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测定血钾含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MI早期血钾浓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和梗塞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确诊的46例AMI患者入院时即测血清钾并排除其他可引起血清钾含量变化的疾病和因素。采血时间距发病1~23小时。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定为低血钾。结果:46例AMI患者血钾浓度平均为3.54±0.61mmol/L,低血钾25例,其中前壁心梗23例(占92.0%),右室心梗2例(占8.0%)。前壁心梗血钾(3.12±0.35)显著低于下壁心梗(4.11±0.43,P<0.01)和右室心梗(3.78±0.6,P<0.05)。25例低血钾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84.0%(21/25)显著高于21例血钾正常者14.3%(3/21)。结论:AMI早期出现低血钾症时应及时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以提高血钾以防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钾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69例AMI患者根据发病后血钾水平分为低钾组84例(血钾〈3.5 mmol/L)、正常血钾组147例(血钾3.5-5.5 mmol/L)及高钾组38例(血钾〉5.5 mmol/L),观察三组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梗死部位、并发症(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低钾组CK-MB水平高于正常血钾组、高钾组,LVEF低于其余两组;低钾组前壁心梗、非ST段抬高心梗发生率高于正常血钾组、高钾组,下壁心梗发生率低于其余两组(P〈0.05或0.01);低钾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高钾组(P〈0.01)。结论AMI后低血钾易并发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是判断AM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扑、室颤)与低血钾的关系。方法:选择112例AMI患者于发病后24至72小时内测血清钾,根据血钾浓度分为低血钾组(血钾<3.6mmol/L.,44例).及血钾正常组(血钾为3.7-5.5mmol/L,68例),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低血钾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为38例,占86.3%,血钾正常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为8例.占11.7%,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低血钾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钾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48例AMI患者入院后即刻检测血清钾浓度,根据血钾水平分为低血钾组(血钾〈3.5mmol/L)和正常血钾组(血钾3.5~5.5mmol/L),观察其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同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48例AMI患者低血钾者33例,低血钾组并发室性心律失常20例,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经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后,低血钾均能纠正。结论低钾血症与AMI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临床上应尽早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防止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血钾与急性心肌梗死的梗死部位、冠状动脉病变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心肌梗死早期血钾水平把110例患者分为低血钾组、正常血钾组,对比两组的梗死部位、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低血钾36例(占32.7%),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57.1%)与下壁(23.9%)相比更易合并低血钾(P<0.01)。低血钾组的梗死相关血管更多为前降支(55.6%)和近段病变(55.6%),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3)。低血钾组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血钾组(均为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钾的梗死相关血管多为近段病变,多为前降支,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6.
低钾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低钾血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29例ST段抬高的AMI患者于入院时抽血测定血钾、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根据血钾水平分为低血钾组(血钾<3.5 mmol/L)和正常血钾组(血钾3.5~5.5 mmol/L),同时观察住院期间严重不良事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猝死)的发生情况。结果低钾血症的发生率为13.7%,下壁+后壁AMI的发生率最低(10.4%),明显低于下后壁+右心室、前间壁和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发病至抽血时间≤3 h的低钾血症发生率为17.3%,明显高于发病时间>3 h者;低血钾组的CK、CK-MB和cTnI峰值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低血钾组总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23.8%)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15.8%)。结论低钾血症与AMI患者的梗死时间、部位和面积相关,并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影响高龄(≥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10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无MVA组,n=69),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MVA组,n=41),比较两组性别、血糖、高血压、心肌梗死病史、心率变异性、左心室射血分数、总胆固醇、肌钙蛋白Ⅰ、血钾、血肌酐、超声心动图和有无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等参数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0例患者共41例(37.27%)出现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中死亡7例(17.0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心率变异性、低左心室射血分数、低血钾、高肌钙蛋白Ⅰ、高肌酸激酶同工酶、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罪犯血管支数及梗死面积是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的保护因素。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及死亡率较高,伴有低心率变异性、低左心室射血分数、低血钾、高肌钙蛋白Ⅰ、高肌酸激酶同工酶、较高的心功能Killip分级是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钾浓度与冠状动脉造影相关罪犯血管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136例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且发病时间<12 h的患者.入院后立即采静脉血3ml,测血钾浓度,做18导联心电图.患者均同意做急诊介入治疗,给予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急性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钾浓度与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罪犯血管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为左前降支的血钾浓度最低,左回旋支血钾浓度最高,右冠状动脉的血钾浓度位于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之间.左前降支病变与左回旋支病变血钾浓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冠状动脉病变与左回旋支病变血钾浓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低血钾组与正常血钾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是左前降支的发病早期最容易合并低血钾,预后普遍较差.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低血钾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早期血钾含量与室性心律失常和梗塞部位的关系。方法 :测定 42例 AMI的血钾含量、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梗塞部位 ,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前壁、右室、下壁、下壁 +后壁 AMI患者的血钾分别为 3.5 2± 0 .6 4m mol/ L ,3.2 7± 0 .14m mol/ L ,3.84±0 .33 mm ol/ L ,4.12± 0 .2 8m mol/ L。前壁、右室 AMI者与下、后壁 AMI血钾浓度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低钾血症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 86 .4% ,而血钾正常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13.8% ,二者间亦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低钾血症多发生于前壁、右室 AMI患者。AMI患者低钾血症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梗)不伴或伴右室心梗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既往6年住我院的103例急性下壁心梗患者,比较下壁心梗不伴右室心梗(65例)和伴右室心梗(38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院内死亡率。结果发生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快速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下壁伴右室心梗组高于下壁心梗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院内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心律失常是右室心梗住院并发症高的主要因素,右室心梗是独立于左室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早期介入治疗能改善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钾水平,探讨血钾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关系,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11例),主要包括一般资料、检验指标、院内死亡率、院内并发症等。根据入院血清钾水平分为三组,A组(血钾3.5 mmol/L);B组(3.5 mmol/L≤血钾≤4.5 mmol/L);C组(血钾4.5 mmol/L),探讨三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血钾与院内死亡率的关系。结果 A、B、C组院内死亡率分别为7.8%、2.3%、7.1%,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4.4%、3.2%、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力衰竭新发或加重、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肌缺血方面,三组患者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清钾水平在3.5~4.5 mmol期间,院内死亡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急性下壁心梗并发右室梗死的预后因素[英] /ZehenderM…//NEnglJMed.1993;328:981~988为了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右室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性,作者对被研究对象进行37个月的随访调查。对象急性下壁心梗住德国大学医院的连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前壁及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方法:收集了1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塞后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的类型,并作统计分析。结果:①前壁心梗后窦速和室内传导阻滞发生率显著高于下壁心梗(P分别<0.05,<0.01),而下壁心梗后窦缓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显著高于前壁心梗(P均<0.01)。②下壁心梗并发房性及室性异位节律(未包括室颤)均显著高于前壁心梗(P均<0.05)。结论:前壁心梗及下壁心梗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有差别:前者以窦速和室内传导阻滞较常见,后者以窦缓、房室传导阻滞及房室异位心律常见。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梗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及阿托品前处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急诊PCI)致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研究,为临床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通过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前应用阿托品,了解阿托品对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等缓慢性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就诊的患者共252例。对发病12小时内进行PCI术的患者根据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死进行分组。分别计算出二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及发生率。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92例,配对分成二组:一组冠脉开通前予阿托品1mg静推;另一组不予任何药物干预。分别观察二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发生71例次,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13例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实验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15例次,室性心律失常发生12例次;对照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33例次,室性心律失常发生9例次。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P〈0.0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0.01)。阿托品前处理的急性下壁心梗患者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未经阿托品前处理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P〈0.01)。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早期低血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献报告,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早期出现低血钾者罕见。但此病并发右室梗死时出现低血钾的较为常见,笔者未见国内有关报道。为深入研究其临床意义,我们将临床上所见的47例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进行血钾含量测定并分析如下。1对象与方法47例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均为1996年1月~1999年3月,在我院住院确诊患者,男34例,女13例,年龄42~71岁。47例中16例会并右室梗死,右室梗死的诊断根据心电图右胸导联V3R~V6RST段抬高及(或)同时出现异常Q波,记V4RST段抬高≥1mm而确诊;单纯下后壁对例。入院后,采静脉血立即送检,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 (AMI)者一旦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时 ,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高 ,可导致心肌泵功能丧失、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 ,死亡率高。本文对 5 6例AMI患者进行心电图分析 ,旨在探讨RBBB在AMI时发生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1996年 1月以来住院符合WHOAMI诊断标准者 5 6例 ,男 44例、女12例。年龄 49~ 81( 60± 11 2 5 )岁。AMI部位 :下壁 3 1例 (并发右室梗死 6例 ,并发正后壁 5例 )、前壁 2 5例 (广泛前壁 18例、前间壁心梗 7例 )。RBBB、右室梗死及正后壁心梗均符合心电图标准[1…  相似文献   

17.
司海芹 《山东医药》2003,43(28):26-26
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机率很高 ,而且常为恶性心律失常 ,容易导致室颤 ,为心肌梗死的主要死亡原因。1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3月 ,我院采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 5 3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112例 ,男6 9例 ,女 4 3例 ;年龄 36~ 72岁 ,平均 (5 8.7± 1.6 )岁。其中梗死位于侧壁 2 1例 ,前壁 34例 ,下壁 2 5例 ,两壁及以上 32例(包括右室 +下壁、前壁 +下壁、下壁 +右室 +后壁 )。其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改变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且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L own氏分级 )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和注射用葛根素及通心络胶囊结合西医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70例,按照随机设计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和注射用葛根素静脉输注,通心络胶囊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治疗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5.6%,对照组为26.5%;治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19.4%,对照组为38.2%;治疗组病死率8.3%,对照组为20.6%.两组观察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和注射用葛根素及通心络胶囊配合西医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常并发右室梗死 ,占下壁梗死的 2 0 %~ 40 % 〔1〕。临床可根据STV3R~ 5R抬高0 .1mV作出诊断。大多数医院右胸导联常无记录且右胸导联ST段抬高持续时间较短 ,约 5 0 %此类患者ST段在发病 1 0h内降至正常。故右室梗死易被漏诊。本文探讨STⅢ /Ⅱ >1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1 对象与方法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共 2 4例 ,均符合 1 978年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 6例 ,女 8例 ,年龄 47~ 81 ( 63± 7.5 )岁 ,均在发病6h内就诊。 2 4例中 1 0例并发右室梗死 (诊断标准为 …  相似文献   

20.
急性下壁合并右室梗死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特殊类型,有其自身的临床特点。下壁、右室多为右冠脉供血,急性右冠脉闭塞可致右心衰竭,从而引起右心排血量下降,致左室前负荷下降,从而引起心排量下降,血压降低。而且窦房结及房室结多为右冠脉供血,右冠脉病变可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鉴于上述特点,在护理方面可有其特殊之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