进行ART的HIV/AIDS患者331例,HIV/AIDS患者性别以男性为主(280例,84.6%),平均年龄(43.4±14.7)岁,文化程度多为大学及以上(160例,48.3%),目前多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11例,63.7%)。启动ART后一直是门特治疗的有107例(32.3%);中途转换成门特治疗的有224例(67.7%),患者自报转换为门特治疗的原因为门特ART药品不良反应小(38.2%)、服药更方便(26.1%)、治疗效果更好(22.6%)。在门特ART药品中,比克恩丙诺片的使用占比为65.9%。启动ART后一直是门特治疗与中途转换成门特治疗的两类人群在本人年收入、有无赡养的老人、ART地点上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部分调查对象的治疗不良反应门诊费用、每年1次免费检测之外的CD4细胞计数检测费用和病毒载量检测费用为自己支付。结论 利用门特进行艾滋病ART的HIV/AIDS患者多为中年、男性、文化程度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HIV/AIDS患者的经济负担,但仍有需要完善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菏泽市HIV/AIDS患者ART一年后病毒学效果,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精准随访管理、进一步提高艾滋病ART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描述2011-2020年菏泽市HIV/AIDS患者ART一年后病毒学效果,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645例HIV/AIDS患者纳入分析,其中485例(75.2%)在ART一年后达到病毒抑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接受ART一年后,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专(OR=1.80,95%CI:1.16~2.79)、大专及以上(OR=2.29,95%CI:1.05~5.01)的HIV/AIDS患者达到病毒抑制的可能性相对高,治疗基线CD4细胞计数≥500个/μL(OR=2.37,95%CI:1.09~5.15),免疫恢复情况较好(OR=2.21,95%CI:1.45~3.38),治疗基线无临床症状(OR=4.08,95%CI:2.43~6.86)的HIV/AIDS患者达到病毒抑制的可能性相对高;确诊后超过180天启动ART(OR=0.28,95%CI:0.14~0.57),ART期间曾漏服药物(OR=0.29,95%CI:0.12~0.67)的HIV/AIDS患者达到病毒抑制的可能性相对低。结论 HIV/AIDS患者的病毒学效果与文化程度、治疗基线CD4细胞计数、免疫恢复状况、治疗基线临床症状、确诊后启动ART的时间、服药依从性有关联,建议尽早启动ART,加强随访和治疗监测,提高依从性,促进病毒抑制率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应用恩替卡韦疗效差异相关性。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法,对60例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试验组)和6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KIR基因进行基因分析,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60例患者中18例为治疗完全应答者(完全应答组),42例为非完全应答者(非完全应答组),比较2组之间差异。结果通过试验组和对照组的16种KIR基因分析,框架基因KIR2DL4、3DL2、3DL3和3DP1存在于所有个体中,其基因频率均为1.0。试验组KIR 2DS2和KIR2DS3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P值依次为0.038和0.035);完全应答组KIR2DS1、KIR3DS1和KIR2DL5基因型频率高于非完全应答组(P值依次为0.010、0.029和0.018)。结论 KIR2DS2、KIR2DS3可能是HBV的易感基因型,KIR2DS1、KIR3DS1、KIR2DL5可能与恩替卡韦抗HBV治疗有效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客观评价中西医协同治疗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医学生物文献库、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临床研究检索由两名专业文献检索人员分别单独完成,两名评价人员分别单独完成筛选文献、研究偏倚风险评价及数据提取三方面工作,使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总样本量为1 079例患者的9篇随机对照试验,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治疗HIV/AIDS患者的CD4细胞计数变化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MD=27.92,95%CI:12.62~43.21),治疗3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5.31,95%CI:-2.78~53.41),治疗6个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MD=27.45,95%CI:7.09~47.81),治疗12个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MD=27.34,95%CI:6.31~48.37);治疗组免疫功能重建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1.94,95%CI:1.42~2.65);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治疗HIV/AIDS患者的CD45RO细胞计数变化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2.37,95%CI:-6.71~31.45);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治疗HIV/AIDS患者的CD45RA细胞计数变化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5.67,95%CI:-3.00~14.35)。结论中西医协同治疗在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免疫功能重建有效率和CD4细胞计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西医协同治疗组的CD4细胞计数以一种持续稳定的方式促进免疫功能的重建,但临床医师对于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中医药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应进一步行系统评价,以给出最佳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武汉市第八医院为江岸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ntiretoviral therapy,ART)定点医院,承担辖区内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ART  相似文献   

19.
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是衡量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免疫状态的经典指标,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仅用CD4细胞绝对计数难以精确反应艾滋病(AIDS)病人的免疫状态,特别是经过抗病毒治疗后CD4细胞500个/μL以上的患者。CD4/CD8比值在正确评价免疫功能中的价值逐渐受到关注。HIV感染后导致CD4/CD8比值倒置,经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后也难以恢复正常。基线状态、治疗方案、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因素均影响CD4/CD8比值的恢复。CD4/CD8比值与HIV感染后异常免疫激活相平行,不仅作为艾滋病预后的预测因子,也与非AIDS相关事件的发生以及HIV储存库有关。CD4/CD8比值恢复正常有望作为评估HIV感染者免疫功能重建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抑制性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iKIR)基因多态性,探讨iKIR基因多态性与IBD的关联性.方法 收集100例溃疡性结肠炎(UC)、52例克罗恩病(CD)患者和106名种族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外周血DNA标本,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分析上述对象iKIR基因位点的多态性,计算iKIR基因表型频率和基因频率,比较IB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间的差异.结果 iKIR基因(包括KIR2DL1、KIR2DL2、KIR2DL3、KIR2DL4、KIR2DL5、KIR3DL1、KIR3DL2、KIR3DL3)在IB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UC患者KIR2DL1和KIR2DL3表现型频率比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而KIR2DL2、KIR2DL4、KIR2DL5、KIR3DL1、KIR3DL2和KIR3DL3表现型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患者KIR2DL1表现型频率比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7),而其余iKIR基因表现型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IR2DL1和KIR2DL3表现型频率在UC患者中显著下降,提示其与UC的易感性有密切关系; 而KIR2DL1基因可能与CD易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