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宋代医家韩祗和今本《伤寒微旨论》之外的佚文。其内容散见于明代刘纯《伤寒治例》、朱橚《普济方》、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汪机《伤寒选录》、张卿子《张卿子伤寒论》、清代陆懋修《伤寒论阳明病释》、沈金鳌《伤寒论纲目》等医著中。经比较对照有些确属韩氏佚文,从内容看有些是对《伤寒论》原文的注释,故不能排除韩祗和或著有除《伤寒微旨论》之外医著的可能。沈金鳌《伤寒论纲目》所谓的韩氏注文,大多为张冠李戴需要正本清源。有些文字尚无出处需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2.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北宋肇兴,医界研习《伤寒论》蔚然成风,绍述仲景之学者纷然涌现。著名医家韩祗和,便是其中重要一员。他潜心钴研伤寒之学,于1086年著成《伤寒微旨论》(下简称《微旨》)。全书二卷共十五篇,间附方论,虽然篇幅不长,却能阐述伤寒奥旨,发明仲景未尽之意。惜乎《宋史》未载韩氏,故履贯无从考。《微旨》亦曾亡佚,后人从《永乐大典》中“采掇荟萃,以成完帙”,其内容显然不全,亦未能广为流传。因此,较之庞、朱等人,其  相似文献   

3.
"浙派中医"中的伤寒学派,以《伤寒论》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其经历了孕育、成长、兴盛几个发展阶段,大大提高了中医学的临证水平,其发展史是浙江中医学术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派的代表医家有宋代的朱肱,明代的陶华,清代的柯琴和徐彬。文章通过阅读和研究四位医家的相关著作,对伤寒学派的学术特点做了探析,主要分为六个方面:旨遵《内经》,以经解义;法宗六经,合以八纲;立足伤寒,兼论温病;意承仲景,别有发挥;诊病识证,尤重脉诊;依经制方,方外有方。  相似文献   

4.
《伤寒微旨论》(以下简称《微旨》)系北宋名医韩祗和所撰,大约成书于公元1086年(哲宗元年)。比庞安常《伤寒总病论》早十四年,比朱肱《类证活人书》早二十二年,是现存的第一部《伤寒论》发挥本参考书。原书早已散佚,后人根据《永乐大典》中散见的内容采掇荟萃复辑成书,清代至民国年间曾多次刊印。微者,不明也;旨者,意也。韩氏以微旨命题立论,以示其书重在阐发《伤寒论》未尽之义。《微旨》分上下两卷,每卷七篇,从伏气温病、伤寒辨脉、汗下温中大法,以及蓄血、阴黄、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阳明篇215条曰:“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仲景通过谵语与郑声辨虚实,以测阳明病之预后。然历代医家对“郑声”的注释各有其说,不甚一致,今试辨析于下。金·成无己注曰:“伤寒郑声,为邪音也。”又曰:“郑声为不正之音也。伤寒郑声者,则其声如郑卫之音转不正也。”(《伤寒明理论》)元·李东垣释为;“郑声者,声战无力,不相  相似文献   

6.
温经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王叔和整理时将伤寒部分与杂病部分分开,杂病部分为《金匮要略》,而《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医家称为"方书之祖",故温经汤当为调经祖方,后世调经之方,其法不出温经汤。温经汤不仅调经,还可治癥瘕。以浅陋之资,论温经汤组方之法,及所治之疾,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7.
喻昌,字嘉言,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因新建曾名西昌。故晚号西昌老人,其传世之作主要有《尚论篇》、《寓意草》、《医门法律》,后世合称《喻嘉言医学三书》。《尚论篇》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喻昌治伤寒的思想,分为两部分。即《尚论张仲景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和《伤寒尚论后篇》。本文意欲从尚论少阴经证治以窥喻昌治伤寒之旨。  相似文献   

8.
韩祗和是第一位阐发《伤寒论》学术思想的北宋医家。韩氏的伤寒学术思想可概括为:论伤寒之病机,以经络释六经;重脉象之辨证,言汗下之法则;首推温中之法,据时令以用药;补蓄血之证治,创阴黄之效方。  相似文献   

9.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推阐仲景之旨而能变通于其间,从阐扬伤寒伤足不伤手、脾胃病证治法、从脾弱论阴黄、调护重脾胃四个方面对仲景脾胃学术思想进行了阐发。为后世认识《伤寒论》太阴经、阳明经病证与脾胃的关系,脾胃病证下法、温中法的使用,阴黄的辨治,疾病从脾胃调护等方面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医家继承仲景脾胃学术思想提供了思路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方剂配伍 ,由来已久 ,但能以处方学原理来阐发前人方剂者 ,实自成无己释仲景方为始。成无己 ,宋·聊摄 (山东阳谷县 )人 ,后划入于金 ,故又称为金人。“所难者惟创始耳” ,作为第一个释方医家 ,其释方的特点和价值又是什么呢 ?1 释方不离气味理论“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四卷 ,前三卷俱言症 ,惟第四卷为药方论 ,凡分析桂枝汤等二十方 ,悉本《素问》四气五味论以言药之性 ,君臣佐使以论方之制”(《中医各家学说》) ,即便成氏在《注解伤寒论》中 ,注其 112方 ,更是无不引据《素问》“阴阳气味之说以畅发”(同上 )如释桂枝汤方云 :“《内经》…  相似文献   

11.
<正> “气立”一词,在《黄帝内经》所见有三。一是《素问 ·生气通天论》“……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二是《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三为《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对三篇中“气立”含义,古今医家见解不一。在《生气通天论》中,王冰释为“真气独立如常”;马莳云“营卫如常”;张志聪引《本经》根于外者命曰气立为释。在《六微旨大论》,王冰曰“假气  相似文献   

12.
论寒温一体     
伤寒、温病学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术派别中的两个流派,其学术思想是千古之龟鉴、后学遵循之圭臬。为伤寒、温病导流引源,伤寒出源于《内经》,温病亦布委于《内经》,其发展经历两个阶段,即寒温未分化阶段与寒温分治阶段。《内经》关于伤寒、湿病的论述,散见于《素问》的“热论”、“刺热论”、“评热病论”、“六微旨大论”、“阴  相似文献   

13.
以《永乐大典》所辑北宋医家韩祗和《伤寒微旨论》资料为依据,就其书中有关外感热病病机、病名、汗下温三法、阴黄证治、蓄血证治等内容进行研究。认为本书是第一本阐发仲景学术思想的专著,勇于创新,发仲景未尽之意,丰富了外感热病学的理论与临床。开宋代研究《伤寒论》之风气,是一本阐发仲景学说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4.
广东近代名医苏世屏的《金匮要略原文真义》发扬仲景杂病学术,是重要的《金匮》文献。其学术特点有如下几点:逐节串注,直贯全论;对比串解,贯通前后明经义;论《金匮》与《伤寒》为虚邪与正邪之异;悟仲景言外之旨,举一反三论病。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为历代医家及国外学者所推崇,追本溯源,其学术思想则渊源于《黄帝内经》。显而易见,《伤寒论》提出的六经辨证纲领,就是从《素问·热论》六经脱胎而来。但二者的精神是否完全一致?关系如何?对六经的认识,历代医家,有的遵循古训,以经解经。有的另有卓识,阐发微旨,注解甚多,各持一说。有的注家把《素问·热论》六经与《伤寒论》六经混为一谈,这样反而阻碍了《伤寒论》的学习和  相似文献   

16.
"痹证"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且论述颇详.究其病因病机,《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著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嗣后,历代医家多宗经旨,以寒立论者多.然论痹之属热者亦复不少,如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从来痹证,每以风寒湿三气杂感主治,召恙之不同,由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共出现"目中不了了"2处,皆为描述阳明腑实急下症中眼目的病理状态。历代医家对其训释多有歧说,其视角主要有二:一是从病人感受着眼,训释为眼睛视物不清;一是从医者对病者的观察着眼,指眼睛昏昧不明。通过语法、诊法、病因病机、词义等多方考证,就张仲景本义而言,"目中不了了"应为医家望诊所得,而非得之于病家描述。明辨"目中不了了"在于提醒医家明了伤寒必先观两目之要义,认清此为大承气汤证之关目,倘不明此极易误治伤人。  相似文献   

18.
北宋医家庞安时精究医术,钻研伤寒,妙得长沙遗旨.其学术思想,上承《内经》,《难经》,旁涉诸家,阐发伤寒,推论温病,每多灼见.现仅存《伤寒总病论》一书.《伤寒总病论》是庞安时研究《伤寒论》的结晶,是对张仲景《伤寒论》注释性的著作.其处方用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有相当的补充和发挥.此外,对温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也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创立和发挥,开辟了门径.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虽以“伤寒”二字名其书,但其中不仅论及伤寒,而且论及中风、温病、风温、风湿、痉、湿、暍病等,可见它是包括六淫疾病在内的。一般认为,六气为正,人赖以生;六淫为邪,人感则病。但六气(淫)有内外之别,必须明确。如《素问·五运行大论》:“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素问·六微旨大论》:“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  相似文献   

20.
郭永洁 《中医杂志》1994,35(12):712-714
相火理论,历代医家论述甚众。但其论散在,众说纷纭,造成了相火概念的混淆。对其进行系统整理,以冀探其源、析其流,对相火作一初步界定,乃为作者之初衷。现分述如下:1 相火之名出自《内经》相火之名,首见《素问·天元纪大论》。主要论述了天之六气之序与三阴三阳相合关系。认为:“少阳之上,相火主之。”《素问·六微旨大论》又认为:“显明之右,君火之位;君火之后,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由此可见,《内经》中“相火”的概念是运气中六气之一,与三阴三阳相配则为“少阳相火”。从时序来说,在“土气”之前。为“三之气”。后世医家多宗此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