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世界范围内最见的弥漫性肝病之一。约1/3的NAFLD会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导致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对NAFLD早期识别和分级评估,并进行积极干预,对延缓病程发展至关重要。肝穿刺活检是量化肝脂肪变性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操作,且存在取样误差。超声检查具有简便、实时、无创等优势,被指南推荐为NAFLD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手段。本文综述近年来超声新技术在NAFLD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
王伟 《兵团医学》2011,(2):21-22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正常肝脏脂肪含量约占肝重量的5%,在脂肪肝时其含量可高达4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定量检测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NAFLD患者139例及健康人群7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ARFI定量测定肝脏剪切波速,比较NAFLD与对照组肝脏剪切波速的关系。结果:139例NAFLD与70例健康对照组肝脏平均剪切波速分别为1.08m/s、1.11m/s,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25)。结论:ARFI在NAFLD与健康人群中不存在差异,肝活检仍然是评价NAFLD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4.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一类除酒精和其他明确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随着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综合征全球化的流行趋势,NAFLD患病率逐年增高且呈低龄化,西方国家患病率约15%~30%,在我国更是在过去的十年里患病率从18%增加到29%,且年龄中位数更年轻[2]。有研究表明[3],NAFLD在肥胖人群中的患病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脂肪肝的MRI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肝系指肝内脂肪含量超过肝湿重的5%或光镜下每单位面积内含脂滴的肝实质细胞超过30%.临床上根据患者有无饮酒史分为酒精性脂肪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toholic fatty livet disease,NAFLD).NAFLD习惯性被视为一系列肝脏脂肪变化的总称,组织学方面包括单纯性脂肪变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后者也可进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NAFLD在我国现已成为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肝活检虽然是目前诊断脂肪肝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它的创伤性及抽样误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在临床的应用.因此寻找无创便捷、安全可靠的检测方法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张文  房丽  牛海艳 《武警医学》2019,30(10):913-916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在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是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NAFLD的疾病谱主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SH肝硬化,最终可能进展为肝细胞癌(HCC)[2]。目前,NAFLD已成为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在西方国家发病率为20%~30%,主要与久坐、运动量少等生活方式,以及不适当的饮食习惯有关[3]。研究表明,占80%的美国人都患有肥胖症,其中三级肥胖体重指数(BMI>40 kg/m2)人群中NAFLD发病率为90%,而NASH发病率为2%~3%[4]。此外,NAFLD在糖尿病患者中非常普遍,2型糖尿病发展为NAFLD、NASH和晚期NASH的风险较高,进展到肝纤维化,肝细胞癌时肝脏相关的死亡风险增加[5]。而目前对于NAFLD的治疗,主要仍是以生活干预为基础的方案,笔者对NAFLD患者的饮食及运动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孙宇  朱琳  董梁  王鹭  孙辉  王妍 《转化医学杂志》2018,7(6):367-370
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高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在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中各种物质代谢失调是重要原因。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可调控多种基因表达进而影响细胞内物质代谢,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作者综述了lncRNA在NAFLD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肝睥CT值比值与肝功能及血脂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132例NAFLD患者分别行CT平扫、肝功能及血脂检测,然后根据肝功能及血脂有无异常进行分组.结果 132例NAFLD患者,肝功能正常54例,肝功能异常78例;血脂正常45例,血脂异常87例.肝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其肝脾CT值比值有差异;血脂正常组与异常组其肝脾CT值比值亦有差异;肝脾CT值比值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呈明显负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正相关(P<0.01);而与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无相关性(P>0.05).结论 NAFLD肝脾CT值比值与血脂密切相关,而与肝功能氨基转氨酶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patients,NAFLD)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选定区域MR氢质子波谱(1 H-MR spectroscopy,1 H-MRS)定量检测肝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NAFLD(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55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45例)及50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扫描及1 H-MRS检查,所有入选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RIA)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四个肝纤维化指标。MR扫描包括T1WI、T2WI及1 H-MRS。感兴趣区选择右前叶及左内叶少血管及胆管区域,扫描不应用水饱和技术,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MRS可见明显高耸的水峰及低平或无脂质峰,脂肪肝组可见明显水峰及脂质峰。脂肪肝组脂质峰下面积普遍较正常组高,有统计学意义;脂肪肝组水峰下面积较正常组低,无统计学意义。肝炎组随着肝纤维化指标的升高,肝内脂肪含量减低(P0.05);脂肪肝组与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HA、LN、PCⅢ、CⅣ的值明显增大(P0.05);脂肪肝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较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增高(P0.05)。结论 1 H-MRS技术定量检测脂肪肝是可行、无创定量评估肝内脂肪含量的方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肝纤维化趋势,肝内脂肪含量与肝纤维化的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因此,了解NAFLD的发病机制对于防治该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NAFLD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维生素D(vitamin D,VitD)参与NAFLD的发病机制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就VitD在NAFLD的发病机制及作用做一系统综述,为早期诊治NAFLD提高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