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研究MRI3DT1SPGR序列对三叉神经痛(TN)病因诊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常规MRI加3DT1SPGR序列行脑干薄层扫描60例TN患者,采用盲法确定三叉神经根部解剖改变,分别观察双侧三叉神经周围是否存在血管影,并测定三叉神经长轴与邻近血管的距离,两侧对照分析。结果:(1)3DT1SPGR法发现症状侧血管神经之间有切迹者17例,接触者24例,阳性率71%。非症状侧阳性率22%。有三叉神经痛症状的一侧血管接触、压迫神经的比率明显高于非症状侧;(2)MRI常规扫描发现有三叉神经症状的一侧血管压迫神经比率为42%,非症状侧为12%。结论:MRI加3DT1SPGR序列为目前TN病因诊断的较好影像检查方法,TN的主要病因为患侧三叉神经根部受血管压迫。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及健康者两组MRI影像学资料中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接触的夹角,分析TN患者神经血管接触时夹角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58例单侧TN并行MVD手术证实NVC程度为中重度患者纳入研究组,46例健康者影像学显示NVC程度均中重度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完成MR3D-FIESTA与3D-TOF两序列扫描,层厚1mm;在两序列及相关后处理图像上分析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夹角。结果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夹角为45°~90°时出现率明显高于健康侧(P0.01)。结论 NVC中重度压迫且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夹角为45°~90°更易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在诊断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血管神经压迫中的价值.方法 经临床诊断三叉神经痛23例,面肌痉挛22例,行三维时间飞越稳态梯度回波序列(3D-TOF-SPGR)采集图像,利用原始图像对两侧三叉神经和面神经进行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观察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3例三叉神经痛中,MRTA显示19例存在三叉神经血管压迫或接触,阳性率为82.6%(19/23),可疑接触4例.22例面肌痉挛中有20例MRTA显示了面神经起始段有微血管跨越或对面神经有轻微的推压改变,阳性率为95.5%(21/22),与手术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MRTA对发现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血管神经压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MR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FIESTA)序列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3D-FIESTA序列成像并多平面重建,分析患侧组与健侧组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关系.结果 患侧组与健侧组神经血管接触阳性比例分别为20/23与11/23,神经受压推移比例分别为6/23与0/23,经统计学分析,2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 3D-FIESTA序列可以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TN)双侧三叉神经在MR弥散张量成像(DTI)上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证实TN患者的DTI图像,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32~71岁。3D Space序列行三叉神经脑池段脑干薄层轴位T2WI扫描,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DTI复制Space序列的扫描位置。测量症状侧及正常侧三叉神经的平均及最小FA值,并行配对t检验。结果:TN症状侧平均FA值与最小FA值分别为0.249±0.06和0.199±0.07,显著小于正常侧平均FA值与最小FA值(分别为0.283±0.07和0.262±0.07;t=-4.999和-8.336,P均<0.005)。结论:DTI能够量化评价血管压迫性TN三叉神经的异常变化,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6.
无三叉神经痛者三叉神经与血管关系:3D FSPGR序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利用3D FSPGR序列研究无三叉神经痛受检者中三叉神经脑池段与邻近血管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无三叉神经痛患者增强轴位3D FSPGR图像,层厚1mm,分别观察双侧三叉神经周围是否存在血管影,同时测定三叉神经长轴与邻近血管的距离,根据神经周围血管有无及距离的远近分成无血管、远离、接近、接触、变形5种情况。结果 50例患者100侧三叉神经中,周围无血管的三叉神经占37%(右侧18例,左侧19例),其中12例双侧三叉神经周围皆无血管。在周围有血管的三叉神经中,接触占23%,接近占11%,远离占29%。所有研究对象中皆未发现血管引起的三叉神经变形。结论 3D FSPGR序列可用于三叉神经和邻近血管关系的研究。在无三叉神经痛者三叉神经与微血管接触率为23%,此结果可为三叉神经痛病因学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三维稳态构成干扰序列(3D-CISS)对于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临床诊断为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 3D-CISS图像,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31例中,术前MR 3D-CISS序列诊断三叉神经脑池段血管接触及受压29例,阳性率为93.5%,手术探查结果30例发现责任血管,3D-CISS序列显示与手术探查符合率达96.67%.结论 3D-CISS序列能较清楚显示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及三叉神经受压情况,对于明确病因诊断及决定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是目前三叉神经痛术前了解责任血管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D VIBE增强扫描对MRTA阴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3D VIBE增强扫描的MRTA阴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2例,均于西门子工作站行横轴位、冠状位及斜矢状位MPR,对责任血管行MIP,观察责任血管和三叉神经的关系,所有患者均经MVD手术证实。结果 1)12例患者中,3D VIBE增强扫描显示责任血管12例,显示率100%(12/12),其中压迫Ⅰ°7例,Ⅱ°2例,Ⅲ°3例,术中7例血管与神经接触,2例粘连,3例为压迫;2)12例患者中,10例为静脉压迫,占83.3%(10/12),其中压迫Ⅰ°7例,Ⅱ°2例,Ⅲ°1例,2例为小动脉、静脉复合性压迫,占16.7%(2/12),均为压迫Ⅲ度;3)MIP、MPR可立体显示责任血管及与三叉神经的三维关系。结论 3D VIBE增强扫描是MRTA阴性三叉神经痛磁共振检查的有效补充,为MVD手术提供全面的解剖学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低场强MR在三叉神经痛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3例临床表现有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行MRI检查,疼痛为间隙性或持续性.每例患者均行颅脑常规T_1WI、T_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扫描.阴性者加做三叉神经薄层扫描,其中有8例做了增强扫描.结果 阳性发现26例,阴性17例.26例中三叉神经脑池段周围血管压迫或接触14例,三叉神经鞘瘤2例,听神经瘤1例,桥前池胆脂瘤3例,蛛网膜囊肿2例,脑膜瘤2例,脑干脱髓鞘病变1例,脑干胶质瘤1例.结论 低场强MR对三叉神经痛原因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它不仅能发现三叉神经本身的病变,也能发现三叉神经周围组织病变对三叉神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D-TOF-SPGR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三叉神经痛(TN)神经血管压迫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三叉神经痛患侧组23例(23侧神经)、正常对照组31例(39侧神经),利用SE-T1WI、FSE-T2WI、MR三维时间飞跃稳态梯度回波序列(3D-TOF-SPGR)MRA图像及MPR斜矢状位、冠状位重组图像,盲法观察3个方位图像,以判定三叉神经与局部微小血管的关系.结果 三叉神经痛患侧组23侧神经,19侧表现为神经血管压迫阳性,占82.6%;正常对照组39侧神经,11侧表现为阳性,占28.2%,TN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χ2=17.15,P<0.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在MRA图像中,TN患者组阳性者微小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密切,有13侧表现为受压三叉神经不同程度弯曲、变形;正常对照组阳性者微小血管与三叉神经仅表现为横过、平行或密贴,相应三叉神经形态及信号均无明显异常表现.结论 3D-TOF-SPGR序列MRA对神经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痛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并可为微血管减压术提供术前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