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无偿献血市民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方法:应用ABO血型正反定型试验、吸收-放散试验、唾液血型物质检测试验和谱细胞鉴定试验,检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标本。结果:22例无偿献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标本经检测鉴定,分别为A亚型1例(A2亚型),B亚型2例(B3型1例,Bm型1例),抗B减弱2例,抗M抗体12例,冷抗体4例,Le^b抗体1例。结论:当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相符时,必须进行鉴定和确认试验,以确定红细胞上的弱抗原或血清中的弱抗体和不规则抗体,从而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ABO血型基因分型的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基因定型方法对已知ABO血型进行验证和ABO正反定型不符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对20例已知ABO基因的DNA标本进行基因定型,证实文中的ABO基因定型方法可靠;对3例ABO正反定型不符血型基因定型,结果与血清学所定表型完全符合。结论:ABO血型基因分型技术可以应用于ABO血型疑难样本。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微柱凝胶卡式法ABO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并探讨相应对策。方法:结合盐水介质试管法对微柱凝胶卡式法正反定型不符的患者,进行不同血型血清学试验:吸收放散试验、唾液中血型物质测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鉴定以及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 578例血型资料中有20例正反定型不符。其中婴幼儿4例,抗原抗体减弱4例,亚型3例,不规则抗体2例,M蛋白2例,冷自身抗体2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例,ABO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例。盐水试管法能纠正7例,其中婴幼儿3例,M蛋白2例,冷自身抗体2例。结论:卡式法结合试管法有利于纠正部分婴幼儿、冷自身抗体、M蛋白所致的正反定型不符;对试管法无法纠正的正反定型不符,结合多种血型血清学方法及患者临床资料等综合分析,有利于血型的最终判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天津地区某教学医院职工的血型分布特征,建立血型档案,为日后职工安全供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应用血清学正反定型、ABO基因分型试验等方法检测该院1 287位职工的ABO血型、使用单克隆IgM抗D血清鉴定Rh(D)血型。结果:ABO血型中A型占28.7%,B型占31.5%,O型占28.6%,AB型占11.2%,血型分布特征为BAOAB。Rh(D)阴性血型11人,阴性率0.85%。3例ABO正反定型不符,其中2例基因分型检测鉴定结果为B(A)型;另外1例为B型,NN,有抗M抗体存在。结论:根据本研究,建立健全了职工血型档案,了解了该院职工的血型分布特征,明确检测ABO正反定型的重要性,防止亚型及有意义不规则抗体对血型鉴定的影响,确保ABO、Rh血型定型结果的准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河北省血液中心献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回顾性分析,了解ABO血型正反不符引起的报废血状况,探索对ABO血型正反不符献血者血液的处理对策。方法:对河北省血液中心检验科送检的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献血者样本进行ABO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等试验,记录结果,以查找AB0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结果:在241例ABO正反不符的样本中,ABO亚型69例,占标本总数的28.63%;假凝集(冷凝集)27例,占标本总数的11.20%;抗体筛查阳性48例,占标本总数的19.92%;抗体减弱或缺失78例,占标本总数的32.37%;正常血型19例,占标本总数的7.88%。结论:引起ABO正反不符的原因主要是ABO亚型,血样中存在假凝集或冷凝集,ABO以外抗体影响,抗A或抗B抗体弱4种情况。对于这些ABO正反不符的献血者血液如何处理国家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将血液报废,献血者淘汰。其中,部分血液能否经过处理后用于临床,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沧州地区患者ABO正反定型不符原因,采取应对措施,保证输血安全。方法:收集2005-2012年临床送检患者ABO正反定型不符标本及临床资料,应用ABO血型正反定型、吸收放散、血型物质检测、抗体鉴定等血型血清学方法,对疑为ABO亚型的有条件者收集其家系资料,做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114例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原因依次为冷凝集素30例(26.3%),抗体减弱23例(20.2%),血浆异常14例(12.3%),人为因素12例(10.5%),自身抗体10例(8.8%),ABO亚型8例(7%),不规则抗体6例(5.3%),抗原减弱5例(4.4%),输异型血4例(3.5%),溶血2例(1.8%);2005-2012年临床送检不符标本量及冷凝集素、抗体减弱、人为因素等送检原因呈下降趋势。结论:患者ABO正反定型不符时,应结合患者的年龄、临床诊断、近期输血史、输液史等临床资料,加做血型血清学试验,有条件者辅助分子生物学试验,正确鉴定ABO血型,有效防止亚型及有意义不规则抗体的漏检,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加强对临床输血的督导和医护人员输血知识的培训有效减少了患者ABO正反定型不符的送检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健康献血者及疾病患者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及特点,为解决ABO疑难血型鉴定提供依据及思考方向。方法:分析研究近3年来本中心检验科及柳州市县各医院因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而送本中心输血研究室进行疑难血型鉴定的47例健康献血者及60例疾病患者疑难血型鉴定记录。结果:送检的健康献血者及疾病患者AB0正反定型不符血样本在血型构成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B型〉A型〉O型〉AB型。导致健康献血者及疾病患者ABO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健康献血者及疾病患者ABO正反定型不符原因,A型与B型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克服冷凝集素对ABO正反定型的干扰可解决较大部分健康献血者及疾病患者ABO正反定型不符样本的难题。疾病患者抗原减弱或缺乏,抗体减弱或缺乏常与疾病相关,而健康献血者抗原减弱常常是亚型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8例ABO血型B亚型进行血清学检测并分析,为临床鉴定正反定型不符疑难血型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卡式法及试管法进行ABO血型定型,并应用红细胞吸收放散试验、唾液中HAB血型物质测定等鉴定亚型。结果:8例患者样本红细胞上均存在B抗原,并经血清学鉴定均符合Bx亚型分类标准。结论:Bx亚型由于红细胞所含B抗原极弱,易被误定为O型,在亚型红细胞出现正反定型不符的情况下,应使用包括血清学在内的多种方法正确鉴定其血型,以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9.
1对象与试剂 1.1对象 患者,女,维吾尔族,44岁。于2009年6月6日入院。临床诊断:①右侧上颌骨瘤;②贫血。入院后血常规检查Hb32g/L,患者血标本ABO正反定型不符,故血标本送我室,要求鉴定ABO血型。血型检查结果:正定型为B型,反定型为AB型。由于患者急待输血及被检血标本有限,无法做更进一步检查,为此,建议先输O型洗涤红细胞,次日再送血标本做血型血清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
ABO疑难血型3步分析法实践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推广ABO疑难血型3步分析法在正反定型不一致导致疑难血型鉴定中的应用。方法:对167例因正反定型不一致导致疑难血型鉴定的样本,应用ABO疑难血型3步分析法进行分析、鉴定、评价应用效果。结果:32例属于人为原因操作不规范导致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135例疑难血型鉴定分析原因主要为:生理因素、自身抗体、不规则抗体、血浆蛋白异常、血液病等影响因素。按照不同的确诊试验分别进行鉴定分析判断。结论:ABO疑难血型3步分析法规范了实验室疑难血型鉴定步骤,缩短了试验时间,准确率高,为挽救临床受血者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值得向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分子结构水平研究血型A抗原及其模拟多肽(肽P1 QIWYERTLPFTF,肽P2EYWYCGMNRTGC)与血型A抗体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Chimera软件构建血型A抗原模拟多肽(P1,P2)的三维结构;将天然血型A抗原及其模拟多肽通过Autodock软件与血型A抗体Fv段(PDB:1jv5)对接。结果:天然血型A抗原和多肽P1、P2都能与1jv5分子中一个由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凹槽对接,且对接部位重叠。天然A抗原和P1可以与1jv5形成2个氢键,且天然抗原和模拟多肽都能够与1jv5中的多个氨基酸相合作用。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计算软件成功模拟了血型A抗原及其模拟多肽与抗体1jv5的相互作用情况。此2个模拟多肽是从功能上对天然A抗原进行模拟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母婴血型不合导致新生儿发生溶血的实验室数据进行分析,为新生儿溶血病(HDN)的诊断提供早期数据。方法:共纳入97例HDN患者,清晨空腹抽取160例新生儿脐血及其母亲肘静脉血液,进行ABO、Rh血型鉴定及新生儿脐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抗体释放试验。结果:160份临床疑为HDN的标本中,患儿全部为Rh阳性,1例母亲为Rh阴性,其中A型者60例,B型80例,O型18例。血型血清学检测证实的血型抗原不合引起的HDN例数为97例,总阳性率为60.6%,其中ABO-HDN 96例,Rh-HDN 1例。在被证实为ABO-HDN的96例患儿中,A型41例,占25.6%,B型55例,占34.4%。在18例O型血患儿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游离抗体试验检测筛查均为阴性。1例母亲为Rh阴性患儿ABO血型与其母亲同为A型,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结果阳性。结论:血型抗原不合引起的HDN中,ABO-HDN明显比Rh-HDN多见,其中又以母亲为O型的B型新生儿多见。抗体释放试验比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及游离抗体试验诊断HDN的准确率高。为临床上早期诊断HDN提供重要的依据,对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O型及Rh阴性孕妇血清中抗体效价来预测新生儿溶血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1256对夫妇血型不合的O型及Rh阴性孕妇检测ABO、RhD血型、抗体筛选、抗体效价。效价≥64的建议服中药治疗,定期检测抗体效价。对新生儿(出生0~7d)发生黄疸后,抽静脉血检测溶血3项。结果:1244名O型孕妇血清中IgG抗-A(B)效价≥64者564例,占45.3%;对12名Rh阴性孕妇血清中产生抗D抗体5例,效价均≥64,占41.6%,7例抗体筛选阴性。IgG抗-A(B)效价≥64并发生ABO-HDN占49.5%。ABO-HDN占产前的比例(279/1244)为22.4%。结论:动态监测夫妇血型免疫抗体效价,及时采取措施以降低孕妇体内IgG抗体效价,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减少并发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Rh血型抗原鉴定,对Rh阴性患者中存在不规则抗体的输血患者选择相合性输注。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检出的RhD阴性输血患者进行D抗原复检、抗体筛查,及对其他Rh血型抗原进行鉴定。结果:在79例RhD阴性的输血患者中抗体筛查阳性的共25例;抗-D抗体3例,抗-E8例,抗-c4例,抗-c、E7例,抗-C1例,抗-e3例,对存在不规则抗体的患者均选择Rh因子相合的血液输注,其中,有7例患者采用O型的ccdEE和CCdee表型红细胞输注。结论:应用抗体筛查及Rh抗原鉴定的结果,选择Rh因子相合的血液输注及对有抗c和抗e抗体的阴性患者在血源困难的情况下选择O型的ccdEE和CCdee表型红细胞输注,保证了特殊血型的用血需求,既可以避免不规则抗体的产生,同时也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意外抗体在ABO血型鉴定中的干扰作用,为ABO疑难血型鉴定提供思路和对策。方法:对全自动血型仪检测的ABO血型正反定不合的样本结合盐水试管法、抗体筛查及鉴定结果以及病史资料综合分析。结果:26例引起正反定不合的抗体中IgM18例,IgG8例,分别是抗-M10例、抗-Lea2例、抗-N1例、抗-P12例、抗-JKa1例、抗-D2例、抗-E2例、抗-C1例、抗-c1例、抗-Fya1例、自身抗体3例。结论:IgM和IgG两类意外抗体均能引起ABO血型正反定不合,反定细胞应该选用常见意外抗体对应抗原表位缺失的红细胞。  相似文献   

16.
<正>正确鉴定ABO血型是输血前最重要的一项检测,血型鉴定错误会导致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甚至是死亡。由于血型抗原抗体反应很复杂,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生理原因,临床治疗影响和疾病的影响。白血病可以造成ABO抗原的减弱或缺乏。现将1例M6型白血病患者血型抗原减弱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Rh血型表型的分布特点,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查找恶性肿瘤与Rh血型表型相关性。方法:对120例恶性肿瘤患者(患者组)及100例正常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Rh血型表型测定,对其表型分布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和相对危险度OR值来估计相对危险性。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组与对照组Rh血型表型CcDEe分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P〈0.05)。恶性肿瘤患者组Rh血型表型分布从高到低分别是CcDEe54例(45.00%),CCDee39例(32.50%),CcDee14例(11.67%),ccDEE9例(7.50%),ccDEe3例(2.50%),CCDEe1例(0.83%);对照组Rh血型表型分布从高到低分别是CCDee47例(47.00%),CcDEe32例(32.00%),ccDEE9例(9.00%),CcDee6例(6.00%),ccDEe5例(5.00%),CCDEe1例(1.00%);结论:恶性肿瘤的发生与Rh血型表型的分布有关,CcDEe(OR=1.82)、CcDee(OR=2.07)表型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表型。  相似文献   

18.
Microtubes in which columns of gel or microspheres are contained have gained widespread acceptance for routine serological testing. The use of columns for blood grouping, antibody 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and compatibility testing have all been well described. Columns have also been shown to perform well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tibody immunoglobulin subclasses and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drug induced hemolytic anemia.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 skilled laboratories has been facilitat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se techniques and anxieties about loss of traditional skills have proved to be unfounded.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ation able to identify, handle and interpret large numbers of column tests has also led to their introduction into busy serological laboratories. New developments to increase the range of tests for which gel columns can be used include the use of columns containing 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ies for the diagnosis of paroxysmal hemoglobinuria.

The ability to easily and accurately identify irregular antibodies in patients serum associated with similarly accurate grouping and compatibility testing has led to improved patient care and management and a more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delivery of transfusion practice.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强生、达亚美全自动血型分析系统与试管法在血型鉴定中的符合率,并对三者操作程序进行比较。方法:将标本分别用2种全自动仪器和试管法进行检测以测定符合率;不同数量分组的标本,计算3种方法的操作时间并统计操作程序。结果:2种全自动仪器符合率100%,试管法反定型与全自动仪器符合率为99.9%;2种全自动仪器检测时间差别较小,比试管法用时长,但操作程序简单。结论:2种全自动血型仪符合率为100%,反定型较试管法敏感,并且操作程序更简单,错误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