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X-刀在脑转移瘤补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X-刀治疗脑转移瘤233例,其中12例为行2次或3次X-刀治疗,重复行X-刀治疗的标准为复发的肿瘤部位分散或在以前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体积以外,KPS70分。第1次靶区平均周边剂量为20Gy(17~30Gy),肿瘤平均体积2.2ml(0.3~20.1ml);第2次靶区平均周边剂量为18Gy(15~30Gy),肿瘤平均体积2.4ml(0.4~12.5ml);第3次靶区平均周边剂量为15Gy,肿瘤平均体积1.2ml(0.4~6.8ml)。结果 本组病人中,第1次X-刀治疗35个病灶,1~2次治疗的中位时间为59周(5~104周),第2次治疗36个病灶,第3次治疗3个病灶。这12个病人中,在治疗过程中全部接受全脑放疗,全脑放疗的剂量为30~36Gy。实际第1次X-刀治疗的中位生存期82周,第2次X-刀治疗 的中位生存期21周。随访中有84%的病人获得影像学资料,90%局部控制,10%在疾病过程中进展,局部控制20周的占94.3%。生存质量提高者占91.7%(11/12)。12例接受X-刀治疗的病人有9例(75%)死亡,其中8例(89%)死于颅内病变,1(11%)例死于系统性疾病,中枢系统的死因为出现癌性脑膜炎或颅内多发转移。结论 SRS治疗后出现其他部位的颅内转移的脑转移瘤的患者,X-刀治疗可作为一种较好的补救治疗措施,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研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脑重要功能区转移瘤,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98例患者175个病灶经SRS治疗.肺癌转移占81.6%.单发病灶46例(46.9%),多发病灶52例(53.1%).应用德国产Brainlab X-刀,一次治疗病灶在5个以内.瘤体处方剂量:中心剂量24~30 Gy,平均26 Gy;周边剂量16~28 Gy,平均16.5 Gy.并依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对症治疗.结果 随访中瘤体缩小或消失86例(87.8%),保持稳定7例(7.1%),瘤体增大5例(6.3%).中位生存期11.9个月.存活2年者25例(25.5%).结论 SRS是治疗颅内转移瘤的有效方法.依据患者原发癌及病情,进行科学的相关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颅内囊性病变的手术方法 、有效性及优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12月至2009年11月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29例颅内囊性病变患者(病灶37个)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咽管瘤11例,胶质瘤5例,转移瘤3例,脑脓肿10例.18例肿瘤患者行Ommaya囊置入及32P内放疗[32内放疗剂量根据囊性病变体积,平均为800 μCi(500~1500 μCi)],1例单纯抽液后外放疗;10例脑脓肿患者置管引流8例,穿刺冲洗2例.结果 本组无手术出血及死亡患者.患者随访1~60月,平均10.6月,4例因无法联系而失访.11例颅咽管瘤患者(病灶11个)经32P内放疗症状稳定无复发.8例其他肿瘤患者(病灶12个)中有5例控制症状5~48月,3例无效(转移瘤2例,胶质母细胞瘤1例).10例脑脓肿患者(病灶14个)经穿刺引流症状消失治愈.2例颅咽管瘤患者32P内放疗后出现一过性尿崩、低热及呕吐. 结论 立体定向手术对于脑脓肿、囊性颅咽管瘤、体积不大的深部胶质瘤及转移瘤而言,较传统开颅手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对体积较大、难于短期控制瘤液分泌的囊性转移瘤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4.
正激光间质热疗(laser interstitial thermotherapy,LITT)是一种使用激光的热效应破坏靶组织的治疗方式~([1])。近年来,LITT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愈加广泛,使用立体定向技术,可以将纤细的激光光纤直接植入颅内病灶的核心,并使用激光破坏病灶,达到类似于手术切除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转移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手术治疗颅内多发转移瘤25例,共57个转移瘤。所有病例均一期开颅手术切除所有颅内病灶,术前未经放疗的病例术后均辅以放疗,所有病例术后均接受多个周期化疗,6例术后接受多次免疫治疗。结果22例肿瘤均获得全切,3例3个转移瘤因其邻近脑干等重要结构行次全切除,术后辅以1-刀或X-刀治疗。无手术相关死亡,术后证状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中位生存时间为13.7个月。结论恰当选择手术适应证进行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一部分多发脑转移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对巨大单发转移瘤使用分次治疗取代单次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69例颅内3 cm的转移瘤患者,以中位周边剂量16 Gy分两次治疗,中位肿瘤体积28.6 cm~3。结果随访3~12个月,2例患者因颅外疾病进展失访,其余67例患者最后1次MRI检查显示,肿瘤缩小41例(61.1%),肿瘤体积不变23例(34.3%),肿瘤增大3例(4.5%);肿瘤控制率为95.5%。颅内水肿缩小37例(55.2%),体积不变24例(35.8%),体积增大6例(8.9%);水肿控制率为91%。结论立体定向放射分次治疗对颅内巨大转移瘤的局部控制率及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恶性黑色素瘤(MM)的临床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证实为中枢神经系统MM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颅内MM 23例, 椎管内MM 3例。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颅内MM和椎管内MM患者生存期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log-rank检验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颅内MM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26例中枢神经系统MM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术前部分患者的MRI T1、T2像均呈短信号, 但仍无法明确诊断。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 其中16例行肿瘤全切除, 10例行大部分切除(1例位于椎管内);术后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MM, 其中3例行BRAF V600E突变基因检测, 1例为阳性。26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 中位随访时间为9个月(2~58个月);3例患者术后MM复发行二次肿瘤切除手术;至末次随访, 24例患者死亡, 2例(颅内MM)存活, 其中1例为BRAF V600E突变患者, 靶向治疗7个月行头颅MRI检查显示颅内多发转移灶接近消失。23例颅内MM患者的中位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方面的疗效及分析与其生存时间和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选取106例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伽玛刀治疗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按照其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42例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30例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治疗,17例行SRS联合全脑放疗(WBRT)治疗,13例行SRS/SRT挽救治疗,4例行SRS联合WBRT挽救治疗,观察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影响其生存时间和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06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经伽玛刀治疗后6个月生存率为50%,各种治疗方法治疗后的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1%、57%、42%、30%、2%和9、8、6、5、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经伽玛刀治疗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主要有KPS评分、原发灶的控制情况、病理分型以及是否进行过前期颅内治疗(P0.05)。结论肺癌脑转移瘤使用伽玛刀治疗可获得相似的生存率;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和预后的因素主要是KPS评分、原发灶的控制情况、病理分型以及是否进行过前期颅内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在我院采用伽玛刀治疗的116例有病理学证实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6例,女性40例。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肿瘤周边正常组织的耐受情况,小病灶(直径﹤3.0cm)直接选择伽玛刀一次性治疗,周边剂量12~18Gy,45%~70%等剂量曲线为处方剂量。对于较大肿瘤病灶(直径≥3cm但≤4cm)选择伽玛刀二次剂量分割治疗,两次治疗间隔6~8小时,周边剂量7~9Gy,40%~50%等剂量曲线为处方剂量。结果随访116例患者,随访期6~45个月,肿瘤控制率95%,中位生存期14.8个月,1年生存率63%,2年生存率25%。KPS评分在1个月内达到90分以上者占92%。结论伽玛刀是治疗肺癌脑转移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其疗效与肿瘤大小、位置、治疗剂量及肺癌的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体层重建技术在胸腰段椎管哑铃型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4例胸腰段椎管哑铃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胸腰椎CT增强和MRI检查, 并将CT影像数据导入医学影像三维重建系统进行三维重建, 根据重建结果制定手术计划后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1周、3个月复查CT及MRI评估手术疗效。门诊随访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 并采用McCormick分级评估神经功能, 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的疼痛感受。结果所有患者(100.0%)均一期全切除肿瘤。手术时间为(140±48)min(80~215 min), 术中失血量为(270±120)ml(50~600 ml)。术后住院时长为(7.5±2.1)d(4~11 d)。术后病理学结果提示:神经鞘瘤19例, 神经节细胞瘤2例, 神经纤维瘤2例,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术后2例(8.3%)患者并发气胸, 1例(4.2%)发生脑脊液漏及伤口感染, 无死亡病例。24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15.2±6.5)个月(3~40个月)。所有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X-刀在脑转移瘤补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X-刀治疗脑转移瘤233例,其中12例为行2次或3次X-刀治疗,重复行-0刀治疗的标准为复发的肿瘤部位分散或在以前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体积以外,KPS £70分。第1次靶区平均周边剂量为20Gy(17-30Gy),肿瘤平均体积2.2ml(0.3-20.1ml);第2次靶区平均周边剂量为18Gy(15-30Gy),肿瘤平均体积2.4ml(0.4-12.5ml);第3次靶区平均周边剂量为15Gy,肿瘤平均体积1.2ml(0.4-6.8ml)。结果:本组病人中,第1 次X-刀治疗35个病灶,1-2次治疗的中位时间为59周(5-104周),第2次治疗36个病灶,第3次治疗3个病灶。这12个病人中,在治疗过程中全部接受全脑放疗,全脑放疗的剂量为30-36Gy。实际第1次-治疗的中位生存期82周,第2次X-刀治疗的中位生存期21周。随访中有84%的病人获得影像学资料,90%局部控制,10%在疾病过程中进展,局部控制20周的占94.3%。生存质量提高占91.7%(11/12)。12例接受X-刀治疗的病人有9例(75%)死亡,其中8例(89%)死于颅内病变;1(11%)例死于系统性疾病,中枢系统的死因为出现癌性脑膜炎或颅内多发转移。结论:SRS治疗后出现其他部位的颅内转移的脑转移瘤的患,X-刀治疗可作为一种较好的补救治疗措施,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脑转移瘤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SRS治疗115例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115例脑转移瘤患者中位生存期12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KPS评分、出现脑转移的时间、脑转移灶数目、脑转移瘤体积及原发病灶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生存期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脑转移瘤预后的主要因素为KPS评分、出现脑转移的时间、脑转移瘤体积(P0.05)。结论 SRS是治疗脑转移瘤有效的方法。KPS评分、出现脑转移的时间、转移瘤体积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伽玛刀治疗脑干转移瘤的疗效。方法选取202医院放疗科2009—2012年接受伽玛刀治疗的脑干转移瘤患者34例,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生存分析中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率,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分析预后相关因素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2009-12—2012-12本中心共治疗34例脑干转移瘤患者,其中按发病部位分类:中脑7例,脑桥23例,延髓4例。按原发肿瘤分类:原发性肺癌14例,乳腺癌9例,肾癌5例,黑色素瘤6例。其中多发转移11例,单一病灶23例。年龄25~76岁,平均(53.71±12.95)岁。平均处方剂量(15.50±1.82)Gy,其中最小剂量10Gy,最大18.5Gy。肿瘤体积0.06~3.0(0.75±0.78)mL。伽玛刀治疗后中位生存期9.8个月,与生存期密切相关的预后因素是是否为单一病灶、有无黑色素瘤病史、肿瘤体积以及颅外病灶的控制情况。结论对体积0.75mL、原发肿瘤为非黑色素瘤的脑干转移瘤,应用15.5Gy的处方剂量,可取得较好的肿瘤局部控制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减少相关射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外科手术治疗对鼻咽癌放射性颞叶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7例鼻咽癌放射性脑损伤患者,观察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情况、随访术后6个月后的头颅MR以及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变化情况。结果术后头痛、肢体乏力、癫痫等症状完全改善或无再发。在术后6个月头颅MR中,20例颅内占位效应明显缓解,7例患者因非手术侧放射性病灶进展而再次出现占位效应;术后6个月患者的KP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差异(Z=-4.437,P0.01)。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颅内病灶占位效应明显的鼻咽癌放射性颞叶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可以明显缓解颅内占位效应,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荧光素钠(sodium fluorescein,SF)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肿瘤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在SF辅助下手术将患者分为SF辅助组和非SF辅助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肿瘤切除范围、局部复发率、术后生存时间等相关指标上的差异,并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共纳入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45例,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26~77岁,中位年龄54岁。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3~35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88.9%(40/45)和33.3%(15/45)。SF辅助手术20例(44.4%),非SF辅助手术25例(55.6%)。SF组与非SF组在性别、年龄、术前卡诺夫斯基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肿瘤位置(幕上或幕下)、颅内转移数量、有无颅外转移、术后综合治疗(化疗/靶向/免疫治疗)、术后头部放疗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非SF组相比,SF组肿瘤全切率...  相似文献   

16.
脑转移瘤的伽玛刀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评价伽玛刀治疗颅内脑转移瘤的疗效,分析能够预测预后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407例脑转移瘤患者接受了伽玛刀治疗,随访344例,共756个病灶,肿瘤体积平均为(8.2±5.1)cm3,中心剂量和周边剂量分别(27.1±4.9)Gy和(15.4±2.0)Gy.对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结果 经过平均(17.7±9.8)个月的随访,影像学提示肿瘤消失140个、缩小331个、不变222个、增大63个.死亡病例114(33.1%)例,伽玛刀治疗后的平均生存期为(12.1±6.0)个月.年龄<65岁、单发脑转移瘤、KPS≥70的患者有较好的生存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具有良好的控制率.年龄<65岁、无颅外病变加重、KPS评分≥70、转移瘤灶少、原发灶控制,是具有良好生存期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瘤内切瘤术治疗颅内巨大肿瘤患者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以2010-07—2014-07我院门诊收治的86例颅内巨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切除肿瘤,治疗组采取瘤内切瘤术治疗,记录手术情况,统计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出血量、输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疾病复发率分别为7.0%、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肿瘤体积较大者,使用瘤内切瘤术治疗,患者术后并发症少、创伤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脑转移瘤单纯手术和手术联合术后脑部放疗的治疗经验,并筛查此类患者放疗获益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北京协和医院脑转移瘤数据库中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成人脑转移瘤患者141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单纯手术组(91例)和手术联合术后脑部放疗组(联合治疗组,50例),收集性别、年龄、脑转移瘤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IVT)后桥接血管内治疗(EVT)术中使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采用IVT桥接EVT治疗的203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EVT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将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80例)与非替罗非班组(123例), 将使用替罗非班的患者根据是否行急诊支架植入术分为支架植入组(52例)与非支架植入组(28例)。分别统计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术后24 h、2~3 d及90 d颅内出血(ICH)或术后3~90 d新发ICH发生率, 致死性ICH发生率, 术后90 d死亡率]和预后的差异。结果 (1)与非替罗非班组比较, 替罗非班组男性、串联闭塞、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者占比较高, 心房颤动者占比较低, 手术时间较长, 脑卒中类型的分布不同,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与非替罗非班组患者术后24 h ICH发生率、术后2~3 d ICH发生率、术后90 d ICH发生率、致死性ICH发生率、术后90 d死亡率以及术后9...  相似文献   

20.
肺癌脑转移3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院1990~2005-12收治脑转移瘤55例,可以找到原发病灶42例,其中有32(76.2%)例原发病灶在肺部,现将肺癌脑转移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