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综合干预对受虐待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小学生受虐待现象及其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作用。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某区小学179名小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SIFS)的调查。把179名小学生按班级随机分为干预组(88人)与对照组(91人)。对干预组进行2个月的综合干预,干预方法包括教师干预、家长干预、学生干预和媒体宣传。干预结束半年后,对两组小学生重测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小学生的受虐待率下降较明显:总受虐待减少率(33.8%对20.5%,χ^25.13,P〈0.05)。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综合干预后干预组触觉过分防御得分增长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感觉统合能力得分增长值的因素有:性别、干预前感觉统合能力、是否受干预、干预后受虐待(Beta值=-0.123~-0.913,P〈0.001;Beta值=0.075~0.187,P〈0.05),其中是否干预仅对触觉过分防御的增长值有预测作用(Beta值=0.146,P〈0.01)。结论综合干预能减少小学生受虐待现象的发生,可以促进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的"小七"人格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人格特质和受虐待情况。结果女生的才干、善良和人际关系分数高于男生,才干79.5±11.8分和73.1±13.8分(P<0.05);善良77.6±8.8分和69.9±12.6分(P<0.001);人际关系59.2±7.6分和53.9±8.4分(P<0.01)。受虐待者的善良和行事风格分数低于未受虐待者,善良71.2±12.7分和75.5±10.4分(P<0.05);行事风格33.5±6.5分和35.4±5.5分(P<0.05)。虐待与外向性、才干、善良、人际关系和行事风格呈负相关(r=-0.151~-0.338,P<0.05),与处世态度呈正相关(r=0.174~0.196,P<0.05)。虐待对外向性、才干、善良、人际关系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78~-0.427,t=-2.023~-4.623,P<0.05),对处世态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96,t=2.661,P<0.05);性别对才干、善良、人际关系和行事风格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76~0.317,t=2.330~4.607,P<0.05)。结论小学生的人格特质存在性别差异,人格特质的形成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儿童期虐待对小学生社会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社会能力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社会能力各因子分和总分低于元虐待:总分[(15.56±3.64)分与(17.70±3.72)分,t=3.73,P<0.001],11~12岁年龄组的学校情况因子分低于9~10岁组[(4.94±0.76)分与(5.17±0.63)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社会能力各因子分和总分呈负相关(r=-0.159~-0.410,P<0.05或P<0.01).躯体虐待对社交情况和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61~-0.201,t=-2.124~-2.433,P<0.05);情感虐待对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和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9~-0.207,t=-2.141~-2.723,P<0.05或P<0.01).忽视和性虐待对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70~-0.273,t=-2.236~-3.441,P<0.05和P<0.001).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4.
气质特点与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气质特点与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总结了近二年来我院接受感觉统合治疗 ,并有完整感觉统合评定与气质评定配对的 71例儿童资料 ,其中男孩 5 7例 ,女孩 14例 ,平均年龄为 9 5岁 (4 -12岁 )。结果 :难于抚养型与发动缓慢型气质儿童感觉统合重度失调比例较易于抚养型气质儿童明显增高。难于抚养型气质儿童感觉统合功能以前庭失衡、身体运动协调性差为主 ,得分 2 8 91± 12 5 1及2 7 43± 14 5 3 ,易于抚养型气质儿童是以前庭失衡表现为重 ,得分 2 7 70± 12 47,而发动缓慢型气质儿童则主要以触觉防御及情绪障碍为主要表现 ,得分 2 3 68± 11 3 3。经治疗 ,难养型气质儿童本体感及身体协调性有所改善 ,分值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 =2 4,P <0 0 5 ) ,发动缓慢型气质儿童触觉防御及情绪改善极为明显 (t=3 4,P <0 0 1) ;易养型气质儿童前庭失衡改善也非常显著 (t=3 6,P <0 0 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虐待是直接还是通过不安全依恋间接地影响小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发展。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依恋问卷和Buss\Perry攻击性人格量表,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男生的儿童虐待分、攻击性分和不安全依恋分高于女生[(aggression:26.51±9.74分vs21.30±7.09分,P<0.001);(unsure attachment:2.84±1.13分vs2.49±0.96分,P<0.001);(abuse:94.73Rank vs79.51Rank,P<0.05)]。儿童虐待、不安全依恋和攻击性人格两两之间呈正相关(r=0.407~0.703,P<0.01)。性别、儿童虐待、不安全依恋能够预测攻击性人格(Beta=0.550,P<0.001;Beta=0.268,P<0.001;Beta=-0.157,P<0.01)。儿童虐待直接影响攻击性人格,并通过不安全依恋间接影响攻击性人格,性别对攻击性人格也有影响作用。结论儿童虐待既可直接促进小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发展,也可通过不安全依恋的形成促进攻击性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综合干预对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和社会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小学生受虐待现象及其行为问题的影响作用。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某区小学179名小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的调查。把179名小学生按班级随机分为干预组(88人)与对照组(91人)。对干预组进行2个月的综合干预,干预方法包括教师干预、家长干预、学生干预和媒体宣传。干预结束半年后,对两组小学生重测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小学生的受虐待率和行为问题减少较明显(33.8%对20.5%,χ^25.13,P〈0.05;17.6%对8.2%,χ^24.56,P〈0.05)。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综合干预对社会能力得分改变值没有明显影响(P〉0.05)。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活动情况和社交情况得分改变值的因素有性别和干预前社会能力(Beta值=-0.127,P〈0.05;Beta值=0.629~0.752,P〈0.001)。结论综合干预能减少小学生受虐待现象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可以促进小学生行为能力的发展,但短期内难以改善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呼市地区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呼市地区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王文瑞李锐军李秀莲张萍富景春樊智君感觉统合(SensoryIntegration)的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yres首先提出来的。Ayres[1]研究发现在学习困难儿童中,50%有前庭功能协调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就诊的106例主诉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挑食等表现的儿童使用感觉统合检查表检查,异常97例,对此97例儿童的临床特征分析如下:发病男孩明显多于女孩,男:女为2.6:1,年龄多在7-10岁;在感觉统合失调(感统)儿童中以重度感统失调比例最多,占47.4%;分析感统失调的表现以学习能力发展不足最多,其次为大肌肉及平衡功能失调;在轻度感统失调中仅在一方面表现异常所占比例最大,在中度感统失调中以三方面均有异常比例最大,在重度感统失调中四个方面均表现异常者最多。  相似文献   

9.
<正>恋爱暴力指发生在恋爱期间的暴力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身体、心理、性方面的暴力行为,手段包括殴打、捆绑、残害、拘禁、折磨、凌辱人格、精神摧残、遗弃以及性虐待等[1]。世界卫生组织将儿童期虐待定义为,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虐待经历与小学生抑郁情绪、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分层抽取重庆市主城3区的9所小学校(重点、普通及农民工小学各3所)的1523名在校4~6年级小学生。运用儿童受虐量表评定小学生的受虐待状况,量表总分中负的分值代表虐待;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SRSC)评定小学生的抑郁情绪,总分≥15分表示有抑郁症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小学生的睡眠状况,量表总分>7分表示有睡眠质量问题。共收回有效问卷1417份。结果:小学生虐待、抑郁情绪、睡眠质量问题检出率分别为41.7%、23.2%、26.2%。受虐者的PSQI总分、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得分均较非受虐者高(均P<0.05);抑郁者的PSQI总分、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得分较无抑郁者高(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PSQI总分和抑郁总分与躯体虐待、言语虐待的总分呈负相关(r=-0.06~-0.72,P<0.05);PSQI总分、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得分与抑郁总分呈正相关(r=0.13~0.14,P<0.01)。结论:小学生受虐待、抑郁情绪、睡眠质量问题的检出率均较高,且受虐程度特别是躯体虐待、言语虐待程度越严重其情绪和睡眠质量也越差,值得学校和家长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儿童期虐待与其成人后酒依赖患者应对方式关系,为酒依赖患者心理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酒依赖患者调查表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新疆精神卫生中心戒酒科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愿意接受暴力调查研究的135例酒依赖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儿童期受虐组积极应对分显著低于无受虐组(t=-3.03,P<0.05)。儿童期受虐组消极应对分显著高于无受虐组(t=2.51,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对酒依赖患者应对方式有一定的影响,更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2.
感觉统合治疗对儿童认知功能改善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A.J.Ayres首先系统地提出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IntegrationTheory),并设计了感觉统合治疗方法[1,2]。Ayres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整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并作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接触顺利。依据感觉统合的理论,感觉输入的控制是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学习障碍可能是由于对感觉信息组织不良所致。当感觉系统无法正常运转时,就称之为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IntegrativeDysfunc…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医学生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医学院26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试。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分数在性别、有无虐待、身体健康和家庭关系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t=2.373~5.641,P<0.05;F=4.580~9.542,P<0.05),且与儿童期虐待、神经质、生活事件呈正相关(r=0.133~0.479,P<0.05),与生命质量、社会支持、外向性、友善性、谨慎性、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r=-0.121~-0.386,P<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儿童期虐待、神经质分别对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06~0.394,P<0.05),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家庭关系、谨慎性特质、环境领域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分别对医学生的不安全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14~-0.236,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医学生不安全感心理具有不良影响,人格、自尊、自我效能感、家庭关系、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也是影响其不安全感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年级小学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质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和一般情况问卷,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1女生的合群因子分数高于男生(39.4±4.9vs36.6±6.7,F=7.883,P0.01);性别和年级在活跃因子上存在交互作用(F=4.403,P0.05);受虐待者与未受虐待者的外向性特质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2诙谐因子与性虐待呈正相关(r=0.240,P0.01),而外向性特质的其它因子与虐待呈负相关(r=-0.151~-0.216,P0.05);3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对外向性特质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性虐待对诙谐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女性对合群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小学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质存在性别差异,外向性特质的形成可能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研究儿童期虐待与其成人后酒依赖患者家庭功能关系,为酒依赖患者家庭关系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酒依赖患者调查表和家庭功能评定问卷对新疆精神卫生中心戒酒科及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愿意接受暴力调查研究的135例酒依赖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儿童期受虐组问题解决、行为控制因子分均显著低于无受虐组(t=2.02,2.65;P<0.05).维吾尔族儿童期受虐组行为控制因子分显著低于无受虐组(t=-2.19,P<0.05).哈族儿童期受虐组情感介入因子分显著低于无受虐组(t=-2.89,P<0.001).结论 儿童期受虐对酒依赖患者家庭功能中的问题解决、行为控制均有一定的影响;维吾尔族儿童期受虐对酒依赖患者家庭功能中的行为控制有一定的影响;哈族儿童期受虐对酒依赖患者情感介入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通过对2653名大一新生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描述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的状况,并探究虐待经历与家庭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及一般信息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儿童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的发生率分别为:64.8%、17.38%、22.58%、80.44%及70%。父母婚姻状况稳定是避免儿童期虐待的保护因素,父母虐待经历及父母赌博是儿童期虐待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期虐待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家庭因素对其有重要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