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概述 颅脑战伤在医疗救治机构中约占全身各部位战伤的14—17%,其阵亡率、伤死率和伤残率属各部位伤之首。 1862年Mclead报告Crimean战争中颅脑伤的死亡率为73.9%。1918年Cushing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Ⅰ战)火器性颅脑伤的救治经验,提出早期一次彻底清创的原则,使死亡率降为28.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Ⅱ战)中,实行分级救治,伤员后送时间  相似文献   

2.
近代战争实践证明,腹部火器穿透伤具有内脏损伤率高,休克率高和感染率高的“三高”特点,并且容易发生漏诊、漏治的“二漏”问题。因此腹部战伤伤死率至今仍较高占17.5%。及时正确的外科处理是提高腹部战伤救治效果的重要手段。现结合1979年自卫反击战及1984年两山作战中处理腹部穿透伤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几个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供同志们参考。 一、加快伤员后送,缩短伤后手术时间。从负伤到手术的时间越长,出现腹部感染越重,伤死率就越高,如伤后6小时手术,死亡率为9%,48小时则升至21%,故强调要迅速后送。在师医院之前强调优先后送急需手术的腹部伤员、剖腹术后的伤员留治7~10天为妥,过去大多数3~4天,甚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特点和救治情况,探讨后方医院的医疗配置和伤员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4日~2008年6月13日我院抗震救灾病房收治的100例汶川地震伤员,总结分析其伤情特点和院内救治情况。结果100例伤员中主要以四肢骨折、软组织伤为多见,占78.O%,伤员中合并伤口、创面感染的病例占33.0%。全部伤员中有56例进行了86次手术,占56.0%,手术以软组织清创、修复手术以及四肢骨折固定为主,占全部手术的91.5%。治愈92例,好转8例,全部伤口、创面均愈合。结论地震灾区后送伤员的治疗以骨折固定、软组织伤清创修复、感染创面处理及康复理疗、功能锻炼为主,医疗配置应以创伤科、骨科、康复科为主。后方医院良好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伤员的治愈率,降低伤员的死亡率、伤残率。  相似文献   

4.
全军第二届战伤急救和基础治疗学术会议于1985年5月29日至6月1日在昆明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368篇,与上次会议相比,论文数量多,质量也有明显提高。现综述如下。 一、战救组织、急救和运翰 59医院报告,在战地,中心医院手术组加强师救护所能使大批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和一定的专科处理。与1979年相比,早期手术率提高30.2%,伤死率降低0.34%,伤口感染率下降39.1%。救治的重点是危重伤员,这是降低伤死率  相似文献   

5.
火器性颅脑损伤的救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兵 《人民军医》1995,(9):11-12
现代战争中因火器世颅脑伤而致死者约占各种单纯伤致死者的一半。如何提高火器性颅脑伤的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已成为神经外科重点研究内容之一。1颅脑火器伤的急救颅脑火器伤创伤重、变化快,医务人员必须争分夺秒急救处理,应依据伤情及救治条件进行现场急救,快速有效地为后送创造条件。快速后送是提高火器性颅脑损伤救治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交通工具的改进尤其是救护直升机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后送伤员的时间。据统计,1982~1985年黎以战争期间,113例颅脑火器伤伤员的平均后送时间仅为2h。后送时间的缩短降低了伤员的死亡率。在…  相似文献   

6.
野战条件下麻醉复苏急救的10条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最近俄军一位军医上校根据前苏联军队在阿富汗战争中的卫勤保障情况,总结了局部战争在野战条件下急救复苏的10条经验。1.在战伤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下,应就地立即进行紧急救护。当出现循环和呼吸严重障碍时以互救和初救方式恢复循环和呼吸功能。业已证明,伤后获得医疗救护愈早,阵亡和伤死率就愈低。例如,动脉血压低于9.33kPa(70mm汞柱)的伤员在入院前得不到输液治疗,死亡率则为67%,若及时给予输液,死亡率可下降到25%以下。当伤员呼吸障碍不作氧疗时,死亡率高达30%,若伤后由内给氧,无1例死亡。由此可见,在当今局部战争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并分析“7.23”温州动车事故伤员伤情特点,探索救治经验. 方法 以“7.23”温州动车事故生存和死亡伤员共177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伤员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部位、损伤严重程度等信息,并输入由第三军医大学中华创伤数据库中心研制的创伤数据库系统V3.0进行评分和分析. 结果 事故后24 h内共收治伤员137例,男76例,女61例,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生存136例,救治无效死亡1例;撞击伤、挤压伤及重物坠落砸伤是主要的致伤原因;生存伤员中,多发伤108例(79.4%);所有生存多发伤伤员中,以胸部、头部和四肢分列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位常见受伤部位;TI分值最小5分,最大27分.TI分值≤9分4例(3.7%),10 ~ 16分86例(79.6%),≥17分18例(16.7%).ISS< 16分的伤员78例(72.2%),ISS≥16分的伤员30例(27.8%),其中ISS分值最小3分,最大75分.共死亡40例(包括入院后救治无效死亡1例),死亡伤员均为多发伤,颅脑损伤为第1位死亡原因. 结论 本次动车追尾事故伤因复杂,多发伤发生率高;损伤程度不一,但总体情况较轻;常见损伤部位分布在生存伤员和死亡伤员中存在显著差异;应根据这些伤情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现场检伤分类、逐级转运、专科救治.  相似文献   

8.
孟威宏  刘畅  张仁诚  周俭平 《人民军医》2012,(11):1054-1055
战时四肢动脉损伤可造成伤员大量出血,进而危及生命。因此,战伤救治中有效止血至关重要。弹性止血带问世之前,四肢动脉伤的战伤伤员截肢率接近50%,伤死率达到22%。以弹性止血带为代表的相关救治技术的发明使得这些伤员的截肢率降至15%以  相似文献   

9.
战伤早期救治研究的项目布局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军事医学研究的目的是保持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为达此目的 ,必须针对现代高科技战争的特点、作战模式的变化以及未来战争中我军可能面临的新型武器威胁 ,对战伤救治研究进行科学布局并对研究项目进行有效的控制。1 未来战争对战伤早期救治研究的影响战伤早期救治是指我军师级救治机构以前对伤员实施的各种救治措施 ,对于降低阵亡率和伤死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战争中尤为重要。根据现代战争发展趋势 ,军事斗争卫勤准备至少要考虑三个因素的变化 :伤员后送难度明显加大、重伤员的比例增加及新武器导致的新型伤情。未来战争的作战模式…  相似文献   

10.
赵瑞臣  何琴 《西南军医》2010,12(5):873-874
目的探讨适合于高海拔地区的成批次重大交通事故伤院内急救程序和措施,以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就诊于我科的54例重大交通事故伤伤员院内救治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4例伤员,重伤23例,占42.59%,轻中度伤31例,占57.41%。其中多处伤(3处以上)38例,占70.37%,合并休克13例,占34.21%,除3例因伤情严重入院后24h内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正确、高效、程序化的救治模式是重大交通事故伤院内抢救成功率得以保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空运救护事业自十九世纪末至今,在国际上已有近百年历史,发达国家相继对伤员采用空运救护,使伤死、伤残率大幅度降低。我国亦曾多次在抢险救灾、伤病员救治工作中进行空运救护均取得满意效果,但有组织地将空运直接用于转运抢救战场伤员,在我军卫勤工作中尚属近年开辟的新领域。我们飞临前线机降点×××架次,在抢运后送伤员的实践过程中体会到空运救护与地面转运相比,确实具有速度快、伤员痛苦小,伤死、伤残率低的优势,而救护队医务人员在执行任务组织实施过程中确保飞行与地面安全,是保证安全空运救护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论当前严重胸部创伤早期救治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随着现代科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对一般胸部创伤的救治已取得满意效果,据国内近几年来对11大组共9329例胸部伤的报道,胸部创伤住院患者死亡率为1.3%~8.5%,平均4.2%。与国外报道近似。胸部创伤的发生率仍很高,平均占总伤员10%上下。在交通伤中,特别在多发伤中可高达44.5%。死亡伤员中约25%直接死于胸部伤,  相似文献   

13.
汶川大地震中伤员阶梯救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目的 探讨阶梯救治原则在地震灾害紧急医疗救援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改进.方法 对参加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现场医疗急救、前方医院和后方医院的医疗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现场救治伤员4 689例次,处置危重伤员413例,完成清创术等各类手术197例,3例重伤员死亡,开放伤口感染率近80%;前方医院收治伤员1 400多例次,完成手术200台次,抢救危重伤员110例次,截肢率3.0%,伤口感染率66.8%;后方医院为125例伤员开展了1-5次/部位的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无医院感染,无死亡,无截肢.结论 阶梯救治原则是重大自然灾害批量伤员救治的基本原则,急救人员应尽早开展现场急救;后送力量是保障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完善伤票制度能显著提高救治效率;前方医院主要开展生命支持、创面处理和简单骨折的救治工作;确定性专科治疗应在后方医院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多批次烧伤伤员空中转运救治方法及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间参与救治的5批次54名军队烧伤伤员的现场救治、空中转运、后送等过程,总结相关经验和问题。结果3例重度烧伤患者在伤后3~4 d因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结论批量伤员救治的分工协作至关重要,但在现场急救、院前急救、空中救治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战争中受伤部位与阵亡及伤死关系极为密切,以往通常以颅脑战伤所占的比重最大.如抗美援朝占40.3%,对印作战39.45%,对越作战32.6%.均达1/3以上.颅脑虽小,却是人的神经及生命中枢所在,且易于暴露,易受攻击.一旦受伤一般均比较严重,如处理不及时会使伤员短期内死亡或失去进一步救治的机会.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由于其突发性、立体性、武器的高杀伤性等特点,战时必将会产生大量的颅脑战伤伤员[1].因此野战条件下对颅脑战伤的紧急救治、早期治疗、及时空运后送对减少阵亡率、伤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笔结合1986年亲临老山前线火线抢救及此次空运救护演练的经历,就野战条件下颅脑战伤的处理及空运后送作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6.
赵瑞臣  何琴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1):1221-1222
目的分析在高原严重多发伤的院前急救体会,以期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院前救治的72例交通事故所致严重多发伤的病例资料。结果72例伤员中,现场抢救无效死亡5例,转运途中死亡2例,65例伤员获得了挽救,病情得以控制,转送回医院进一步抢救。结论采取快速出诊、积极现场救护、前接与后送相结合的院前急救措施,可显著提高高原此类伤员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军队卫勤保障要求的不断提升,在野战医疗(所)队执行野外训练、军事行动、抢险救灾等任务期间,不可避免要遭遇无法供电、雷暴天气、意外失散、夜间搜救等恶劣环境,此时发生伤员的伤类、伤情以及意外事件将会更加严重和复杂。而伤员的救治黄金期为1 h,但是从受伤到手术1 h内,每缩短1 min,战伤死亡率会降低2.7%,手术的死亡率会降低1.2%。可见,提高战伤救治的时效性对降低伤死率、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手术与复苏是战伤救治的两大核心能力,早期救治应在伤后3 h内实施,包括紧急救治及外科复苏两类职能,因此应强调复苏与手术能力的建设。本文重点阐述早期救治能级的能力要求,并根据国内外平时创伤救治和战时战伤救治的进展,梳理战伤早期救治能级中“手术”与“复苏”的相互关系及其关键技术,提出只有手术和复苏能力协调发展,相互支撑,才能为严重战伤伤员提供安全、规范、高效的救治,降低严重战伤伤员的伤死率。  相似文献   

19.
2000-2005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特点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2000—2005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与原因。方法采集2000—2005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和同期人口资料,对比分析各种事故原因,计算比较机动化程度、事故与人员伤亡统计指标特点,分析事故和人员伤亡特点及其原因。结果2002年以后道路交通事故总数稳中有降,10万人口死亡率和万车死亡率也呈现下降趋势,至2005年万车死亡率和10万人口死亡率均下降为7.6。交通事故烈度和伤死率仍然较高,事故致死人员中机动车驾驶员和乘员比例逐渐上升,2005年分别达到33.2%和24.8%。行人的事故烈度和伤死率明显高于驾驶员和乘客。驾驶员造成的事故比例有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92.96%。西部省市的事故烈度和伤死率均明显高于东部省市。结论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及伤亡呈现稳中有降的良好势头,但交通安全和人身安全水平仍不容乐观,事故烈度和伤死率还很高。应继续加大科学的交通安全教育、管理与执法等综合治理力度,发展高效的交通伤急救治疗体系,提高救治质量与水平,从而减少交通事故死亡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震区驻军医院在雅安芦山“4·20”地震伤员早期救治经验. 方法 启动应急预案,建立帐蓬医院,依据《战伤救治规则》基本原则,针对本次地震伤员特点对伤员展开急救拣伤分类、紧急救治、分流、专科处理和后送等. 结果 地震后医院迅速启动重大灾害紧急救援预案,20min后向震心重灾区派出了装备齐全的应急医疗队;在医院展开了帐篷医院.2周内共收治地震伤员181例,现场直接转入伤员68例(37.6%),从经初步救治处理后转入(包括其他医院转院)伤员113例(62.4%);实施手术49台次,其中急诊手术30台次;34例(含14例重度伤员)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转送至上级医院.所有伤员无一例死亡,手术伤口无一例感染. 结论 军队医院平时完善的应急预案和物资储备、统一有序的指挥、规范的分级救治体系和训练,保证了对地震伤员的高效、高质量规范救治.但在精确的伤势(情)判断方法与标准、完善设备条件、伤员后送标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