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4.
(素问·刺禁论》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说,历代医家为之阐发与注释者,不乏其人,然说法不一,见解各异。为使这一'"说"发掘出来.古为今用,笔者在多年临床医疗实践中加以探讨,潜心研究。现就"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含义分析,运用指征,临床用法,结合医疗案例,阐述如下:一、合义分析"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说,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一是古代医家以朴素唯物论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医学理论体系,以"天人相应"整体观来推断人体内脏腑组织与外界自然环境在生理与病理上的相互关系。这一说法,与当时受到《周易… 相似文献
5.
7.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这个经典命题是古人根据河图洛书左东右西的识图方向定位,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提出来的。这与当今世界通用的右东左西的识图方位正好相反,同时与人体解剖学的脏器位置不相一致,常被误读和曲解,怀疑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性和可信性。谨呈管见,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9.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出自《素问·刺禁论篇》。古今医家均从中医传统的气化理论来解释。西学东渐,现代医学传入我国以后,有人据此非难《内经》的荒谬,这是武断的,但也提出了中医是否科学这一重大的问题,作为中医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给古老的中医学赋予科学的内涵。笔者觉得古今医家从气化来解释亦不无道理,从而得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既包含了解剖知识,也有关于生理特点的认识,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文献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理论内涵进行探析,提出肝“左”与肺“右”中蕴含“左尊右卑”“以肝为贵”的价值观,肝肺气机左升右降的功能观与左右上下相对的方位观。肝“生”与肺“藏”实则蕴含肝主生血,因生而行藏;肺主藏气,因藏而盈虚;肝木达则魄从魂升,肺金坚则魂从魄降思想。同时结合在诊断、治疗以及阐释药物功效、指导组方遣药等方面的应用加以阐释,同时附医案一则以为例证。 相似文献
11.
关于《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论述,王琦主编的《黄帝内经专题研究》(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有一概括性的总结:“对《素问·刺禁论》所云:‘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睥为之使,胃为之市……’曾有人以现代解剖学观点据此来非难《内经》的荒谬。其实,这里所说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以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论来说明肝、肺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病理改变的,历代医家对此多有阐发”。我认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深度发掘,发现"升"为肝之性,"降"为肺之性。《素问.五运行大论》里"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所说的"右行"是下降,"左行"是上升。"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是"上下升降就是一周,如此反复往来",正符合《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相似文献
13.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临床运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历代医家为之阐发与注释者,不乏其人,然见解各异。笔者经临床多年医疗实践,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以“比类取象”,确定“肝左”、“肺右”,从而把肝、木、春、东方、左位;肺、金、秋、西方、右位等有机地联系起来。二是以“脏腑气化”、确定“肝左”、“肺右”。“肝生于左”是言肝木生发之气藏于左;“肺藏于右”是言肺的清肃之气藏于右。正如明代医家马莳云:“肝象木,木主东方,故肝生于左;肺象金,金主西方,故肺藏于右,虽其形为五脏华盖,而其用则在于右也。肝为少阳,阳主于左,故曰生;肺为太阴,阴主于藏,故曰藏。”这就阐明“肝生于左”是肝气之作用表现在左;“肺藏于右”是肺气之作用表现在右,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基于此,笔者临床多年运用“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说,对某些疑难杂症进行辨证论治,取得显著疗效,现介绍治案4则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肝升肺降是中医的一大基础理论,涉及一些临床病证的病理机制及辨证施治原则的确立,历来见仁见智各有不同。通过中医生理解剖、中医气化与中医体用的关系,从体用的层面论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5)
"肝主宣发"之说源于《内经》,而后世所论"肺主宣发"实为张冠李戴。"宣发"之义体现在对肝之疏泄、舒展特性的描述上,而肺之特性并非宣发,实以肃降为主。肝的宣发与肺的肃降作用相反相成,共同调节人体的气机升降及水液代谢。"肝主宣发"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宣发卫气,固护肌表;二是升提肾水,上济心火。在临床上,凡邪气在上而难出者、邪气在肌表而无力透达者、阳气升发无力而下陷者、卫气虚而肌表不固者、肾水不济而心火亢盛者,均可补其肝助其宣发而诸疾易愈也。 相似文献
16.
“肝生于左”,是《内经》对肝脏的描述之一,后世医家歧义较多。通过文献复习.,认为“肝生于左”的意义主要在于强调肝的疏泄、生发生理功能,诊断上需注意肝气郁结所致人体左侧部位病变,治疗上要顺应肝之生发特点,当柔肝疏肝以保肝。 相似文献
17.
“肝生于左”,是《内经》对肝脏的描述之一,后世医家歧义较多。通过文献研究,认为“肝生于左”的意义主要在于强调肝的疏泄、生发生理功能,诊断上需注意肝气郁结所致人体左侧部位病变。治疗上要顺应肝之生发特点,当柔肝疏肝以保肝。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说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既指肝脏在腹腔内、膈下,位于肺脏右叶之下端,肺脏在胸腔内、膈上,位于肝脏之上端。其意义在于提示针刺时在肝脏、肺脏脏器所在部位应严格掌握其针刺的部位与深度,避免对脏器造成实质性损害而导致严重的后果。《黄帝内经》列举了针刺导致肝、肺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及其后果,是有力的证据。历代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注释自杨上善从四时比类解释以来,历代每有沿用,近代多从生理、病理学角度解释。其中不乏臆测与猜想,从本质上讲不是《黄帝内经》原意,是作者本人的自圆其说,是对《黄帝内经》理论的自我认识体会。 相似文献
19.
中医经典《内经.素问》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论述,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医的糟粕、谬论和错误之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实乃不明白中医理论体系之形成而然。"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或来源于《易》之《洛书》,是指肝的生理特性主升发、条达、舒畅,以升为顺,春季应之,方位在东,故说"肝生于左";肺的生理功能特性主肃降、收敛、肃杀,以降为和,秋季应之,方位在西,故说"肺藏于右"。肝左肺右,不是指实质脏器肝和肺的具体解剖位置,而是根据"象"思维理念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观或"左升右降"之说推演而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