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兰小曼 《广西医学》2020,(14):1905-1908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雷火灸在产后腹部体形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产后腹壁松弛、腹直肌分离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雷火灸治疗,疗程均为20 d。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第70天的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体重及腰背部疼痛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脐上腹直肌分离距离、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脐上围、脐围、脐下围、体重及腰背部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70天时,观察组患者的脐上腹直肌分离距离、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脐上围、脐围、脐下围、体重及腰背部疼痛发生率均小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雷火灸可有效改善产后腹直肌分离、腹壁松弛及腰背部疼痛等情况,促进腹部体形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对改善产后腰背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10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同时合并腰背痛的产后42d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照组给予家庭康复治疗.通过测腹直肌分离程度以及腰背痛情况对比两组产妇的疗效.结果 1个疗程结束时,观察组平均...  相似文献   

3.
王娟  梁旭霞 《广西医学》2021,43(6):681-684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瑜伽锻炼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12例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均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同时进行瑜伽锻炼.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两组腹围、腹直肌分离间距,以及治疗后8周的有效率.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腹围、脐上及脐下腹直肌分离间...  相似文献   

4.
杨芳  陈艳梅  杨恒 《黑龙江医学》2023,47(16):1928-1930
目的:探究孕期功能运动联合引导式教育对分娩结局及产后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DRA)、耻骨联合分离(Pubic Symphysis Diastasis,PSD)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罗湖医院集团罗湖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00例单胎妊娠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产妇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孕期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孕期功能运动联合引导式教育进行管理,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分娩结局、产后DRA与PSD情况、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总产程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0,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会阴侧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0、6.082,P<0.05)。观察组产后腹白线平脐、脐上2 cm、脐上5 cm、脐下2 cm的腹直肌间距(inter-rectidistance,IRD)与耻骨联合间距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2、4.881、2.479、2.290、17.623,P<0.0...  相似文献   

5.
腹直肌分离是指两侧腹直肌在腹中线位置向两侧分开,是产后妇女常见症状。目前国内外对腹直肌分离的诊断尚未完全统一,一般指分离距离超过2 cm[1-3]。产后腹直肌分离可影响产妇形体美观,持续长期存在还可能影响骨盆脊柱的稳定性,改变盆腹动力学,增加慢性盆腔疼痛、盆底功能障碍及腰疼等风险[4]。目前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方法有期待治疗、电刺激治疗、中医疗法、锻炼疗法、手术治疗等,但其治疗效果尚需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支持。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以及女性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腹直肌分离的规范有效治疗也更为迫切。本研究对电刺激联合中医推拿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为腹直肌分离产妇的快速康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85例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的超声特点与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85例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并统计产后1周及产后42 d高频超声检查的腹中线状况、超声回声情况,比较产后1周及产后42 d的腹直肌间隔、腹直肌厚度数值.结果 85例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超声检查显示:腹中线连续性好腹直肌间距增宽74例,腹中线连续性...  相似文献   

7.
陈刚  吴清 《贵阳医学院学报》2022,(2):229-233,248
目的 观察高频超声对产妇腹直肌、耻骨联合分离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208例经临床表现、体征和CT检查确诊的产后腹直肌、耻骨联合分离症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n=168)和剖宫产组(n=40),选取同期健康产妇100例作为对照A组,未孕妇女80例作为对照B组;观察组于产后第3天和第42天,对照A组于产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腹壁强化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收治的108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每组36例。腹壁强化组采用腹壁强化训练治疗,电刺激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联合组采用腹壁强化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腹直肌超声指标、腹部核心肌群肌力、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 联合组临床疗效优于腹壁强化组、电刺激组(P<0.05)。治疗后,三组腹直肌间距小于治疗前,腹直肌厚度、弹性模量值、剪切波速度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腹直肌间距小于腹壁强化组、电刺激组,腹直肌厚度、弹性模量值、剪切波速度高于腹壁强化组、电刺激组(P<0.05)。治疗后,三组腹直肌、腹横肌、腹斜肌肌力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腹壁强化组、电刺激组(P<0.05)。治疗后,三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腹壁强化组、电刺激组(P<0.05)。 结论 腹壁强化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显著,可增强患者腹部核心肌群肌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Flexi-bar运动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分娩后发生腹直肌分离的产妇28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96例。A组患者接受NMES治疗,30 min/次,3次/周;B组接受Flexi-bar运动训练,1次/d; C组进行Flexi-bar运动训练,然后行NMES;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测量腹围和腹直肌间距,利用表面肌电仪检测腹直肌最大自主等长收缩振幅的均方根(RMS)值,利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检测盆底Ⅰ类肌纤维最大值及Ⅱ类肌纤维平均值。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腹围和腹直肌间距均降低(P<0.05),腹直肌RMS值升高(P<0.05),盆底Ⅰ类肌纤维最大值和Ⅱ类肌纤维平均值均升高(P<0.05);C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大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Flexi-bar运动训练联合NMES可有效促进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不同分娩方式女性腹直肌超声特征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观察分析分娩方式对女性产后早期腹直肌超声特征的影响。  方法  以2020年8月—2022年10月于诸暨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检查的200例女性为研究对象,均行腹直肌高频超声检查,统计研究对象腹直肌分离(DRA)发生率,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不同位置、不同状态下DRA发生率、腹直肌厚度及腹直肌间距(IRD)差异,观察DRA与非DRA女性腹中线超声特征和腹直肌回声特征。  结果  产后6~8周,经阴道分娩组女性DRA总体发生率(62.12%,82/132)显著低于剖宫产组(82.35%,56/68),P<0.05,且脐上缘、脐下缘及脐上3 cm处DRA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均P<0.05)。经阴道分娩组女性平卧、屈曲和直立状态下腹直肌厚度[(0.79±0.11)cm,(1.13±0.18)cm,(0.71±0.09)cm]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0.68±0.10)cm,(0.98±0.16)cm,(0.64±0.08)cm],均P<0.05,且平卧、屈曲和直立状态下不同位置IRD数值均显著小于剖宫产组(均P<0.05)。DRA与非DRA女性腹中线超声特征和腹直肌回声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剖宫产女性产后早期DRA发生率较经阴道分娩女性更高,腹直肌厚度更小,IRD更大。DRA女性腹中线多表现增宽超声特征,腹直肌回声多表现增强特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3.
醋柳黄酮缓释片的药动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醋柳黄酮缓释片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测定其药动学参数,计算缓释片相对于普通片的生物利用度。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两组,分别用醋柳黄酮缓释片和普通片进行口服给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应用3P97软件求算药动学参数。结果:醋柳黄酮缓释片及普通片的tm ax分别为4.87 h和2.87 h,Cm ax分别为每小时0.46μg.L-1和每小时0.56μg.L-1,缓释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1.7%。结论:醋柳黄酮缓释片与普通片均符合一室模型,缓释片与普通片具有生物等效性,且醋柳黄酮缓释片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4.
报告20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复术的结果。17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7~56岁。痊愈19例,另一例因急性肾功能衰竭一周后死亡。作者就发病机理,诊断和合并畸形的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研究方法LiPA(Line Probe Assay)分析VacA等位基因的表达,了解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的理解。方法从三个不同城市87位进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提取DNA,用LiPA方法分析VacA等位基因。结果(1)87位患者以sic(88.5%)和m2a(63.2%)分布为主,未发现s1b和s2;(2)混合菌株感染率为41.4%,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其中上海的混合感染率最高(62.5%),与北京(41.0%)和南宁(20.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北京、海、南京三个不同城市s1、m等位基因亚型分布率存在差异;(4)溃疡病和非溃疡病患者m1和m2的分布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多重菌株感染率较高,不同的m基因型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7.
阴道炎1236例病原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36例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作直接镜检和病原菌分离培养检查;结果,细菌感染900例,念珠菌234例,滴虫102例。900例细菌经鉴定;葡萄球菌300例,阴道加特纳菌276例,淋病奈瑟菌170例,其它细菌124例。结果表明,葡萄球菌,阴道加特纳菌,淋病奈瑟菌是细菌性阴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77-79
目的探讨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在2010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73例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区肿胀消退、术后伤口感染、伤口愈合、牙龈再附着、术后复发、骨质改建、骨质修复等情况随访观察。结果 73例患者术后肿胀消退时间为1~4 d。7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伤口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牙龈再附着情况好,术后均未见复发。术后未见并发症。骨质改建效果好,骨质修复的效果因影像学资料过少,缺乏客观依据,暂不下有效结论。结论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讨论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原则。方法 分析 36例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并发尿崩症者 14例、高热 11例、电解质紊乱 8例、消化道出血 3例、癫痫 5例 ,死亡2例。结论 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较多 ,加强早期监测和处理 ,可进一步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碱量法测定壳多糖脱乙酰度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壳多糖脱乙酰度测定的减量法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实验评价碱量法的精准度及样本含潮量等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对汪氏推荐计算公式和本文作者提出的改良公式作出评价。结果:碱量法测定壳多糖脱乙酰度受样本性状、含潮率、反应体系中酸量的影响。改良公式更能反映样本实际脱乙酰度。结论:碱量法简便易行,评价指标在可接受范围,可用于壳多糖研制中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