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确定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形态学特征,探讨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对上述病变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应用Fujinon EG485 ZH型放大内镜对100例患者进行检查及0.5%美蓝染色,在确定A、B、C、D、E 5型基本胃小凹形态的基础上,制订放大内镜的诊断分型及放大内镜对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判定标准,与相应部位活检所获得的417个病变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胃黏膜萎缩主要表现为胃小凹粗大而分布稀疏,肠上皮化生表现为C、D、E型小凹形态伴美蓝着色阳性,异犁增生表现为轻度凹陷、隆起或平坦性病变伴细微结构消失、细微小凹或细微结构粗糙紊乱放大内镜对萎缩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85%和95.09%;对肠上皮化生分别为88.30%和90.83%;对异型增生分别为91.52%和94.41%,均明显高于普通内镜。结论 根据放大内镜下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形态学特征可以使内镜对上述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技术下胃小凹的形态分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对113例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胃小凹形态,并于各不同形态处行活组织检查。结果 A、B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C、D、E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D、E型胃小凹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密切相关。结论通过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5种胃小凹的形态观察可以推测病理组织学诊断,使镜下准确诊断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成为可能,以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及内镜下随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放大内镜及染色放大内镜下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慢性胃炎分型与病理学相关性,比较两者对慢性胃炎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对112例慢性胃炎患者分别于FICE放大内镜及染色放大内镜下观察胃小凹形态,评价镜下分型与病理学相关性,将内镜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FICE放大胃镜模式下,胃小凹C型、D型、E型分别占38%、22%和40%;染色放大胃镜模式下,C型、D型、E型占37%、29%和34%.两种放大模式下胃小凹分型均与病理结果有较好相关性(P<0.05).FICE放大内镜对慢性胃炎诊断正确率为91.9%,高于染色放大内镜(85.7%,P<0.05)和普通胃镜(67.0%,P<0.01);Youden指数为0.83,高于染色放大内镜(0.70)与普通胃镜(0.33).结论 FICE放大内镜对慢性胃炎的诊断与病理学结果符合率较好,诊断价值较高,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智能染色内镜(flexible spectral imaging color,FICE)联合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准确度,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15-03/2015-12行胃镜检查怀疑早期胃癌并行FICE下放大观察的内镜图片,根据放大内镜下胃黏膜表面微结构、微血管及有无边界线,制定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标准,通过此标准对胃内病变做出诊断,再与病理比较,得出胃镜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共有177例图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2例,慢性炎症或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患者139例,FICE联合放大内镜诊断上皮内瘤变的敏感性为68.4%,特异性为87.8%,Youden指数为56.2%.诊断为早期胃癌的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100%,Youden指数75.0%.结论根据我们制定的标准,FICE联合放大内镜可提高胃镜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度.方法应用放大或普通型内镜对受检者的胃底、胃体及胃窦进行仔细观察,详细描述肠上皮化生的表现特点并至少于胃窦小弯、大弯及胃体各取活检一块,收集同期病理诊断肠化生的病例并将内镜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同期病理组织学诊断肠上皮化生患者329例.根据内镜下的特异性肠上皮化生的表现淡黄色结节状、瓷白色小结状、鱼鳞状和弥漫不规则颗粒不平状,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134例,经活检病理证实128例,内镜诊断符合率95.5%.胃粘膜活检诊断而内镜未予诊断者201例,内镜检查诊断肠上皮化生的总符合率38.9%.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内镜诊断率不同,分别为23.8%、48.5%和51.7%.而放大内镜对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47.5%、78.5%和75.4%,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组的1.9%、28.6%和34.9%,(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内镜表现除淡黄色结节型和粘膜不规则颗粒不平的弥漫型外,尚有鱼鳞状和瓷白色半透明的小结节型,这四种典型的肠上皮化生形态学特征,是内镜诊断肠化生的特异型标志.这四种肉眼形态学特征与病理肠上皮化生程度无关,但肠化生程度与内镜诊断呈平行关系.放大内镜对肠上皮化生诊断率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  相似文献   

6.
放大内镜联合端粒酶逆转录酶对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Lu XF  Wang ZS  Li YC  Fu JD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17-20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胃黏膜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放大内镜对154例病人进行检查,放大内镜下做出实时诊断,取活组织分别送病理学检查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TERTmRNA的表达。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分为A、B、C、D、E5型。A型:圆点状小凹;B型:线状小凹;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小凹;D型:斑块状;E型:绒毛状。结果放大内镜下B—E4种胃小凹形态肠上皮化生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58,P〈0.05),并且肠上皮化生的严重程度逐渐加重(Pearson列联系数=0.531,P〈0.05);C—E3种胃小凹形态与不典型增生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X^2=10.256,Pearson列联系数=0.549,P〈0.05);B、C、D、E4型胃小凹形态间hTERT mRN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74,P〈0.05)。若以胃癌中hTERT mRNA表达量作为胃癌的诊断标准,病理未诊断为胃癌而放大内镜下表现为E型胃小凹的病人中65%符合该标准。结论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微细结构形态可反映病变程度的轻重;hTERT是一重要的胃癌标志物,随访E型胃小凹和高hTERT表达的患者有助于早期发现胃癌。  相似文献   

7.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度。方法应用放大或普通型内镜对受检者的胃底、胃体及胃窦进行仔细观察,详细描述肠上皮化生的表现特点并至少于胃窦小弯、大弯及胃体各取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一块,收集同期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病例并将内镜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同期病理组织学诊断肠上皮化生患者329例。根据内镜下的特异性肠上皮化生的表现淡黄色结节型、瓷白色小结节型、鱼鳞型和弥漫型,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134例,经活检病理证实128例,内镜诊断符合率95.5%。胃粘膜活检诊断而内镜未予诊断者201例,内镜检查诊断肠上皮化生的总符合率38.9%。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内镜诊断率不同,分别为23.8%、48.5%和51.7%。而放大内镜对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47.5%、78.5%和75.4%,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组 的14.9%、28.6%和34.9%,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内镜表现除淡黄色结节型和弥漫型外,尚有鱼鳞型和瓷白色小结节型,这四种典型的肠上皮化生形态学特征,是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特异型标志。这四种肉眼形态学特征与病理肠上皮化生程度无关,但肠上皮化生程度与内镜诊断呈平行关系。放大内镜对肠上皮化生诊断率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分光染色内镜(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的诊断价值。方法疑似GIM患者480例随机分为普通内镜组、乙酸染色组、美蓝染色组、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组各120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方法诊断肠上皮化生的差异。结果普通内镜组与乙酸染色组诊断GIM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美蓝染色组与乙酸染色组的灵敏度、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组与美蓝染色组的特异度、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组的阳性似然比、优势比、Kappa值均明显高于美蓝染色组,阴性似然比则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 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可提高GIM定向活检准确率,显著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且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好,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分光染色放大内镜(FICE)联合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在结直肠平坦及隆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结肠镜检出大肠黏膜平坦、隆起性病变患者93例,共发现≤2cm平坦、隆起病变数165个;所有病变均记录内镜下大体形态,后行FICE观察病变腺管开口形态及黏膜表面血管网形态,初步判断病变性质,再行MPS观察病变大小、来源、边界及回声性质等,进一步判断病变性质。比较单纯FICE检查、FICE联合MPS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FICE联合MPS判断结直肠平坦及隆起病变的良、恶性性质的灵敏度(91.4%)、准确率(88.5%)均高于单纯FICE,漏诊率及误诊率均低于后者,且与病理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756)。[结论]FICE联合MPS检查对结直肠平坦及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有利于判断病变性质及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57例食管可疑病变患者分别接受FICE染色内镜、FICE染色放大内镜、2% Lugol液染色内镜、2% Lugol液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并将内镜检查结果与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FCIE染色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92.6%(25/27),Lugol液染色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88.9% (24/2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FICE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96.3%(26/27),Lugol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92.6% (25/27),两者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556).FICE染色放大内镜可清晰观察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形态并进行分型,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IPCL分型主要为Ⅳ和Ⅴ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食管炎主要为Ⅱ和Ⅲ型,正常食管主要为Ⅰ型;而2% Lugol液染色放大内镜尚不能清晰观察IPCL分型.FICE染色内镜模式下无不良反应发生;2% Lugol液染色内镜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 (33/257).结论 FICE染色放大内镜能准确判断早期食管癌病理分型,提高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是Lugol液染色内镜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BI放大内镜在胃黏膜糜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在胃黏膜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NBI电子放大内镜,对310例患者的胃黏膜糜烂灶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并与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黏膜糜烂灶处胃小凹形态未见到A型、B型者;365处C型中组织病理均为慢性活动性浅表性炎症;160处D型中,92.5%(148/160)为萎缩性炎症;65处E型中,86.15%(56/65)为肠上皮化生;35处F型中,91.42%(32/35)为异型增生,8.57%(3/30)为肠上皮化生。59例肠上皮化生未发现明显异常增生的毛细血管,而32例异型增生的F型黏膜表面。90.63%(29/32)呈现出不同程度异常增生的毛细血管。与病理组织学比较,NBI放大内镜观察胃黏膜糜烂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NBI放大内镜在胃黏膜糜烂灶性质的判断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应用于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普查。  相似文献   

12.
色彩增强技术联合放大内镜诊断食管浅表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色彩增强技术(FICE)联合内镜观察食管病变后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改变,探讨FICE在食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患者先行普通胃镜检查,发现食管病变后再利用富士能EG-590ZW内镜行FICE观察,分析食管病变后食管上皮IPCL改变,并研究了31例浅表性食管病变的IPCL与病理组织学之间关系.结果 (1)FICE放大观察将IPCL分为4型:Ⅰ型IPCL分布均匀,形态规则,见于正常食管;Ⅱ型IPCL延长,主要见于食管炎;Ⅲ型IPCL出现扩张、波浪样弯曲、管径粗细不均以及不规则形态改变中的2至3种改变,主要见于食管上皮异型增生;Ⅳ型IPCL出现扩张、波浪样弯曲、管径粗细不均以及不规则形态改变中所有4种变化,主要见于食管鳞癌.(2)17例食管炎中15例IPCL表现为Ⅱ型、2例表现为Ⅲ型;10例食管上皮异型增生中8例IPCI表现为Ⅲ型、2例表现为Ⅳ型,表现为Ⅳ型的2例均为重度食管上皮异型增生;1例sml食管鳞癌IPCL表现为Ⅲ型;3例进展期食管鳞癌均表现为Ⅳ型.结论 FICE联合内镜能清楚显示食管黏膜IPCL,通过应用FICE联合内镜观察食管病灶的IPCL变化,可以很好地确定食管浅表性病变的性质,对食管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放大胃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在胃黏膜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放大胃镜对180例病人进行检查,放大胃镜下做出实时诊断,取活组织分别送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和p53的表达。放大胃镜下胃小凹分为A、B、C、D、E5型[1]。结果放大胃镜下B~E4种胃小凹形态肠上皮化生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4,P0.05),并且肠上皮化生的严重程度逐渐加重(相关系数=0.612,P0.05):C~E3种胃小凹形态与不典型增生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χ2=11.31,相关系数=0.637,P0.05):B、C、D、E等4型胃小凹形态间PCNA和p53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14,P0.05)。结论放大胃镜下胃黏膜微细结构形态可反映病变程度的轻重,PCNA和p53是重要的胃癌标志物,随访E型胃小凹、高PCNA和p53表达的患者有助于早期发现胃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共聚焦显微内镜下Barrett食管(BE)上皮类型的分布特点.方法 选取胃镜检查疑诊为BE的112例患者纳入研究,对食管下段柱状上皮进行共聚焦内镜检查,实时预测BE上皮类型、判断肠上皮化生的累及范围,随后对所检查部位黏膜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分析普通内镜和共聚焦显微内镜表现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的关系.结果 共计94例患者被确诊为BE,普通内镜下以岛型最为常见(54.3%),短段BE比例显著高于长段BE(86.2%比13.8%),共聚焦显微内镜下可分辨特殊肠上皮化生、贲门腺和胃底腺上皮,其准确度分别为94.7%、89.4%和91.5%.靶向活组织病理检查发现长段BE中的肠上皮化生比例(9/13)高于短段BE(33.3%,x2=4.684,P=0.039),环周型和舌型BE的肠上皮化生比例(11/17和65.4%)均显著高于岛型(15.7%,x2值分别=15.217和19.399,P值均<0.01).短段BE与长段BE间,岛型、环周型和舌型BE间的肠上皮化生范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共聚焦显微内镜可准确分辨BE上皮的组织类型,镜下形态以岛型多见,但环周型和舌型的肠上皮化生比例更高,长段BE中的肠上皮化生比例高于短段BE.  相似文献   

15.
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在大肠扁平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技术在大肠扁平病变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技术对72例患者的87个大肠扁平病变观察,其中侧向发育型肿瘤(LST)12个,按工藤分型进行腺管开口诊断,并行病理活检,部分病例行全瘤切除送检或外科手术治疗,将FICE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FICE内镜技术诊断非肿瘤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8.24%、97.22%,总病理符合率为91.95%,12个LST腺管开口Ⅱ型1例,ⅢL型4例,Ⅳ型5例,ⅤA型2例,病理结果均为腺瘤,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非典型增生。结论通过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扁平病变腺管开口的形态观察可以大致预测病理组织学诊断及病变的浸润深度,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联动成像(linked color imaging,LCI)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病变的临床鉴别价值。方法2017年3—12月在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拟行胃黏膜内镜检查的患者随机抽样120例分成2组,白光组60例行白光内镜观察,LCI组60例行LCI观察,发现的病变均行病理活检。LCI观察有氤氲紫表现的病变内镜诊断为肠上皮化生。将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白光组发现病灶62处,其中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15处(24.2%);LCI组发现病灶74处,其中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36处(48.6%),两组肠上皮化生发现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LCI模式下有氤氲紫表现的病变34处,其中病理确诊肠上皮化生33处,LCI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率97.1%(33/34)。结论LCI模式下氤氲紫表现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病变诊断准确率高,是发现胃黏膜早期肿瘤和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放大胃镜联合富士能智能电子分光技术( FICE)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度,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在常规内镜检查时发现可疑的微小凹陷病变(SDL),则分别用放大胃镜和放大胃镜联合FICE进行观察,参照国外文献,根据病变处腺管开口形态、微血管形态及病变处与周围黏膜的界限三方面指标,初步制定早期胃癌内镜诊断标准,并根据此标准对病变做出内镜诊断.结果 74处可疑SDL中,病理组织学证实癌性病变17例,非癌性病变56例.放大胃镜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41.18%、94.74%和82.43%.放大胃镜联合FICE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6.67%、96.49%和91.89%.放大胃镜联合FICE诊断的敏感度明显高于放大胃镜(P<0.05).结论 放大胃镜联合FICE可以更清晰的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微血管及病变与周围组织的界线等微细结构.我们制定的内镜诊断标准,可以更全面的概括了早期胃癌的黏膜微细形态特征,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8.
放大色素内镜在胃黏膜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放大色素内镜在胃黏膜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电子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对180例患者的胃黏膜糜烂灶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将胃黏膜小凹的形态分为:A型(圆点状)、B型(短小棒状)、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状)、E型(绒毛状)和F型(小凹结构模糊不清、消失或伴异常增生毛细血管)6型,并与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而C,D,E和F型分别见于活动性、萎缩性炎症和肠上皮化生及轻、重度异型增生的胃黏膜.E型黏膜约81.8%(99/121)为肠上皮化生.F型黏膜常提示病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86.3%(69/80),F型黏膜伴异常增生毛细血管,89.9%出现异型增生.结论:放大色素内镜能准确识别胃小凹的形态,尤其是准确识别E和F型,有助于对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癌前病变的镜下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胃镜下表现为胃食管贲门糜烂性病变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指导胃镜下取活检指征,探讨貌似糜烂性炎性病变是否均必须作病理组织学检查。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年我院胃镜下诊断为食管胃中~重度糜烂性病变247例所作的病理组织学诊断,部分结合手术后病理。分析其与年龄、病变部位及内镜下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247例中,浅表性炎94例;含有癌前病变者(萎缩、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123例;癌30例(早期癌23例)。其中癌及癌前病变占61·9%(153/247例)。45岁以上者癌及癌前病变占68·6%,55~65岁之间癌检出率最高(22·6%)。结论提示无论患者年龄大小及病变部位不同最好均要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尤其是要重视55~65岁之间、病变位于高位胃体以上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正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替代,研究认为,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联系~[1]。因此,若能早期发现并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对于延缓或逆转胃癌的发生将有重要意义。目前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较好的手段是胃镜结合活组织病理检查,而肠化生多呈灶性分布,随机行活组织检查极易漏诊。窄带成像技术(NBI)是一种新的内镜技术,可观察胃肠黏膜的细微结构及毛细血管形态改变。内镜下醋酸染色可在胃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