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2寒痹疼痛:寒性收引而主痛。《素问·痹论》曰“寒气胜者,为痛痹”、“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灵枢·经筋》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素问·脉要精微论》亦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寒痹之生,一由寒邪胜引起,二由体质阳虚所致,内外相得乃客其形。症见肢体关节、筋骨、肌肉挛急疼痛,遇寒加剧,不得屈伸,得温痛减,痛处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白,脉象弦紧。此皆由筋骨血脉遇寒收引所致,治宜散寒温阳、舒筋止痛。  相似文献   

2.
非特异性腰痛是一种常见疾病,骨盆失衡是引起非特异性腰痛的重要原因。经筋病强调“以痛为输”取穴治疗,然而,仅在疼痛局部“以痛为输”寻找“筋结”并“解结”治疗经筋病不可避免地存在盲目性。本文试图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从上病下治视角看待非特异性腰痛,并从肌肉失衡角度分析不同腰、骨盆状态与腰痛的关系,通过定位病变肌肉以明确“以痛为输”取穴的方向,探讨“以痛为输”的多变性,探索提高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疗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非特异性腰痛属中医“腰痛”“痹证”等范畴,与经筋损伤关系密切.在经筋理论指导下的银质针疗法能松解筋结、缓解疼痛.核心肌群训练符合“从筋论治”原则,可增加腰背部肌肉的核心力量,增强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性.以腰痛与经筋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非特异性腰痛的病因病机,阐述银质针与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本病的内在机制及临床应用,以拓展临...  相似文献   

4.
基于经筋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期论治非特异性下腰痛,为丰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人体十二条经筋维络全身骨骼关节,具有主司人体运动、保护防御、调节经脉的作用。经筋在生理状态下维系腰部的功能活动,病理状态分为瘀沫疼痛期、涩渗痉挛期、横络形成期。根据经筋病理分期,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病程进展也对应分为3期,并给予相应治疗:初期轻刺激快速镇痛、促进组织修复;中期解除肌肉痉挛、改善肌肉状态;后期解除结筋病灶点。  相似文献   

5.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归属于“经筋病”范畴,经筋理论可以诠释本病的生理病理并指导治疗。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针刺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消除水肿、降低局部炎症因子等致痛物质、松解组织粘连,即松解筋结、缓解疼痛。温针的温通之力可补针力之不足,使温热之力沿针体直达针刺部位,并扩散至深层组织,使针刺效果更佳,对临床运用经筋理论指导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该文介绍李勇教授基于经筋理论采用苍龟探穴法治疗非特异性腰背痛的经验。李勇教授认为该病由足太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少阳经筋、足少阴经筋和足太阴经筋病变导致经络不通则痛,久而不荣则痛所致,治疗时强调先揣穴,寻找结筋病灶点,然后基于“气至病所”的治疗原则,采用苍龟探穴法对结筋病灶点进行“解结”,继而配以温针灸,解除卡压,恢复气血运行,最后嘱患者进行八段锦锻炼,增强腰背部核心肌群力量,使腰痛恢复且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7.
笔者基于中医经典著作及现代研究论治肩周炎,文章从“经筋理论”探析肩周炎的生理病理及治疗原则和方法。肩周炎属于“经筋病”范畴,肩关节的稳定由肩部的经筋维持,肩周炎的病理改变关键是筋急,病理产物为筋结;治疗原则是“温筋通络,松筋解结”,局部“筋节点”及远端点取穴;治疗方法则采用温针灸、针刀、火针、推拿等,以期为治疗肩周炎拓展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孙勇  郝军 《中医正骨》2016,(4):72-74
经筋理论源于经络学的十二经筋,从概念上讲经筋理论是筋病理论的一部分;从病证上看,经筋理论是筋病理论在四肢的具体表现;从治疗方面分析,经筋理论长期强调针灸、针刀等治疗方法,而筋病理论不再局限于针灸、针刀等疗法,而是融合了功能锻炼、药物、针灸、推拿等疗法,更加强调预防和力学的平衡。本文从概念、病证、辨证和治疗几个方面对筋病理论和经筋理论的异同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9.
膝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退行性关节疾病,以关节疼痛、僵硬和功能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解结”是在经筋理论指导下利用针刀“纵疏横剥”的解筋作用解除由经筋损伤形成的结筋病灶点,使经筋疏利、经脉通畅、气血合和,从而恢复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的功能。文章从经筋与KOA的相关性、结筋病灶点的形成和疏筋解结术具体定点操作概述针刀疏筋解结术对早期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使其更加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刀经筋层松解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疗法,每天1次,连续治疗5次;治疗组予针刀经筋层松解术治疗1次。观察临床疗效及感觉疼痛、活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91.1%;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感觉疼痛评分、活动疼痛评分及Oswestry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感觉疼痛评分、活动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经筋层松解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改善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1.
结筋病灶点是构成经筋类疾病的基本病理概念,也是达到“解结”目的“靶点”,具有阻碍正常人体经筋组织运动造成局部疼痛发生的特点,并且局部伴有经筋组织的纤维化及发生无菌性炎症的特点。“龙虎交战针法”作为传统的镇痛类针刺手法,经过研究发现对于疼痛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具有改善局部微环境、松解局部肌肉筋膜组织、运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针对结筋病灶点的治疗具有很高的适用性。本研究从结筋病灶点经筋刺法的操作方式“龙虎交战针法”针刺结筋病灶点的优势和将“龙虎交战针法”与经筋刺法相结合使其更适合结筋病灶点的病理属性共3个方面探讨了使用“龙虎交战针法”结合经筋刺法针刺结筋病灶点以达解结和镇痛作用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谢辉  郭亮  吴笛  冉丹 《中国中医急症》2022,(6):1092-1095
腰痛病属于中医学“筋伤”“痹病”范畴,推拿是筋伤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全国名中医郭剑华主任中医师从“经筋”上阐述,以“筋结”为病机,要求医者治疗腰痛病时做到:“手摸心会”“以痛为腧”辨证取穴,推拿施治以“轻、柔、透、巧”为准则。手法治疗上将多种推拿手法有机结合,手法技巧与力量有机组合,提出“急性筋伤不治伤,治伤首先治远端”,针对不同病情施治,才能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经筋理论探讨非特异性腰痛的病理机制与手法治疗思路。其病理机制为经筋损伤引发致痛物质析出,长期形成病理性结筋病灶点,阻碍气血运行,产生经筋痹痛。临床通过查体与触诊结合的方式确定结筋病灶点位置,以理筋松解手法、关节复位手法及康复治疗手法为主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筋结”是经筋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成因主要是外感邪气与经筋劳损相互作用,造成经筋气血瘀滞。“筋结”会影响气血运行,可导致经络失养、筋肉失荣、筋不养骨,从而引起一系列疾病。中医治疗“筋结”的关键在于“解结”,常用的“解结”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推拿、刺络放血、导引等。本文从“筋结”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筋结”的“解结”方法2个方面,对“筋结”和“解结”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詹红生教授“筋主骨从、筋为骨用”的学术思想,阐述筋主骨从是筋骨和合之本;认为筋骨失和是非特异性腰痛发病之因,筋为骨用是防控之策;强调非特异性腰痛从筋论治的合理性、重要性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总结冯淑兰教授基于经筋理论运用针刀治疗顽固性面神经炎的经验。冯淑兰教授认为颈部经筋失衡是顽固性面神经炎的重要病机,治疗时除面部治疗以外更注重松解颈部及其两侧筋结等肌肉失衡点。针刀治疗顽固性面神经炎的治疗点多选用枕部附着肌群、患侧乳突、颈椎棘突与横突压痛点,以松解颈部手足太阳与少阳经筋的筋结点为重点,恢复经筋正常形态,改善经脉气血输布,加快面神经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经筋针刺联合麦肯基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非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0年5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医院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78例,采用简单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联合组,每组各39例。针刺组采用单纯经筋针刺,每次选取9~12个结筋病灶点。联合组采用经筋针刺联合麦肯基运动疗法隔天交替进行,治疗第一天采用经筋针刺,操作同针刺组,第二天采用麦肯基运动疗法。两组每天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6 d,休息1 d,两周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评分,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RMDQ评分均较前降低,联合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 经筋针刺联合麦肯基疗法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上效果显著,能极大的改善患者病痛和不适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摘要:肩前痛属于“筋痹病”范畴,经筋理论与肩前痛的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的联系紧密,并且对肩前痛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治疗上,宜遵循“舒筋通络,松解筋结”的治疗原则、治疗部位宜选取“结筋病灶点”、治疗方法可选取针刺、针刀、火针、推拿等。从经筋理论的角度理解肩前痛的发病与诊疗过程,有利于拓展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使用小针刀治疗网球肘,分析超声监测下小针刀针刺肘关节附近结筋病灶点治疗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监测下针刺经筋组(针刺结筋病灶点)和非超声监测下针刺经筋组。两组在肱骨外髁、曲池次、泽前次、泽下次、手三里次进行超声监测或非超声监测针刺。通过HSS2肘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对治疗方法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两种方法对肱骨外上髁炎都起到治疗效果,以超声监测下针刺经筋组效果显著。结论 用超声监测针刺肘关节周围结筋病灶点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更安全,针刀操作更有针对性,效果确切,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20.
针刺经筋结以苍龙摆尾法治疗中风后遗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所致的肢体瘫痪后遗症,一般远端下肢瘫痪恢复较易,近端上肢瘫痪则恢复较难。临床上软性瘫痪,关节弛纵不收。为偏枯萎废,刚性瘫痪,则关节僵屈不伸,或五指紧握,关节粘连,后者治殊匪易,多致终身畸残,为本病治疗巾一大难题。笔者在《内经》有关论述的启发下,大胆革新,将“燔针疾刺”易为针刺经筋结处,对本病上肢屈而不伸之候,施以相应的“苍龙摆尾法”获得满意效果。关于经筋结,《大素·第十三·经筋》注云:“十二经筋有起处、结处,循结处。筋有大筋、小筋、膜筋。(结)曲也,筋行回曲之处谓之结,经脉有卻,筋有结也”。《甲乙,卷二经筋篇注》:“结、聚之意思”。犹现代医学之神经丛,而主传导感应。肌腱之有鞘束,而主张力收缩。经筋之有结,而联缀百骸。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