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Hp感染对胃癌生长、侵袭和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对112例胃癌(胃癌组)、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组)和6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对照组)患者分别应用快速尿素酶、14C-呼气试验及改良Giemsa染色方法检测Hp,对胃黏膜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值。结果:在Hp阳性与Hp阴性的对照组中VEGF的表达及MV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p阳性的胃癌组织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VEGF的表达及MVD值明显高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VEGF表达和MVD值与CAG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但CAG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使胃癌组织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VEGF高表达及MVD值升高,故Hp与胃癌的发生及血管形成密切相关,是影响胃癌生长、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胃部病变的血清胃蛋白酶原变化。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胃部疾病患者21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浅表性胃炎54例,糜烂性胃炎30例,萎缩性胃炎44例,胃溃疡36例,十二指肠溃疡40例,胃癌12例。比较各组PGⅠ、PGⅡ以及PGⅠ/PGⅡ水平,比较Hp阳性与Hp阴性患者PGⅠ、PGⅡ以及PGⅠ/PGⅡ水平。结果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PGⅠ显著高于对照组,萎缩性胃炎以及胃癌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PG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PGⅠ/PG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胃癌PGⅠ/PG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性溃疡患者Hp阳性PGⅠ、PGⅡ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Hp阳性患者PGⅡ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PGⅠ/PGⅡ显著低于Hp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对初步筛查慢性胃部病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血清胃蛋白酶原和尿素~(14)C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探索其在胃癌和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本院接受体检或治疗的胃部疾病患者,胃癌49例,肠上皮化生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9例,胃溃疡37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40例,选53例体检为健康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血中PG Ⅰ、PG Ⅱ和PGR(胃蛋白酶原比值),用尿素~(14)C呼气试验测定幽门螺杆菌。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的PG Ⅰ,PG Ⅱ较对照组高,PGR则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的PG Ⅰ,PGR较低,PG Ⅱ则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Hp感染率最低,胃溃疡患者Hp感染率最高(75.68%),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对象的PG Ⅰ、PG Ⅱ及PGR与阴性实验对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 Ⅰ、PG Ⅱ、PRG可作为临床上诊断胃癌和癌前病变的初筛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患者血清COX-2影响.方法 将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本医院收治的310例Hp相关性胃病患者按照病理学诊断结果分为胃溃疡组117例、十二指肠溃疡组96例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97例,另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感染Hp患者均行标准四联疗法,记录胃病患者Hp根除率;分别抽取各组受试对象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四组血清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水平.结果 310例胃病患者Hp根除273例,总根除成功率88.1% (273/310);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Hp根除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2.375,P>0.05),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Hp根除成功率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x2=3.996、9.162,P<0.05).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血清COX-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血清COX-2又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0.05),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两组间COX-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根除成功的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OX-2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根除失败的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OX-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相关性胃病患者在成功根除Hp后,血清COX-2会显著降低,血清COX-2可以作为Hp根除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 (pepsinogen,PG)亚群 (PG 、PG )含量与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疾病的关系 ,选取体检健康者 3 0例 (对照组 )和疾病组 14 4例 (实验组 ) ,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 47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3 5例 ,胃溃疡 40例 ,胃癌 2 2例。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 (RUT)及病理切片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 ,采用放射免疫法 (RIA)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 ,旨在研究胃相关性疾病患者以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 ,RUT法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率 (79.17% )高于病理切片法 (4 0 .2 8% )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幽门螺杆菌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患者中有较高的阳性率 ,胃癌组患者 Hp感染率低于胃炎及胃溃疡组 ;在血清 PG含量检测中 ,胃癌组低于对照组、浅表性胃炎组及胃溃疡组 (P<0 .0 1) ,胃癌组 PG /PG 比值低于对照组及浅表性胃炎组 (P<0 .0 1) ,Hp(+ )组 PG 、PG 含量均高于 Hp(-)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存素(survivin)在胃癌和胃炎中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为胃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survivin以及Hp在胃癌以及各型胃炎中的表达。结果胃癌和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P<0.05)。Hp感染阳性的胃癌和各型胃炎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率和Hp感染阴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胃癌中survivin阳性表达略高于高、中分化胃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存在过表达,Hp感染与survivin表达无关,Survivin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胃病组织中C-myc、p16、p53、K-ras和C-erbB-2基因表达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同顾性分析胃镜检奁活检标本162例,观察胃黏膜的炎症、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变化及HP(HP IgG).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myc、p16、p53、K-ras和C-erb B-2基因的表达.结果:在不同胃病组织中,C-myc、P16、P53基因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而K-ras和C-erbB-2基因表达差异无显著性.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检出率依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胃溃疡顺序逐渐增加.HP感染率以胃癌最高,而在胃溃疡、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组织中检出率较低.结论:胃癌组织中癌基因表达显著高于非癌变胃病,HP感染与胃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张志广  李熳  闻淑军  江勇  翟浩宇  季英兰 《天津医药》2012,40(12):1203-1205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行手术切除的胃腺癌患者198例;胃炎患者98例,分萎缩性胃炎组52例和非萎缩性胃炎组4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组HIF-1α和iNOS的蛋白表达。结果:胃腺癌组Hp感染阳性率(69.70%)明显高于胃炎组(54.08%),HIF-1α和iNOS在胃腺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Hp阳性胃腺癌组的HIF-1α和iNOS表达的阳性率高于Hp阴性组。结论:Hp可能通过促进HIF-1α和iNOS的表达来参与胃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癌标本 6 0例 ,将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各 2 0例作为对照 ,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结果 :6 0例胃癌中端粒酶的阳性率为 88.3% ( 5 3/ 6 0 ) ,2 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非典型增生 2 0例的阳性率为 35 % ( 7/ 2 0 ) ,2 0例浅表性胃炎阳性率为 5 % ( 1/ 2 0 )。胃癌组与慢性浅表性胃炎及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 ,非典型增生与浅表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 ,不同组织学分型胃癌其端粒酶阳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端粒酶在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但与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 ,同时端粒酶在某些癌前病变中也有一定程度的表达。端粒酶的检测对胃癌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血清胃蛋白酶原(PG)与慢性胃病、胃癌之间的关系。方法 240例受检者分为浅表性胃炎(A组,40例)、胃溃疡(B组,4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组,46例)、胃癌(D组,55例)和正常对照(E组,58例)五组。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PGⅠ和PGⅡ值;胶体金法检测血清中Hp-IgG抗体。结果与E组比较,B组血清PGⅠ、PGⅡ明显升高(P<0.01),PGⅠ/PGⅡ比值(PGR)显著降低(P<0.01);C组和D组血清PGⅠ水平和PGR均显著降低(P<0.01),而PGⅡ水平明显增高(P<0.05或P<0.01)。E组、A组、B组、C组和D组Hp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56.9%、65.0%、78.0%、69.6%和76.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患者血清PGⅠ、PGⅡ及PGR在Hp-IgG抗体阳性组和Hp-IgG抗体阴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异常血清PG可作为癌前病变及胃癌早期的筛查指标。Hp感染对慢性胃病及胃癌患者血清PG水平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诱生型环氧合酶(COX-2)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30例胃癌患者(A组)、6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B组)、30例浅表性胃炎患者(C组),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组患者的胃黏膜COX-2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B组肠上皮化生(IM)患者的Hp阳性检出率最高,异型增生(Dys)与A组的Hp阳性检出率、COX-2阳性检出率次之。 A、B组的Hp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Ca、Dys、IM中均可检测到COX-2蛋白表达,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2阳性在Hp阳性胃黏膜病变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Hp阴性胃黏膜病变(P〈0.05)。结论 Hp感染可促进胃癌细胞的COX-2表达,COX-2表达过度、Hp感染都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苦参碱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住院并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58例。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9例,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治疗,观察组给予苦参碱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胃镜情况、主要症状积分及Hp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32%,对照组为80.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溃疡、胆汁反流、出血斑、糜烂的发生率分别为5.68%、7.86%、10.92%和7.86%,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充血水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胃脘胀痛、反酸烧心、食欲减退症状得分分别为(1.02±0.78)分、(0.50±0.67)分和(0.54±0.62)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呃逆喛气症状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转阴率为47.66%,对照组为16.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对临床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瘤-2(Bcl-2)和核因子κB(NF-κB)在胃炎及胃癌患者体内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胃黏膜中Bcl-2和NF-κB的表达。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黏膜组织细胞中Bcl-2和NF-κB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患者黏膜组织细胞中Bcl-2和NF-κB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结论 Bcl-2和NF-κB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Hp阳性CA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10 d序贯疗法治疗,前5d口服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后5d改为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左氧氟沙星胶囊+呋喃唑酮片.对照组按标准三联疗法用药:枸椽酸铋钾片+替硝唑片+克拉霉素片.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Hp清除及胃黏膜炎症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P<0.05);治疗组Hp根除率和1年复发率为86.7%和15.4%,对照组分别为68.3%和36.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胃黏膜慢性炎症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 序贯疗法对Hp相关性CAG患者Hp根除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胃黏膜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替普瑞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方法将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有无Hp感染分为两组,Hp阳性组46例,Hp阴性组44例。均予替普瑞酮50mg,3次/d,饭后口服,疗程为8周。8周后复查症状、胃镜、病理和副作用。结果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治疗后替普瑞酮对临床症状缓解上腹饱胀总有效率为94%,对恶心为80%,嗳气为84%,烧心为84%,反酸为79%,上述症状总有效率为94%。而Hp阴性组总有效率90.8%,Hp阳性组总有效率93.2%,两组症状缓解无显著差异(P〉0.05)。8周后经胃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黏膜炎症明显改善,而不良反应轻微。Hp阳性组治疗后仍为阳性,对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不明显。结论替普瑞酮作为一种胃黏膜保护剂,是治疗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Epstein-Barr virus(EBV)、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原位杂交(ISH)技术检测100例胃癌组织(胃癌组)及82例胃炎组织(胃炎组)中EBV的感染情况,采用PCR技术检测Hp感染情况,分析EBV、Hp感染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EBV和Hp的感染阳性率均高于胃炎组(9.0%vs0和56.0%vs40.2%,均P<0.05)。贲门胃体癌较胃窦癌EBV感染率高(16.3%vs2.0%,P<0.05),低分化癌较中高分化癌EBV、Hp感染率高(15.7%vs2.0%和66.7%vs44.9%,均P<0.05),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间EBV、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发生部位间的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癌组EBV与Hp感染无相关性(r=0.137,P>0.05)。结论EBV、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2个独立因素,二者均与胃癌的恶性演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