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其非药用部位的产量远远高于花序,仅菊茎叶产量就为药用部位的3.5倍;长期以来,菊非药用部位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药用菊非药用部位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值得关注。研究表明,菊非药用部位富含挥发油类、黄酮类、酚酸类以及多糖类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惊厥和改善肠道失调等功效。通过对药用菊在栽培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茎、叶、根等非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为药用菊非药用部位的资源价值发现与产业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赵飞亚  陶爱恩  管鑫  钱金栿  夏从龙 《中草药》2021,52(8):2449-2457
重楼生长缓慢,野生资源枯竭,价格昂贵。长期以来,在政府扶持和企业带动下,逐渐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但仅以根茎作为药用部位,地上部分(茎、叶)资源被丢弃,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地上部分含有多糖、皂苷、黄酮等成分,具有抗癌、止血、抗炎、抗菌和抗氧化等药理作用,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通过对重楼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资源化利用模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非药用部位的资源价值发现与产业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山茱萸为木本药用植物山茱萸成熟果实的果肉干燥品。其果实成熟及采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叶片、果核等传统非药用部位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不仅造成生物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增加了生态环境负担。为提高山茱萸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减少其药材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基于中药资源化学和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理念,在前期资源价值挖掘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山茱萸叶及果核等非药用部位含有的化学成分,结合其可能的生物活性及潜在应用价值,提出山茱萸资源提质增效与产业绿色发展的若干建议,以期为山茱萸传统非药用部位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刘继艳  王冰  李超宇  于淼 《中草药》2024,55(9):3179-3189
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规定五味子的药用部位是干燥成熟果实,含有木脂素、多糖、萜类及黄酮等化合物,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抑菌等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五味子藤茎、叶、果梗和根等非药用部位同样含有木脂素、多糖、萜类及黄酮等活性成分,其中一些活性成分含量高于药用部位,但非药用部位常作为杂质被废弃,不仅未得到充分利用还造成资源浪费。基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对五味子非药用部位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总结,为深入开发五味子非药用部位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撑,为五味子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苦参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对苦参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其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提供参考。苦参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根部,成分类别包括生物碱、黄酮、三萜皂苷、木脂素、酚酸和少量的苯丙素类成分,其中已分离得到了41个生物碱和108个黄酮类化合物,但是对茎、叶、花、果等非药用部位的研究较少。对苦参地上部分开展深入化学研究有利于充分利用苦参资源。  相似文献   

6.
我国菊资源丰富,花序为其主要药用部位,其种植、采收过程的茎叶及根等非药用部位常被废弃。菊非药用部位同样含有丰富的资源性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和Patsnap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源,对菊资源国内外专利进行系统整理分析,从发展趋势、全球分布、申请人构成、技术领域、技术生命曲线、技术生长率及专利质量等多个角度阐述菊资源当前专利的活动特征,揭示菊资源产业发展态势及资源化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梳理菊花及菊非药用部位资源性化学成分特点及其潜在资源价值,并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提出精细高值化、转化增效、粗放低值化及文旅融合特色化的菊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策略与途径,为提升菊资源利用效率,延伸菊资源经济产业链,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西红花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红花是国际市场上的名贵香料和传统药材,其药用部位柱头的产量极低,仅占整朵花重的7.4%,其余部分被丢弃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西红花非药用部位的开发利用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西红花非药用部位富含黄酮、酚酸和多糖等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真菌、细胞毒性、抗炎和保肝等功效。该文对西红花非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西红花非药用部位的深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药用植物废弃物再利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晓燕  龚苏晓  张铁军  陈常青 《中草药》2016,47(7):1225-1229
中药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剩余丰富的非药用部位和药渣,产量巨大,但因其药用价值不及药用部位大而被废弃,对不同种类药用植物非药用部位及药材使用后药渣中化学成分进行阐述,以期为中药材废弃物综合再利用及药用植物废弃物药学利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贝母资源稀少,尤其是川贝母,市场价格昂贵,是十分名贵的中草药。目前,国内外关于贝母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较多,但是对非药用部位的研究却十分少。据少量文献报道,贝母的非药用部位与传统的鳞茎药用部位均含有许多一致的有效成分,且含量可观,这为稀缺的贝母资源开发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20,(6)
丹参属于传统大宗中药材,临床应用广泛,年需求量大。根及根茎是其药用部位,但仅占全草的33%,而地上部分一般作为非药用部位被丢弃,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研究表明,丹参地上部分富含酚酸、黄酮、三萜等成分,具有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和抗氧化等药理活性。本文通过对丹参地上部分已分离化合物的系统综述,明确了其化学成分的物质基础,同时,结合丹参地上部位药理活性的研究,以期为其综合开发利用及丹参资源经济产业链的延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药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是当前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大黄作为我国传统大宗中药材,主要来源于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目前,3种大黄均已实现规模化栽培,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化妆品和兽药等领域,年需求量达5 500余吨(1吨=1 000 kg)。然而,在生产及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非药用部位和药渣等废弃物,因无有效利用途径而废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大黄非药用部位有类似于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还富含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元素和常规营养成分,且使用历史悠久,某些资源性成分含量较根及根茎高,尤其是大黄茎叶安全性高、药食用价值潜力巨大;大黄药渣蒽醌类成分含量较高,具良好的抗菌活性。可见,大黄产业化过程废弃物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鉴于此,笔者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产地应用调研的基础上,对大黄药用部位和非药用部位的利用状况进行总结,对其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产生及其资源性物质和利用途径进行综述,并提出大黄废弃物多层次和多途径的资源化利用策略,以期为大黄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促进大黄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艳琰  唐于平  陈嘉倩  曹玉洁  段金廒 《中草药》2018,49(21):5170-5178
大黄是我国重要的大宗中药材之一,也是多功效、多品种、多道地产区中药材的典型代表。系统归纳了大黄的资源性化学成分,并基于不同品种、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不同组织器官分析了大黄资源化学研究进展,据此提出了关注地域变化与把握采收时节,不同品种的"功效偏向性"应用、非药用部位利用、资源性成分的高值化发展等大黄资源化学利用途径与策略,为大黄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丹参地上部分资源价值发现与开发利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与根本保障。随着我国以消耗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为特征的资源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如何对药材生产过程产生的非药用部位及下脚料、中药制药等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固液废弃物及副产物等进行资源化利用,延伸资源经济产业链,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走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之路,已成为亟待探索和迫切解决的重大社会及科学问题。本文以丹参药材生产过程产生的非药用部位丹参地上部分为例,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对丹参地上部分的资源性化学成分、资源价值发现及其资源化利用策略等进行探讨,以期为实现丹参地上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其不仅为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也是畜禽疾病防治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畜禽饲用产品禁用抗生素政策的颁布实施,开发可有效替代抗生素(替抗)的饲用产品已成为目前畜牧行业的研究热点。基于天然资源的中药类饲用产品开发是目前业界较为公认的实现饲用产品替抗的重要发展方向。中药材生产及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非药用部位及副产物未得到有效利用,既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又加剧了生态环境压力。现代研究发现,这些未被利用的废弃物及副产物中多富含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菌消炎、助消化及具有营养功能的可饲用资源性物质,且具有资源储量大、生产成本低、亟需消纳处置等资源特性。提出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非药用部位及副产物是开发替抗类饲用产品的潜在重要原料,并就其开发功能性饲用产品实现饲用产品禁抗的可行性及已有研究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对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中药资源产业的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提供支撑,为饲用抗生素的有效替代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杨飞霞  王玉  夏鹏飞  杨蕊菁  王玉霞  张建  樊秦  赵磊 《中草药》2020,51(10):2718-2731
秦艽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功效独特且资源丰富,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较为广泛。秦艽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环烯醚萜类、木脂素类、黄酮类、三萜类、生物碱类等成分,具有抗炎镇痛、保肝、抗病毒、抗肿瘤、免疫抑制、降压等活性。由于其化学成分种类多样且药理活性广泛,可作为一种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药用植物。随着秦艽资源需求大增,野生秦艽资源极度萎缩,且秦艽药用基原众多、药用部位各异造成药材来源混杂,造成药用成分不稳定及市场混乱,质量标准亟待提高。在对秦艽资源现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质量标志物的概念,从化学成分与传统药性、传统功效、临床疗效、不同配伍等多方面对秦艽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为秦艽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临床用药的需要是药物被不断发现的源动力,扩大药用部位是发现新药的重要途径。中药"一体多用性"的理论对于中药新药用部位的发现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故从中药"一体多用"的普遍性、科学性、相对性等,探讨其对中药新药用部位发现及开发的启示,可以从传统非药用部位与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药理效用及临床功用等比较发现新的药用部位,也可以从非药用部位的副作用中开发新的药用资源。  相似文献   

17.
查阅山姜属中药药用部位和非药用部位中黄酮类成分的相关文献,阐述山姜属中药黄酮类成分的研究概况,指出黄酮类成分是山姜属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药用部位主要为根、果实以及种子,多含有丰富的黄酮类成分,生物活性强;而在非药用部位如茎、叶子中也含有多种黄酮类成分,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孙经梦  王辉 《中药材》2012,(8):1360-1364
桑树全株皆可药用,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表明其生物学活性多样,临床上也有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桑方药及有效部位的抗病毒活性及机制的研究和应用,以期为桑药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板蓝根、大青叶的不同产地药材及同一药材的不同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等方面的差别,阐述大青叶及板蓝根制剂在生产、开发及研究过程中,应根据制剂的不同功能主治,选择相应产地的药材以及药用部位。同时,针对不同的活性成分采用相应的提取、精制及制剂工艺,制定方便、专一、稳定的质量标准,以便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保证制剂的临床疗效,使中药材这一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防己根、根茎、茎、叶4个部位UPLC指纹图谱差异,初步获取不同部位之间化学成分类型及部分有效成分含量差异,为合理开发和利用防己药材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UPLC法建立防己不同部位化学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计算不同部位共有峰和相似度,并分析各部位特征峰;利用SPSS 23.0,采用成对样本t检验,对不同样本及不同成分根和根茎间含量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根和根茎化学成分相似度为0.928,两者含化学成分类似,并均含有防己药材指标性成分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茎和叶化学成分相似度为0.947,茎、叶与根及根茎相似度均较低,且不含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成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根茎化学成分综合含量高于根中含量,且其差异主要来源于其他非指标性成分,其指标成分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防己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类型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根茎中化学成分类型与根相似,且部分成分含量高于根中含量,可作为优质防己药材与根同用;茎和叶中不含防己药材指标性成分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不能作为防己药材代替根使用,但其含有许多其他化学成分,可作为新资源用于开发其他药用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