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文献回顾,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对强迫症患者的影响、以及强迫症患者父母心理卫生状况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个性特征。方法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 (DSQ)、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及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对 36例强迫症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与 36例正常受试者加以比较。结果 ①强迫症组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②强迫症组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分低 ,而父母的惩罚、拒绝因子分和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分高 ,同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别均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或P <0 0 5 ) ;③强迫症组EPQ的N因子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E因子分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父母教养方式及个性特征与正常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它为今后开展分析性心理治疗 ,实施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社交恐怖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异性因素。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36例社交恐怖症患者进行了评定,并与31例强迫症及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者加以比较。结果 同健康对照组相比,社交恐怖症患者在父母惩罚及过分拒绝因子上的评分较高,而父母情感温暖因子上的评分较低,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同强迫症组相比,社交恐怖症患者在母亲惩罚因子上的评分较高,而母亲情感温暖因子上的评分较低,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父母惩罚、缺少父母的情感温暖及父母的过分拒绝在社交恐怖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的惩罚可能是社交恐怖症患者的一个特异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强迫症患者的完美主义特质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强迫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Frost多维完美主义问卷(FMPS)对129例强迫症患者进行测查。结果母亲的过分干涉和保护(M2)、拒绝否认(M3)、惩罚严厉(M4)和父亲的拒绝否认(F5)均与完美主义和强迫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又均通过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完全中介作用于强迫症严重程度。结论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影响子女的完美主义特质影响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要从源头调节父母的教养方式,提高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 ,对 60例符合CCMD 2 R诊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 60例正常健康人进行测试。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多表现为低情感温暧与理解 (P <0 0 5) ,高惩罚、严厉和高拒绝、否认 (P <0 .0 5或P <0 .0 1 )。结论 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强迫信念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强迫症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Y-BOCS中文版以及强迫信念问卷-44(OBQ-44)对168名强迫症患者进行测查.结果 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以及父亲过度保护与患者的症状和强迫信念都呈正相关;强迫信念在父、母惩罚严厉及父亲过度保护与强迫症状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父、母拒绝否认上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强迫信念在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及父亲过度保护与强迫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神经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罹患神经症有一定关系 ,我们对此进行研究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研究组为本院 1997~ 1999年心理门诊患者共 6 0例 ,符合 CCMD- 2 - R神经症诊断标准 ;年龄 17~ 30岁 ,平均 (2 0 .4± 2 .3)岁。对照组为社区中健康者 6 0例 ,均以精神卫生自评量表排除精神疾患 ,并按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与研究组相匹配。两组童年期均与父母共同生活。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EMBU) [1 ] ,通过让受试者回忆童年时期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加以评定。统计采用 χ2 检验和 t检验。2 结果两组 EMBU评分比较见表 1。由表 1可见 ,…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是发病率较高的精神疾病之一,有人提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特殊的个性特征[1]。作者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与艾森克个性问卷对我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测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1)研究组:为我院1996年11月至1...  相似文献   

9.
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及其家庭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家庭环境量表(FES—CV)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36例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36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加以比较。结果 ①强迫症组不成熟和中间防御机制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成熟防御机制因子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②强迫症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及娱乐性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矛盾性及控制性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③强迫症组父母惩罚及过分拒绝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另外患者父亲的情感温暖因子评分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过度保护因子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与正常人相比有其特点,可以针对其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0.
父母教养方式对缓解期抑郁症患者归因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抑郁症缓解期归因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归因方式问卷对116例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及112例正常志愿者进行测查。结果:对照分析显示抑郁症患者对负性事件的内在性及正性事件的持久性、整体性归因和总体指标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养方式中父母温暖理解、母亲偏爱与正性事件整体性、持久性及总体指标成正相关,与负性事件内在性负相关;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度干涉与正性事件整体性、持久性及总体指标负相关,与负性事件内在性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对抑郁症患者负性事件的内在性归因,正性事件持久性、整体性归因及总体指标有较好的预测。结论:抑郁症患者在缓解期也存在负性归因,调节教养方式可改变归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障碍(SAD)患者的发病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社会人口学资料调查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对30例SAD患者(患者组)和3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评估;以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38分为界,评估SAD的严重程度。结果:患者组LSAS评分平均(78.0±27.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2±9.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7,P〈0.01)。患者组EMBU中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分和过度保护因子分平均(11.10±3.93)分和(10.77±2.5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1.97)分和(9.30±1.77)分(t=3.035、2.578,P〈0.01或P〈0.05);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和偏爱被试因子分平均(43.30±11.45)分和(10.50±2.9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1.20±8.10)分和(12.87±5.43)分(t=3.085、2.104,P〈0.01或P〈0.05)。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分平均(13.93±5.3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33±2.26)分(t=2.457,P〈0.05),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和偏爱被试因子分平均为(43.07±12.07)分和(10.50±2.9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1.53±8.26)分和(12.87±5.43)分(t=3.170、2.104,P〈0.01或P〈0.05)。结论:SAD的发生与父母养育方式有关,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可能是SAD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躯体化障碍的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对躯体化障碍人格特征的影响。方法 56例躯体化障碍患者和56例正常对照者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UMB)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测评,将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躯体化障碍组的EPQ-E和EPQ-N分、EPQ-L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躯体化障碍组父母有更少的情感温暖和理解(P<0.01),母亲有更少的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和偏爱被试(P<0.05);(3)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分与EPQ-E呈正相关(P<0.05);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与EPQ-N呈负相关,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与EPQ-N呈正相关(P<0.05);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及拒绝、否认因子与EPQ-L呈正相关(P<0.05)。结论躯体化障碍患者存在一定的人格问题,表现为外倾、神经质;父母的教养方式与躯体化障碍的形成有关,个体童年时期经历过多父母对其情感上的忽视、被拒绝、压抑与躯体化障碍人格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亲附类型及其父母养育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灿  施琪嘉 《上海精神医学》2006,18(6):327-329,332
目的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 isorder,BPD)的亲附类型及该人格障碍的父母养育方式。方法收集BPD病例30例,采用成人亲附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测量工具。结果BPD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安全和不安全类型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PD组男性与女性在安全型和不安全型的分布上没有显著差异。BPD组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2个因子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BPD亲附类型以不安全型为主,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可能是BPD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品行障碍患儿父母养育方式及应付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品行障碍患儿的应付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应付方式问卷(CSQ)对46例品行障碍患儿和46名正常儿童为对照进行评估,并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应付方式作相关分析。结果:品行障碍组患儿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其他各项因子分(除父母的偏爱被试及父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外)则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品行障碍组解决问题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因子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品行障碍组解决问题、求助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呈正相关,而与其他各项因子呈负相关;自责、退避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呈负相关,而与其他各项因子呈正相关。结论:品行障碍患儿多采用消极的应付方式,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强迫型人格障碍(OCPD)在强迫障碍(OCD)中的共病情况,并研究OCD共病OCPD对OCD影响。方法:以69例门诊OC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DSM-Ⅳ轴Ⅱ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SCID-Ⅱ)研究强迫障碍患者的共病人格障碍(PD)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OCD共病OCPD组和OCD不共病OCPD组,对比研究2组间临床特征的不同。结果:79.7%强迫障碍患者合并有PD,C类中的OCPD和OCD共病率达43.5%。共病组较不共病组疾病严重程度更重,表现为发病年龄早、病程更长、强迫思维更严重。结论:OCPD和OCD关系密切,OCD共病OCPD是OCD严重程度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首次发病的强迫症(OCD)患者认知功能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逻辑记忆、视觉再生记忆、连线测验、数字广度、Stroop测验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分别对35例首次发病的OCD患者(OCD组)及30名健康对照者(HC组)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评;应用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抑郁自评量表(SD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定患者的病情及抑郁、焦虑程度。结果:OCD组的逻辑延迟记忆、视觉再生记忆、连线测验A、B时间、数字广度倒背、Stroop测验字色阅读时间、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成绩较明显差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OCD患者的病程与其视觉延迟记忆、数字广度倒背分呈负相关(r=-0.39,P=0.024;r=-0.38,P=0.027),SDS分与Stroop测验字色阅读时间正相关(r=0.37,P<0.05),Y-BOCS分、SAI分及TAI分与各神经心理学指标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首次发病的OCD患者存在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首发强迫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防御机制及其关系。方法:采用健康评定量表(SF-36)和防御方式问卷(DSQ),对35例首发强迫症患者(患者组)和31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生活质量和心理防御机制的评估。结果:患者组SF-36评分除生理功能(t=0.69,P=0.487)和躯体疼痛(t=1.25,P=0.216)维度外,其他维度(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3.41、6.76、6.71、2.01、5.88、7.02,P均〈0.001)。患者组DSQ评分更多的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更少使用成熟型防御机制(P〈0.01);不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与躯体疼痛、活力、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r=-0.516、-0.393、-0.378、-0.518,P〈0.05或P〈0.01);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与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维度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515、0.441、0.253、0.410,P〈0.05或P〈0.01)。结论:首发强迫症患者较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心理防御机制是影响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