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是精神卫生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本文探讨了工娱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康复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社会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技能训练(Social skills training,SST)是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于2006年6月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了SST,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4.
近年来,WHO倡导的社区为基础的康复(CBR),是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区中的康复以及发展的新的康复措施,同时亦探讨家庭教育这一干预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降低致残率方面的作用,我们于1991年5月~1992年7月对济南市125例社区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主要照料者)进行了家庭教育前瞻性对照研究,现将结果分析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
农娱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农娱治疗在精神分裂患者社会功能康复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治疗组315例,采用药物治疗结合农娱治疗;对照组300例,使用单纯药物治疗。对以上两组的治疗结果,经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评定量表测查,对测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社会功能恢复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农业治疗结合体娱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化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化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抽取上海市虹口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4月的个体化康复治疗;在基线收集一般资料,并在基线和干预结束后使用简明精神病量表(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功能活动调查表(Functional Activites Questionaire,FAQ)、药物依从性以及不良反应报告(自制)等评定。结果人组的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14例,诊断均为精神分裂症,两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病程、住院次数、家族史均为统计学差异。基线两组的各个量表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时两组在BPRS总分、BPRS缺乏活力因子两项存在统计学差异。干预组在个体化康复治疗后BPRS总分、BPRS缺乏活力因子、BPRS思维障碍因子、BPRS激活性、TESS、SDSS、FAQ共7项得分较治疗前分值降低。对照组在随访时仅有SDSS共1项得分较基线增高。结论个体化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适应等社会功能,以及降低药物副反应。  相似文献   

7.
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比较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社会功能状况,方法:随机抽取30例服用利培酮,30例服用氯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 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出院后半年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定,并与某些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半年随访发现,服用利培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职业工作,婚姻职能,父母职能和社会退缩等社会功能方面明显好于氯氮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社会功能的因素为经济损失多,男性,不能积极参加组织活动,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BPRS评分高者社会功能差,服用氯氮平的比利培酮差.结论:利培酮和氯氮平相比,治疗的优势主要不在于副反应方面,而在于能较好地改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综合性康复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综合性康复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作用及效果。方法 对3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应用综合性康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进行效果评定。结果 采用综合性康复治疗的病人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明显降低,康复效果明显,且康复治疗时间与社会功能恢复呈直线正相关。结论 综合性康复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恢复社会功能,降低残疾程度疗效肯定,效果明显,应早期进行康复干预。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功能缺陷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汕头城市和农村中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功能缺陷进行了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于后。1 调查方法1.1 由精神科主治医师 5名、医师 1名、护士 3名、心理测验员 1名组成调查组。统一按照《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手册》及《1992年调查补充本》[1] 进行为期 1个月的培训 ,并进行 4户实验调查工作。1.2 现场调查 采用整群抽样 ,抽出汕头市金园区四个街道 (城市 )和澄海市三个镇 (农村 )作为框架地区 ,采用一致的调查工具和相同的诊断标准 (CCMD - 2 -R)。调查时间为 1995年 7月 1日至 8月 31日。2 结  果2 .1 患病率 在调查的 332 0人口…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96例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现将结果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1.
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5例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给予小组社交技能训练,于干预前及干预12个月后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家庭负担量表(FBS)进行评定。结果:干预组训练前后的SDSS评分及FBS中家庭日常活动、家庭关系等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系统而规则的社交技能训练能有效地改善患者处理家庭关系和家庭日常活动的能力并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内观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内观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2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原有抗精神病药治疗不变增加内观治疗。治疗前后以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LSR)评估。结果:治疗后PANSS、CGI、SDSS均有显著性改善。结论:内观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人际关系的处理和改善阴性症状促进社会功能恢复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方法:应用神经心理学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问题解决能力进行研究。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问题解决能力较正常对照明显下降。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损害可能是社会功能障碍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数字划消测验、言语流畅性测验、连线测验(TMT)-A及-B、动物命名测验、Stroop色-词测验、韦氏智力测验中国版木块图及空间广度测验检测48例病情稳定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及24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认知功能;采用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估患者的社会功能;分析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结果:患者组各项认知功能测验成绩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相关分析显示数字划消、TMT-A及-B得分与社会功能各因子负相关(r=-0.331~-0.582;P均0.05),其他各项认知功能测验与社会功能各因子正相关(r=0.134~0.633;P均0.05)。结论:长期住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并与社会功能损害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5.
长期住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6例长期住院(≥5年)与49例住院时间较短(≤1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进行比较,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WCST)等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长期住院(≥5年)组在智商、注意、记忆,以及信息整合与执行功能等均显著较差。结论:长期住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18.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10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观察组在接受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再接受健康教育,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护理;在入组及入组后2周、4周给予护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N-BPRS)进行评定.结果:接受健康教育护理的观察组患者N-BPRS总分在观察2周和...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how neurocognition and social cognition were associated with initial functional level and with rates of functional change in intensive community-based psychosocial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that have been shown to yield significant functional change for individuals diagnosed with schizophrenia. We also examined how service intensity was associated with rates of change and whether it served as a moder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al change and both neurocognition and social cognition.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125 individuals diagnosed with schizophrenia or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 who were recruited upon admission to 1 of 4 community-based psychosocial rehabilitation facilities and were followed prospectively for 12 months. One hundred and two subjects completed the 12-month protocol.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i) the initial level of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was related to both social cognition and neurocognition at baseline, (ii) when significant rehabilitative change occurs, higher neurocognition and social cognition scores at baseline predicted higher rates of functional change over the subsequent 12 months, (iii) greater service intensity was related to higher rates of improvement in functional outcome over time, and (iv) service intensity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urocognition and initial functional level and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ognition and the rates of functional change at a trend level. These findings have relevanc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eterogeneity in functional rehabilitative outcome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ditions of rehabilitative change and for the design of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in the commu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