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听神经瘤手术面神经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7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DTI重建追踪面神经的位置,以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DTI定位面神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曲线下面积(AUC);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术前DTI重建面神经的结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面神经定位的一致性。结果17例患者术前行DTI重建均成功追踪面神经,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均成功定位面神经的实际位置,其中15例与术前DTI重建面神经的位置相符合,2例与DTI不相符合,包括1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前上部,而术前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上级,1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前下部,而术前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下级术前DTI定位面神经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0.0%,准确率为76.5%,AUC=0.900(P=0.011),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定位面神经具有一定的一致性(Kappa=0.734,P<0.01)。结论术前011对听神经瘤手术中面神经的定位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有助于术中保护面神经,从而减少面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结合面神经追踪技术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1月至2022年6月初次手术治疗的45例单发听神经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术前利用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结合面神经追踪技术, 重建头皮、颅骨、脑组织、动静脉系统、肿瘤及面神经, 根据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进行术前规划。通过术中显微镜下所见和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共同评价面神经追踪的准确性。术后2周按House-Brackmann(H-B)标准评估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术后3个月全部患者行MRI增强扫描, 结合术中所见, 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结果 45例患者均成功追踪出面神经走行, 经过术中显微镜下观察及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 走行相符42例, 不相符3例。以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作为金标准, 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面神经的准确率为93.3%。术前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结合面神经追踪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的一致性较高(Kappa=0.903, P<0.001)。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1.1%(41/45), 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良好率为86.7%(39/45)。肿瘤全切除/近全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3DSlicer软件进行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追踪在听神经瘤术中的应用价值,探索一种有效的辅助听神经瘤术中保护面神经功能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神经外科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43例按患者志愿分为观察组(21例)与对照组(22例),观察组患者术前完善FIESTA、DTI等影像学检查,并利用3DSlicer软件重建肿瘤与面神经纤维并预判肿瘤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术中联合神经电生理检测辅助听神经瘤手术切除,并记录术中面神经的实际位置;对照组仅利用神经电生理检测辅助定位面神经走行来指导手术完成。计算术前重建面神经位置与术中实际情况的符合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w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标准)与听力保留率的差异。结果利用3DSlicer软件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追踪技术为观察组21例听神经患者重建面神经成功20例,重建失败1例;20例患者中17例术前重建的面神经位置与其术中实际位置一致,符合率为85%;观察组患者术后1 w面神经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听力保留率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3DSlicer软件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追踪技术可有效辅助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的精准定位,有利于术中寻找与保护面神经,提高听神经瘤患者术后面神经的功能保留率和听力保留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显微切除术中的电生理监测(IFNM)对面神经功能保护的影响。方法45例听神经瘤患者分别行单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非监测组,22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过程中使用美国Bio-logic神经生理术中监测系统,对面神经进行监测(监测组,23例),观察术中面神经实时监测情况,随访所有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结果通过术中监测自发肌电图(EMG)结合、电刺激诱发EMG可以精确判断面神经的位置。本监测组23例听神经瘤,术后6个月面神经H-B分级,Ⅰ级13例、Ⅱ级3例、III级2例;非监测组22例听神经瘤,Ⅰ级5例、Ⅱ级2例、Ⅲ级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为手术时避免损伤面神经提供依据;肿瘤切除后可帮助确认面神经结构是否完整;全切肿瘤后引出EMG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与面神经预后密切相关。听神经瘤手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有效保护面神经。  相似文献   

5.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中应用价值。方法52例听神经瘤患者实施均经枕下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肿瘤,术中进行颅神经肌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监测,并在术末行面神经电刺激判断面神经的保留情况。结果52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全切,肿瘤全切除率100%,面神经解剖保留率92.3%(48/52),功能保留率为88.5%(46/52)。术末刺激强度≤4mA即引起肌电反应者提示预后良好。结论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提高听神经瘤手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同时,术末电刺激可为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术前运用弥散张量成像( DTI)技术定位大型听神经瘤与面神经相对位置的可行性,为术中保护和术后改善面神经功能提供帮助。方法对23例直径≥3.0 cm的大型听神经瘤病例,术前采用DTI显示肿瘤侧面神经并定位面神经与肿瘤的相对位置关系,在术中通过观察和电生理监测,验证术前面神经影像定位的准确性,并采取措施保护,术后随访面神经功能。结果肿瘤直径3.0~6.0 cm,平均(3.8±0.8)cm;18例(78.3%)面神经可通过DTI显示,其中8例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中部,6例位于肿瘤腹侧下方,2例位于肿瘤腹侧上方,1例位于肿瘤上极,1例位于肿瘤下极。术前DTI定位与术中定位吻合率为100%。1例直径5.0 cm听神经瘤的面神经仅部分显示,3例术前面瘫者和1例囊性听神经瘤的面神经未显示。肿瘤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随访4~28个月,面神经功能HB Ⅰ级10例,HB Ⅱ级13例。结论 DTI面神经成像技术有助于术前定位大型听神经瘤中的面神经位置,提高面神经的解剖和功能保留率,是降低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后面神经功能障碍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DTI重建面听神经模型在前庭神经鞘瘤手术中对面听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使用MRI及DTI影像建立肿瘤及面听神经模型的前庭神经鞘瘤病例资料,根据模型制定手术计划并实施手术治疗,术中辅以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 病人术前均可建立面听神经模型,且与术中所见解剖结构几乎完全一致.肿瘤全切29例,2例因肿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低水平神经肌肉阻滞状态下进行听神经瘤切除术中面神经的保护。方法28例大、中型听神经瘤患者行听神经瘤切除术,术中应用AXONEpochXP神经电生理工作站,根据4个成串刺激(train of four stim-ulation,TOF)和脑电图(EEG)分别监测肌松程度和麻醉深度,在肿瘤切除过程中通过调节肌松药物和麻醉药物剂量使T4/T1维持在25%~50%,术中监测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咬肌和斜方肌自由描记肌电图和诱发肌电图,分别反应面神经、三叉神经和副神经功能。于术后1周和术后第6个月分别评估面神经功能。结果28例患者术中均成功探测到面神经走行,电刺激强度为0.1~0.3mA,术中无患者发生体动情况。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率良好,术后1周面神经House-Brackmann(H-B)功能分级为Ⅰ级者5例、Ⅱ级者13例,Ⅲ级者8例,Ⅳ级者2例;至术后6个月面神经H-B功能分级Ⅰ级者10例,Ⅱ级者12例,Ⅲ级者5例,Ⅳ级者1例。结论在听神经瘤手术过程中通过电生理监测对面神经进行保护,需要电生理、麻醉和手术医生的配合。在低水平神经肌肉接头阻滞状态下,完全可以达到确保手术安全进行及保护面神经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对术后面神经功能保护的效果。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听神经瘤患者11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观察组患者肿瘤全切率、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率分别为91.38%、91.38%和87.93%,对照组分别为78.85%、75.00%和69.2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为Ⅰ级者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1个月时,观察组面神经功能为Ⅰ级者分别为22.41%和56.90%,对照组分别为15.38%和23.08%,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有效保护听神经瘤手术患者的面神经功能,降低手术的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76例听神经瘤手术的面、听神经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手术中面、听神经的保护方法及手术技巧.方法 76例首发听神经瘤患者,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及药物保护(尼莫地平),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1年行面神经HB功能分级评估及听力评估.结果 7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71例(93%),面神经解剖保留74例(97%),听神经解剖保留16例(21%).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评估,Ⅰ级25例,Ⅱ级32例,Ⅲ级11例,Ⅳ级4例,Ⅴ级2例,Ⅵ级2例.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评估,Ⅰ级37例,Ⅱ级24例,Ⅲ级9例,Ⅳ级3例,Ⅴ级1例,Ⅵ级2例.术后1年时听力保留者16例,占21%.结论 听神经瘤手术中进行面神经电生理监测、药物治疗及娴熟的显微外科技巧是面、听神经功能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下手术治疗听神经瘤,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神经功能的保留率,初步实现听神经瘤的“精准”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8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下手术治疗的听神经瘤患者,共30例。患者术前均采用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FIESTA—C)和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重建面神经,术中显微镜下验证所重建面神经位置的准确性。将重建的面神经、内听道水成像、颞骨薄层CT扫描重建并进行多模态融合,判断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CT导航下确定内听道后壁的准确位置及需要磨除的范围,术中持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30例患者中,面神经重建成功率为100.0%,与实际位置符合率为93.3%(28/30)。17例进行导航,导航注册误差为0.30~0.92mm,平均(0.47±0.15)mm。39例中,肿瘤全切除28例(93.3%),次全切除2例(6.7%);面神经解剖保留28例(93.3%),功能保留26例(86.7%)。术前均为不可用听力,术后无听力保留及改善。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无脑脊液漏、术区血肿及后组脑神经损伤症状。结论采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听神经瘤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功能的保留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中面神经监测在听神经瘤术中对面神经的保护意义,并对解剖保留的面神经的功能进行评价。方法 53例听神经瘤患者在手术时均采用英国Oxford-instrumen公司生产的神经电生理监测仪进行术中面神经监测。全部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肿瘤,肿瘤切除后对面神经进行功能评价。结果面神经解剖保留率90.5%,6个月后功能保留率为84.9%。结论术中面神经监测在听神经瘤术中有助于确定面神经的位置,提高面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锁孔手术治疗听神经瘤策略,评价其在听神经瘤术中的可行性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对面神经保护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听神经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MRI增强扫描检查,术中锁孔乙状窦后幕下入路切除肿瘤,并应用神经电生理仪监测以保留面神经。结果术后复查MRI:全切除41例,次全切除17例,大部切除7例。面神经解剖保留49例,未能保留或未暴露16例。随访6个月~4年,面瘫情况(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术后3 d:Ⅰ~Ⅱ级21例,Ⅲ~Ⅳ级34例,Ⅴ~Ⅵ级10例;术后6个月:Ⅰ~Ⅱ级47例,Ⅲ~Ⅳ级11例,Ⅴ~Ⅵ级7例。本组无小脑挫伤、病死、病残,无后组脑神经损伤及脑脊液漏发生。结论锁孔手术治疗听神经瘤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利于面神经判断及保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弥散张量成像(DTI)定位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治疗的106例听神经瘤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术前DTI定位与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者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手术效果及术后患者面神经功能。结果 面神经均位于肿瘤腹侧,其中位于腹侧中央者最多(44例,占41.51%),其次是腹侧前上部者(25例,占23.58%)。术前DTI结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相符合者有100例(94.34%),不符合者有6例(5.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面神经均实现解剖保留。术前面神经功能良好率为89.62%;术后2周、3个月、6个月以及1年,患者面神经功能良好率分别为74.53%、46.23%、53.77%及85.85%;患者术前与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通过DTI定位面神经与肿瘤位置较准确,且手术效果较好、面神经保留率较高,术后面神经有一定损伤,6个月后开始恢复,术后面神经功能障碍发生概率降低。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6): 29-33]  相似文献   

15.
听神经瘤术中行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体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和了解听神经瘤术中行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方法,以提高面神经功能保留率。方法在28例单侧听神经瘤患者切除肿瘤术中行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术后一周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对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28例患者中,面神经解剖保留27例(占96.43%)。术后一周面神经功能评估,Ⅰ级10例,Ⅱ级8例,Ⅲ级7例,Ⅳ级2例,Ⅴ级1例。结论听神经瘤手术中进行面神经电生理监测为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帮助,该技术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手术切除的大型听神经瘤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侧卧位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162例(89.0%),次全切除12例,大部切除8例。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2.3%(168/182),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69.8%(127/182)。术后死亡4例。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48例中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89.5%(43/48),较同期未监测患者面神经保留率(70.0%,14/20)明显提高(P〈0.05)。146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面神经功能保留121例(82.9%)。结论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手效果确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有效提高面神经的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17.
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面神经容易受到损害,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因此,听神经瘤切除术中面神经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1-2].术中神经电生理功能监测通过诱发肌电图的监测,可以准确判断脑神经位置及走行,最大程度避免脑神经的损伤,利于术者避开重要的神经结构或者及时终止危险操作,防止出现不可逆的神经损伤[3-4].本研究回顾分析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间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的25例患者临床资料,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对面听神经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鞘瘤的疗效。方法本组回顾性分析了98例听神经鞘瘤病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术中均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本组肿瘤全切除96例(97.9%);次全切除2例;面神经解剖保留98例(100%);岩静脉解剖保留95例(96.9%);听力保留14例(14.3%);无死亡病例。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鞘瘤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大中型听神经瘤的疗效及保护面神经的方法。方法 23例大中型听神经瘤(直径>2 cm)患者均在电生理监测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术后对其面神经功能进行随防。结果 肿瘤全切除15例,近全切除8例;面神经保留22例,保留率为95.7%;术后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1级3例,2级10例,3级6例,4级2例,5级1例,6级1例。术后所有病人随访3~24月,发生脑脊液漏者1例,长期昏迷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显微手术与面神经的电生理监测为全切除大中型听神经瘤并保留面神经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一、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概述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是应用各种神经电生理技术,来监测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并提示术采取干预措施使神经损伤消除或减至最小的一门技术。它监测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过程是缺血和机械损伤,包括监测和定位两种技术。监测是在术中对神经通路功能的完整性进行连续的评估。定位是在术中对解剖上不确定的神经结构进行功能上的鉴定和保护(比如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电刺激面神经可以鉴别面神经与肿瘤的关系和确定神经功能的完整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