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总结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疾病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及预后,并对药物保守治疗及腔内治疗的近中期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2007年12月至2017年12月住院治疗的SISMAD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选择、随访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本组共纳入124例SISMAD患者,主要症状为突发腹痛,影像学分型以YUN分型Ⅱ型为主。保守治疗的近期有效率为80.73%,随访症状缓解率为90.9%;腔内治疗近期有效率为96.59%,随访症状缓解率96.55%。保守治疗及腔内治疗近中期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多数SISMAD患者,保守治疗安全有效,应为其首选治疗方式;腔内治疗提供了较好的近中期疗效,但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在合并腹膜炎体征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以期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
总结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治疗的临床经验。回顾性分析菏泽市立医院2017年3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8例SISMAD患者的病例资料。18例患者中男14例,女4例;年龄41~73岁,平均(58.79±10.17)岁。其中13例患者入院时行保守治疗,其中2例因保守治疗3~5 d后腹痛加重改行腔内治疗,余1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入院后立即行腔内治疗3例;行开放手术治疗患者2例。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患者随访时间6~30个月,其中1例合并肺癌,患者因肺癌广泛转移于出院10个月后死亡。另有1例因饮酒后再发腹痛入院,予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均未再发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或新发血栓形成。SISMAD的治疗应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分型等多个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无明显肠道坏死及肠系膜上动脉破裂的患者,可首选保守治疗。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腔内治疗也可视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路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7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6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47~70岁,中位数年龄56.5岁;其中14例表现为急性上腹痛或脐周痛,另外2例分别因肾结石及胸腺癌复查CT时发现SISMAD。所有患者均经过CTA扫描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腔内血管重建术及开放手术治疗。结果:保守治疗成功10例,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成功5例,1例保守治疗中出现血压下降,怀疑夹层破裂出血急诊行开放动脉修补术,成功重建肠系膜上动脉血运。1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0个月,平均(28±13)个月,在随访期内无腹痛复发及肠道缺血症状。随访CT显示,保守治疗的患者无夹层瘤样扩张,腔内治疗成功的患者支架均通畅。结论:对于SISMAD,当诊断明确、肠系膜血运没有受到夹层严重影响、无腹膜炎征象时,应先给予保守治疗;没有缺血性肠坏死或腹膜炎征象、经保守治疗腹痛症状没有明显缓解时,应考虑采取腔内修复术;若出现夹层破裂出血、肠坏死或腹膜炎征象则应积极采取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SISMAD患者的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分型、治疗方法及随访记录。结果 25例患者中,Ⅰ型3例,Ⅱa型14例,Ⅱb型7例,Ⅲ型1例。2例无腹痛症状的患者,CTA分型为Ⅰ型,给予观察治疗。23例有症状的患者,保守治疗4例,其中Ⅱa型1例,Ⅱb型3例;血管腔内治疗18例,其中Ⅱa型13例,Ⅱb型4例,Ⅲ型1例;另有1例Ⅰ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腹痛不缓解,复查CTA示假腔持续扩大,后转血管腔内治疗。随访时间1~4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腹痛等症状,CTA提示病变无进展,支架无移位并保持通畅。结论 SISMAD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CTA可明确诊断并进行影像学分型,结合患者的症状,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以及发生血管重塑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策略。方法收集2007年5月至2018年5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和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22例SISMAD患者资料,根据随访结束时有无发生血管重塑分为血管重塑组和未重塑组,所有患者随访2年以上,收集两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症以及最大肠系膜上动脉直径、夹层长度、从肠系膜上动脉口到夹层开始的距离、真腔狭窄程度、肠系膜上动脉夹角等CT参数。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血管重塑的危险因素。结果血管重塑组7例,未重塑组15例。在CT相关参数中,未重塑组的夹层长度(P0.001)、真腔狭窄程度比例(P=0.013)、肠系膜上动脉夹角(P0.001)均大于重塑组。未重塑组从肠系膜上动脉口到夹层开始的距离显著短于重塑组(P=0.036)。在SC分型上未重塑组多表现为Ⅲ或Ⅳ型,而重塑组多表现为Ⅰ型(P=0.013)。在治疗方案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为保守治疗为主,未重塑组有3例因临床症状加重行手术治疗。随访期间SISMAD相关事件均发生在未重塑组中,1例为夹层进展,4例为形成动脉瘤。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夹层长度(OR=2.132,95%CI=1.100~4.530,P=0.025)、真腔狭窄程度(OR=3.250,95%CI=1.215~4.830,P=0.032)是血管重塑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SISMAD的治疗应谨慎给予外科干预治疗,夹层长度和真腔狭窄程度是影响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重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是一种特殊的在没有主动脉夹层的情况下发生的夹层。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SISMAD患者的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 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针对影像学表现, 已经提出了多种分型方案, 其最佳分型方案尚未达成共识。SISMAD的最佳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 包括保守、腔内介入和外科开放手术治疗。本文将对SISMAD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分型及治疗方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治路径.方法 分析2006年2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例.年龄43~63岁,平均(53±8)岁.除1例有明确的外伤史,余无明确诱因.所有患者均经腹部增强CT扫描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腔内支架治疗、保守治疗及开放手术治疗.结果 腔内支架治疗成功5例,未成功而转保守治疗9例.1例因疑有严重肠缺血的患者接受开放手术,术中行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开窗,恢复远端肠系膜上动脉血供.15例中13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为86.7%.随访时间12 ~60个月,平均(28±14)个月.在随访期内无腹痛复发及慢性肠缺血症状.保守治疗的患者CT随访无夹层瘤样扩张,腔内治疗成功的患者内支架均通畅.结论 腔内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成功率不高;对于症状缓解的患者及无症状的患者,可在长期随访检测下进行保守治疗;症状不缓解或出现肠缺血坏死征象时应尽早行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患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入院的27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A特征,依据保守治疗过程中腹痛缓解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缓解组(n=16,<3 d)和疼痛持续组(n=11,≥3 d)。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CTA特征。出院后定期随访并复查CTA,分析SISMAD患者的治疗情况、随访情况、腹痛持续时间长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Sakamoto分型SISMAD患者的影像学转归情况。结果 27例SISMAD患者中,5例患者采取血管腔内治疗,其余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住院期间,5例实施血管腔内治疗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缓解,未出现肠坏死、动脉破裂出血等并发症。在CTA形态特征方面,分支累及情况与SISMAD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可能有关。27例SISMAD患者中,共15例患者获得门诊及CTA随访,随访时间为4~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2例Ⅰ型患者中,有1例患者变化不大,另外1例患者出现瘤样扩张;Ⅱ型患者无明显变化;5例Ⅲa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6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7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akamoto血管影像学分型,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9例;3例Ⅰ型患者接受内科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不理想者及其他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结果保守治疗成功1例,共16例接受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11例患者置入支架1枚,5例患者置入支架2枚;术中造影检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真腔血流通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9个月,17例患者均无腹痛症状发生,SMA的CTA检查显示夹层动脉瘤不显影,SMA和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腔内介入治疗SISMAD是一种微创、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介入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3月~2016年3月16例SISMAD(Yun血管影像学分型,Ⅰ型2例,Ⅱa型5例,Ⅱb型9例)经多穿刺入路,导丝通过病变段,然后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结果 16例接受介入治疗,其中2例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介入治疗,手术技术成功率100%。16例共植入21枚自膨式裸支架,其中植入单层支架11例,双支架重叠术5例,术中造影显示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真腔血流通畅。16例随访3~36个月(平均18.8月),均无腹痛症状发生,肠系膜上动脉CTA显示夹层动脉瘤不显影,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经皮腔内介入治疗SISMA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发病率低, 曾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近年来, 随着增强CT检查的广泛应用, SISMAD的报道增多。目前对SISMAD的最佳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 其CT分型有多种, 但尚无一种公认的CT分型用于指导其临床治疗。国外的学者认为多数SISMAD可通过保守治疗改善症状, 而我国学者则更倾向于采用腔内介入治疗。笔者就CT分型指导SISMAD治疗选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诊治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0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3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SISMA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治疗策略的选择以及预后情况。 结果:3例SISMAD患者中男2例,女1例;临床症状均表现为腹痛,伴恶心呕吐;治疗前CTA均示肠系膜上动脉内由内膜片分割形成的真假腔,其中Sakamoto II型2例、III型1例;均未合并夹层破裂出血或肠坏死。3例均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再行腔内支架治疗,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腹痛症状缓解。随访2~8个月,3例均存活,症状消失,支架通畅。 结论:对有症状的疑似SISMAD的患者,应行CTA检查明确诊断;未合并夹层破裂出血、肠坏死SISMAD的患者,抗凝治疗的基础上腔内支架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短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16例SISMAD患者资料,根据Sakamoto分型,其中I型3例(18.75%),II型3例(18.75%),III型10例(62.5%)。结果:1例I型患者经保守治疗效果满意,2例I型患者、3例II型患者、5例III型患者行单支架植入术,5例III型患者行双支架植入术(其中1例III型患者真腔狭窄约95%,行球囊扩张后植入2枚支架)。所用支架均为自膨式裸支架。随访1~34个月,中位时间16个月,均未再发相关性腹痛等症状,腹部CTA显示夹层假腔不显影,支架无移位、变形,支架腔内无狭窄、闭塞。结论:腔内介入治疗SISMAD的短中期效果好,但其长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9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表现为急性腹痛,1例无症状。结果 2例保守治疗,4例行腔内自膨式支架植入,3例手术治疗(1例行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转流术,2例行内膜修补、人造血管补片成形术)。8例有症状者,腹痛均在治疗后3d内完全缓解。本组病例随访1个月至51个月,未再出现腹部不适症状,增强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通畅,未见明显瘤样扩张。结论对有SISMAD可能的患者应警惕,及早诊断和处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5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腔内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5例SISMAD行腔内支架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患者入院时、术后第1天、第3天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和D-二聚体进行比较;对患者入院时的腹痛时间、YOO分型、肠系膜上动脉至腹主动脉的角度、保守治疗时间、手术时间、支架的类型及长度、血管的重塑率及支架的远期通畅率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同一变量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的白细胞、NEUT%、D-二聚体在术后第3天与入院时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腹痛时间为24.0(15.0, 78.0) h;YOO分型中的IVS型占46.7%, 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角度≥60°占66.7%;在腔内治疗前接受保守治疗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诊治过程,并总结不同治疗方法的适用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9例SISMAD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结果所有病人先行保守治疗。其中23例病人腹痛缓解,定义为保守治疗成功组。6例病人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转行腔内治疗,术后腹痛好转,定义为腔内治疗组。两组间在夹层长度和真腔狭窄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随访5~28个月,1例腔内治疗病人出现腹部隐痛不适,复查CT血管造影(CTA)提示支架通畅,支架周围侧支稍减少。其余病人随访期间无腹痛等慢性肠缺血表现。结论急诊科行CTA检查在该疾病的早期确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部分病人经保守治疗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腔内治疗可作为重要的补充手段,如出现肠坏死或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需行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中受累分支动脉的cT血管造影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双源CT动脉造影确诊的6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肠系膜上动脉(SMA)分支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6例SISMAD患者中2例未出现分支动脉受累,其SMA的夹层范围局限于近中段:另4例共10支空回肠动脉可见夹层。其SMA的夹层范围均为开口近侧至SMA远端。9支空回肠动脉夹层的假腔均呈壁间血肿改变,横截面呈偏心性“靶征”,纵轴面呈“夹心”改变,另1支空回肠动脉闭塞。7支受累空回肠动脉与SMA夹层的假腔相通。受累空回肠动脉的真腔管径比明显低于SMA近中段和远段(P〈0.01,P〈0.05)。6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SISMAD范围广泛的病例可能更易出现分支动脉受累,而分支动脉夹层的分布与形态具有一定的自身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ISMAD)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ISMAD的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多排螺旋CT(MSCT)检查可见肠系膜上动脉整体形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能清晰地显示ISMAD病变程度、范围,尤其是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本组患者第1破口距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平均距离为(2.3±1.2)cm(1~5 cm).9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成功,3例患者保守治疗失败后采取腔内支架治疗,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时间为3个月(2~28个月),9例患者进食完全恢复,2例患者偶有腹部隐痛不适,1例患者时有腹痛发作,但症状较轻,无需处理即可缓解.结论 MSCT与DSA检查在ISMAD的诊断与病情评估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ISMAD保守治疗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治疗失败的患者需要腔内介入或开腹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远端破口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06年1月-2012年4月168例行TEVAR的Stam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根据远端破口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4型:Ⅰ型:破口位于支架尾部;Ⅱ型:破口位于胸腹主动脉,距离内脏动脉较近或累及内脏动脉;Ⅲ型:破口位于肾下腹主动脉,破口未累及内脏动脉;Ⅳ型:破口位于髂动脉.据此分型标准,对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发生远端破口的82例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并决定手术时机.结果 有82例患者支架远端仍有破口,临床分型为Ⅰ型:12例出现支架尾部破口,均行支架远端破口腔内隔绝术;Ⅱ型:47例破口位于腹主动脉并累计内脏动脉,经随访,其中4例在随访中发现假腔持续扩大或伴有症状,行“杂交”手术,即先行内脏动脉重建(髂动脉-双肾动脉,髂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髂动脉-腹腔干人工血管搭桥术),二期行胸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43例患者随访发现假腔无扩大,目前继续随访.Ⅲ型:13例破口位于肾下腹主动脉,均行腔内隔绝术.Ⅳ型:10例破口位于髂动脉,均行腔内隔绝术.术后围手术期无死亡.8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 ~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5.6±8.4)个月,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并发症.结论 对于TEVAR术后远端破口,应根据个体情况,结合临床分型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从而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的病例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2例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腹部增强CT或者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观察治疗、保守治疗、置管溶栓、腔内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结果 2例没有出现ISMAD相关腹痛症状的患者予以观察治疗。10例有症状的患者中,5例采用保守治疗,1例采用腔内治疗,1例急诊剖腹探查后行手术治疗,再行二期的腔内治疗,2例单纯采用置管溶栓治疗,1例采用置管溶栓后腔内治疗,腹痛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60个月,平均(16.8±12.3)月,患者无腹痛复发,未见夹层范围扩大及血栓增多,腔内治疗的患者支架通畅。结论 ISMAD的症状缺乏特异性,有赖于增强CT或者CTA明确诊断,保守治疗为ISMAD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保守治疗效果较差、预计血管破裂、肠缺血可能性大的患者,应及时予以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