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自发性脊髓出血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及诊治过程,探讨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23年收治的10例自发性脊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联合应用JOA评分和ASIA损伤分级用于脊髓病变的评估、mRS量表评价患者预后。结果 9例患者出现神经根性疼痛,10例均伴不同程度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受累表现。5例病因考虑为脊髓血管畸形,5例病因不明。3例患者行减压手术治疗,1例术前ASIA分级A级,末次随访仍为A级,另2例ASIA分级由术前B、C级恢复至D级;7例患者内科保守治疗,其中3例入院ASIA分级A级,末次随访1例恢复至D级,另2例仍为A级,其余4例入院ASIA分级B~D级,末次随访2例恢复至E级,2例恢复至D级。JOA评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残疾的患者恢复率依次72.2%、52.8%、2.9%。结论 脊髓血管畸形是脊髓出血最常见病因,CT阴性不能排除脊髓出血,MRI对其诊断价值较高,对有适应证者首选手术治疗,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手术或保守治疗预后均较差,脊髓出血早期JOA评分及mRS评分对其预后评估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18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对18例脊髓损伤患者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6次移植。移植前后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评估标准》(ASI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的Barthel指数给予患者评分,两次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有5例患者的《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评估标准》评分增加,其余13例均无变化,移植前后的评分比较P>0.05。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短期内观察疗效不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心率变异性(HRV)评价急性脊髓损伤(SCI)后自主神经功能(ANS)。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46例SCI的患者,根据其SCI的平面分为高位损伤(C_1~T_5)组和低位损伤组(T_6~T_(12))组。高位损伤组24例,其中新入院12例,康复训练后12例;低位损伤组22例,其中新入院11例,康复训练后11例。另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残损分级再次对患者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完全性SCI组和不完全性SCI组。其中完全性SCI组19例(新入院10例,康复训练后9例);不完全性SCI组27例(新入院13例,综合康复训练后14例)。收集新入院患者(受伤3~7 d)、康复训练后(康复训练3周,受伤后27~33 d)24 h动态心电图,分析指标: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LF)、LF/HF、超过50 ms的个数占总(PNN50)、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均值标准差(SDANN)。结果新入院患者中,高位损伤组较低位损伤组LF/HF下降显著,高频指标增高更显著,完全性SCI组与不完全SCI组伤相比,HRV无论高频部分还是低频部分都不同程度降低(P0.05);康复训练后高位损伤组与低位损伤组相比,LF/HF显著降低;完全性SCI组与不完全性SCI组相比,HRV无论高频部分还是低频部分不同程度降低;康复训练后与新入院对比,高位损伤组SDANN显著升高,不完全性SCI组SDANN显著升高,但其他各项指标变化不显著。结论急性期SCI损伤的平面越高,损伤程度越严重,此时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受损越发严重;伤后1个月时完全性SCI自主神经功能恢复较差,而损伤平面较高的患者难达到交感迷走平衡,损伤平面高的患者较损伤平面低的患者副交感神经更占优势,不完全性SCI患者自主神经恢复优于较完全性SCI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4:6)配型的脐血单核细胞(UCBMC)移植治疗慢性完全性脊髓损伤(SCI)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以及最佳细胞剂量和联合使用甲基强的松龙(MP)、碳酸锂对细胞移植的作用。 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0例SC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A、B、C、D、E组),每组4例受试者。在患者损伤上下缘脊神经背根入处的4个点(上下各2点)注射UCBMC,A、B、C组分别为每点各注射4、8和16 μL(100 000 UCBMC/μL,640万细胞)到SCI部位的上方和下方脊神经背根入处,D组为16 μL细胞注射加30 mg/kg MP静脉注射,E组为16 μL细胞注射加MP和口服碳酸锂(750 mg/d),一个疗程6周。受试者进行3~6个月的强化步行训练,以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为主要评分指标,脊髓损伤步行指数(WISCI)和脊髓独立量表(SCIM)为次要评分指标。 结果20例受试者的SCI平面分别位于C3~T11,平均受伤7年。治疗前,16例(80%)患者行走<10 m,18例(90%)患者自理生活需要协助。治疗后41~87周,受试者ASIA运动评分无明显变化,而WISCI和SCIM评分明显提高。15例(75%)患者可在辅助下步行10 m,12例(60%)患者恢复膀胱和肠道控制,5例(25%)患者由完全性SCI变为不完全性SCI;所有患者无神经功能丢失。 结论UCBMC移植和步行训练能提高慢性完全性SCI患者的WISCI和SCIM评分,但对运动评分没有改善,因此推测UCMBC移植能促进轴突的生长,从而激活中枢模式发生器,改善运动、排尿和排便等功能,而且联合使用MP和碳酸锂对细胞移植治疗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后发生自主神经反射异常是以血压阵发性骤然升高为特征的T6脊髓或以上平面的脊髓损伤(Spinalcord injury,SCI)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表现为自主神经反射亢进或自主神经反射不良(autonomic dysreflexia,AD)。自2010-01—2012-01我院收治102例SCI患者,40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中青年颈椎无骨折脱位的急性颈脊髓中央型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60例中青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取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分别在入院时、2周及l a后跟踪随访,并进行ASIA分级、ASIA运动评分和感觉评分.结果 观察组ASIA最终分级中D~E级所占比例、ASIA运动评分及感觉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青年颈椎脊髓中央性损伤患者,若脊髓明显受压或经MR1检查脊髓异常信号高于1个椎体高度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可缓解受损脊髓的压力,改善微循环,使脊髓功能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5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经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复习文献进行分析。脊髓电刺激手术分两期进行,若经电刺激Ⅰ期手术测试有效,则Ⅱ期手术植入脉冲发生器。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疼痛伤残量表(PDI)评估疗效,随访18个月。患者手术后VAS评分较术前下降50%,判定为有效。结果本研究纳入的5例患者中,3例患者经电刺激Ⅰ期手术测试有效后Ⅱ期手术植入脉冲发生器,Ⅰ期手术测试有效率为60%(3/5例)。Ⅱ期手术植入脉冲发生器的患者VAS评分术前均为10分,术后VAS分别为2、4和10分;PDI评分术前分别为52、56和49分,术后分别为16、30和49分;手术有效率为66.7%(2/3例)。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动员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脊髓损伤(SCI)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SCI患者72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2组,对照组32例给予神经生长因子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体BMSCs动员治疗.治疗前后依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及潜伏期的变化评价疗效,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细胞CD133+CD34+比例,MRI观察SCI治疗前后脊髓的形态学变化,同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组患者ASIA评分明显升高,MEP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外周血细胞CD133+ CD34+比例升高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自体BMSCs动员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SCI的修复,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01—2012-07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慢性脊髓损伤患者28例,骨髓干细胞动员后,采自体骨髓干细胞进行鞘内注射移植治疗,骨髓干细胞数量(1.0~10.0)×107,1次/周,共治疗2次。分别于移植前和移植后1、3、12个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2000)制订的评分标准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估疗效,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MSCs移植1个月后,针刺痛觉评分、轻触觉评分、运动评分和MBI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均明显改善(均P<0.05);移植3、12个月后各项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其中8例低热和3例低颅压性头痛,处理后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自体MSCs移植治疗SCI可改善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CT引导下脊髓穿刺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脊髓损伤后遗症患者行CT引导下脊髓穿刺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并进行术前和术后半年ASIA损伤分级评分。结果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结论CT引导下脊髓穿刺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可以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遗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例脊髓髓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经脊髓背侧正中入路行囊肿减压并囊壁切除术。术前、术后短期及末次随访采用McCormick分级评估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随访期间复查MRI, 以观察囊肿有无复发。结果脊髓髓内蛛网膜囊肿约占同期收治的脊髓髓内占位性病变的3.86%(9/233);发病年龄为10~61岁, 成年患者男女比例为2/5。首发症状主要为躯体疼痛(6/9)和肢体无力(4/9), 可伴有急性病程(4/9);术前McCormick分级Ⅰ级1例, Ⅱ级4例, Ⅲ级4例。9例患者中, 7例囊肿大部分切除, 2例囊肿部分切除, 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MRI提示囊肿均明显缩小。术后短期(术后1周)内4例症状完全缓解, 5例部分缓解, 其中4例随访期间症状进一步改善。1例失访, 另外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2~61个月, 随访期间症状无复发, 残留囊肿无增大。末次随访时, 8例患者的McCormick分级均为Ⅰ级。结论脊髓髓内蛛网膜囊肿临床罕见, 成人中女...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早期手术及康复训练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脊髓损伤早期脊髓探查和脊髓软化切开手术的术式和术后步行训练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对40例完全性脊髓损伤30 d内的患者行脊柱脊髓损伤早期联合手术方式:一次性完成椎体内固定、松解硬脊膜下粘连、脊髓内外彻底清创减压,从而减轻脊髓二次损伤,保护神经细胞和残存神经纤维;术后辅以个体化脊柱固定减负背心,开展伤后早期康复训练;术后进行6个月的定期脊髓功能评价。结果术中术后未发生手术部位大出血、感染、残损加重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残损分级A级17例、B级5例、C级11例、D级7例。ASIA评分:平均运动提高16.7分、针刺觉提高10.32分、轻触觉提高11.52分。结论在脊髓损伤早期行脊髓探查和脊髓软化切开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可恢复部分患者的部分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2001—2007年收治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患者36例,依据受伤机制和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采用3种手术方式,前路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8例(Ⅰ组),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2例(Ⅱ组),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6例(Ⅲ组),观察各组手术治疗前后及随访时joa评分变化。结果所有病例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joa评分平均增加4.6分(Ⅰ组4.8分,Ⅱ组4.3分,Ⅲ组4.8分)。随访4、12、24周,joa评分分别平均增加6.8分(Ⅰ组6.7,Ⅱ组6.3分,Ⅲ组6.9分)、7.6分(Ⅰ组7.6分,Ⅱ组7.4分,Ⅲ组7.7分)、8.2分(Ⅰ组8.2分,Ⅱ组8.0分,Ⅲ组8.3分)。2例术后1年仍有神经功能的改善。结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依据受伤机制和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手术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椎压缩性骨折伴脊髓损伤(SCI)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Fbg)、肿瘤坏死因子(TNF-α)、神经突起因子(Neuritin)水平与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01—2019-06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胸椎压缩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90例,按患者脊髓损伤程度分为完全SCI组28例和不完全SCI组62例,其中ASIA分级A级28例,B级33例,C级18例,D级11例。根据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51例和预后不良组38例。选取同期单纯胸椎压缩性骨折患者30例纳入单纯骨折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正常人群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于伤后24 h检测Fbg、TNF-α、Neuritin水平。结果完全SCI组、不完全SCI组、单纯骨折组3组患者的Fbg、TNF-α、Neuritin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单纯骨折组的Fbg水平高于完全SCI组和不完全SCI组(P<0.05)。单纯骨折组的TNF-α和Neuritin水平低于完全SCI组和不完全SCI组(P<0.05)。随着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逐渐加重,Fbg水平逐渐下降(P<0.05),TNF-α和Neuritin水平逐渐上升(P<0.05)。Fbg水平与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420,P<0.001),TNF-α、Neuritin水平与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313,P<0.001;r=0.694,P<0.001)。预后良好组的Fbg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的TNF-α和Neuritin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Fbg、TNF-α、Neuritin预测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的最佳阈值分别为287.83mg/dL(AUC=0.780)、2.06 ng/mL(AUC=0.732)、56.70 pg/L(AUC=0.781)。Fbg、TNF-α、Neuritin预测患者不良预后的最佳阈值分别为293.14 mg/dL(AUC=0.690)、1.91 ng/mL(AUC=0.713)、59.37 pg/L(AUC=0.698)。结论胸椎压缩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血清Fbg、TNF-α、Neuritin水平与神经功能具有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甲强龙对脊髓损伤(SCI)病人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收治的60例SCI的临床资料。采用EPO联合甲强龙治疗30例(观察组),单用甲强龙治疗30例(对照组)。甲强龙首次用量30 mg/kg,在15 min内静脉注射,1 h后以5.4 mg/(kg·h)维持治疗24 h后;EPO治疗,3 000 IU/次,3次/周,持续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评估生活能力。治疗前、治疗后2周检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准确记录两组病人治疗2周内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ASIA评分、ADL评分、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ASIA评分、ADL评分、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PO联合甲强龙治疗有利于促进SCI病人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脊髓损伤疼痛诊疗水平。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7年2月诊治的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国际脊髓损伤后疼痛分类法、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对疼痛进行诊断、归类,采用t检验分析不同类型疼痛之间的差异,以P 0. 05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65例患者,213例患者存在慢性疼痛,其中246例(55. 1%)患者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194例患者存在伤害感受性疼痛(73. 2%)。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平均VAS评分分别为7. 8±2. 1和5. 6±3. 1,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脊髓损伤后疼痛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后遗症,神经病理性疼痛较伤害感受性疼痛程度更剧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激光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3例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采取经皮神经电刺激和激光治疗,采用McGill疼痛问卷和疼痛视觉拟评分法(VAS)评定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效果。结果治疗前后各项疼痛评分明显下降(P<0.05),效果明显。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激光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效果明显,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脊髓背根入髓区(DREZ)入路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治疗偏心型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1例特发性或病因治疗无效的继发性偏心型脊髓空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空洞均位于颈、胸髓。患者均接受DREZ入路直形引流管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腰痛量表评分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采用MRI评估脊髓空洞的改善情况(空洞体积缩小≥50%为明显改善)。结果 21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出现暂时性上肢麻木及脑脊液漏各1例, 无一例患者出现分流管堵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死亡。术后3、12个月随访, 分别有17例(81.0%)、20例(95.2%)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mJOA腰痛量表评分分别为(11.6±1.1)分、(11.3±1.3)分, 与术前的(8.1±1.3)分比较均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影像学随访显示, 术后3个月, 19例(90.5%)患者的脊髓空洞明显改善;术后12个月, 20例(95.2%)患者的脊髓空洞明显改善。结论对于特发性或病因治疗无效的继发性...  相似文献   

19.
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的神经外科治疗方法、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14例,年龄28~72岁,病程8个月-28年;疼痛位于下肢感觉减退和缺失区,为烧灼、压榨或痉挛样疼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y scale,VAS)8~10分;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肌力下降.14例患者共行脊髓背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毁损术15次.结果 随访3个月-3年.6例疼痛消失,5例疼痛明显减轻,停用或少量使用镇痛剂,VAS 2~4分;3例疼痛无明显改善.所有病例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DREZ毁损术对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症状性骶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手术行骶管囊肿漏口自体肌筋膜组织封堵及脂肪组织囊腔填塞;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的疼痛程度;通过腰骶部MRI检查评估骶管囊肿的变化程度;通过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皮肤感觉、下肢肌力、排便、排尿、性功能等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情况。结果 32例患者的神经内镜手术均成功, 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存在骶尾部和(或)下肢疼痛的31例患者中, 27例(87.1%)术后疼痛明显缓解, 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5.59±1.48)分、(2.50±1.05)分、(1.94±0.80)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06.33, P<0.001)。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内MRI复查显示囊腔内的脑脊液信号转变为脂肪信号;其中10例患者术后3个月MRI复查可见囊腔内脂肪组织部分被吸收。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 患者的皮肤感觉异常、排便功能障碍、排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