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纳米递送系统是当前解决抗肿瘤药物靶向性差、毒副作用大及生物利用度低等关键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微环境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如血管异常、缺氧和酸性pH等,这些复杂的性质极大的影响药物在肿瘤部位的递送。基于肿瘤微环境来设计纳米递药系统可以改善递送效率以增强抗肿瘤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肿瘤微环境的组成、特征及基于肿瘤微环境所设计的纳米递药系统的应用研究,并讨论了其中存在的挑战和机遇,旨在为促进纳米递送系统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度紊乱的血管系统是恶性实体肿瘤的共性特征,肿瘤血管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肿瘤血管靶向药物也随之产生。但目前用于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小分子或抗体药物存在脱靶效应及毒副作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如何改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纳米疗法为肿瘤血管靶向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潜力。根据肿瘤血管的特殊结构和功能特点,研究者们设计了多种不同的纳米递送系统用于肿瘤的治疗,如通过纳米技术诱导肿瘤血管栓塞、靶向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提高肿瘤血管灌注等,从而实现肿瘤的安全、有效治疗。笔者综述了近几年靶向调控肿瘤血管的纳米递送系统,为设计安全、有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水凝胶和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物理化学的多功能性,可以实现疾病触发的原位自组装和药物持续性或响应性释放。纳米颗粒的高靶向性和低毒性可显著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递送效率。然而,水凝胶和纳米颗粒在应用时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水凝胶具有机械强度低和难以递送疏水性药物等缺点,纳米颗粒具有脱靶效应以及在肿瘤的低蓄积和低滞留等问题。因此,将纳米颗粒掺入到水凝胶网络中可形成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系统,使水凝胶成为抗肿瘤纳米药物局部应用的储库,从而结合两种制剂的优势以产生协同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纳米粒-水凝胶复合递药系统的药物释放行为设计,并概述了纳米粒-水凝胶复合递药系统在抗肿瘤药物局部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瘤内和瘤周注射、皮下或肌肉注射、透皮给药和腔道内给药,为抗肿瘤新剂型和新制剂的设计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程海波  沈政洁  孙东东  周芷若  沈卫星 《中医杂志》2014,(15):1343-1346,1350
现代医学对肿瘤的防治已从直接对肿瘤细胞的杀伤,逐步转向对肿瘤微环境的干预。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对肿瘤微环境的干预已成为研究热点。根据中药功效类别,分别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除湿、以毒攻毒、扶正培本角度述评各类临床常用抗肿瘤中药干预肿瘤微环境的作用机制,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纳米颗粒在抗肿瘤作用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限制,其中,尺寸是影响纳米颗粒在肿瘤组织的渗透和富集,继而影响其疗效的关键因素。小粒径纳米颗粒对肿瘤组织的渗透作用强但滞留时间短,大粒径纳米颗粒在肿瘤部位的滞留性较好却不利于渗透进入肿瘤内部。为解决该矛盾,近年来研究者设计了一系列尺寸可调的肿瘤微环境响应纳米颗粒。本文对于这类尺寸可调纳米颗粒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纳米颗粒尺寸随肿瘤微环境内源性和外源性刺激而发生变化,使得纳米药物在肿瘤组织的渗透性和滞留性得到改善和优化,从而提高抗肿瘤作用。并对这类纳米颗粒在生物成像、光热治疗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并对其潜在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肿瘤细胞在缺氧条件下利用糖酵解为其提供物质与能量,满足快速生长和增殖的能量需求,即“Warburg效应”。即使在有氧条件下,肿瘤细胞也主要依靠糖酵解提供能量。因此,参与葡萄糖代谢过程中的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耐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近年来,肿瘤糖代谢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已有研究表明,多种因子参与对肿瘤能量代谢的调控,其中尤以GLUT1的作用最为关键。该文综述了GLUT1靶向型中药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揭示GLUT1靶向型中药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在化疗药物递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GLUT1靶向型中药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可以克服传统靶向策略及高渗透长滞留(EPR)效应的瓶颈。综上所述,GLUT1靶向型中药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并在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李铭莹  林霖  王岩  时军  吴传斌  朱春娥 《中草药》2024,55(2):688-696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挑战之一,开发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是医药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人参皂苷是从人参属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体内外实验证明人参皂苷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由于人参皂苷的组成成分复杂,大部分单体为难溶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抗肿瘤研究中呈现多方面优势,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增加敏感药物的稳定性、改善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摄取率、实现缓控释及靶向给药等。为了实现癌症的精准治疗,通过制剂学完成人参皂苷纳米递送系统(如聚合物胶束、纳米粒、脂质体等)在抗肿瘤应用中的研究与日俱增。通过对人参皂苷的抗肿瘤机制、临床应用、纳米递送系统等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人参皂苷的剂型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泽荣  李凤云  龚珈苧  邹林恩  丁丽琴  邱峰 《中草药》2021,52(24):7658-7667
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具有多靶点、多层次及协同干预等独特的优势。然而,大部分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往往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纳米递送系统有望改善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应用限制,与游离药物相比,纳米载药系统表现出改善的生物利用度、增强的组织靶向性、减轻的脱靶不良反应及更大的体内稳定性。综述了目前最常用的2种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即包载递送系统和共价结合前药递送系统,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进行讨论,旨在为促进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调控肿瘤血管已成为目前临床抗肿瘤治疗的常用策略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常规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的“饥饿疗法”,其抗肿瘤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会造成肿瘤微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引起肿瘤耐药、远端转移等,增加了肿瘤转移和复发的风险。然而,适当的采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能够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改善肿瘤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使肿瘤内功能性血管增多,无效血管减少,有利于促进抗肿瘤药物在肿瘤内的渗透,改善肿瘤缺氧和免疫抑制的微环境,增强抗肿瘤作用。传统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历史悠久,在肿瘤治疗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着显著的临床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从肿瘤血管的“疏”/“堵”双向调控角度,对两者常用的分子靶点进行梳理,总结了近年来中药单体-单味药-复方(药对)调控肿瘤血管抗肿瘤的研究现状,并对中药复方及活性成分通过调控肿瘤血管联合其他疗法抗肿瘤的研究进行分析整理,以期为中药调控肿瘤血管功能以抗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多烯紫杉醇是天然抗肿瘤药物紫杉醇的衍生物,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肿瘤活性,但其溶解性低、组织分布广,限制了临床应用。刺激响应型纳米递送系统凭借其载体材料结构的多元性、环境敏感释药性,有效改善了多烯紫杉醇这些缺陷,在此基础上,修饰靶向因子可使药物靶向递送,改变药物的组织分布,进一步提高抗肿瘤效果。综述近年多烯紫杉醇刺激响应型及靶向因子修饰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提出其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未来趋势等关键问题,以期为多烯紫杉醇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发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黑磷纳米片(black phosphorus nanosheets,BPNs)作为新型可生物降解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独特的光热/光动力效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负载BPNs的药物递送系统可有效通过光热效应和光动力效应,发挥高效载药、赋能热响应与光动力氧化应激作用,应用于抗肿瘤、抗菌和促进骨再生等领域的研究。BPNs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对于药物释放调控、光热/光动力效应协同作用和提高疗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应用潜力。本文对BPNs的理化特性、生物特性及其协同药物递送的作用效应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肿瘤微环境异常是引发肿瘤恶化、转移的根本原因,其所造成的酸性环境、缺氧等因素严重影响肿瘤的常规治疗及放化疗疗效。中医药抗肿瘤的显著特点在于通过多靶点效应对肿瘤组织微环境进行调节。文章从肿瘤微环境的视角,分析中医药的多靶点治疗效应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及思路、方法,以期为肿瘤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小力  刘芹  刘宝瑞   《陕西中医》2021,(11):1640-1643
重楼是清热解毒的传统中药,临床广泛运用于抗肿瘤、抗菌、止血等领域,重楼皂苷是重楼最主要的抗肿瘤活性成分。目前重楼皂苷的抗肿瘤效果缺乏系统总结,现从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认识入手,综合重楼皂苷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现代医学研究,阐述了重楼皂苷通过内质网应激、线粒体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起到直接抗肿瘤作用。此外,进一步归纳重楼皂苷在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等方面发挥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功能的机制,包括提高免疫细胞反应性、调节细胞因子和肿瘤血管生成相关黏附分子的表达以及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等,从中医角度对肿瘤微环境抑制机制进行解读,以期为该中药单体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4.
肿瘤微环境是由肿瘤细胞、基质细胞(包括免疫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外基质及各种分泌因子组成,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转归具有重要作用。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对肿瘤微环境的干预已成为研究热点,研究主要涉及中医药调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主要的免疫细胞,是一类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特殊的巨噬细胞群体,与传统巨噬细胞不同,研究表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不仅失去了抗肿瘤活性,反而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针对中医药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对中药抗肿瘤机制的研究更加深入,本文主要概述了中医药靶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抗肿瘤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丝素蛋白(silk fibroin)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结构可修饰性、低细胞毒性以及无免疫原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抗肿瘤药物递送。抗肿瘤药物大都具有溶解度低、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差和靶外毒性高的缺点,因此,寻找和使用合适的药物递送系统解决抗肿瘤药物的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简要综述了丝素蛋白的结构、特点,丝素蛋白纳米载体的制备及其用于抗肿瘤药物递送的类型及研究进展,并综述了丝素蛋白纳米载体应用于光动力治疗、光热治疗以及基因治疗中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丝素蛋白作为抗肿瘤药物的递送载体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剑宇  梁启凡  李俊松  王若宁  狄留庆 《中草药》2020,51(23):6102-6111
传统中药矿物药三氧化二砷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近年来还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治疗实体瘤的效果。其抗肿瘤机制主要包括促进细胞凋亡、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逆转耐药性以及抑制血管生成等。然而三氧化二砷的体内靶向性较差、肾脏清除速率快、以及高剂量对正常组织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对实体瘤的治疗应用与临床转化。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在传统纳米制剂的基础上,提高了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聚集、控制释放以及诊断等能力,在精准治疗、提高生物利用度和降低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三氧化二砷的抗肿瘤机制及抗肿瘤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三氧化二砷抗肿瘤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肿瘤的快速生长、浸润与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生、发展除其本身的因素外,肿瘤生长的微环境也能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其中血管生成是决定肿瘤生长、转移、复发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人们对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许多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随之研发,其中对天然药物及其组分的研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些学者正在致力于抗肿瘤血管生成中成药的研究,一部分已在临床中使用的中成药被证实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第二大疾病,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但大多数化疗药物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损害。如何更高效地递送抗肿瘤药物,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增强抗肿瘤作用,同时减少其在正常组织中的分布以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是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难题。为实现抗肿瘤药物的精准递送并达到增效减毒的目标,研究人员利用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ELEX技术)筛选可特异性靶向肿瘤标志物或肿瘤细胞的核酸适配体,设计了以适配体为靶向分子(配体)的新型脂质体靶向递药系统。笔者对核酸适配体技术与常见的肿瘤标志物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适配体-脂质体递药系统的抗肿瘤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可为选择适宜的肿瘤标志物作为靶标以及应用核酸适配体技术研发高效低毒的抗肿瘤中药脂质体靶向制剂提供参考,同时对于促进核酸适配体技术在靶向递药系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曼  黄念  凌昌全 《中草药》2019,50(15):3729-3734
免疫逃逸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重新激活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举措。人参皂苷Rg_3(ginsenoside Rg_3,G-Rg_3)是从人参中分离提取的一种固醇类化合物,可以通过上调肿瘤细胞自身抗原性与免疫原性、增强免疫效应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功能、调节局部免疫微环境等机制提高机体的抗肿瘤免疫能力。但是,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原因限制了G-Rg_3的临床应用。纳米给药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综述G-Rg_3对肿瘤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纳米给药体系的研究进展,以期为G-Rg_3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楠  张娜  刘永军 《中国药学杂志》2023,(15):1345-1348
肿瘤疫苗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治疗策略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通常使用肌肉或皮下注射发挥肿瘤免疫效应。微针作为一种新兴经皮给药技术,可以穿过皮肤角质层将肿瘤抗原递送至免疫细胞丰富的活性表皮和真皮层,具有给药方便和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在肿瘤疫苗研究中极具潜力。基于此,笔者针对微针系统及其递送肿瘤抗原的机制进行概述,总结微针系统在肿瘤疫苗中的研究进展,为肿瘤抗原递送途径的选择提供新参考,推动微针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