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致心动过速性心房心肌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引起双心房扩大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20例AF伴双心房扩大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年龄52~93岁(平均75.5岁)。20例AF患者安静时HR均<85次/分钟,双心房扩大与AF相关,系AF致心房解剖重构。20例中,左心房内径4.2~5.7cm(平均4.9cm),右心房内径4.6~6.8cm(平均5.5cm)。3例AF经药物复律后在随访中双心房恢复正常或明显缩小接近正常。 结论:少数持续性AF可引起双心房扩大(解剖重构),成为心房心肌病,认识该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引起双心房扩大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20例AF伴双心房扩大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年龄52~93岁(平均75.5岁).20例AF患者安静时HR均<85次/分钟,双心房扩大与AF相关,系AF致心房解剖重构.20例中,左心房内径4.2~5.7cm(平均4.9cm),右心房内径4.6~6.8cm(平均5.5cm).3例AF经药物复律后在随访中双心房恢复正常或明显缩小接近正常. 结论少数持续性AF可引起双心房扩大(解剖重构),成为心房心肌病,认识该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心房纤维颤动致双心房扩大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房纤维颤动 (AF)引起双心房扩大的临床特征 ,提高对心动过速 (快速房律 )诱发心房心肌病 (TACMP)的认识。方法 经综合分析排除其它器质性心脏病 ,就 8例原因不明的AF伴双心房扩大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 5例进行了随访。结合复习文献报告的关于心动过速所致心房重构及诱发TACMP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 ,分析 8例双心房扩大与AF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 8例无其它器质性因素的双心房扩大可为AF所致心房解剖重构的特征。 8例中 5例临床症状较轻 ,有心悸及 (或 )下肢水肿 ,2例在合并肺部感染和快速AF后并发急性左心衰竭 ,1例在感冒后并发较重右心衰。 8例症状控制均较快。 2例AF经药物复律后在随访中双心房恢复正常或明显缩小接近正常。另 2例在随访中双心房随AF的持续而进一步扩大。结论 少数持续性慢AF可引起双心房扩大 (解剖重构 )成为TACMP ,认识该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扩张型心肌病( 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异质性心肌病,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心肌收缩功能降低为特征.DCM 常伴心律失常,心房纤颤( 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常见的不良预后.DCM合并AF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各种血栓栓塞.AF可致的动脉栓塞大多数为脑动脉栓塞(缺...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很多器质性心脏病以左心房(LA)、左心室(LV)、以至全心扩大者较为多见,孤立性持久性房颤(AF)致双心房扩大(无LV扩大),称作心动过速性心房心肌病(TACMP)亦有报告。但老年单独以双心房扩大,尤以右心房特别扩大者则少见报道。作者近10年来收集到伴有老年AF的这类病例共10例,现综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老年脑梗死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60岁)脑梗死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07年9月—2009年1月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78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成两组:低龄老年人组(60~79岁)与高龄老年人组(≥80岁),对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45例,糖尿病16例,高脂血症14例,吸烟13例,心房纤颤8例,住院期间合并肺部感染18例。死亡6例,6例均合并肺部感染,5例为高龄老年组。结论高血压是老年脑梗死的首要危险因素,肺部感染与老年脑梗死预后有关,且高龄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正>该文探讨合并高血压的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长、短期预后。方法:连续入选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阜外医院就诊的AAD患者1087例,分析其基线资料、治疗策略和预后。终点事件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和长期随访全因死亡。结果:AAD患者1087例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受累肥厚节段的分布和程度进行分析.方法 连续收集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225例临床诊断或可疑的肥厚型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心电图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脏核磁共振检查.依据9节段分析法分析受累节段范围、程度等.结果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男163例,女62例,平均年龄(50.4±14.5)岁.28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无症状,系通过体检发现.197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其中11例伴发晕厥.21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异常,73例患者有明确家族史.12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发现95例患者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32例患者伴发二尖瓣关闭不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合并高血压50例,合并冠心病14例,合并糖尿病5例.225例患者左心房前后径平均为(39.4±8.3)mm,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平均为(47.8±5.5)mm.依据9节段分析法,32.1%的节段受累.非对称性肥厚患者222例,其中室间隔受累198例,对称性肥厚患者3例.心尖受累67例,其中单独心尖受累24例.98例患者室间隔和左心室前壁同时受累.所有室间隔肥厚患者室间隔平均厚度为(23.0±5.2)mm.其中伴发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室间隔平均厚度为(24.3±5.3)mm,高于无梗阻患者(21.6±4.6)mm,P<0.05.所有心尖肥厚患者心尖平均厚度为(15.6±3.4)mm.结论 我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男性比例较高,临床发病时间较晚.心脏磁共振能很好地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各个亚型的病理解剖学特征,是准确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扩张型心肌病伴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42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一般资料  1994年10月至1998年10月,我院收住老年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58例,其中伴有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66.3±5.9)岁。病程从出现症状至1998年10月或死亡时为4个月~11年,平均病程(6.5±1.9)年。心功能分级(NYHA)级14例,级10例,级18例。根据体检、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心脏扩大,并排除其他原因(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贫血等)所致的心脏扩大。42例均有心悸、气促,活动后症状加重,其中7例不能平卧,23例双下肢水肿;合并肺部感染11例。14例被误诊为冠心病(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合并高血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常规组为合并高血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对照组为无高血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结果常规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2.1±10.2)岁,女性占总人数的65%;对照组平均年龄(47.4±17.8)岁,女性占其总人数的45%;常规组平均收缩压为(150.2±11.3)mm Hg,平均舒张压为(77.4±13.1)mm Hg,对照组平均收缩压为(111.2±16.8)mm Hg,平均舒张压为66.9±14.2)mm Hg,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T-T改变25例(62.5%),常规组ST-T改变27例(67.5%)。但是对照组右束传导阻滞(RBBB)和常规组左束传导阻滞(LBBB)都为0。结论合并高血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呈高龄趋势,其预后及特征应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发生心房颤动(AF)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28例因病窦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其中发生AF的作为AF组(n=56),没有发生AF的为非AF组(n=72),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AF组56例、非AF组72例,除AF组患者,既往有AF病史的比例显著高于非AF组(42.9%vs23.6%,P=0.021)外,两组基本临床资料一致。心房起搏百分比、心室起搏百分比、二尖瓣返流程度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AF的发生显著相关(r分别为0.907,1.190,2.722,P均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AF发生率与心房和心室起搏比例和二尖瓣返流相关。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脑栓塞 (CE)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而心房纤颤 (AF)是引起脑栓塞的一个独立和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分析了 40例心房纤颤伴脑栓塞的临床资料 ,探讨其临床特点。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急性脑梗死病人 3 2 8例 ,男 2 2例 ,女 18例 ,年龄 5 6~ 84岁 (平均 74 6岁 )。 2例患者为首发房颤 ,3 8例既往有房颤史 1~ 2 0年 ,其中 7例为阵发性房颤。风心病伴房颤 13例 ,非瓣膜病房颤 2 7例 ,其中冠心病 18例 ,高血压 4例 ,糖尿病 3例 ,老年退行性心脏病和特发性房颤各 1例。1 2  临床表现 静态起病 9例 ,动态起病 3 1例 ,头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房扑动与双心房扩大的关系.方法 对2006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1159例心房扑动者,通过彩色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心脏左右心房内径,研究与相应疾病的关系.结果 1159例心房扑动者男性多于女性.冠心病者538例(占46.4%).UCG测量左心房内径值为28~79(平均57.87±10.11)mm.右房内径值为32~68(平均46.32±9.53)mm.其中850例左心房内径≥38mm及或右心房内径≥40mm,与内径正常者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提示心房扑动与左、右心房扩大相关.左心房扩大例数与右心房扩大例数比,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左房扩大比右房扩大明显.  相似文献   

14.
107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手术治疗中期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并分析我院107例手术治疗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合并心内畸形患者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1996-01至2005-12,在我院手术治疗CCTGA合并心内畸形患者107例,其中男72例,女35例;年龄1.5~50岁,平均(11.5±8.4)岁;平均体重(31.6±4.7)kg.81例左位心,23例右位心,3例中位心.手术方式包括传统双心室功能矫治75例;单心室分期矫治14例;双心室解剖矫治18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死亡率为4.7%.传统双心室功能矫治死亡率为4.0%;单心室分期矫治死亡率为0%;心房动脉双调转手术死亡率为0%;心房心室双调转手术死亡率40.0%.手术死亡危险因素为复杂心内畸形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0.01),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共随访99例,随访率为92.5%.随访期间死亡12例,死亡率为12.1%;其中10例(83.3%)属于传统双心室功能矫治患者,2例(16.7%)属于单心室矫治患者.双心室解剖矫治患者没有死亡.随访期死亡危险因素为传统功能矫治手术方式(P<0.05),心房心室双调转手术(P<0.05),与其他手术方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CTGA传统手术方法的中期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对于适合单心室矫治的CCTGA病例,手术可以取得较好的中期结果.心房动脉双调转手术中期的死亡率低,并发症少,其手术结果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肺栓塞合并卵圆孔未闭并发反常栓塞的情况临床比较少见,这类患者往往比单纯肺栓塞预后差,尤其是伴有心房血栓或跨壁血栓者,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和栓塞复发,致残率和死亡风险更高。现将近期2例肺栓塞合并卵圆孔未闭并伴有双心房血栓形成的病例资料报道如下:其中1例在治疗过程中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另1例在治疗过程中突发脑...  相似文献   

16.
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常合并心血管疾病,手术风险大,术中术后可发生心脏事件,须采取措施防治。1 临床资料1.1 对象 伴有心脏疾病老年骨科手术患者6 3例,男2 8例,女35例,年龄6 1~10 0岁(平均71.5 8岁)。其中合并冠心病4 4例(其中1例为陈旧前壁心肌梗死) ;原发性高血压31例,术前SBP14 0~2 10 mm Hg(平均16 1.5 8±2 2 .7mm Hg) ,DBP70~110 mm Hg(平均93.97±11.72 mm Hg)。心律失常19例,其中频发室性期前收缩2例,偶发室性期前收缩4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6例,偶发房性期前收缩3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并偶发室性期前收缩1例;心房纤颤2例;预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或不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死亡原因。方法入选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的STEMI患者317例,分为有高血压史STEMI组(高血压组,n=166)和无高血压史STEMI组(非高血压组,n=151)。探讨合并高血压的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死亡可能原因。结果高血压组平均年龄高于非高血压组[(66.3±11.5)比(60.9±14.9)岁,P0.05]。高血压组心力衰竭和住院死亡发生率高于非高血压组[30.1%比17.1%;12.7%比3.3%;均P0.05]。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时心率、心源性休克及节段性运动异常为STEMI患者住院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均P0.05)。入院时收缩压及合并心房颤动是STEMI合并高血压患者住院死亡的重要预测因子(均P0.05)。结论合并高血压的STEMI患者年龄较大,心力衰竭和住院死亡发生率较高。入院时心率、心源性休克及节段性运动异常可能为STEMI患者住院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近来报道经食道心房调搏治疗房扑(AF)安全而有效。作者从1996-11~1998-08采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治疗心房扑动4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及方法1.1 病例选择 4例AF均为我科住院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8~55岁,平均52.5岁,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1例。型AF2例,型AF2例。病程20d~1年。入院前服用可达龙及地高辛治疗各2例。1.2 方法 刺激脉冲宽度8ms,起搏电压25~30V。以快于自身F波频率20次的频率起搏心房8次,每次起搏频率增加10次,直到终止房扑或起搏频率达500次/min。2 结果 2例型AF经食道心房调搏后均转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在左房扩大的心房颤动(AF)患者中,左房前壁基质改变对窦性心律下12导联心电图V_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_1)和心房激动时间(AAT)的影响。方法入选行经导管心内膜消融术且心房扩大的AF患者98例[73.5%为阵发性AF]。将患者分为3组:前壁线性消融组(20例),前壁低电压组(21例)和对照组(57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后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比较各组之间PTFV_1和AAT。结果前壁线性消融组较对照组PTFV_1减小,AAT延迟[PTFV_1:(0.007±0.011)mm·s vs (0.034±0.038)mm·s,P=0.024; AAT:(152.8±40.9)ms vs(91.6±21.1)ms,P<0.001];前壁低电压组患者较对照组的PTFV_1亦减小,AAT亦延迟[PTFV_1:(0.008±0.014)mm·s vs (0.034±0.038)mm·s,P=0.048;AAT:(137.7±40.8)ms vs (91.6±21.1)ms,P<0.001]。前壁线性消融组和前壁低电压组的PTFV_1和AAT差别无显著性。结论左房扩大的患者, PTFV_1减小,AAT延长提示左房前壁基质异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有症状性心房颤动(AF)患者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5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受RFCA治疗的AF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18~70岁,平均(54.28±8.31)岁。对比手术前后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中男性占比52%,平均(54.28±8.31)岁。阵发性AF占62%,AF病程(16.4±6.5)个月。合并高血压占比33%,糖尿病占9%,冠心病占22%,二尖瓣关闭不全占36%。NYHA(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Ⅰ级39%,NYHAⅡ级45%,NYHAⅢ级16%。术后LAD(45.19±7.86 mm)明显低于术前(55.78±11.39mm,P0.05);术后和术前LVEF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LVEDD(44.13±4.01 mm)明显低于术前(50.62±5.42 mm,P0.05);术后LVESD(27.01±3.71 mm)明显低于术前(32.11±5.30mm,P0.05);术后E/A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1年RFCA治疗成功率为86.00%(86/100),其中阵发性AF治疗成功率为93.51%(58/62),持续性AF治疗成功率为68.42%(26/38);复发率为14.00%(14/100),其中阵发性AF复发率为6.45%(4/62),持续性AF治疗成功率为31.58%(12/38)。阵发性AF治疗成功率显著高于持续性AF,复发率显著低于持续性AF(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9例术中或术后出现并发症,7例为阵发性AF患者,2例为持续性AF患者。结论基于小样本的研究,RFCA治疗有症状AF患者是安全而有效的,但是仍有一定复发率。对于阵发性AF患者应尽早实施RF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