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永乐大典》所辑北宋医家韩祗和《伤寒微旨论》资料为依据,就其书中有关外感热病病机、病名、汗下温三法、阴黄证治、蓄血证治等内容进行研究。认为本书是第一本阐发仲景学术思想的专著,勇于创新,发仲景未尽之意,丰富了外感热病学的理论与临床。开宋代研究《伤寒论》之风气,是一本阐发仲景学说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2.
《伤寒微旨论》(以下简称《微旨》)系北宋名医韩祗和所撰,大约成书于公元1086年(哲宗元年)。比庞安常《伤寒总病论》早十四年,比朱肱《类证活人书》早二十二年,是现存的第一部《伤寒论》发挥本参考书。原书早已散佚,后人根据《永乐大典》中散见的内容采掇荟萃复辑成书,清代至民国年间曾多次刊印。微者,不明也;旨者,意也。韩氏以微旨命题立论,以示其书重在阐发《伤寒论》未尽之义。《微旨》分上下两卷,每卷七篇,从伏气温病、伤寒辨脉、汗下温中大法,以及蓄血、阴黄、  相似文献   

3.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北宋肇兴,医界研习《伤寒论》蔚然成风,绍述仲景之学者纷然涌现。著名医家韩祗和,便是其中重要一员。他潜心钴研伤寒之学,于1086年著成《伤寒微旨论》(下简称《微旨》)。全书二卷共十五篇,间附方论,虽然篇幅不长,却能阐述伤寒奥旨,发明仲景未尽之意。惜乎《宋史》未载韩氏,故履贯无从考。《微旨》亦曾亡佚,后人从《永乐大典》中“采掇荟萃,以成完帙”,其内容显然不全,亦未能广为流传。因此,较之庞、朱等人,其  相似文献   

4.
韩祗和是第一位阐发《伤寒论》学术思想的北宋医家。韩氏的伤寒学术思想可概括为:论伤寒之病机,以经络释六经;重脉象之辨证,言汗下之法则;首推温中之法,据时令以用药;补蓄血之证治,创阴黄之效方。  相似文献   

5.
近人萧源等<永乐大典医药集>中存有<四库全书>编者漏辑的北宋医家韩祗和<伤寒微旨论>佚文两篇,反映了韩氏的学术思想.试对两篇佚文予以介绍,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韩祗和在《伤寒微旨论》中指出伏气温病的病机为内伏之阳被寒毒所折于骨髓,从病因学角度突出外感疾病的温热特性,并创辛凉透表之治则。用药主张辛凉宣透、清解郁阳;辛苦寒并用、表里双解;益气滋阴、扶正解表。其学术思想在温病学萌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韩祗和名考及其伤寒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祗和是北宋时期的医学家 ,也是现存宋代研究仲景伤寒学说著作之中最早、成就最突出的医学家 ,他的学说对其后的庞安常、朱肱、刘河间、王好古等伤寒大家 ,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伤寒微旨论》在明清之际曾经一度失传 ,《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之中将其辑出。其后 ,《伤寒微旨论》才又在医学界流传开来。因而韩祗和对伤寒学术的贡献 ,研究的学者与论著均较少。笔者初步探讨如下。1 韩祗和的生平里贯在历代有关北宋名医韩祗和姓名的多种文献记载中 ,将其名字或写作“祗 (zhi支 )和” ,或写成“礻氏 (qi其 )和” ,未能统一。如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张仲景的中医治学方法及铁杆中医的成才之路。方法通过《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之间的关系研究张仲景的中医治学方法。结果《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汤液经法》的基础上完成的。结论中医的成才离不开中医经典的学习研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中医大师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9.
《伤寒九十论》为伤寒医案专著,所选经方医案61则,使用下法者14则,所用经方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柴胡汤、大陷胸汤、抵挡汤、麻子仁丸、蜜兑方。每案叙议结合,辨证论治各有特色,体现了许氏在治疗伤寒时运用经方的成功经验和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一、题解“六”,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微”,指精微或细微;“旨”,即意义,含义。本篇在前两篇概论六气变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讨论六气精微道理及其变化规律,是运气七篇中讨论六气的专篇,故名“六微旨大论”。二、分段提要全文共分为八段第一段:【原文】“黄帝问曰:鸣呼远哉!……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提要】本段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古人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极其复杂的,其规律是难以掌握的,所谓“如迎浮云,如视深渊。” (二)古人还认为,自然变化虽然玄远,但并非不可知,还是能够认识并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1.
钱荣军 《中医研究》2011,24(9):10-12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撰著,是理法方药较完备的医学经典。其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基础,其方剂的药物配伍精炼,主治明确。后来不少方剂由此发展变化而来,  相似文献   

12.
郭海虹  汪栋材 《新中医》2023,55(2):197-201
以《神农本草经》所载“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为基础,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用药特点,认为桂枝在《伤寒杂病论》同一方中常表现为一药多用,组方精妙,仲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对桂枝的应用多有创新发挥。故在临床中使用桂枝宜兼顾其性味、功效及配伍,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施治,切不可局限于一药治一证。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在诊脉部位上发展了"寸口诊脉法",且根据病情酌诊趺阳脉、少阴脉、少阳以及人迎脉;通过脉象阐述病因、明确病位、揭示病机、指导治疗、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伤寒杂病论》虽非脉学专著,但在脉象及主病理论上已初步形成体系,为中医脉诊学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论述《伤寒杂病论》中对于酒的种类:白酒、清酒、苦酒;酒的性质;酒的功效:活血化瘀、温阳散寒、行气活血改变药性、解毒急救;临床应用:酒水同煎药物、以酒煎药、用酒浸药取汁、以酒送服药、以酒洗药;以及酒的使用禁忌、用量等,同时也强调日常生活中用酒的注意事项,为后世酒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脉证并治是张仲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一大特色,滑脉属于阳脉,多主食积、实热和痰饮等,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滑脉是六种基本脉象之一,多与浮、沉、迟、数等脉并见,形成复合脉,亦有一脉多证和一证多脉等情况。故临证时,要仔细辨别脉象,多诊合参,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排除一些症状在身体上所表现出来的假象,判断病情,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以枳实一味入方,共计17首,分别与大黄、厚朴、栀子、桂枝、芍药、柴胡、橘皮、白术等相伍,创枳实薤白桂枝汤、大小承气汤、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四逆散等经方,以相须相成之伍而达行气消痞、消积导滞、健脾和胃、活血除痹之功,以疗外感内伤诸病。通过探究枳实的配伍运用规律,领略仲景于枳实的用药特点,对当今临床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伤寒杂病论》的服药频次,并将服药频次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类:"不拘时候以知为度"、顿服、日二服与日三服、日三服以上、昼夜服药、少少含咽之等。"不拘时候以知为度"主要用于汗剂、吐剂、下剂、止泻剂、止痛剂;"顿服"用于病情表浅,或病情危重以速挽危亡,或见于峻药缓用者;"日二服与日三服"多用于解表,和解,攻下,温里;"日三服以上"则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昼夜服法"的方剂多用于治疗气机升降逆乱之病;少少含咽之则意在使药力持续作用于局部。相对于现代中医临床普遍采用的一剂早晚两次分服,《伤寒杂病论》中丰富的服药频次,更能彰显中医的特色,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锲而不舍,勤学不息;溯本寻源,精研经典;采撷百家,融贯古今;辨疑不苟,精思历试;尊重实践,学用结合;持之以恒,时时自考等6个方面,论述了徐灵胎的治学精神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张蕾 《江苏中医药》2019,51(1):76-78
王孟英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对温病学乃至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氏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大家,与其治学方法密切相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颖悟勤勉,矢志于医;善采百家之长,并能融会贯通;善读古书,更可贵者,遵守古法而又不拘泥于古法;临证注意立案,处方必先立案,注重经验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